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學案例及反思
教材分析:《桃花心木》這一課,作者林清玄借種樹喻育人,蘊含了深刻的哲理。短文以第一人稱的表達方式,親眼目睹了一位培植桃花心木種苗的人不定期地為樹苗澆水,由觀察、生疑、交談到明理、到聯想,教學本文旨在引導學生從文中體會那育苗人的良苦用心,從而明白做人要從小培養、鍛煉自強自立的意志。
案例:師:請問:哪位同學愿意從課文中找出種桃花心木的人為樹苗澆水的句子,并朗讀給大家聽一聽。
生(1):“他常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并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生(2):老師,他沒有讀完,描寫澆水的句子還有。(接著讀)“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師:兩位同學找的句子非常正確,讀得也不錯。句中說到他澆水沒有規律,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教師要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內容,從中理解、體會文中蘊含的哲理。)
生(3):從“三天、五天、十幾天、早上、下午”這些詞語可以看出時間上沒有規律。
師:答得很棒,誰還有什么補充的嗎?
生(4):老師,還有“……多,……少”說明量上也沒有規律。
師:文中的“我”對種木苗人澆水的沒有規律曾有過哪些想法?又是怎樣否定的?
生a:以為他太懶,但是懶人怎么知道有幾棵樹苗會枯萎呢?
生b:以為他太忙,才會做什么事都不按規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從從容容?
師:好一個“以為”。誰可以大膽地想像一下,種木苗人的沒有規律,甚至造成一些木苗的枯萎,除了以為他太懶、太忙以外,是否可能有別的什么原故?
生甲:我以為他身體不佳,可能時不時的鬧病耽誤了。
生乙:我認為他可能是因為培植木苗收益不是很好,不把它放在心上。
師:好,你們的想像很豐富,也很符合邏輯,但誰又能確定到底是因為什么呢?但有一種辦法可以知道原因,是什么辦法呢?
生:這種辦法就是:問他本人。
師:對!問他本人是一種直接有效的辦法。那就直接去質問他吧。
生:老師,“質問”不好,應該用詢問或者請教會好一些。
師:哦!說說理由聽聽。
生:我覺得“質問”顯得好像種木苗人真的做錯什么一樣,而用詢問就會好一些,更有人情味一些。
師:你很會動腦子,很聰明!你說的“人情味”說明了我們要學會尊重別人,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詢問一下”他吧。
(學生自讀課文)
師:大家現在是不是開始有些明白育苗人澆水沒有規律的原因了呢?
生a:讓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
生b:他是在模仿老天下雨,因為老天下雨是沒有規律的。
生c:如果有規律地按時、定量澆水,樹苗會養成依賴的習性。
師:你們的回答已經有一些深度了,教師很欣賞你們的思維。那么,現在請聰明的你們動腦子想一想,通過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生長這件事,你受到什么啟發?
生:小孩子要學會生活自理,不要什么事都依賴爸爸媽媽。
師:是啊,“樹”在不確定的環境中生存,就會千方百計地使自己適應變化的環境,拼命地尋找水源,拼命地扎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人在不確定的環境中生活與成長,也會經歷各種困難和挫折,環境越惡劣,條件越艱苦,人的意志就會變得越堅強。艱苦的經歷是寶貴的財富。在艱苦的環境中得到鍛煉的人才能最終成長為生活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