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學談
1、為什么凡卡況他的生活沒有指望?他的生活是怎能樣的?
2、凡卡對生活還有沒有指望?如果有,指望的是什么?
3、凡卡指望的生活幸福嗎?凡卡為什么指望過上那種生活?
學生找一找,讀一讀,想一想,可以理解到:凡卡的現實生活是幫老爺看小孩,收拾魚,因此經賞常挨打,沒好吃,沒好睡,連雙鞋也沒有。但凡卡對生活還是抱有指望的,指望爺爺把他帶回鄉下,所以,他趁老板一家去做禮拜的機會,跪在臺前給爺爺寫信。不過,鄉下的生活很艱難,守夜,砍圣誕樹都是挨凍受冷的活兒。但比起莫斯科的生活,他覺得至少孤獨,鄉下還算是窮人呆的地方,所以,在凡卡眼里,爺爺是那樣樂觀,鄉下之夜是那樣美好,砍圣誕樹,即使要被凍僵,也變得那么美好。可見,凡卡的現實生活確實沒有指望,太痛苦,太悲慘了。
上述例子表明,問題的設計要根據知識生成過程的層次性及層次之間的聯系性來加以組織,形成有一定梯度的問題情境糸列,問題提出后,要組織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議論交流,概括歸納。這樣,就能使問題解決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探索問題的學習過程和構建新知的求知過程。
給學生留點面子──《凡卡》教學談
教學《凡卡》一課時,我讓學生合理想象:凡卡從甜蜜的夢中醒來,將會發生什么事情?學生立即陷入沉思,有的學生禁不住小聲討論。看到學生在積極思考,我欣慰地笑了。
“誰來說說自己的想法?”我微笑著對同學們說。學生紛紛舉起了右手。咦,嚴熙也舉手了!我心中一陣竊喜,要知道他可是思維經常“游離”課堂教學內容之外的學生,平時上課要么找坐在附近的同學講話,要么就是趴在課桌想與上課無關的事。今天他可是太陽打西邊出來,待會兒一定得好好表揚他。“嚴熙,請你說!”我點他回答我剛才提出的問題,他興奮地站起來,非常認真地說:“爺爺收到了凡卡的信,到城里來把凡卡接回去了……”沒等他把話說完,其他的同學就在嘀咕:“爺爺怎么會收到信呢?”甚至有學生在嘻笑,可能是覺得嚴熙的回答太離譜了。我用嚴肅的目光把剛才嘻笑的學生看了一眼,說:“我們要尊重別人的回答,傾聽是一種美德。”又用和氣的口吻對嚴熙說:“今天你能積極思考問題,真不錯!你是一個善良的孩子,為凡卡設計了一個美好的結局。請你再認真看看書,想想你平時是怎么寫信封的,老師相信你對剛才我提出的問題一定會有新的思考。”我看到他很感激地望了我一眼。
我想教師的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們應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試想,如果當時我和大家一起否定他,那他收獲的肯定是失敗和沮喪,失去發言的勇氣,在他心靈里留下的失敗會成為陰影,影響他對學習的積極思考和交流表達。所以,我們在課堂上要關心、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留點面子,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觀念。
討論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好辦法──《凡卡》第二課時教學談
《凡卡》是一篇外國優秀的短篇小說。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選編這篇文章就是為了讓學生閱讀一點外國文學作品,了解一點外國文化。我先用一課時讓學生充分閱讀,鑒賞品味,互動感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然后用一課時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思想感情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