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精選4篇)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1
課題:《古詩兩首》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冬夜讀書示子聿》教學設計
教材簡解:《冬夜讀書示子聿》是一首教子詩,子聿(yù),詩人的小兒子,陸游是要告訴兒子做學問的道理。首句是詩人對古人刻苦做學問精神的贊揚。次句是說做學問的艱難。這是以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及做學問的艱難來告誡自己的兒子: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兩句,詩人更進一步指出實踐經驗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學問,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在這首詩里,詩人在文本與實踐的關系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符合唯物認識論的觀點。作者的這種見解,與時俱進,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因此,這首詩非常有名。
目標預設: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借助注釋理解《冬夜讀書示子聿》的內涵,講出具體的事例體現自己的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古詩文字的精練,領悟知識和實踐的關系。
重點、難點: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感悟《冬夜讀書示子聿》蘊涵的道理,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難點:領悟知識和實踐的關系,明確實踐的重要性。
設計理念: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說,語文教材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載體,更是美的礦藏。其中,語言凝練,對仗工整的古詩更是這礦藏中的瑰寶。讀詩能使人靈秀。古詩教學中,應充分挖掘詩中美的因素,創造一切條件,引導學生“讀”中“悟”,“悟”中“讀”,主動學習,品味古詩,深入其中,吸取營養,探索真諦。讓學生的心靈真正充實、靈秀起來,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主體,以學生為本”的新時期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
設計思路:本課教學大致思路為:讀詩歌——解詩意——悟詩境——品詩人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題
1、開學初我們學了首《示兒》,還會背嗎?指名學生背注意相機評價
2、記得題目的意思嗎?示:讓人知道,指示兒:子女
3、一首《示兒》詩,充分體現了陸游渴望祖國大好河山歸于一統的愛國主義思想。
二、揭題,簡介示兒詩
1、揭題
示兒,古已有之。孔子教子學《詩》歷史上傳為佳話,陸游一生詩作近萬首,專門示兒或提及教子的即達200余首。
今天讓我們再來學習陸游的一首與示兒有關的詩。師揭題《冬夜讀書示子聿》,并板書課題
2、解題
。1)同是與示兒有關的詩,看看這兩首詩的題目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2)師介紹:陸游共有六子一女,子聿是他的小兒子。這兒的示也是指示、告訴的意思。
現在題目能讀懂嗎?指名學生說題目的意思。(詩人冬夜讀書,心有所感,借以教育兒子子聿)
3、說話激趣,導入詩歌學習
作為父親的陸游會告訴他兒子有關讀書的什么呢?發揮你的想象,大膽猜測一下。
指名學生說
三、學習詩歌
。ㄒ唬┳x通讀熟詩歌
過渡: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陸游是怎么說的吧。
1、出示詩歌: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2、讓我們先把陸游的這些話讀流利、熟練了,它的意思自然而然的會明白的。學生自讀。
3、交流指名學生讀詩。
。ǘ├斫庠姼枰馑
過渡:誰能當當翻譯,把這位南宋時期的父親的話翻譯成我們每個人都能聽懂的話嗎?老師給你們提供了一些幫助。
1、師出示詩歌關鍵詞語翻譯。
遺:保留
始:才
有:有所成
終:到底,畢竟
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
躬行:親自實踐。躬:親自
2、學生自己練說
3、交流指名學生說
4、教師小結:
。ㄈ┲笇Ю首x詩歌
1、如果你是陸游你會怎么來讀這些話指名學生朗讀,師相機評價。
2、你為什么這么讀?師相機評價,如:真是位用心良苦的父親;真是位循循善誘的父親;
讓學生感悟讀書要發自感情。
3、指導后再請學生朗讀
4、全班齊讀
四、領悟詩歌道理
1、如果你是子聿,從父親的這番話中,你領悟到了什么?指名學生說
師相機指導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領悟到學習貴在持之以恒、孜孜不倦。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領悟到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道理。)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讀書和實踐相結合
2、身為幼子的子聿既聽話,又孝順,深得陸游喜愛,被陸游譽為“大耳兒”,陸游教子讀書的詩中,以示子聿為多!抖棺x書示子聿》共8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陸游的200余篇的示兒詩中,內容豐富,囊括了許多方面。有教子做人的,有教子做學問的,有教子為官之道的。
3、師出示:“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示子聿》
。銏詻Q想要學詩的話,要深入生活。)
“學貴身行道,儒當世守經。”
——《示元敏》
。ㄗx書做學問,最可貴的是對所學的道理能夠學以致用、身體力行。作為一個讀書人,應該終生恪守先賢經籍的教訓,心中應該始終仰慕先賢的高尚人格。)
4、你分別從他的這些詩句中明白了什么做學問的道理呢?
