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讀書示子聿》優秀教學實錄與評析
片段一:師;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誕生了許許多多的愛國主義詩人,你知道那些?
生:屈原、王昌齡、陸游……
師:關于陸游你知道多少?
生:他是南宋最為著名的愛國詩人。
生:本學期學過他的一首詩叫做《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師:新理念上你還背過哪些陸游的詩句?
生:(略沉默)我知道,“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師:很好,你知道陸游想通過這兩句詩告訴我們什么嗎?何以見之?
生:從“工夫”二字,說明學詩做學問要有刻苦精神,“在詩外”說明還要聯系現實生活實踐。
師:記得太清楚了,說得太好了。(板書:刻苦 聯系生活實踐)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也表達了相近的詩旨,這首詩叫〈〈冬夜讀書示子聿〉〉題目中有個生字,指“聿”,是哪些字的一部分?
生:“津,律”……
師:秀才讀字讀半邊,那“聿”還讀“津”、“律”嗎?
生:不讀,讀yü
師:很好,齊讀題目。
[評析]
古人文學作品的內容及藝術思想風格往往是其為人治學的真實反映,故欲
欣賞其作品,必先知其人,倘不能知其人,則較難深刻全面理解其作品。
該教師選擇由其人引入其詩的方法是符合文學欣賞規律的,同時,借此過
程,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建立起關于陸游的信息資料庫,一個矢志中興,老
驥伏櫪的愛國赤子形象便形成于學生心目中,作者人物形象的清晰界定,
就便于學生研讀其他作品了。古人為詩大多以組詩形式出現,因此,一些
詩作旨意大低是相近的。教者借助對舊知的解析、理解,觸類旁通,在新
知與舊知間建立聯系,很好地為學習新詩掃清障礙,這首詩蘊含的旨意,
難點便迎刃而解,掌握詩旨后,學習文本便會輕而易舉,為后面的拓展欣
賞贏得時間,做好準備。
片斷二:
師:陸游冬夜讀書領悟到哪些道理要來訓示了聿呢?
(出示詩句意,指名誦讀)
古人做學問不遺余力,
少年時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從紙本上得到的知識始終覺得膚淺不完善,
要深刻理解這些知識要親身踐行。
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將各句中的一些字詞刪去,這樣將各句壓縮成七個字,成一首七絕詩,如何?
生:(第一句)古人學問不遺力,古人為學不遺力……
(第二句)少年用功老才成,少年工夫老才成……
(第三句)紙上知識終覺淺,紙上得來終不全……
(第四句)深刻理解要踐行,理解知識要親行……
師:同學們說得都挺好,現在請你將你的詩和陸游的詩比較一下,有哪些不一樣?
生:(作比較)有些字不一樣,如第一句中的“無”,第二句中的“始”,第四句中的“絕”、“知”、“躬”。
師:根據你的理解,這些字在詩中分別是什么意思呢?
生:“無”:沒有;“始”:才;“絕”:深刻,徹底;“知”:理解;“躬”:親身。
師:好,再將這些字換到你的詩里看看和陸游的詩一樣嗎?讀讀你的詩。
……
[評析]
教學古詩,大多教師都會按呈現詩句→解釋字→理解句意的順序,學生對這種模式也已習慣,興趣不大,然該教師另辟蹊徑,反其道行之,效果很好。首先,先出示句意,再鼓勵引導學生刪減字詞成七絕詩,這一舉措顯然與古人“情意在胸,然后雕琢成句”的成詩過程相符,簡言之,是按照寫詩的過程來教學詩歌,這樣更容易使學生進行角色轉換,有效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模式,帶領學生融入到詩里。再者,這樣“由博返約”,學生感到自己也能寫詩,也能做小詩人,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你一言,我一句,各抒已見,不亦樂乎。學生說的句子與原句差距不大,估且算做詩,因為是自己寫的,便更容易理解識記,學習難點一下子便被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