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課時說課設計 2份
〔學生個體--小組--匯報〕
板書:現實:寒冷、饑餓、沒有歡樂、沒有愛
幻想:火爐、烤鵝、圣誕樹、奶 奶
小女孩為什么會有這些幻想?
小結: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晚上又冷又餓,極度孤獨,無家可歸,于是就在臨死之前產生了與自己需要密切相關的幻景,而她做了什么,想到什么有誰知道呢?這些只是作者在現實的基礎上進行的合理的想象,是符合當時的情況的。我們寫作文,也要學習這種方法,在把事實寫清楚的基礎上,以事實為依據,展開合理的想象,把想到的也寫下來,使文章更具體,更感人。
三.理解課文,分層達標
過渡語:作者寄予對小女孩無限的同情,這在課文中充分體現了出來。文章中有許多讓我們感動的句子,〔出示學法〕其中有一些最能體現小女孩生活悲慘的,你們愿意把它找出來,再通過感情朗讀與大家一起分享嗎?
(讀課文--找句子--談體會--感情讀)
重點理解以下句子:
a.她敢從成把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
(她不敢擦火柴,因為要*賣火柴來維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會打她,“終于”一次說明她經過了激烈的思想斗爭,她實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
指導朗讀:讀出矛盾的語氣。
b.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支小小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
(“溫暖”是擦燃火柴后給小女孩帶來的感覺;“奇異”看出小女孩處于饑寒交迫的極度虛弱中,從真實的感覺逐漸變成了幻覺的狀態,因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幻想。)
指導朗讀。
c.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趕緊”、“一大把”可以體會到,小女孩見到奶奶時的心情是多么激動,留住奶奶的心情是多么急切。)
指導朗讀。
d.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沒有饑餓,沒有寒冷,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就是死亡,就是離開這個世界。這句話說明,小女孩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痛苦;死了才能擺脫寒冷,擺脫饑餓,擺脫痛苦。可見小女孩十分可憐和悲慘,可見社會的黑暗與不公。)
指導朗讀。
e.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板書:悲慘結局:凍死了。)
(“兩腮通紅”說明小女孩時凍死的; “微笑”說明她死時沒有感到痛苦,是在幻象的幸福和歡樂中死去的。幻想和現實,死亡與微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其悲慘,引發人們的同情。)
指導朗讀。
f.“她想給自己暖和一下……”人們說。
(從人們淡淡的話中可以看出人們并不關心小女孩。)
指導朗讀。
g.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第一個“幸福”:小女孩臨死時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許多美麗的東西的幻覺中死去的;
第二個“幸福”: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了。
真正含義是受罪與死亡,透過這兩個“幸福”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悲憤心情,感受到她對勞苦人民給予的深深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的強烈不滿。)
指導朗讀。
四.小結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