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孫漂流記教案
一、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談不上學好語文,沒有閱讀更談不上積累。所以,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便是鼓勵學生閱讀。二、 教學背景分析《魯濱孫漂流記》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組,本組教材就是圍繞“外國名篇名著”這一專題編寫的。《魯濱孫漂流記》屬于名篇導讀課,首次采用了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段的編排方式,旨在拓寬學生閱讀的視野,通過梗概和精彩片段的引領,使學生從單篇走向長篇,從國內走向國外。本班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很濃,但目光大多聚焦在國內現當代兒童文學上,對于外國名著雖有涉獵,卻僅為皮毛。《魯濱孫漂流記》課前50%學生已閱讀過,僅模糊記個大概,細節早已遺忘,更談不上積累;20%學生曾嘗試閱讀,但中途而廢;還有30%學生從未讀過這本名著。教者在教學時依據課標理念,遵循教材編寫意圖,將電影《魯濱孫漂流記》依據依據課文梗概內容,壓縮成4分鐘的錄相,課上展示給學生,目的是吸引學生對這本名著產生興趣,進而實現課下的深入閱讀。三、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 2.了解《魯濱孫漂流記》這部長篇小說的梗概,瀏覽作品的精彩片段,激發起課外閱讀整部作品的興趣。 3.初步了解魯濱孫在荒島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體會魯濱孫戰勝困難頑強生存的積極生活態度。 4.通過討論、摘抄或寫心得體會的形式,開展交流活動,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四、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㈠背景導入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世界名著的海洋中,有這樣一本書,它倍受18世紀歐洲最杰出的思想家盧梭的喜愛,他曾建議每個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應該讀讀,你知道這是什么書嗎?(板書課題、作者)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課件出示)1704年9月一名叫亞歷山大·賽爾科克的蘇格蘭水手在海上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的安·菲南德島上,四年后當他被救回英國時已成了一個野人。賽爾科克在荒島上并沒有做出什么值得頌揚的英雄事跡,但笛福筆下的魯濱孫卻是個全新的形象,小說同時留給讀者一個疑問,“如果沒有文明的利器,人類真的能夠獨自生存嗎?”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小說的世界。㈡ 瀏覽梗概1、放錄象,了解主要內容,思考:這部小說主要講了什么?2、默讀課文梗概,思考:魯濱孫獨自一人在荒島上遇到了那些困難?他又是如何解決的?3、魯濱孫在荒島上創造了生命的奇跡,說說他給你留下的印象。㈢ 瀏覽精彩片段師:看來魯濱孫的形象已經印在同學們的腦海中,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原著,觸摸人物心靈。1、自由讀文,思考:這個片段位于小說的哪個部分?理由?2、找出最能體現魯濱孫精神的內容,感情朗讀⑴多種形式朗讀⑵生談感受⑶在這種情況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