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通用14篇)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1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一、背誦古詩導入
我們中華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產,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們經常見到“古詩”就是這遺產寶庫中一塊無價之寶。
同學們:我們以前在課堂上和課堂外學習過哪些古詩呢?今天我們大家就一起來回憶一下,現在請同學們背誦一下自己最喜愛的古詩。剛才大家背誦的古詩中,有沒有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呢?
記得,本學期我們剛剛學習了一首陸游的詩,《示兒》,誰來背一下,說說這首詩的大概意思,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指名說一下,
二、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一首陸游寫給兒子的詩:揭示課題:《冬夜讀書示子聿》(指名讀課題)
2、簡介陸游。指名讀一下陸游的個人簡歷,在讓大家一起讀一下。
教師再進行一定的知識拓寬,講一下陸游一生愛國,作詩大多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活了80多歲,寫了無數好詩,流傳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產詩人。
3、解題,釋題。
示:指示,訓示。子聿:陸游的小兒子。(這里要引導學生根據“示”組詞)譬如:指示、訓示、表示、顯示、示眾等等,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說說“示”的意思,進而說說詩題的意思)這里要求學生自己理解體會。
題意:用冬夜讀書生發的感想教育,訓示自己的兒子子聿
三、指導朗讀
1、教師范讀,學生聽,再次范讀,學生跟著讀
2、布置自讀要求:(指名讀一下)
要求:(1)學生自己讀這首古詩幾遍,要求讀通詩句,讀準字音。
。2)遇到不認識的字和詞可以自己查字典解決。
學生明確要求后自己認真的練習朗讀。
3、檢查自學情況,指名朗讀,要求富有感情的朗讀,
檢查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分讀,等等。教師針對學生的朗讀作及時的評價指導。
四、學習理解
我們讀好了這首詩,是否還想理解一下這首詩的意思呢?
1、理解前兩行詩句。
。1)讀第一行詩,疏通字詞,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指名讀第一行,說說關鍵詞并理解一下:如:學問:讀書學習。
無遺力:不遺留多余的力。換句話說就是“用盡全部的力氣”。
指名連起來說一下這行詩的意思:
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學問(讀書學習)是不遺留多余的力氣的;蛘吖湃藢W習總是竭盡全力的。十分的努力。
。2)讀第二行詩,理解詩意。
指名讀第二行詩,說說關鍵詞:少壯:年輕的時候;工夫:花了工夫始:才指名連起來說一下這行詩的意思:
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
。3)指導朗讀前兩行詩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連起來理解。
指名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做到及時復習鞏固。
2、理解第三、四詩句的意思。
(1)讀第三行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指名讀讀,說說關鍵詞:終:終究、到底、畢竟。(可以通過組詞理解如;終于、終究等等,通過比較說出終究比較合適)
淺:膚淺、淺顯。同樣可以通過組詞找出合適的答案。
指名讀讀說說這行詩句的意思。
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究是很膚淺的。
(2)理解第四行詩的意思。
指名讀讀,說說關鍵詞:絕:表示程度深,知:知道了解(兩者和起來就是“絕知”:理解得透徹、深入地理解)
此事:我們學到的這些知識;
躬行:親身去實踐(“躬”也可以通過組詞解決如:從“躬”字字型去理解,再通過查字典解決)
指名讀讀說說意思:
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實踐才行。
。3)理解三、四行詩句
指名讀讀說說意思。
。4)體味第三、四兩句的含意。
思考:三、四行有什么關系?指名說說
師總結:第三、四兩句表述了知與行的關系: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五指導朗讀,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
1、指名讀讀深入體會一下
2、讀了這么幾遍,你們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從中學到了什么?請同學們寫下下來。學生自己寫幾句話,教師巡視指導。
3、討論交流:教師總結:這首詩告訴我們:(1)讀書學習必須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2)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學問的人。
相機出示板書
六、指導背誦,默寫。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詩中關鍵字“示、無遺力、始、終、絕知、躬行”等詞的意思,大體領悟詩句的意思。
3、感受古詩的文字美和意境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懂得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要深入透徹地理解知識,必須要親自實踐。
【教學重難點】能聯系實際,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懂得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要深入透徹地理解知識,必須要親自實踐。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背詩激趣,揭示課題
1、課前背詩
第一組:《詠柳》 《詠鵝》—— 詠物詩
第二組:《靜夜思》《憶江南》——思鄉詩
第三組:《涼州詞》(王翰、王之渙)——邊塞詩
第四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送別詩
2、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詩是說理詩,是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寫的。我們常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一首詩就是一片情,那么對于說理詩來說一首詩就是——一個理,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的題目:《冬夜讀書示子聿》。
二、細讀題目,理解題意
。1)誰來讀一讀課題?正音“聿”,介紹“子聿”。(是陸游的小兒子)
。2)理解示:這里的“示”,是指示訓示,指示,相當于我們現在的教育,告訴。
。3)陸游在什么時候教育兒子什么道理呢?請你再讀讀題目,大膽猜一猜。
三、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1)讀準全詩
。2)讀出節奏:我們讀詩時讀出節奏,這樣才能瑯瑯上口。
a示范讀第一句:“古人/學問/無遺力”。
b按著這樣的節奏自己練練看。
c指名讀
d齊讀。
四、熟讀古詩,注意字形
過渡:為了檢查剛才同學們聽得是否認真,看得是否仔細,老師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填完。
。1)小黑板出示不完整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2)指名學生背,教師把詩填完整,學生跟老師一起書空,提醒學生注意“遺、工、覺、絕、”等字的寫法:
古人學問無 力, 少壯 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 淺, 知此事要躬行。
。3)完整地讀全詩。
五、掃除障礙,理解詩意
同學們都回家預習了,通過預習你讀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我請同學們來交流一下。(請生交流)
1、通過預習,同學們讀懂了這些關鍵詞的意思。出示關鍵詞的意思,說說詩意。
學問:讀書學習,做學問;
無遺力:用出全部的力量一點也不保留;
始:才;
終:到底,畢竟;
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
躬:親自;躬行,親自實踐。
請學生齊讀。
知道了關鍵詞的意思,那么整首詩的意思就易如反掌了。我們先來看第一句。
2、全班交流,感悟重點:
(1)古人學問無遺力——古人做學問往往都是不遺余力的。
a無遺力:
師:有同學不理解什么叫“無遺力”?誰能說說。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點氣力,全力以赴。
師:年少時候我們應該怎樣無遺力的學習?
生:學習做到孜孜不倦,一絲不茍。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達旦的去學習。
師:借用成語故事說說,哪些古人學習或作學問是無遺力的?
生:懸梁刺股。
師:“懸梁刺股”描繪了一幅怎樣“無遺力”學習的畫面?
生:把頭發系在梁頭上,困了用針扎自己的大腿。
師:這樣的學習真是——
。ㄉR讀:無遺力。)出示:小卡片
生:匡衡的鑿壁借光。
師:匡衡是怎樣“無遺力”學習的?
生:沒有燈光,在墻壁上鑿一個洞,利用鄰居家的燈光讀書。
師:這種讀書精神叫——
。ㄉR讀:無遺力)
(2)少壯工夫老始成——從年輕時開始努力,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也就是說,自己的一生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努力。
a這句話讓我們明白,做學問不僅要竭盡全力,還要 ?(堅持不懈 持之以恒 自始至終 堅持到底)
b引讀:用典型人物典型事跡
a漢代的孫敬,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頭發系在房梁上來防止讀書時打瞌睡,終于成為當代大儒,這正充分說明了——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b戰國時的蘇秦發憤讀書,讀得困倦了,就用錐子刺一下大腿,驚醒之后接著再讀,最終做了六國的宰相,這也充分說明了——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c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練書法。通過勤學苦練,終于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被人們稱為“書圣”,這還是充分說明了——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過渡:我們做學問僅僅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夠嗎?讓我們繼續往下讀,特別注意加點字和劃橫線的詞語:
。3)紙上得來終覺淺——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淺薄的。
a理解“紙上” ——書本上
b理解“淺”——淺薄 淺顯 膚淺
。4)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深入透徹得理解知識,必須要親自去實踐。
a聯系上句理解“此事”“絕”“躬”等字的意思。
b舉李時珍的典型事例:大家一定都非常清楚地記得,四年級時我們認識的一位明朝醫學界的名人,誰——李時珍:對,李時珍就是這樣一位凡事“躬行”的典范,屏幕出示李時珍事跡,師生合作讀事跡。
李時珍之所以能有這樣偉大的成就,那是因為他深深懂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啊!
c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來說明“親自實踐”對于理解知識真 諦的重要性嗎?(醫生、教師、騎自行車……請兩三位同學談談)
d是啊,早在800多年前,詩人陸游就悟出了這樣的道理——做學問不僅要竭盡全力,還要堅持不懈;但是這樣還不夠,因為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淺薄的,要徹底理解知識的真諦,一定要親自實踐。
六、想象意境,走進作者
。1)激情渲染,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 在一個冬天的夜晚,陸游在挑燈夜讀,掩卷長思 ,啃讀詩書 ,他為什么突然想到要教育兒子如何讀書學習呢?)
