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孫漂流記》教案
學習目標1.培養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
2.了解《魯濱孫漂流記》這部長篇小說的梗概,瀏覽作品的精彩片段,激發起課外閱讀整部作品的興趣。
3.初步了解魯濱孫在荒島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體會魯濱孫戰勝困難頑強生存的積極生活態度。
4.通過討論、摘抄或寫心得體會的形式,開展交流活動,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學習重點難點在快速閱讀中培養把握主要內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與精神,激發起課外閱讀的興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課文插圖,文字片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插圖)
觀察這個人物,說說他是誰?他就是《魯濱孫漂流記》中的主人公。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24、魯濱孫漂流記》。
通過預習,說說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初步印象。(學生自由說,如,身體強健,置身荒島,堅毅樂觀等。)
2.簡介作品,激發起閱讀梗概的興趣。
18世紀,歐洲最杰出的思想家盧梭曾建議每個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應該讀讀這部小說。它出自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之筆(板書:笛福(1660—1731),英國小說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荒島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國。賽爾科克在荒島上并沒有作出什么值得頌揚的英雄事跡。但笛福塑造的魯濱孫卻完全是個新人,成了當時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說一經發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轟動,有人把它拍成了電影,有人把它編成連環畫,成為人們最喜愛的小說之一。
二、閱讀梗概,了解主要內容
1.下面,我們就來快速默讀梗概部分,了解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內容。(梗概---故事大意、主要內容)
2.交流這部小說的大意。(主要寫了遇難荒島的魯濱孫與自然斗爭,以頑強的意志生存了下來,還收留了一個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訓成了忠實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變船只的船長,回到英國。)
三、淺顯探討小說
1.的確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值得進一步探討。再次默讀梗概,說一說魯濱孫在荒島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
(1)住──有水源、樹陰、防野獸的地方,用木頭和船帆搭了一個簡易的帳蓬。
(2)吃──打獵、捕魚,畜養山羊,種糧食。
(3)安全-構建“防御工事”、分散圈養山羊。
(4)孤獨-救助、教化“星期五”,成為好幫手、好朋友。
(既有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也有作為“人”的精神方面的需求)
2.魯濱孫在島上的經歷艱難、驚險,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難,"難"中處處透著"險",而魯濱孫面對困難毫不畏懼,想盡辦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歷盡艱難,勇敢地活著,對于這樣機智、樂觀的魯濱孫你能不佩服嗎?
四、閱讀精彩片段
繼續學習第二部分“精彩片段” ,看看精彩之處在哪里?
1.體會內容的精彩
(1)要求:運用以前學習的“批注式閱讀”法,邊讀遍劃出你認為精彩的地方,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在空白處簡單寫下讀書感受。
(2)匯報交流:(初到海島)
a: 魯濱孫自制日歷的故事---機智
b:最能體現“魯濱孫精神”的內容,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這種精神。
(出示“我”的幸與不幸。同桌間逐條對照互讀。男生讀“壞處”,女生讀“好處”;老師讀“壞處”,全體同學齊讀“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