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11個生字,能正確讀出“軍閥、恐怖、憲兵、魔鬼、苦刑、匪徒、”等詞語。理解重點詞句。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使學生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
一、激情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再過一段時間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有什么意義?
每一年清明節,我們更應該想起那些為了中國的解放,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我們曾經為黃繼光勇堵槍眼而感動,為邱少云烈火燒身而震撼,也為盧溝橋的英雄而振奮,更為狼牙山的壯士而激動。今天,讓我們在清明節即將來臨之際,一起走進第10課,深深地懷念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國革命的先驅 ──李大釗同志。(板書課題)
二、抓住“回憶”,整體感知
1、學生自己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認讀生字、生詞情況。
書籍 抽屜 嚴峻 軍閥 恐怖 憲兵 瞅了瞅
魔鬼 苦刑 匪徒 披散 散步 勉強 待了一會兒
3.再讀課文,想一想:按時間順序,“我”回憶了父親的哪些事情?
三、品詞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默讀“被捕前”這部分課文,劃出描寫父親語言、行動、表情的語句,然后讀一讀、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樣的革命者?并在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
2、匯報交流
出示: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1)、讀了這句話,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樣的革命者?
(2)、母親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勸父親離開北京?
(3)、我哪能離開呢?就是說我不能離開。
離開意味著什么?不離開又意味著什么?
(4)、在生與死的抉擇中,父親選擇了什么?這又讓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父親啊?
(5)、請你帶著這樣的感受讀一讀這段話。
(6)、是啊,我哪能離開呢?從這段話的寫法上,你有什么發現呢?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7)、既然這兩個反問句更寫出父親的堅決,那么這樣寫行嗎?
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哪能離開呢?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
(8)、體會得真好,那該怎么讀呢,自己先試試。推薦一位讀。
(9)、這就是層層遞進啊,我哪能離開呢,讓我們捧起書,一起再讀一讀。
3、剛才我們抓住了李大釗同志的語言來感受到了他無私、無畏、顧全大局的精神。這是一種的學習方法。這節課我們就先學到這里。
四、作業
語文課堂作業本1—4題
五、板書
13 十六年前的回憶
被捕前 無私 勇敢 顧全大局
被捕時
被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