也許看到紙上談兵的故事————
也許突然碰到一個困惑—————(學生實在不會就提醒)
預設:1、陸游想到自己就是這樣從小飽讀詩書,現在才能成為一個詩人、有學問的人,所以,他想把他的經驗告訴兒子,讓他也成為有用的人,成為棟梁之才。
2、也許他看見自己的兒子正在認真地研究書本知識,他怕他成為紙上談兵的趙括,所以,提醒他的兒子,要想真正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還要把透徹地了解書本知識和親自時間結合起來。
3、也許陸游小時侯有些貪玩,現在雖然別人都認為他已經是飽學之士,可他總覺得自己還非常淺薄。所以,他想提醒自己的兒子從小就要認真讀書,長大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4、也許那個冬夜里陸游在讀書時突然碰到一個困惑,他想馬上去調查和實踐,可是一時沒有這個條件,他很難受,于是想到“絕知此事要躬行”,來告訴自己的兒子這個讀書的好方法。
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啊!
(2)父親又會怎樣深入淺出地將道理告訴子聿呢,請你來當一次現代陸游,拿起筆,用自己的話接著老師的開頭繼續往下寫吧:兒啊,為父作了一輩子學問,終于明白……
生:“……古人讀書都是不遺余力的。讀書貴在持之以恒。青少年時期花的功夫,要到老了才能有所成就呀。但是光讀書也是不行的,因為紙上得來的終究是很淺薄的,要想深入透徹地了解,必須親自實踐才行呀!”
。3)感情讀詩:想想此時陸游會怎樣對兒子說?引導學生用循循善誘、語重心長等語氣來讀詩。
。4)背詩:這么深刻的道理,陸游用短短28個字就透徹得表達出來了,這就是古詩的凝練美,讓我們再次齊背古詩,把這首千古流傳的詩句深深地刻在腦中。
七、拓展延伸
讀關于學習很重要的名句:
讀一書,增一智。
少而不學,老而無識。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讀關于讀書要與實踐相結合的名言警句:
近水知魚性,靠山識鳥音。
欲知對岸事,就要渡過河。
人在山外覺山小,人進山中知山深。
八、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古詩。
2、創作一兩句關于讀書與實踐的名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3、搜集陸游的其余7首《冬夜讀書示子聿》,讀一讀。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3
課題:《古詩兩首》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冬夜讀書示子聿》教學設計
教材簡解:《冬夜讀書示子聿》是一首教子詩,子聿(yù),詩人的小兒子,陸游是要告訴兒子做學問的道理。首句是詩人對古人刻苦做學問精神的贊揚。次句是說做學問的艱難。這是以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及做學問的艱難來告誡自己的兒子: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兩句,詩人更進一步指出實踐經驗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學問,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在這首詩里,詩人在文本與實踐的關系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符合唯物認識論的觀點。作者的這種見解,與時俱進,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因此,這首詩非常有名。
目標預設: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借助注釋理解《冬夜讀書示子聿》的內涵,講出具體的事例體現自己的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古詩文字的精練,領悟知識和實踐的關系。
重點、難點: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感悟《冬夜讀書示子聿》蘊涵的道理,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難點:領悟知識和實踐的關系,明確實踐的重要性。
設計理念: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說,語文教材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載體,更是美的礦藏。其中,語言凝練,對仗工整的古詩更是這礦藏中的瑰寶。讀詩能使人靈秀。古詩教學中,應充分挖掘詩中美的因素,創造一切條件,引導學生“讀”中“悟”,“悟”中“讀”,主動學習,品味古詩,深入其中,吸取營養,探索真諦。讓學生的心靈真正充實、靈秀起來,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主體,以學生為本”的新時期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
設計思路:本課教學大致思路為:讀詩歌——解詩意——悟詩境——品詩人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題
1、開學初我們學了首《示兒》,還會背嗎?指名學生背注意相機評價
2、記得題目的意思嗎?示:讓人知道,指示兒:子女
3、一首《示兒》詩,充分體現了陸游渴望祖國大好河山歸于一統的愛國主義思想。
二、揭題,簡介示兒詩
1、揭題
示兒,古已有之?鬃咏套訉W《詩》歷史上傳為佳話,陸游一生詩作近萬首,專門示兒或提及教子的即達200余首。
今天讓我們再來學習陸游的一首與示兒有關的詩。師揭題《冬夜讀書示子聿》,并板書課題
2、解題
。1)同是與示兒有關的詩,看看這兩首詩的題目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2)師介紹:陸游共有六子一女,子聿是他的小兒子。這兒的示也是指示、告訴的意思。
現在題目能讀懂嗎?指名學生說題目的意思。(詩人冬夜讀書,心有所感,借以教育兒子子聿)
3、說話激趣,導入詩歌學習
作為父親的陸游會告訴他兒子有關讀書的什么呢?發揮你的想象,大膽猜測一下。
指名學生說
三、學習詩歌
。ㄒ唬┳x通讀熟詩歌
過渡: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陸游是怎么說的吧。
1、出示詩歌: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2、讓我們先把陸游的這些話讀流利、熟練了,它的意思自然而然的會明白的。學生自讀。
3、交流指名學生讀詩。
。ǘ├斫庠姼枰馑
過渡:誰能當當翻譯,把這位南宋時期的父親的話翻譯成我們每個人都能聽懂的話嗎?老師給你們提供了一些幫助。
1、師出示詩歌關鍵詞語翻譯。
遺:保留
始:才
有:有所成
終:到底,畢竟
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
躬行:親自實踐。躬:親自
2、學生自己練說
3、交流指名學生說
4、教師小結:
。ㄈ┲笇Ю首x詩歌
1、如果你是陸游你會怎么來讀這些話指名學生朗讀,師相機評價。
2、你為什么這么讀?師相機評價,如:真是位用心良苦的父親啊;真是位循循善誘的父親。
讓學生感悟讀書要發自感情。
3、指導后再請學生朗讀
4、全班齊讀
四、領悟詩歌道理
1、如果你是子聿,從父親的這番話中,你領悟到了什么?指名學生說
師相機指導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領悟到學習貴在持之以恒、孜孜不倦。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領悟到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道理。)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讀書和實踐相結合
2、身為幼子的子聿既聽話,又孝順,深得陸游喜愛,被陸游譽為“大耳兒”,陸游教子讀書的詩中,以示子聿為多!抖棺x書示子聿》共8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陸游的200余篇的示兒詩中,內容豐富,囊括了許多方面。有教子做人的,有教子做學問的,有教子為官之道的。
3、師出示:“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示子聿》
。銏詻Q想要學詩的話,要深入生活。)
“學貴身行道,儒當世守經。”
——《示元敏》
(讀書做學問,最可貴的是對所學的道理能夠學以致用、身體力行。作為一個讀書人,應該終生恪守先賢經籍的教訓,心中應該始終仰慕先賢的高尚人格。)
4、你分別從他的這些詩句中明白了什么做學問的道理呢?
5、回憶以前所學知識,你再向大家推薦你的讀書好方法。生交流
五、感悟陸游的人格
1、陸游的這首教育兒子讀書的詩我們都已經懂熟了,身為父親的陸游又是怎樣的人呢?
2、指名學生說,
3、師小結并出示:
陸游既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又是一個寓事于教,寓教于愛的較為開明的父親。他對兒輩教育,從不板起面孔,而是就眼前事,話家常語,表心中意。他很了解兒輩的想法,因材施教。他和兒輩同吃同住,同桌寫字,同窗夜讀,游湖則相攜,登山則相從。兒病則憂,病愈則喜;出門遠送,歸家遠迎。愈到晚年,一教子愛子之情愈切。他通過和兒輩共同活動,不斷對他們進行做人的教育
六、整合所學知識
如果我們將平時所學的點滴知識比喻成大廈的一磚一瓦,要使這座大廈更為堅實,更為完整需要我們不斷地比較總結所學的相關知識,將有聯系的、有關系的知識歸類,變成自己的東西,你打算把今天地所得納入你的哪個知識系統呢?
1、指名學生說
2、師小結
七、板書冬夜讀書示子聿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讀書和實踐相結合
八、作業
總結所學的讀書方法,制作學習方法卡片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學會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導入
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同學們在課外又學會背誦了哪些古詩?現在請同學們背誦自己喜愛的古詩。
剛才大家背誦的古詩中,有沒有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呢?
