《凡卡》教學談
二、抓住主線,理解內容
在學生找出信的內容之后,我讓學生把信的內容連起來讀一讀,而信中是最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慘和內心痛苦的是第8、10、15等自然段。我叫學生找出來讀一讀,讓學生個個“輕裝上陣”去認真體會、感悟。然后指導學生精讀第8自然段,采用自讀和討論的方式,弄清凡卡在哪方面受到怎樣的虐待,設身處地地去體驗凡卡內心難以忍受的痛苦。“過著連狗都不如的生活”表現在:一是經常挨打,受欺負被老板揪著頭發,拖到院子里,拿皮帶打,老板娘用魚嘴戳他的臉,伙計們捉弄他;二是挨餓,吃的“簡直沒有”;三是挨凍,而且不能好好睡覺,他“睡在過道里”,老板的“小崽一哭”,就“只好搖那個搖籃”。從而使學生體會到,一個才9歲的孩子擔負這么繁重的勞動,遭受這么多的折磨,怎么能受得了呢?再引導學生回想凡卡在信中說:“我再也受不住了!”他哀求爺爺“帶我離開這兒” 使學生知道由于凡卡忍受不了學徒生活的煎熬而對家鄉爺爺的思念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渴望盡快擺脫這種痛苦生活,回到爺爺身過的迫切心情。最后通過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有感情地跟讀,準確地把握情感,為課文的插敘作好對比的準備,為表現中心作好鋪墊。使內容和情感在學生心靈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以讀為主,加強朗讀指導是我實施《凡卡》第一課時授課的重要目標和重要的教學手段,實踐證明,采用“中間破除法”的教學方法,對《凡卡》一課進行教學,同樣收到良好的效果。
運用問題解決策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凡卡》教學談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切教育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教育過程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學校教育要著眼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有多種策略可以選擇使用。其中問題解決策略的應用,有利于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的熱情,并成為課堂學習中目標展示的一種形式,它往往是課堂觀察后自然產生的認識矛盾在學生大腦中的反映,能為學生主動學習定向。
問題是指客觀的事物與主體認識之間存在的矛盾在思維過程中的反映,問題解決是指認識主體提出問題將思維引向直到問題解決的有意識的學習探索的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問題解決策略,首先要求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特點與所確定的教學目標選擇問題,并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強化學生問題意識。有的問題情境,課文“預習”與“思考、練習”部分已經就有,教師可以從中選擇,有的問題教師可以重新設計,使“問題”真正與“情境”相結合。我在教《凡卡》一文時,先讓學生默讀全文,并設置問題啟發思考:凡卡的現實生活如何?他對鄉下爺爺是怎樣說的?學生必須在自已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經過獨立思考,理解到:凡卡的現實生活是悲慘的,痛苦到了“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的程度。
這時,我以設計以下問題糸列來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