5、回憶以前所學知識,你再向大家推薦你的讀書好方法。生交流
五、感悟陸游的人格
1、陸游的這首教育兒子讀書的詩我們都已經懂熟了,身為父親的陸游又是怎樣的人呢?
2、指名學生說,
3、師小結并出示:
陸游既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又是一個寓事于教,寓教于愛的較為開明的父親。他對兒輩教育,從不板起面孔,而是就眼前事,話家常語,表心中意。他很了解兒輩的想法,因材施教。他和兒輩同吃同住,同桌寫字,同窗夜讀,游湖則相攜,登山則相從。兒病則憂,病愈則喜;出門遠送,歸家遠迎。愈到晚年,一教子愛子之情愈切。他通過和兒輩共同活動,不斷對他們進行做人的教育
六、整合所學知識
如果我們將平時所學的點滴知識比喻成大廈的一磚一瓦,要使這座大廈更為堅實,更為完整需要我們不斷地比較總結所學的相關知識,將有聯系的、有關系的知識歸類,變成自己的東西,你打算把今天地所得納入你的哪個知識系統呢?
1、指名學生說
2、師小結
七、板書冬夜讀書示子聿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讀書和實踐相結合
八、作業
總結所學的讀書方法,制作學習方法卡片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詩中關鍵字“示、無遺力、始、終、絕知、躬行”等詞的意思,大體領悟詩句的意思。
3、感受古詩的文字美和意境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懂得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要深入透徹地理解知識,必須要親自實踐。
【教學重難點】能聯系實際,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懂得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要深入透徹地理解知識,必須要親自實踐。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背詩激趣,揭示課題
1、課前背詩
第一組:《詠柳》 《詠鵝》—— 詠物詩
第二組:《靜夜思》《憶江南》——思鄉詩
第三組:《涼州詞》(王翰、王之渙)——邊塞詩
第四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送別詩
2、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詩是說理詩,是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寫的。我們常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一首詩就是一片情,那么對于說理詩來說一首詩就是——一個理,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的題目:《冬夜讀書示子聿》。
二、細讀題目,理解題意
。1)誰來讀一讀課題?正音“聿”,介紹“子聿”。(是陸游的小兒子)
。2)理解示:這里的“示”,是指示訓示,指示,相當于我們現在的教育,告訴。
(3)陸游在什么時候教育兒子什么道理呢?請你再讀讀題目,大膽猜一猜。
三、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1)讀準全詩
。2)讀出節奏:我們讀詩時讀出節奏,這樣才能瑯瑯上口。
a示范讀第一句:“古人/學問/無遺力”。
b按著這樣的節奏自己練練看。
c指名讀
d齊讀。
四、熟讀古詩,注意字形
過渡:為了檢查剛才同學們聽得是否認真,看得是否仔細,老師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填完。
。1)小黑板出示不完整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2)指名學生背,教師把詩填完整,學生跟老師一起書空,提醒學生注意“遺、工、覺、絕、”等字的寫法:
古人學問無 力, 少壯 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 淺, 知此事要躬行。
(3)完整地讀全詩。
五、掃除障礙,理解詩意
同學們都回家預習了,通過預習你讀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我請同學們來交流一下。(請生交流)
1、通過預習,同學們讀懂了這些關鍵詞的意思。出示關鍵詞的意思,說說詩意。
學問:讀書學習,做學問;
無遺力:用出全部的力量一點也不保留;
始:才;
終:到底,畢竟;
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
躬:親自;躬行,親自實踐。
請學生齊讀。
知道了關鍵詞的意思,那么整首詩的意思就易如反掌了。我們先來看第一句。
2、全班交流,感悟重點:
。1)古人學問無遺力——古人做學問往往都是不遺余力的。
a無遺力:
師:有同學不理解什么叫“無遺力”?誰能說說。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點氣力,全力以赴。
師:年少時候我們應該怎樣無遺力的學習?
生:學習做到孜孜不倦,一絲不茍。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達旦的去學習。
師:借用成語故事說說,哪些古人學習或作學問是無遺力的?
生:懸梁刺股。
師:“懸梁刺股”描繪了一幅怎樣“無遺力”學習的畫面?
生:把頭發系在梁頭上,困了用針扎自己的大腿。
師:這樣的學習真是——
。ㄉR讀:無遺力。)出示:小卡片
生:匡衡的鑿壁借光。
師:匡衡是怎樣“無遺力”學習的?