二、初讀古詩
1、過渡:今天老師就帶著同學們一起走進這位愛國詩人陸游。在一個冬天的夜晚,陸游獨自一個在書房讀書,讀著讀著他突然有了許多感想,于是他就揮毫寫下了《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詩。(板書詩題)
2、范讀全詩。
3、學生自由輕讀全詩,再指名讀書。
4、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1)理解詩題
。2)簡介作者
(3)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4)熟讀成誦
三、學生自學全詩。
1、根據學習在詩有方法,學生分組自由學生全詩。
2、組織全班學生共同討論交流。
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實踐才行。
3、熟讀成誦。每一首古詩都有詩韻。而要讀出詩韻來,就要注意詩的節奏,那么這首詩的節奏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自由讀全詩試著用單豎線給全詩劃分一下節奏,然后再按自己劃分的節奏讀一讀。
四、談感受。
陸游用己讀書的感受來訓示自己的小兒子子聿。學了這首詩,你感悟到了什么?你受到了怎么樣的啟發。
五、課外拓展
陸游一生寫過許多詩,現在今存有九千多首,他的詩大多包含著強烈的愛國之情。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六、作業:收集與讀書有關的古詩及名人名言。
板書: 冬夜讀書示子聿
做學問 無遺力
絕知此事 要躬行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5
這是一堂簡簡單單的“家常課”,作為組內教研課,“粗茶淡飯”,不成敬意。經歷了《鄭成功》與《青海高原一株柳》兩次教研活動,也聽了不少的課,特別是在海門市“弘謇杯”名師課堂教研活動中聽了薛法根老師的《桂花雨》,于是就產生了上一堂“家常課”的想法。我一直想,多媒體教學課件固然可以給課堂教學添彩,但是沒有多媒體應該也是可以上課的。況且,我們平時的閱讀活動,從來就是沒有多媒體輔助的,樸實即真實。這一天恰好停電,小黑板、教學掛圖又出現在課堂上,一切順理成章,真是天意如此。
這一課的教學環節非常簡單,教案是依據集體備課的教案調整而成的。課前布置了學生預習,主要是搜集陸游的資料,吟誦他的詩詞,朗讀詩歌,初步理解詞句的意思,還讓學生搜集與“讀書”有關的古詩、成語、名言警句等。在上課的前一天,利用晨誦、午讀的時間,組織學生吟誦古樂府《長歌行》與顏真卿的《勸學》詩。學生理解并積累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和“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樣的詩句對理解本首詩歌是一種很好的鋪墊。一首詩歌或一篇文章,看似一座“孤獨的小島”,其實它同廣闊的文化背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教師,如何優化組合各種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提供優質的服務,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所謂“用一生的時間備課”,真是此意;而學生也是參與備課的主體。
這堂課就在教室里進行,學生不必興師動眾地向多媒體教室“轉移”,更顯得悠然自在。離上課時間大概還有5分鐘,聽課的老師都來了,學生都已落座。于是,我就隨意請了幾位學生背誦最近背出的古詩。平時,我一直對學生的古詩積累情況不太滿意,認為他們早讀課總是效率不高,但是這時學生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他們不僅背誦了《卜算子詠梅》《長歌行》《勸學》等詩詞,而且居然有學生背出了岳飛的《滿江紅》。聽著學生的背誦,我很高興,教室里不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不知不覺間,就過了上課的時間。因為停電,上課的音樂就沒有想起,而我也把這事忘了。
再也不需要任何的導入語,課堂只是學生與教師相遇的“驛站”,而學習的起點其實是在“昨天”。早讀課上已經把《冬夜讀書示子聿》整首詩歌用楷書端端正正地抄寫在黑板上了。先請學生解釋了詩歌的題目,然后就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陸游的資料。大多數學生的手頭都有一些參考資料,如《課課通》之類,以往在這種環節,很多學生都是捧著參考書一讀了事。但是,這次我吸取了教訓,課前就對學生提出要求,不允許“讀資料”,即要把搜集到的有用信息內化。學生還是很爭氣,你一言,我一語,沒有一個人翻書的,滔滔不絕地把陸游的資料較為全面地陳述出來。本來在備課的時候我還考慮作一些補充,但看情形,再“補充”就是畫蛇添足了,于是話鋒一轉,強調了本首詩歌的內容是談論讀書的道理。
接下來,請學生朗讀全詩。不知怎的,班里朗讀水平首屈一指的何林華,竟然出現了兩處“低級錯誤”,讓她再讀一次,雖然讀流利了,但是感情很不到位。我便向學生提出了“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朗讀要求,雖然我不停地給大家鼓勁,但是學生的朗讀還是不能令人滿意。本來我也打算作一下“示范”,看到學生的這種讀書情形,就失去了“范讀”的信心與勇氣了,F在反思“檢查朗讀”這個環節,學生的朗讀出現不該有的“失誤”,其實不僅是一種心理緊張的表現。雖然經歷了預習的過程,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與感悟是非常粗淺的,或許就處于一種懵懂的狀態之中。此時提出“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要求顯然是不合時宜的。看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也要把握時機。脫離了理解與感悟,純粹地提出朗讀要求,授予朗讀技巧,這樣的朗讀指導必然收效甚微。其實,在檢查預習時,對學生的朗讀要求不妨低一點,只要“正確和流利”就夠了。降低起點的結果是增強信心,反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
理解詩意的環節就驗證了我的這種判斷。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說說對詩歌的理解,學生好像都你看我我看你的,并沒有多少學生舉手。于是我就讓學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學生提出了一個“遺”字,我就一口氣報出了“遺失、遺忘、遺留、遺憾”等詞語,請學生選擇。學生都選“遺留”,我就在黑板上的“遺”字下加一小圓圈,并批注“留下”。另一名學生質疑“絕知”的“絕”。我掛出了課前查閱《現代漢語詞典》中“絕”的幾個字義選項,學生有的選“完全沒有了,窮盡”,有的選“最,極”。我的在課前的判斷就是“窮盡”,所以當學生選擇“最,極”的時候,我也就沒有耐心地傾聽他的想法,只是理所當然地把“絕知”解釋為“完全沒有不理解的”,也就是“透徹深入地理解”。后來老師們討論這個“絕”表示程度深,應選“最,極”。但可能照顧我的面子,于是就說理解為“窮盡”也講得通。“面子”當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理”;在追尋“真理”的過程中,教師不能掉以輕心,過于自信;更重要的是該讓學生經歷探尋思索的過程;仡欉@個環節的處理,多多少少有點“越俎代庖”的味道,并且表現出一種“知識的霸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談何容易!
經過質疑問難的環節,再請學生說說詩歌的大意,舉手的學生明顯多了。在解釋“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時,自然就聯想到《長歌行》和《勸學》中的詩句,我還用小黑板出示了一組“勤學”的成語:“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十年寒窗、聞雞起舞、滴水成冰”,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已經水到渠成了。在理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時,我向學生推薦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與“實踐”有關的名言俗語,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學生要不要參加實踐活動?仔細想想,回答這個問題真不容易,尤其是這些學生,他們成天被“關”在教室里,幾乎“只看見院墻上四角的天空”。(魯迅《少年閏土》)可是,學生的潛力是不可低估的,他們的發言常常出乎我的意料,并帶給大家驚喜。或許受到與“實踐”有關的名言俗語的啟發,他們從讀書的目的、方法以及“讀書”與“實踐”的關系等不同角度表達出對這個問題的深刻認識。當他們滔滔不絕地用“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運用自如”等詞語表達自己的見解時,我幾乎忘記了,他們還只是六年級的小學生。不容否認的是,在這部分學生背后或身旁,還有很多學生,他們總是保持著沉默的狀態,這也是最令人擔心的。學生之間的差異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在“沉默的火山”背后,值得深思的教育問題真的很多很多,我曾經在另一篇教學隨筆《每堂課都是新的開始》中有過思考,但至今還沒有大徹大悟。
課堂教學進行至此,似乎可以大功告成了。但是,我覺得學習這樣的說理詩,不能僅僅讓學生獲得一種空洞的概念,而是要引領學生達到一種身心入境、物我兩忘的境界,即讓詩歌在學生的心中成為一幅引人入勝的“畫”,一首耐人尋味的“歌”。于是,學生的目光都聚集在黑板上的教學掛圖上。我指著掛圖,不急不慢地說,吟誦《冬夜讀書示子聿》,我們的眼前就出現了這樣一幅“冬夜讀書圖”:冬天,靜靜的夜晚,明亮的燈光給人帶來溫暖,陸游和他的小兒子子聿,他們都手不釋卷……我知道,這樣的觀察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不會存在什么問題。稍停片刻,我輕輕地說:請大家靜靜地聽,從這幅“冬夜讀書圖”上,我們還能聽到好多聲音——整首詩就是陸游對子聿在說話,我們當然還能聽到子聿說話的聲音。我用事先準備好的小黑板出示了小話劇的格式:時間——一個冬天的夜晚;地點——書房;人物——陸游、子聿,以下是“幕啟……”,再下面是分行寫的“陸游”與“子聿”,后面都是“……”。我讓學生先分組表演,然后請兩組學生到講臺前展示。學生的表演很投入,“陸游”是循循善誘,“子聿”是心領神會。下面觀看的同學也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兩位個子不高的男同學在“爹”啊“兒”的對話,但是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任何的噪雜與喧鬧。我感到古詩中的人物好像都復活了。從學生的表演中,還可以看出他們對詩歌表達的讀書道理的確能心領神會,融會貫通了。
教學已經接近尾聲,我讓學生又一次背誦這首詩。在課前,絕大部分學生其實都已經能夠背誦了,但是,入情入境的背誦給人的感覺畢竟是不一樣的。離下課的時間大概還有5分鐘,我說:學以致用,也是一種“實踐”,就讓我們“實踐”一回,完成一道古詩運用情境題。學生在完成練習題時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難,但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他們真正懂得“不遺余力、知行合一”,有什么難題不能克服呢?
