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學案例
教學片段師:凡卡的爺爺能收到凡卡的信嗎?為什么?
學生甲:能。
(一生大聲回答)
學生乙:不能。因為凡卡寫的是“鄉下爺爺收”,又只寫了爺爺的姓名康斯坦丁·瑪卡里奇,根本沒寫地址。
(其他同學附和,都說不能)
學生丙:他根本沒寫郵政編碼,絕對不能收到。
師:學生甲談談你的想法吧。
(師鼓勵)
學生甲:如果郵遞員認識凡卡的爺爺,爺爺就能收到這封信。
(學生甲猶豫了一下,有不慌不忙地說)
學生丁:哪有那么巧的事,太離譜了。
(一生立即起來反駁)
學生 :是呀!
(大多數學生異口同聲附和)
學生甲:老師說過,文學作品是可以虛構的,不少還有句話叫“無巧不成書”嗎?何況爺爺收到信,凡卡回到鄉下,日子也不一定好。
(那位學生不甘示弱,胸有成竹)
師:爺爺收到這封信,凡卡的處境會怎樣呢?
(我隨勢啟發)
學生乙:如果凡卡回到鄉下,生活雖苦但肯定不會挨打、挨罵、挨凍、挨餓吧!
學生戊:凡卡太可憐了,真希望他回到鄉下過快樂日子。
學生丙:我不同意。凡卡回到鄉下還會挨凍挨餓。如果不窮的話,爺爺怎么舍得把他送到莫斯科受罪呢?
…… ……
(學生爭相表白,敘述自己的想法)
師:你們的想法真是太精妙了,各有各的理由,能把它們下來嗎?
(我用心聆聽,又順勢激勵、啟發)
學生:行。
(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大喊)
(第二節課,平時最不愛寫作的學生也和大家一同埋頭寫作,那個屬于發表不同見解的學生甲寫了1200多字的題為《凡卡后傳》的文章,文章立意新,感人至深。)
體會:
從點滴處提升教學技能 從細節處創新教學行為
一、喚醒學生的情感,提升課堂的力量。
新課堂是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是情感的課堂。新課堂更應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精神世界的發展,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喚醒學生的情感,是我們大多數語文教師富有創造性的不懈追求。
二、 課堂交流要尊重學生的求知欲與獨特體驗。
小學教育對象是天真活潑的學生,教師必須突破成人思維定勢,充分注意體現“童趣”,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進入孩子的世界,為培養學生求知習慣創造條件。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思維、喜好,作文教學要鼓勵學生有獨特思維,形成獨立的風格,要指導學生不要人云亦云。把學生良好的情感傾向變成正確的行為,才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保護學生創新的火花。
三、營造有效教學情境,創生語文課程資源。
布魯納說:“教學論必須探明喚起學習積極性的最佳經驗與情境。”讓一個具體生動預設或非預設的情境,引起學生的親切感與新鮮感,從而調動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索的前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下進行學習和創造。
四、師生互動質疑,拓展學習空間。
課堂交流最根本是必須形成學生個體自主交流意識,師生互動質疑對教師、學生的創造性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要特別珍視,無論是語言還是思維等的交流質疑。學生應具有展示自我的那份自信和愉悅,教師要時時鼓勵學生獨特發現,寬容不同學生的見解。假以時日,學生自然會解放思想,敢于說不討老師喜歡的話,不同于其他學生的見解。展示自我的生命力,為今后長遠發展奠定基礎。教師也要切記,只有真正對話,才能走進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