生:沒有燈光,在墻壁上鑿一個洞,利用鄰居家的燈光讀書。
師:這種讀書精神叫——
(生齊讀:無遺力)
(2)少壯工夫老始成——從年輕時開始努力,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也就是說,自己的一生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努力。
a這句話讓我們明白,做學問不僅要竭盡全力,還要 ?(堅持不懈 持之以恒 自始至終 堅持到底)
b引讀:用典型人物典型事跡
a漢代的孫敬,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頭發系在房梁上來防止讀書時打瞌睡,終于成為當代大儒,這正充分說明了——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b戰國時的蘇秦發憤讀書,讀得困倦了,就用錐子刺一下大腿,驚醒之后接著再讀,最終做了六國的宰相,這也充分說明了——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c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練書法。通過勤學苦練,終于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被人們稱為“書圣”,這還是充分說明了——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過渡:我們做學問僅僅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夠嗎?讓我們繼續往下讀,特別注意加點字和劃橫線的詞語:
。3)紙上得來終覺淺——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淺薄的。
a理解“紙上” ——書本上
b理解“淺”——淺薄 淺顯 膚淺
(4)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深入透徹得理解知識,必須要親自去實踐。
a聯系上句理解“此事”“絕”“躬”等字的意思。
b舉李時珍的典型事例:大家一定都非常清楚地記得,四年級時我們認識的一位明朝醫學界的名人,誰——李時珍:對,李時珍就是這樣一位凡事“躬行”的典范,屏幕出示李時珍事跡,師生合作讀事跡。
李時珍之所以能有這樣偉大的成就,那是因為他深深懂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c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來說明“親自實踐”對于理解知識真 諦的重要性嗎?(醫生、教師、騎自行車……請兩三位同學談談)
d是啊,早在800多年前,詩人陸游就悟出了這樣的道理——做學問不僅要竭盡全力,還要堅持不懈;但是這樣還不夠,因為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淺薄的,要徹底理解知識的真諦,一定要親自實踐。
六、想象意境,走進作者
。1)激情渲染,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 在一個冬天的夜晚,陸游在挑燈夜讀,掩卷長思 ,啃讀詩書 ,他為什么突然想到要教育兒子如何讀書學習呢?)
也許看到紙上談兵的故事————
也許突然碰到一個困惑—————(學生實在不會就提醒)
預設:1、陸游想到自己就是這樣從小飽讀詩書,現在才能成為一個詩人、有學問的人,所以,他想把他的經驗告訴兒子,讓他也成為有用的人,成為棟梁之才。
2、也許他看見自己的兒子正在認真地研究書本知識,他怕他成為紙上談兵的趙括,所以,提醒他的兒子,要想真正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還要把透徹地了解書本知識和親自時間結合起來。
3、也許陸游小時侯有些貪玩,現在雖然別人都認為他已經是飽學之士,可他總覺得自己還非常淺薄。所以,他想提醒自己的兒子從小就要認真讀書,長大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4、也許那個冬夜里陸游在讀書時突然碰到一個困惑,他想馬上去調查和實踐,可是一時沒有這個條件,他很難受,于是想到“絕知此事要躬行”,來告訴自己的兒子這個讀書的好方法。
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啊!
。2)父親又會怎樣深入淺出地將道理告訴子聿呢,請你來當一次現代陸游,拿起筆,用自己的話接著老師的開頭繼續往下寫吧:兒啊,為父作了一輩子學問,終于明白……
生:“……古人讀書都是不遺余力的。讀書貴在持之以恒。青少年時期花的功夫,要到老了才能有所成就呀。但是光讀書也是不行的,因為紙上得來的終究是很淺薄的,要想深入透徹地了解,必須親自實踐才行呀!”
(3)感情讀詩:想想此時陸游會怎樣對兒子說?引導學生用循循善誘、語重心長等語氣來讀詩。
。4)背詩:這么深刻的道理,陸游用短短28個字就透徹得表達出來了,這就是古詩的凝練美,讓我們再次齊背古詩,把這首千古流傳的詩句深深地刻在腦中。
七、拓展延伸
讀關于學習很重要的名句:
讀一書,增一智。
少而不學,老而無識。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讀關于讀書要與實踐相結合的名言警句:
近水知魚性,靠山識鳥音。
欲知對岸事,就要渡過河。
人在山外覺山小,人進山中知山深。
八、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古詩。
2、創作一兩句關于讀書與實踐的名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3、搜集陸游的其余7首《冬夜讀書示子聿》,讀一讀。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1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一、背誦古詩導入
我們中華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產,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們經常見到“古詩”就是這遺產寶庫中一塊無價之寶。
同學們:我們以前在課堂上和課堂外學習過哪些古詩呢?今天我們大家就一起來回憶一下,現在請同學們背誦一下自己最喜愛的古詩。剛才大家背誦的古詩中,有沒有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呢?