就這樣,一堂簡簡單單的“家常課”就結束了。而我,對與語文教學的思考,仿佛才剛剛開始……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6
一、對照插圖,結合詩句意思,請你嘗試一下,完善下列的劇本:時間 1199年(即宋寧宗慶元五年)的。地點山陰(浙江紹興)。人物(姓名):(身份)。(姓名):(身份)。第一幕〔幕啟。室外一片靜寂,寒氣逼人,翠竹禁不住這樣的天氣,不由得打著冷顫。室內,書桌上擺放著書籍以及文房用品,在昏黃的燭光下,大詩人陸游正在苦讀著詩書。陸游(情不自禁地拿起筆,邊寫邊吟)冬夜讀書示子聿:“ ,。,。”(詩寫完后,有點激動地喊)子聿——子聿——快過來!爹爹有話要跟你說。〔幕落。第二幕〔幕啟。兩三分鐘后。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子聿應聲來到書房,站在了陸游的身旁。陸游坐在凳子上,手捧詩書。陸子聿(疑惑地)爹爹,您找我有什么事?陸游(捋了兩下長須,夸獎地)好孩子,爹爹知道你愛好讀書,也讀了不少書。剛才爹爹寫了一首詩,你讀一讀,想想爹爹借這首詩,想要告訴你什么?陸子聿(拿起桌上的詩稿,大聲讀起來,思考片刻后,指著詩稿的前兩句)爹爹,這開頭兩句,孩兒知道了:爹爹,您說:我講得對不對?陸游(用手撫摸了子聿的頭)兒啊,你說得不錯。陸子聿(再讀詩稿,指著詩中的“絕知”一詞詢問)這是什么意思?爹爹,孩兒不太懂?陸游(和藹地)問得好哪!“絕知”的意思是陸子聿爹爹,孩兒明白了!陸游(指著詩稿中的“躬行”問)哪這是什么意思?陸子聿(響亮地)這個我知道,“躬行”是指陸游(指著詩稿)哪這首詩的后兩句話,爹爹想要告訴你的是什么?陸子聿(恭敬地)爹爹,你是想教育孩兒:是不是這個理兒,爹爹?陸游(臉色鄭重)那古人趙括帶兵作戰失敗,你現在知道為什么了吧?陸子聿(眼前一亮,信心十足地)爹爹,我知道了,是因為陸游(語重心長地)兒啊,我是想把我畢生的讀書心得教于你。想不到你年齡這么小,就能明事理了,真是讓我感到欣慰。陸子聿(若有所悟地)爹爹,我一定會努力讀書,勤于實踐,將來做一個事業有成的人。陸游(會心一笑)子聿啊,時間不早了,快去睡覺吧。〔陸子聿應聲下;椟S的燭光下,陸游坐在凳子上,手捧詩書繼續苦讀。〔幕落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7
師:課堂前的交流,課堂學習你想有哪些收獲?
生:學習新的知識,人生的道理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跟著老師書空。教聿(yù)
師:讀題,指讀。
師:讀著這個詩題,在你的腦海里好像出現了怎樣的兩面
生:一個老人在冬天的夜里教孩子讀書
生:在一個寒風冽夜晚,一位老人在他子女的書桌前,教他怎樣讀書。
師:這位老人是陸游,對他了解嗎?
師:寫詩最多,9000多詩,多是愛國的詩篇,讀他的詩你有什么感受?
師:要求自讀詩,大聲地讀,注意字音。
老師的評價:讀得準確,聲音響亮。
生:(學生讀出一個字,老師再給一次機會,相信你能再次讀好)
生齊讀。
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會讀詩的人不僅要讀得準確,讓人感覺舒服。
生讀。(學生讀得抑揚頓挫)
再次齊讀。
師:假如你會讀詩,讀著讀著,假如來到了今天,陸游會怎樣對他的兒子說呢?同桌之間試著說一說。
師:兩句兩句來看。
生:古人的學問,不會傳給自己的孩子,要靠自己的努力學來
生:古人的學問是古人的知識,要靠小時候的努力,老的時候才能成。
生:古時候人的學習的時候是竭盡全力。
師:你想到了哪個詞了(不遺余力,盡心盡力)
生:我會孩子說,你要像古人一樣學習要盡心盡力,不然老了時候會后悔的。
師:在你的腦海里,有哪些人是這樣讀書的呢?
生:趙括,精讀兵書
生:李廣。
生:鑿壁借光的誆
師:你有什么收獲。
生:我們學習的時候要全心全力,不能怠慢。
生:我們應該要古人一樣非常地努力。
師:那陸游會怎樣對兒子說呢?
生:語重心長
師:讀書做學習,光讀讀書能行了嗎?
生:不行
師:繼續學習,這兩句怎樣理解
生:書上的知識遠遠不夠,我們從
生:如趙括光讀兵書是不行的,只知道書上知識是不能的。
師:老師也是這么認為的,請看一個故事: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
師:趙括讀的兵書多嗎?到底懂不懂兵書
生:他只會死搬硬套。
生:他輸的原因是趙括有點自驕
生;我認為他不懂,真正的懂兵書,不是光知識書上的知識,而不會應運
生:我認為他不是真正懂,他從來只是認為只是讀了就懂了
生;懂是知識書上的知識,不懂是因為他遇到的敵人不是書上的敵人
師:再來看詩,哪個字是知,哪個字是懂。
師:真正的懂得是哪個字
生:絕知
師:絕知是——真正的明白。
師:哪些人真正懂得了兵書,
生:孫臏,他會寫兵書
生:諸葛亮,他非常會很多計策。
師:想像一下,一個寒風凜冽的夜晚,一個老人讀著書,突然叫來他的兒子,感受他是怎樣的一位老人?
生:他特別會教育自己的孩子。
生;他有千言萬語,都化成了一著詩
師:你們把自己的心放到了陸游的身上,假如你是小子聿,你會怎樣對父親說呢?
生:不僅只讀圣賢書,也要關心窗外事。
生:爸爸,我把書上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不會向趙括一個紙上談兵。
師:帶著小子聿的感受再次讀詩。
生:指讀,配樂朗讀。
師:老師也想和大家賽一賽。再次要求同學們試一試,要求這次不再看書。
師:要求不看書,誦讀,(鼓勵一些站起來緊張的學生,告訴他們站起來讀,也是一個躬行,能站起來讀書,也是一種進步。)
生齊:……
師:由這首詩,回想起自己以前的哪些經歷?
生:我看了好多書,
生:每天看半小時,先前我只是看一些情節,后來我才知道了要看一些好詞好句和精彩語段。
師:老師講一個騎自行車的事例,聽了這個啟發?
生:媽媽給我買科學雜志,從來不做實驗,后來我試著做了好多實驗,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經驗。
生:寫作文……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文。
2、能解釋詩中帶點的詞語,并理解詩句的意思!
3、感受古詩文字的意境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
[教學重點難點]
1、借詩文的語言材料,感受其意境和作者表達的深刻哲理。
2、培養學生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設計理念]
1、自主、合作、探究——實現師生與文本的平等對話。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應互交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標極力主張的,既關注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學生由原來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地去獲取知識,真正實現了教師、學生、文本的平等對話!
2、賦材料以生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教學不是教材內容的照搬,需要教師創造性的勞動,賦材料以人文性。如教學伊始,以《示兒》為橋梁喚醒學生對陸游的記憶,繼而聲情并茂地敘述陸游創作此詩的情境,此時的《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已幻化成生動的畫面,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他們急切地期望與文本進行對話!
[設計思路]
我準備采用“通讀”、“研讀”、“悟讀”“拓展”這四部曲來教學。通讀: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詩文,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進而讀通古詩;研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感知詩意,再將個人所得與同學小組交流,不懂的問題在組內研究解決,再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匯報學習情況。同時提出未解之疑,其他同學自由補充,發表見解。悟讀: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讓學生反復吟誦,細細品味,置身于詩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如理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通過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開拓學生思維,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句詩的認識,從而深化對詩句的理解!
[教學準備] 1、完成學案相關習題。
2、 搜集大詩人陸游的相關資料。
3、有關讀書、做學問的名言、警句。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理解詩題
1、同學們,咱們一起來看一幅圖,(出示)
2、認識他嗎,了解他嗎?他就是大詩人陸游,聯系本學期學過的《示兒》,誰能說說對她的了解?(指名介紹陸游的生平事跡。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當補充。(如:再進行一定的知識拓寬,講一下陸游活了80多歲,寫了無數好詩,一生愛國,所寫詩大多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流傳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產愛國詩人。)
3、現在我們在來認識一個人,他就是陸游最小的兒子叫-----子聿,“聿”字你怎么記住它呢?
4、現在我們在來看整圖,想象陸游和她的小兒子在干什么呢?(教育孩子、叫兒子讀書、教育他)
5、這幅圖你看懂了嗎?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題目你一定理解了,題目叫-----冬夜讀書示子聿。板書,齊讀。
6、你能結合我們剛才看圖的收獲,說說題目的意思嗎?同時理解“示”的意思.(示:指示,訓示。子聿:陸游有七子,子聿是他的小兒子,54歲時生。題意:陸游在寒冷的冬夜讀書,心有所感,寫下來教育、訓示自己的兒子子聿。)
7、揭示寫作背景!
在810年前一個冬日的寒夜,北風呼嘯,寒氣逼人,陸游卻渾然忘我,沉醉書房,啃讀詩書。在靜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頭奔涌的激情,文思如泉,一揮而就寫出了八首《冬夜讀書示子聿》,滿懷深情地告訴小兒子子聿做學問的道理!
過渡:那么,陸游在寒冷的冬夜讀書心有何感?想教育兒子什么呢?我們學習了古詩就知道了。
二、自學質疑(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經常采用的一般方法嗎?
