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夢圓在今朝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清文章的表達順序,讀懂課文內容,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3、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合作意識,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精神。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美國及前蘇聯載人飛船文字及圖片資料,我國神州五號、神州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及返回的部分錄像資料。
2、學生準備: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的個人資料。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學生交流有關資料,引出課題
播放有關音像資料,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激發學生的情感。
(1)指名說。中國人民做了幾千年飛天夢終于實現了。
(2)誰圓了誰的什么夢?(學生說)
師:昨天布置同學們收集有關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的個人資料,現在請大家拿出來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師: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航天英雄,其實在中華民族的航天歷史上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英雄。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他的名字叫“萬戶”,萬戶做了什么?為什么月球上的環形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呢?請打開課本第19課。
板書課題:千年夢圓在今朝。
設計意圖: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學生對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很崇拜,交流時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在學生情緒高漲時,教師拋出“萬戶”,由于萬戶其人學生非常陌生,學生便產生了進一步探究的欲望。飽滿的學習熱情為提高學習效率提供了基本保證。
二、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條理
1、學生自讀課文,讀通課文,了解課文敘述順序,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學生匯報自讀收獲:
預測:學生可能有以下認知(僅例舉)。
萬戶是明代官員,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乘火箭上天的人,萬戶被國際航天史學家公認為人類升空探索的先驅。
我國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2003年10月15日,我國自行研制的神州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并成功返回祖國大地。
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號飛船發射升空并成功返回。
沒有航天工程人員的辛勤努力就不會有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
3、梳理課文結構,理清課文條理:
將第一自然段與第十一自然段連起來讀一讀。
找出文中的兩個過渡段(第四、第六自然段),將課文劃分為五個部分,中間三個部分分別寫萬戶乘坐火箭飛行沒有成功、我國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我國成功發射載人航天飛船。
設計意圖:教學高年級的閱讀課文,在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的同時,要讓學生有充裕的獨立閱讀時間。這個環節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學生會就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深入閱讀,教師在了解學生閱讀認知之后,調整自己的教學預設,預設中有但學生確實已經讀懂的,教學時可以刪去,預設中沒有但學生確實尚未讀懂的,教學時必須增加。
三、重點研讀,學習課文表達方法
1、研讀第七自然段,解決一個問題:現代科技成就的取得除了個人努力之外,還需要什么?
兩個數字:一百一十多、三千多。
(“一百一十多”是研制、建設、發射單位,“三千多”是協作單位。說明載人飛船成功飛天靠的是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