記得,本學期我們剛剛學習了一首陸游的詩,《示兒》,誰來背一下,說說這首詩的大概意思,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指名說一下,
二、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一首陸游寫給兒子的詩:揭示課題:《冬夜讀書示子聿》(指名讀課題)
2、簡介陸游。指名讀一下陸游的個人簡歷,在讓大家一起讀一下。
教師再進行一定的知識拓寬,講一下陸游一生愛國,作詩大多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活了80多歲,寫了無數好詩,流傳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產詩人。
3、解題,釋題。
示:指示,訓示。子聿:陸游的小兒子。(這里要引導學生根據“示”組詞)譬如:指示、訓示、表示、顯示、示眾等等,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說說“示”的意思,進而說說詩題的意思)這里要求學生自己理解體會。
題意:用冬夜讀書生發的感想教育,訓示自己的兒子子聿
三、指導朗讀
1、教師范讀,學生聽,再次范讀,學生跟著讀
2、布置自讀要求:(指名讀一下)
要求:(1)學生自己讀這首古詩幾遍,要求讀通詩句,讀準字音。
(2)遇到不認識的字和詞可以自己查字典解決。
學生明確要求后自己認真的練習朗讀。
3、檢查自學情況,指名朗讀,要求富有感情的朗讀,
檢查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分讀,等等。教師針對學生的朗讀作及時的評價指導。
四、學習理解
我們讀好了這首詩,是否還想理解一下這首詩的意思呢?
1、理解前兩行詩句。
。1)讀第一行詩,疏通字詞,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指名讀第一行,說說關鍵詞并理解一下:如:學問:讀書學習。
無遺力:不遺留多余的力。換句話說就是“用盡全部的力氣”。
指名連起來說一下這行詩的意思:
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學問(讀書學習)是不遺留多余的力氣的。或者古人學習總是竭盡全力的。十分的努力。
。2)讀第二行詩,理解詩意。
指名讀第二行詩,說說關鍵詞:少壯:年輕的時候;工夫:花了工夫始:才指名連起來說一下這行詩的意思:
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
。3)指導朗讀前兩行詩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連起來理解。
指名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做到及時復習鞏固。
2、理解第三、四詩句的意思。
。1)讀第三行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指名讀讀,說說關鍵詞:終:終究、到底、畢竟。(可以通過組詞理解如;終于、終究等等,通過比較說出終究比較合適)
淺:膚淺、淺顯。同樣可以通過組詞找出合適的答案。
指名讀讀說說這行詩句的意思。
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究是很膚淺的。
。2)理解第四行詩的意思。
指名讀讀,說說關鍵詞:絕:表示程度深,知:知道了解(兩者和起來就是“絕知”:理解得透徹、深入地理解)
此事:我們學到的這些知識;
躬行:親身去實踐(“躬”也可以通過組詞解決如:從“躬”字字型去理解,再通過查字典解決)
指名讀讀說說意思:
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實踐才行。
。3)理解三、四行詩句
指名讀讀說說意思。
(4)體味第三、四兩句的含意。
思考:三、四行有什么關系?指名說說
師總結:第三、四兩句表述了知與行的關系: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五指導朗讀,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
1、指名讀讀深入體會一下
2、讀了這么幾遍,你們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從中學到了什么?請同學們寫下下來。學生自己寫幾句話,教師巡視指導。
3、討論交流:教師總結:這首詩告訴我們:(1)讀書學習必須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2)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學問的人。
相機出示板書
六、指導背誦,默寫。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學會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導入
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同學們在課外又學會背誦了哪些古詩?現在請同學們背誦自己喜愛的古詩。
剛才大家背誦的古詩中,有沒有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呢?
二、初讀古詩
1、過渡:今天老師就帶著同學們一起走進這位愛國詩人陸游。在一個冬天的夜晚,陸游獨自一個在書房讀書,讀著讀著他突然有了許多感想,于是他就揮毫寫下了《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詩。(板書詩題)
2、范讀全詩。
3、學生自由輕讀全詩,再指名讀書。
4、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1)理解詩題
(2)簡介作者
。3)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4)熟讀成誦
三、學生自學全詩。
1、根據學習在詩有方法,學生分組自由學生全詩。
2、組織全班學生共同討論交流。
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實踐才行。
3、熟讀成誦。每一首古詩都有詩韻。而要讀出詩韻來,就要注意詩的節奏,那么這首詩的節奏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自由讀全詩試著用單豎線給全詩劃分一下節奏,然后再按自己劃分的節奏讀一讀。
四、談感受。
陸游用己讀書的感受來訓示自己的小兒子子聿。學了這首詩,你感悟到了什么?你受到了怎么樣的啟發。
五、課外拓展
陸游一生寫過許多詩,現在今存有九千多首,他的詩大多包含著強烈的愛國之情。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六、作業:收集與讀書有關的古詩及名人名言。
板書: 冬夜讀書示子聿
做學問 無遺力
絕知此事 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