1、學生交流!
2、教師簡單概括并出示,請生讀一讀!
【出示】一誦讀 (讀通詩文)
二研讀?(讀懂詩意)
三悟讀?(讀明詩理)
3、師:現在就請大家根據這些方法來自學古詩。
。1)、多讀幾遍,試著把這首詩讀正確,讀通順;
(2)、看看自己對詩中的字、詞、句是否能理解;
(3)、想一想陸游在冬夜讀書生發了哪些感想用來教育兒子?把自己知道的在書上寫一寫。
。4)、老師等待與大家一起分享智慧與喜悅。
三、交流展示
。1)指名朗讀。(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分讀)
。2)再讀,要求富有感情地朗讀。
(3)學生和教師針對同學的朗讀做出適當的評價與指導!
。4)學生齊讀古詩!
?
四、互動探究(研讀古詩,悟讀明理。)
過渡:同學們剛才練讀很認真,不僅把古詩讀通讀順了,還讀得很有感情,真了不起。
請同學們現在拿出學案,在小組內交流展示一、二兩大題預習的成果,哪些你讀懂了,你還有那些疑問?待會小組代表在全班匯報
預設
一、“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1)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遺:即保留。“無遺力”,即無保留,竭盡全力之意!
由“無遺力”你想到了哪個成語?(不遺余力)
這一行的意思就是: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
2)交流描寫古人學習勤奮的成語。(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借光、十載寒窗、聞雞起舞、通宵達旦、夜以繼日、囊螢映雪……)
3)古人讀書孜孜不倦,不遺余力,你知道這方面的成語故事嗎?激勵學生簡單講一講成語背后的故事。 【師板書——孜孜不倦】
每一個成語故事都在告訴我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4)“古人學問無遺力”是對古人刻苦做學問精神的贊揚。想要做好學問是很艱難的,僅靠一時的孜孜不倦是遠遠不夠的,陸游是怎么告訴他的兒子的?(少壯工夫老始成)
5)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始:才。這一句的意思是: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
6)你由“少壯”到“老”明白了在學習上除了孜孜不倦,還需要什么?(持之以恒) 只有這樣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只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板書:有所成就】
7)教師小結:確實,只有從少年開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孜孜不倦地打好扎實的知識基礎,經過長年的努力后才能有所成就。可見做好學問的艱難!
8)這是詩人以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及做學問的艱難來告誡自己的兒子: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編煱鍟——持之以恒】
9)生齊讀這兩句!
過渡:在這首詩里,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要從小下功夫,免得將來一事無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陸游告訴他兒子做學問要把功夫特別要下在“哪里”?
二、出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1、請學生交流對這句話的理解!
1)“紙上得來”,指的是書本知識。
2)理解“紙上”、“淺”。
。
3)絕知:指深入、透徹地理解。 躬行:就是指親自去實踐!
4)說說第三、四兩行詩的意思。(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究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通過實踐才行。)
5) 結合實例理解
1、紙上談兵
同學們聽過《紙上談兵》這個故事嗎?出示故事內容
趙括為什么兵敗如山倒?所以說,這個事例從反面告訴我們,讀------
看來,光有書本知識還不行,還要怎樣?(板書:親自實踐)
2、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1、那么,在明代,我國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是怎么做的呢?出示:
2、他為什么能寫成《本草綱目》,這個實例從正面告訴我們,讀------
5)師小結:從這兩個實例可以看出,實踐是多么的重要啊,第三、四兩句表述了知與行的關系: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芍^——“實踐出真知”啊! 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 【師板書——實踐出真知】
6)讀了這一句,你產生了怎樣的感嘆?
生交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學問,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7)齊讀這兩句。
2、陸游通過這首詩對兒子講明了關于做學問的一些道理,誰能來細細道來?
1)學生在組內交流后集體交流!
2)請你用成語來形容剛才“陸游”教育他兒子時的態度。
(語重心長、循循善誘、意味深長……)
3)請你也來循循善誘、語重心長地來讀一讀詩歌吧!
4)那么,我們再來想象一下子聿會怎么讀父親寫的這首詩呢?
請學生用朗讀來表現!
過渡:同學們聲情并茂的朗讀使詩歌內容頓時立體起來了,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這樣的場景——在那個冬天的深夜里,陸游正在奮筆疾書。寫好后,擱下筆來,情緒激動的他立即叫來小兒子,把他想到的做學問的一番道理告訴全告知子律。他會怎么說呢?請用你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說時如果能注意你的語氣和動作就更好了。10、出示填空題。
【那是一個寂靜的冬夜,大詩人陸游坐在書桌前,手捧書本,捋了兩下長須,語重心長地對小兒子聿說:“—— 。”
子聿聽了父親的這番話,明白了—— !
陸游微微點頭,接著又意味深長地說: “—— 。”
子聿聽完這番耐人尋味的話,明白了—— !俊
1)請學生說一說。簡單評價!
2)建議學生演一演。
學生找自己喜歡的合作伙伴來預演一下!
請生上臺表演。
六、遷移運用!
過渡: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今天我們把這首《冬夜讀書示子聿》學完了,老師想考考你們是否真正學會了!
1、回顧古詩學法,指名背誦。
工”
3、投影顯示:“我選擇,我快樂”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 )就學會游泳!
。2)這個雜技演員真有( )。
。3)明天有( )再來玩吧!
(4)中國( ),名揚海外。
比較填空后交流!
教師小結,學生領會到: “工夫”側重于表示時間和心血;“功夫”側重于表示本領、本事。(歸納理解詞語的方法:比較法。)
4、投影出示:“我學會,我填空”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南宋詩人(? )用自己冬夜讀書生發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贊揚古人刻苦做學問的詩句是( );說明做學問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是( )這句詩。陸游通過詩文向兒子講述了這樣幾個道理:
(1)學習知識必須要有( )、( )的精神;(2)一個既有( ),又有( ? )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人!
六、拓展延伸!
1、師:陸游經常通過寫詩來教育他的兒子們,比如他的二兒子陸子龍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寫了一首長達52句的詩來為兒子送行。他最疼愛小兒子子聿,冬夜讀書有感,寫下了八首詩來訓示他的小兒子。
出示其余七首《冬夜讀書示子聿》。指名讀一讀!
2、除了今天所學到的這首告訴我們做學問的道理的古詩外,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讀書、做學問的名言、警句?
3、贈送學生古人的讀書詩以勸勉。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等人。 ------陶淵明 ?
【板書設計】
冬夜讀書示子聿
孜孜不倦 知
持之以恒 合一
實踐出真知 行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9
教學述評: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在蘇教版語文教材第十一冊中,本詩與南宋的另一位詩人朱熹的作品《觀書有感》一起構成了一個以“讀書做人”為內容的小專題。
日前,我有幸觀摩了區學科帶頭人陶立進老師執教《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頗受啟發:
一、合理地資源整合與利用
教者由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陸游的另一作品《示兒》入手,結合“陸游教子”的故事講述揭示詩題,進而借助相關的資料鏈接,向學生展示了本詩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精神品質。由此,課堂教學自然而然地過渡到詩句的解讀環節。詩句的回顧、圖文資料的恰當展示、老師引領示范以及多種學習方式的轉換,一切都井井有條。及至學生已經能夠理解詩意,明白詩理的時候,教者又不失時機地將教學引向了新的語言鏈接與積累: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舊書不厭百回讀,讀書須盡苦功夫。”
…………
隨著近幾年來古詩教學在各種教研平臺上被廣泛地關注,“關起門來教古詩”的現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可是如何用聯系的眼光看待一首古詩教學,把一首詩放在一個得體的環境中展開教學,是這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所共同追求,卻又難得要領困惑。陶老師的這堂課恰恰向我們展示了他在這個問題上的思考與探索。課堂上,本詩的教學由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自然而然地導入,又借助學生已經形成的認知合理地拓展延伸,整個教學過程過渡自然、有條不紊。這讓我們認識到:教者合理地開發與組織教學資源是教好一首詩的基本保障;課堂上,教者對資源的恰到好處的利用更是對教學資源價值的有效提升。難怪有人說:“教者即課程。”
二、務實的訓練風格
一談到“訓練”很多人就會不自覺地把它與枯燥機械的練習聯系起來。因此,一段時間以來有不少人忌諱談“訓練”。其實不然,“訓練”本來就應該是融練習、理解、感悟及趣味性于一體的,圍繞“聽說讀寫”開展形式多樣在的訓練是語文教學的根。
本課教學中,我們很高興地看到陶老師一直在引領著學生圍繞對詩文的解讀進行著扎扎實實的訓練:
·“讓我們靜下心來讀讀大屏幕上的文字,看看我們能從中獲得多少對陸游的了解。”
·“你讀一讀,你想一想:《示兒》和《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寫的都是陸游對兒子說的話,這兩處說話的對象有什么不同?”
