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標識》課后反思
《城市的標識》課后反思
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就課文題目提出問題,然后歸結問題,圍繞幾個中心問題深入品析課文。
然后我就讓學生自學第一到五段,抓住重點的比喻句學習體會現代城市的雷同現象,帶領學生直奔重點段:快速瀏覽描寫“樹”的句段,想想有什么問題不明白,圍繞 “為什么樹被稱為城市的唯一標識?各城市都有怎樣的標識?”這兩個問題品析第二部分內容。這兩個問題涵蓋了課文的全篇,抓住了了文章的脈絡,架設了一條引領學生通往深入理解課文彼岸的金橋。接著學生按照自學提示自學相關段落,然后填空再質疑。
最后指導學生欣賞各種作為城市標志的樹的圖片,連線認識城市一級標志的樹。練筆:夸一夸你家鄉的樹、校園的樹。課堂上有靜有動,圖文互相印證,就是這樣扎實地指導,扎實的品讀,扎實地練筆,使學生達到了人樹合一的境界。靜中有動,那是思維的靈動;動中有靜,那是高潮的前奏。
總之,這節課清新自然,典雅中透露著淡淡地氣息。學生獲得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師生都沉醉在那大自然給人類饋贈的一顆顆“人類的靈魂中”。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匯報)
在學習本文時首先來講解文題。什么是標識所謂標識,是指用來辨認識別事物的標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樹當做一座城市的標識,其作用是表達對現代化城市樹木的珍愛,提醒和號召人們要自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使之與人和諧共存,共同發展。
一、用舉例的方法解釋疑難問題。
在學習時雖然學生知道了“標識”的意思,但是還是不夠明白到底什么是標識。這時可以舉例說明,如“少先隊員的標識是紅領巾”;看到這個標識,就知道是什么牌子的汽車等等。讓學生聯系實際真正弄懂它的含義。
二、利用對比的方法理解問題
同時還要抓住“雷同”的可復制性,可“克隆性”與“不可被替代,不可被置換”等詞的區別,進一步明確:樹,是隨著自然環境的不同而不同,它是不能被復制,不能被置換的,明白它的“唯一”性,進而產生要自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欲望,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明確文章的中心,理解了“作者為什么把樹稱為‘城市的標識’?”。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
一、教材分析與教學環節設計
《城市的標識》是北師大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珍惜”中的第三篇課文,是當代作家張抗抗的一篇散文。文章篇幅較長,通過對城市現狀的理性思考,表達了樹是城市的標識,提醒和號召人們要自覺珍愛、保護我們身邊的樹及生存環境,使之與人和諧共存,共同發展的主題,其見解深邃而獨到。
課文第一部分列舉了許多觀察到的城市雷同、相似的現象,引發人們的反思。第二部分充分表達了樹是城市的標識這一觀點,對生長在不同地域,千姿百態樹做了生動、細膩的描寫,尤其是對杭州市香樟樹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家鄉喜愛之情。第三部分點明了主題。
在這次研討課上我講授的是第一課時,根據課時目標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
1、由城市圖片、城市標志性事物圖片等一步步的導入新課。
2、檢查預習(從字、詞、多音字等幾方面進行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