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二)精讀課文、理解體會
1、第一節
(1)站在鐵索橋上,作者有什么感覺?
“橋身在輕輕地搖晃”,為什么會搖晃?能感覺到一種害怕和艱險。要怎么讀?讀起來要輕,語氣太重仿佛要把橋震塌,也更險了。畫面是寧靜的就是讀出這種寧靜。
(2)此外,作者還看到了什么?這種景象寫出了鐵索橋的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頭上云霧、腳下白浪”體會瀘定橋的艱險。
高,險,(從飄字,從搖晃可以看出)
這一節總的寫什么?寫站在鐵索橋上所看到的景物。齊讀第一節。
2第二節
(1)過渡語:鐵索橋是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橋,因為它地勢險要,具有一夫當當萬夫莫開的重要作用,所以也成為兵家爭奪之地。我們的紅軍也在此用自己的膽識和智慧寫下了重要的一筆,現在我們看第二節,讀一讀,想想當作者站在鐵索橋上時,又想到了哪些人與事呢?
你了解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嗎?簡要地講給大家聽。
(盡可能由學生來補充)35年敵軍對紅軍進行瘋狂地圍剿,敵人的援軍正趕往川藏交通的咽喉之地----瀘定橋,紅軍必須在敵軍的授軍到來之前搶占瀘定橋,他們冒者對岸射來的彈雨,攀橋欄,踏鐵索,邊前進,邊鋪板,沖進了對岸漫天大火的橋頭堡。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終于在敵人增援部隊到達之前,占領了盧定城。
(2)《飛奪瀘定橋》中詳細記敘了紅軍飛與奪的過程,本文也寫了這件事,但用語卻非常凝練,一字一詞一樣展現紅軍的英雄行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們是英雄?這一節表現出他們什么精神?
①什么叫“強渡”?為什么要“強渡”?
②學生可以抓住課文中的“攀著鐵索、冒著彈雨、沖破火網”來談。
"攀"的艱難險阻,"冒"的無所畏懼,"沖"的毫不退縮
小結: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的激烈戰斗場面,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精神。
讀這一節詩,讀出豪邁,雄壯的氣勢。
3第三節
(1)過渡:英雄的鮮血沒有白流,當年紅軍們戰斗的地方今天變成了什么樣子?讓我們學習第三小節。
(2)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此地,大家看可以用什么詞呢?美麗
(3)從哪些地方看出現在這里很美麗?
(對比的寫法,戰斗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那可是書聲瑯瑯,孩童的臉龐嬌艷得像是朝陽;滿樹的梨花,潔白似雪;鮮花撒地,蝶飛燕舞,再也沒有廝殺和炮鳴,再也沒有流血和犧牲,只有美麗與和諧。
(4)這樣美好的環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結合第三節。
(革命先輩為了讓我們中國人挺直腰桿,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結第三節:作者撫看今朝,烈士們當年戰斗的地方成為今天鮮花盛開的地方。
充滿激情希望地讀這一節。
4第四小節
(1)想到這些,作者心潮洶涌激蕩。“洶涌激蕩”在這里什么意思?
(2)內心激動,便想放聲歌唱,想想作者要高聲歌唱,他可能歌唱什么?
(歌唱英勇的先烈流血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設美好家園的勤勞的人民。)
小結:這一節反復吟誦,寓情于景,進而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行為英雄的大地。
朗誦此節。
(三)小結全文,加以鞏固。和學生一起,教師用揭示語引導學生回顧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