。ㄇ罢呤菍λ袃鹤诱f的話;后者只是對最小的兒子聿兒說的話。)
·“請同學們結合詞意的基本提示,再加以適當的補充和調整,詩句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把你對詩句的理解說給你的同座位聽,同桌互相幫助,盡快地弄清全詩的大意。”
·“終覺淺”的“覺”和“絕知此事”的“絕”容易混淆,主要原因就是沒有真正理解詩句的意思……
·“拿出課堂練習本來,讓我們來默寫一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句,看看你到底懂了沒有。”
…………
開展訓練并不難,開展務實有效的訓練卻比較難。少數老師上公開課,為了追求過程的流暢而故意回避一些本該在課內扎扎實實完成的訓練,而在陶老師的這節課上,務實的訓練卻俯拾皆是。
有這樣的一句話:“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陶老師向來是一位樸素、嚴謹、務實的老師,他的課堂教學能夠如此,非“一日之寒”。
三、恰到好處的分寸把握
古代文言和現代白話文雖有聯系,但是不可以一一對應的。就古詩文教學而言,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詩文大的意之外,到底還要不要作適當的詞句推敲呢?本課教學中,陶老師以他的教學實踐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終覺淺”的“覺”與“絕知此事”的“絕”不僅是字形不同,它們的含意也是不相同的……
·從“覺淺”到“絕知”,這需要怎樣的一個過程呢?
。“堅持苦讀”、“親自實踐”、“持之以恒”)
·在詩中“覺淺”和“絕知”這兩個詞靠得很近,可是在人的求學過程中,這兩個詞之間卻有著多么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
咬文嚼字也好,詞句推敲也好,我們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是不是不管遇到什么詞句都要帶著學生反復琢磨一番呢?
這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詩,由“終覺淺”到“絕知”的詞意把握和過程探究,也正是對詩理的合理解讀過程。應該說,陶老師引導學生進行的推敲,抓住了“詩眼”,品出了味道,恰到好處!
反思:
如果要說這堂課的教學有什么缺憾的話,我覺得課堂上對詩句本身的誦讀少了一些。有人說唐詩是“高山大河”,是“朝陽”,是“青少年時期的意氣風發”,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那么宋詩則多了一些沉靜與思考。宋詩中的哲理詩比較多,本詩也屬說理詩。說理詩的情感味較之其它詩似乎少了一些,意境與韻味的體會比較難,這就為教學中的誦讀品味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這幾年,古詩教學中的“涵泳”已成為老師們的共識。
曾國藩曾指出:“涵者如春雨之潤桃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人之濯足……”
然而,涵泳總是要放在相應的情境中進行的。對于這樣的說理詩,如何創設出一組引導學生“涵泳”的情境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聿兒是陸游最小,也是最疼愛的孩子。也許他很貪玩,不好好念書,于是父親語重心長地告誡他:“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作老始成……”
·也午聿兒是個天資聰穎的孩子,可是他很容易驕傲自滿。于是做父親的不無憐愛地提醒他:“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作老始成……”
·一個寒冷的冬夜,在一間矮小的茅草屋內,就著溫暖的燈光,一位慈祥的父親在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讀書寫字,他在用自己一生的體驗教導自己的孩子:“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作老始成……”
·窗外是凄風苦雨,北風吹來的地方,是胡人鐵蹄下的中原遺民。一位征戰了一生,但卻壯志不酬的老將軍,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愛的兒子——未了的心愿就該靠他來完成啊!他俯下身來,一字一句地教導著他的聿兒:“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作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抒情也好,寫景也好,敘事也好,說理也好,只要我們合理地創設出一組情境來,引著學生一遍又一遍地“涵泳”,一切難解與不可解的韻味和意境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雖然說古詩教學是學生與古詩的初次遇見,但是有了這樣的“涵泳”,日后學生與古詩文的遇見一定會更加豐富,更加美妙。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幾則故事,通過師生講故事、議故事、編故事、演故事,理解《冬夜讀書示子聿》的內涵,體現自己的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古詩文字的精練,領悟知識和實踐的關系,懂得不斷讀書、不斷實踐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感悟《冬夜讀書示子聿》蘊涵的道理,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三、教學難點:領悟知識和實踐的關系,明確實踐的重要性。
四、教學準備:搜集紙上談兵、幾則關于勤奮學習等有關《冬夜讀書示子聿》的故事
五、教學過程
。ㄒ唬┅p講故事,巧妙揭題。
1.講解一則故事:《紙上談兵》導人。思考:為什么熟讀兵書的趙括會兵敗如山倒?
2.揭題, 對于這首詩,你最想提什么問題呢?(預設:作者是誰?詩題是什么?)
(二)﹑自主合作,共同探討,理解詩句內涵。
1.出示“范字”,再次朗讀(指名讀,齊讀)
、藕喗樽髡哧懹
①本學期你曾學過陸游的什么詩,你對陸游有哪些了解?
②老師補充介紹:陸游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洋溢著愛國熱情的詩,今存九千多首,榮登中國古代詩人詩作數量之最。
2.解題
①師生一起讀題目
、谟懻摚侯}中中心詞是什么?“冬夜”點明了什么?“讀書”則交代了當時的環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會把什么感受來告知兒子,教育兒子呢?下面看詩的內容
3 反復誦讀,力爭會背。
①自由讀背
②領讀、齊讀。
、鄯纸M讀(會背的則背)
、軐W生閉目輕誦
、葜该、齊背
、尥队俺鍪娟P鍵詞語的注釋,學生借助注釋自主學習。
“學問”,指讀書學習,有做學問的意思;
“無遺力”,用出全部力量,一點也不保留;
“始”,才;
“終”,到底、畢竟的意思;
“絕”,表示程度,極、最的意思;
“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
“躬”,親自;
“躬行”,親自實踐。
、呗哉劯形颍簭年懹蔚倪@首詩你讀懂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入相應的詩句)
4.講故事,深入理解詩句(各句學情預設)
1.指名學生背出第一句,由“無遺力”引出成語“不遺余力”,引出古人學習十分刻苦。交流描寫古人學習勤奮的成語。
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借光、十載寒窗、聞雞起舞、通宵達旦、夜以繼日、囊螢映雪……綜合學生的發言,激勵他們簡單講一講這些成語背后的故事,讓學生切實體會古人讀書做學問真是不遺余力、孜孜不倦。板書孜孜不倦。
2.指名學生背出第二句,由“少壯”到“老”引出學習需要“持之以恒”,只有這樣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只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板書:有所成就)
3.指名背出第三句,理解“紙上”、“淺”,由“紙上”聯系“紙上談兵”中的趙括為什么兵敗如山倒?再說出這句詩的大意。
4.指名背出第四句,理解“絕”“躬”再說出句意。
綜合3﹑4兩句得出“實踐出真知”。
5.演故事:
看圖:找兩個學生分角色扮演。 ①表演要領點撥:陸游為什么要說這番話,是怎樣說這番話的,子聿聽完后會說些什么?
預設:
a:陸游覺得子聿書本知識研究小有成績,但是已經滋生了驕傲的情緒,陸游怕兒子半途而廢,所以,提醒他的兒子,要想真正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還要把透徹地了解書本知識和親自實踐結合起來。
b:陸游想到自己能成為一個詩人、有學問的人,就是因為從小這樣飽讀詩書,所以,他想把他的經驗告訴兒子,讓他也成為有用的棟梁之才。
c:陸游是戎馬一生的大將軍,看到自己年事已高,國家的安全,民族的振興,都靠子聿這么大的孩子將來得以保證。因此,他激勵兒子好好讀書,掌握真才實學 ,長大報效祖國。
d:也許陸游小時侯有些貪玩,現在雖然別人都認為他已經是飽學之士,可他總覺得自己還非常淺薄。所以,他想提醒和自己小時侯同樣貪玩的兒子從小就要認真讀書,長大超越父親。
出示口頭填空題
那是一個寂靜的冬夜,大詩人陸游坐在書桌前,手捧書本,捋了兩下長須,語重心長地對小兒子聿說:“ 。”
子聿聽了父親的這番話,明白了 。
陸游微微點頭,接著又意味深長地說: “ 。”
子聿聽完這番耐人尋味的話,明白了 。
學生自由組合,創意地演練。
推選同學登臺表演。
。ㄈ.拓展延伸:看板書,明道理。從這首詩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從醫生、駕駛員、廚師……等人身上總結: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ㄋ模.背默古詩
、 指名背誦。
、谧屑氂^察,注意難寫的字。
、塾亚樘嵝眩哼@些字需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工夫的“工”。
板書設計: 22.古詩兩首
《冬夜讀書示子聿》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 孜孜不倦
少壯工夫老始成。 持之以恒
紙上得來終覺淺, 實踐出真知
絕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11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蘇教版第十一冊古詩兩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寫由讀書而生發的感想,寫的是詩人陸游用冬夜讀書生發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教學片段〕:
師:我們從一年級到現在,學到了很多古詩,也了解了很多詩人。你能向大家介紹介紹嗎?
生: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贈汪倫》、《靜夜思》。
生:王之渙的《涼州詞》、《登鸛雀樓》。
生:……
師:大家真了不起。(板書:陸游)這位詩人有誰了解嗎?
生:我知道,他就是《示兒》的作者。
生:他是我國著名的愛國大詩人,寫下了很多著名的詩篇。
師:陸游非常愛看書。有一年冬天,他正在書房讀書,讀著讀著,他忽然有了許多的感想。于是,他揮毫寫下一首詩——《冬夜讀書示子聿》。
。◣煱鍟n題,生齊讀)
師:今天,我們就來走近陸游,來學習他的這首詩。(出示詩文)
師:(板書:讀通 讀懂 讀好)我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按照這三個環節來展開學習。你認為每一環節該達到什么要求呢?
