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
課題賣火柴的小女孩課型閱讀課課時第二課時媒體多媒體背景分析在安徒生眾多的作品中,我們這一代中國人最熟悉的莫過于《賣火柴的小女孩》了。早在1919年,《新青年》1月號上刊載了周作人翻譯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直被選為中小學語文教材,表現(xiàn)了它歷久不衰的魅力。這個童話的背景:1848年,安徒生到國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來信,要求他按照信中寄來的畫片寫故事。其中一張畫片上,畫的是一個美麗的小女孩,金黃的長頭發(fā)打成卷兒披在肩上。她手里拿著許多火柴,瞪大了一雙可憐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著這張畫片,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他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11歲時爸爸去世以后,媽媽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為命。每到傍晚,他盼望著討飯的奶奶快些回來。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摟在懷里,給他帶來溫暖,為他解除饑餓……想著這些,安徒生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借助他超凡的想像能力,寫下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凄美動人的童話。作家的創(chuàng)作不僅是個人經(jīng)驗的傳達,而且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當時的丹麥還處于封建王朝統(tǒng)治下,許許多多窮苦的兒童過著和安徒生的童年、畫片上的小女孩同樣貧困的生活。安徒生的這篇童話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充滿著對美好生活的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貧寒,對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xiàn)象感受極深:一面是饑寒交迫,沒有歡樂,受人欺凌——馬車橫沖直撞,男孩搶走了她的拖鞋,另一面是“每個窗子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透過富商家的玻璃門可以看到圣誕樹是那么大,那么漂亮。整篇作品充滿著作者對不幸的窮人深切的同情,以及對貧富不均的社會的哀怨。 設(shè)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經(jīng)久不衰的傳統(tǒng)課文,因此在教學設(shè)計中,我抓住小女孩“幸福”與“不幸”的對比,立足于“以讀為本,語感為先,共同感悟”,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作為全課的主旨,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以 “通讀、研讀”、“導讀、促讀”為手段,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為主線,拓寬語文學習的時空,真正意義上建立大語文教育觀,同時通過學生充分質(zhì)疑,主動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中得以發(fā)展,從而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教學目標1、研讀課文第二段,倡導個性化閱讀,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2、讓學生了解作者采用現(xiàn)實與幻想對比的手法,通過研讀,懂得幻想越幸福,現(xiàn)實越不幸。3、能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教學重點研讀課文第二段,通過研讀,理解“幻想越幸福,現(xiàn)實越不幸”的對比方法。 教學難點倡導個性化閱讀,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準備1、《賣火柴的小女孩》多媒體課件 2、音樂《火柴天堂》拓展訓練或同步閱讀1、如果小女孩來到你身邊, 你會對他說什么、做什么?2、推薦閱讀安徒生的其他童話作品板書設(shè)計第一次 大火爐 (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