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教案
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固:本來;于:比;或:有的。
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價值、有意義,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無價值,無意義,比“鴻毛”還輕。
學生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可再讓學生說說什么人的死比“泰山”還重?使學生深入領會“為人民服務”的含義。(為人民服務的人的死比泰山還重)
3、 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結合課文后的資料袋來理解這句話)張思德同志1933年參加革命,經過長征,負過傷,是一個忠實地為人民利益服務的共產黨員。1944年9月5日,在陜北安塞縣山中燒炭,因炭窯崩塌而犧牲。張思德同志牢記革命隊伍的宗旨,活著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為人民的利益犧牲,體現了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因為他為人民的利益而死,雖然一生中沒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卻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所以說他的死“比泰山還重”。
拓展:在我們所知道的還有誰的死是比泰山還重的呢?為什么?(讓學生討論)學生可能舉例本單元學過的課文里的李大釗、郝副營長等,盡量引導學生聯系比較貼近生活的實例來說說。例如2005年 的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的叢飛,07年為救落水者犧牲的年輕軍人孟祥斌等等。
4、 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課后練習:這段話共有幾句?每句說的是什么?句與句是怎樣連起來的?)
一共三句話,第一句是講為人民服務,要善于接受別人的批評;第二句講:我們歡迎任何人的批評,無論是自己的同志,親密的朋友,還是平日相處時有矛盾的人、反對過自己的人;只要是正確的批評和意見,我們就要接受。這就表明了衡量是與非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對人民有好處。
句與句之間的聯系緊密,意思層層遞進。“因為……所以”、“如果……就”、“只要……就”、“不管……都”等關聯詞的綜合運用,加強了議論的語言氣勢,加強文章的說服力。(初步了解議論文的議論的嚴密性)
(讓學生一起讀讀這幾句話,體會議論文的嚴密性)
5、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指的是當時的陜甘寧邊區和華北、華中、華南等抗日根據地。當時這些根據地的人口總和是九千一百萬。這句話是說,還要擴大抗日革命根據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國的解放。可見,當時為人民服務的共同目標就是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6、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
這句話是說,革命斗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必然要遇到艱難困苦。但是,我們為了人民利益,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難,要看到成績和光明,要樹立信心,鼓足勇氣。
7、我們的干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