生:我認為讀通就是把詩文讀準確。
師:是啊,我們可以通過查字典來幫助我們。
生:讀懂就是弄懂詩的意思,明白它講的道理。
生:還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請組內同學一起討論解決。
師:對。解決不了的疑問,可以在交流時提出,請全班同學幫忙解決。
生:讀好就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吟誦詩文,讀出詩的意境。
師:講得真好!我們現在就開始學習吧。
。ǜ餍〗M開始自主學習,氣氛十分活躍)
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的最大特點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敖探滩摹笔莻鹘y的“教書匠”的做法,“用教材”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教學行為。在這一片段的教學中,我恰當地用老教材,落實了新理念:
1、賦材料以生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教學不是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別需要指教者的創造性加工,賦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學習者。在教學伊始,先向學生介紹陸游,充滿地告訴他們:陸游是一位愛國詩人……學生聽得興趣盎然。此時,《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不只是紙上的幾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畫,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他們愿意與文本進行對話。
2、還課堂給學生,實現教師、學生與文本的平等對話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應互交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基于這一理念,我在教學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時設計了“讀通”、“讀懂”、“讀好”三個環節。1、讀通。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地朗讀詩文,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2、讀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感知詩意,再將個人所得與小組同學交流,并提出不懂的問題,組內研究解決。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匯報學習情況,同時提出未解決之疑難,其他各組學生自由補充,發表自己的見解。3、讀好。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讓學生反復吟誦,置身于詩的意境。
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又愛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學生由原來被動地學會變為主動地會學,真正實現了教師、學生、文本的平等對話。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12
片段一:
師;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誕生了許許多多的愛國主義詩人,你知道那些?
生:屈原、王昌齡、陸游……
師:關于陸游你知道多少?
生:他是南宋最為著名的愛國詩人。
生:本學期學過他的一首詩叫做《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師:新理念上你還背過哪些陸游的詩句?
生:(略沉默)我知道,“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師:很好,你知道陸游想通過這兩句詩告訴我們什么嗎?何以見之?
生:從“工夫”二字,說明學詩做學問要有刻苦精神,“在詩外”說明還要聯系現實生活實踐。
師:記得太清楚了,說得太好了。(板書:刻苦 聯系生活實踐)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也表達了相近的詩旨,這首詩叫〈〈冬夜讀書示子聿〉〉題目中有個生字,指“聿”,是哪些字的一部分?
生:“津,律”……
師:秀才讀字讀半邊,那“聿”還讀“津”、“律”嗎?
生:不讀,讀yü
師:很好,齊讀題目。
[評析]
古人文學作品的內容及藝術思想風格往往是其為人治學的真實反映,故欲
欣賞其作品,必先知其人,倘不能知其人,則較難深刻全面理解其作品。
該教師選擇由其人引入其詩的方法是符合文學欣賞規律的,同時,借此過
程,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建立起關于陸游的信息資料庫,一個矢志中興,老
驥伏櫪的愛國赤子形象便形成于學生心目中,作者人物形象的清晰界定,
就便于學生研讀其他作品了。古人為詩大多以組詩形式出現,因此,一些
詩作旨意大低是相近的。教者借助對舊知的解析、理解,觸類旁通,在新
知與舊知間建立聯系,很好地為學習新詩掃清障礙,這首詩蘊含的旨意,
難點便迎刃而解,掌握詩旨后,學習文本便會輕而易舉,為后面的拓展欣
賞贏得時間,做好準備。
片斷二:
師:陸游冬夜讀書領悟到哪些道理要來訓示了聿呢?
。ǔ鍪驹娋湟,指名誦讀)
古人做學問不遺余力,
少年時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從紙本上得到的知識始終覺得膚淺不完善,
要深刻理解這些知識要親身踐行。
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將各句中的一些字詞刪去,這樣將各句壓縮成七個字,成一首七絕詩,如何?
生:(第一句)古人學問不遺力,古人為學不遺力……
。ǖ诙洌┥倌暧霉喜懦,少年工夫老才成……
。ǖ谌洌┘埳现R終覺淺,紙上得來終不全……
。ǖ谒木洌┥羁汤斫庖`行,理解知識要親行……
師:同學們說得都挺好,現在請你將你的詩和陸游的詩比較一下,有哪些不一樣?
生:(作比較)有些字不一樣,如第一句中的“無”,第二句中的“始”,第四句中的“絕”、“知”、“躬”。
師:根據你的理解,這些字在詩中分別是什么意思呢?
生:“無”:沒有;“始”:才;“絕”:深刻,徹底;“知”:理解;“躬”:親身。
師:好,再將這些字換到你的詩里看看和陸游的詩一樣嗎?讀讀你的詩。
……
[評析]
教學古詩,大多教師都會按呈現詩句→解釋字→理解句意的順序,學生對這種模式也已習慣,興趣不大,然該教師另辟蹊徑,反其道行之,效果很好。首先,先出示句意,再鼓勵引導學生刪減字詞成七絕詩,這一舉措顯然與古人“情意在胸,然后雕琢成句”的成詩過程相符,簡言之,是按照寫詩的過程來教學詩歌,這樣更容易使學生進行角色轉換,有效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模式,帶領學生融入到詩里。再者,這樣“由博返約”,學生感到自己也能寫詩,也能做小詩人,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你一言,我一句,各抒已見,不亦樂乎。學生說的句子與原句差距不大,估且算做詩,因為是自己寫的,便更容易理解識記,學習難點一下子便被突破了。
片段三:
師:學了這首詩,你懂得一個什么道理?
生:做學問不僅要有刻苦精神,而且要掌握學習方法,即要聯系生活實踐。
師:對了,其實作者的這一思想還體現在他另一些詩作中。如,《題廬陵蕭彥毓秀才詩集后》(師出示詩作)
題目中有個生字怎么讀呢?
生:與本課的“聿”讀音相同。
師;對了,“君”指蕭彥毓 ,“君詩妙處”指什么呢?
生:“正在山程水驛中”
師:想想“山程水驛”就是指本課學到的哪個知識點?
生:聯系現實生活實踐。
師:很好啊!其實陸游懂得為詩做學問要聯系現實生活實踐這個道理,還要得益于他的一段從軍經歷,作者晚年是如何形容這段經歷的呢?出示:《書憤》(并請學生自讀,師適當解析)想想詩中哪兩句話概括了他這段從軍經歷?
生: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師:讀了這首詩,你還體會到了什么?
生:陸游哪種誓要收復失地的滿腔愛國熱忱。
師:何以見之?
生:作者以諸葛亮自比,而諸葛亮始終忠于劉備。
生:作者到晚年都在想克服中原的北伐大計。
生:作者頭發都已經白了,但仍然要為國效力。
師:對了,作者的這種思想還在哪些詩中流露出?
生:《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師:是的,陸游就是這樣一位滿懷赤誠的愛國詩人。在文學史上,人們稱陸游為“古今律詩第一”,請同學們課后廣泛搜集閱讀陸游的律詩、七絕等,體會他那深沉而熾熱的愛國情感。
……
[評析]
在學生掌握課本知識后,教者并沒有滿足,在鞏固階段,加大了閱讀的量,引入了陸游的兩首詩,這兩首詩顯然是教者精心選擇的,與教學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额}廬陵蕭彥毓秀才詩集后》恰好既復習了生字,又鞏固了詩旨,學生聯系前后三首詩整體理解,顯然會印象深刻,理解透徹!稌鴳崱穭t尤能突出學生心目中陸游那愛國志士的形象,把握這一精神要旨,學生讀陸游其他愛國詩作便會輕車熟路。兩首詩的引入不僅豐富了這節課的教學內容,而且為學生以后學習閱讀陸游其他詩作提供了可借鑒的學習方法,可謂一舉數得。
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回憶自己的學習經驗時,曾精辟地說道:“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課外閱讀。”學到這里,學生的學習興趣依然濃厚,他們渴望在更多的知識中去體會陸游的愛國思想情感和學習理論,該教師就趁熱打鐵,適時地引入到課外閱讀上來,布置課外閱讀任務,使得課堂教學效果得以延伸。學生運用本節課掌握到的知識去涉獵課外內容,也不會顯得多困難了,學得輕松,學習興趣也就更濃,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此就能很好地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了。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能借助圖畫,想象《冬夜讀書示子聿》的場景。
3、感受古詩文學和意境的美,領悟知識和實踐的關系。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同時能理解課文所表達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所表達的道理。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同學們,這個學期,我們已經學過兩首古詩。請一個學生來背背,誰愿意自信地站起來呢?
我佩服第一個敢于站起來的同學。對于第二首古詩的作者陸游,相信同學們已經有所了解。那么下面誰愿意來向同學們介紹一下這位偉大的詩人呢?(你真是一個會收集材料的學生)
有哪位同學有補充的嗎?
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一首陸游所寫的詩。教師板書詩的題目:《冬夜讀書示子聿》,誰能來說說這個題目的意思呢?如果覺得有困難的同學,(冬天的一個晚上,陸游教他的小兒子怎樣讀書。)不知道“示”在此處的具體意思是什么呢?(指示、訓示之意。)
二、 猜內容導入。
同學們,你們看著這個課題時,你能猜出陸游會對他的兒子子聿說些什么呢?
同學們都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那么下面我們就要來看看你與陸游是否是知已呢?
三、 出示古詩,進行教學。
1、 同學們打開書本128頁,先把這首古詩讀通。
2、 請一個學生來匯報自己的朗讀情況。集體再讀詩歌。
3、 同學們,我們要理解古詩句的意思,有哪些方法呢?(聯系上下文來理解,通過熟讀課文理解)同學們看來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老師為大家提供了幾個詞語的意思,大家可根據友情提示呢,更好地理解古詩之意。(始:才。終:畢竟。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
躬行:親自實踐。)同學們可以自己通過喜歡的方式來理解古詩,不懂的也可同桌之間互相討論。
4、 同學們經過學習,相信詩句之意已經有所理解了。前面有猜對作者詩中所寫意思的同學請舉手,你剛才猜對了哪一句?學生匯報。
結合學生說的過程中,導出第二句中:少與老相對。第四句中的:知與行相對。
同學們你看這團體的力量就是大,剛才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咱們就把這首的意思也理解了。理解了詩意,相信同學們背起詩來更容易了。
5、 請學生背誦,展示自己所得。背好了古詩,你們誰能說說陸游都告訴了他的兒子什么道理呢?說到這里,我不禁有個問題想向同學們請教:陸游是在告訴兒子,書上的知識無用呢?
四、 拓展。
同學們下面來我們再學習兩首關于學習方面的詩,同學們也可用上剛才學習古詩的方法,來學習。出示古詩: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出自劉禹錫的《浪淘沙九首》。其大意是:學會明辨是非是一個十分艱苦的歷程,但只有這樣,才會得出真知灼見。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背鲎浴都t樓夢》第五回中的一副對聯。其大意是:明白世事,掌握其規律,這些都是學問;恰當地處理事情,懂得道理,總結出來的經驗就是文章。
五、布置作業
課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歡的名言、警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勉勵自己勤奮讀書,長大有所作為!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14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能借助課文插圖,想象《冬夜讀書示子聿》所描繪的景象。
4、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5、感受古詩的意境美,韻律美,激發學生對古典詩文的熱愛。
重點、難點: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感悟古詩,理解詩句所表達的意思。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2、領悟古詩所蘊涵的“知識和實踐”的關系,明確實踐的重要性。人需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心智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銳。
設計理念:
1、賦予文本以生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新課程中的教學不是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別需要指教者的創造性加工,賦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學習者。在教學中,先向學生介紹陸游,充滿激情地告訴他們:陸游是一位愛國詩人……學生聽得興趣盎然。此時,《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不只是紙上的幾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畫,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他們愿意與文本進行對話。
2、還課堂給學生,實現教師、學生與文本的平等對話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應互交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時設計了“讀通”、“讀懂”、“讀好”三個環節。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又愛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學生由原來被動地學會變為主動地會學,真正實現了教師、學生、文本的平等對話。
3、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基于《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都是寫由讀書而生發的感想。而且都是七言絕句,在形式和內容上有很大的相似,所以我將教學《冬夜讀書示子聿》作為重點,并在教學時有意讓學生明白學古詩的步驟和方法,然后在第二課時采用以學生自學為主,老師適當點撥的教學方法教學《觀書有感》。讓學生的積極性得到限度的激發,更重要的是學生有了學習成功體驗后,會喜歡上古典詩文,從而喜歡上古典文學,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提高閱讀品位。
設計思路:
第一課時以教學《冬夜讀書示子聿》為主,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第二課時讓學生自學《觀書有感》。《冬夜讀書示子聿》的教學有四大版塊組成:一是緊扣詞語,讀通古詩;二是讀明詩理,指導運用;三是讀出詩情,再現情景;四是背誦古詩,總結學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讀準字音、感知詩意、理解詩句的過程,最后引導學生探討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在討論中,學生學會了一種受益終生的讀書方法,受到一次難忘的心靈洗禮。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又在課外學會了哪些古詩?現在請大家背誦自己喜歡一首的古詩。
2、如果說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瑰寶,那么唐詩就是這個瑰寶中最閃亮的一顆!這是因為它不僅給我們營造了美的意境,還因為它通過簡潔的語言向我們傳遞一種信息,一種啟示!能把你從所學詩中的收獲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嗎?(隨意指名回答自己的收獲)
3、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因為你們不僅記住了詩,更主要是因為你們還讀懂了詩人。相信你們在今天的課堂上能有更多的收獲!
4、出示《冬夜讀書示子聿》的課文插圖,看到這幅圖,你想知道什么?
老師告訴大家,圖中的老者是陸游,他旁邊的孩子是他的兒子。
5、你對陸游知道多少?
是啊!從第一單元《示兒》一詩中,我們知道了他是宋代一位偉大愛國詩人,一生留下許多表現他憂國憂民的偉大詩篇,那么,作為父親,今天他又會向我們展現什么樣的人格魅力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這首《冬夜讀書示子聿》。在插圖旁板書“冬夜讀書示子聿”。
二、緊扣詞語,讀通古詩
1、讀通詩題
要想知道,圖中所講的故事,還得從題目著手。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示:指示、訓示。子聿:陸游的小兒子。題意;陸游非常愛看書。有一年冬天,他正在書房讀書,讀著讀著,他忽然有了許多的感想。于是,叫來小兒子教育他。
2、讀順詩句
陸游教育兒子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從詩句中尋找答案。
、 自由讀詩句,學會詩中的生字。
、 指導朗讀,讀出詩的節奏停頓,詩的韻味。
3、讀懂詩意
、賹W習理解第一、二兩句
學問:讀書學習。 無遺力:不遺余力。 始:才
② 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
③學習理解第三、四兩句
終:到底、畢竟。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躬行:親自實踐
、苤笇W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究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通過實踐才行。
4、再讀深化
小組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自己的理解
老師根據小組代表的講解,對發言同學糾正,幫助其他同學加深理解記憶。
5、背誦古詩
設計游戲,一名學生講自己喜歡一句詩意,其他學生背誦它送對應的詩句。(順序可以打亂)
三遍過后,指名學生背誦
三、讀明詩理,指導運用
1、你從陸游教育兒子的話中得到了什么收獲?
小組討論,推選代表交流,做如下預設:
① 要學習古人學習時的刻苦精神
由“無遺力”引出成語“不遺余力”,讓學生切實體會古人讀書做學問真是不遺余力、孜孜不倦。
的確,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書)
②學習需要“持之以恒”。
由“少壯”到“老”引出學習需要“持之以恒”,只有這樣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只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鄱谩皩嵺`出真知”的道理
、苄〗M代表交流,老師相機引導
總結:在這首詩里,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免得將來一事無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注重實踐。(板書)
2、梳理所得
聽了這些同學的介紹,我想,你的腦海此時一定會浮現很多成語、名言或者故事吧!可以在書上空白處寫一寫。
交流總結:
、偈前,就像大家說的一樣,在詩句中包含著許多成語
孜孜不倦 不遺余力 堅持不懈 持之以恒
、谠趦删湓娭邪S多名言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學生討論后,說說自己喜歡的名言,并說說為什么喜歡?
、鄢鍪境烧Z“紙上談兵”
小組討論趙括為什么會失敗?
由此可見,詩中揭示的不僅僅是讀書道理,對我們的現實生活還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呢!
引導學生明白: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芙榻B知識與實踐結合的成功范例,如毛澤東與中國革命的故事,技術高超的醫生等。
四、讀出詩情,再現情景
1、是的,只有做到了知和行的統一,那才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學問的人。(板書:真正的有學問的人)
2、同學們,一首簡短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僅僅用了28個字,卻向我們講述了深刻的讀書道理。像這樣說明一個道理的詩,它和我們通常學得寫景抒情詩是不同的,我們稱它為說理詩。
在這簡單的28個字里,囊括著許多生動的故事,許多家喻戶曉的名言,真可謂是千言萬語匯成4句話呀。看來,為了兒子子聿,大詩人陸游可真是用心良苦!想想看,陸游會以怎樣的語氣跟兒子子聿說呢?(循循善誘、語重心長)
女生讀、男生讀。
3、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插圖所描繪的故事
4.寫一寫
有兩個個孩子,都讀六年級,一個姓張,叫張三,另一個姓李,叫李四。張三呢,他總是覺得學習太苦,太枯燥了,于是整天貪玩,成績一落千丈。而李四呢,他覺得只要學好書本上的知識就足夠了,所以他只顧讀書,從不參加班隊活動。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這樣做對嗎?你能夠結合今天所學到的知識,所積累到的成語、名言和故事,好好的勸說他們一番嗎?請你以“張三呀,……”或者“李四啊,……”作為開頭寫一段話。(在兩個人中,可任選擇其一寫一寫。)
五、背誦古詩,總結學法
1、陸游在詩中教育兒子的道理,對我們的作用實在太重要了,讓我們把這首詩記在心中吧!
自由背,小組背,指名背,集體背。
2、這節課大家學得比較好!你從這節課中除了陸游教育兒子的道理外還有什么收獲呢?
討論交流,得出以下的學習方法
①認識詩人
、谧x通古詩
、劾斫庠娨
、茴I悟道理
、葜笇
⑥背誦再現
六、作業設計
1、朗讀,背誦并默寫《冬夜讀書示子聿》。
2、預習《觀書有感》
七、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
冬夜讀書示子聿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真正有學問的人
書本知識+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