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 課文
若把祖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便是雄雞心臟的動脈。黃河流程約5500千米,流域面積達75萬平方千米,上千條支流與溪川猶如無數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大地輸送著活力與生機。古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形象地描繪出黃河源頭之遠,流程之長。約古宗列渠是黃河的發源地,位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的北麓。從這里汩汩流出的泉水,順山勢匯聚成溪。平緩處,溪水清澈見底,倒映的雪峰、流云清晰可見;湍急處,溪水與碎石碰撞,聲音如走馬搖鈴,清脆悅耳。
沿東南走向,淙淙小溪前行幾百千米后,折向西北,途中不斷吸納各地匯聚而來的支流,水量變大,能量增加,逐漸形成一條氣勢磅礴的大河,穿梭在高山峽谷之間。
在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界處,洶涌澎湃的黃河飛躍而下。這一段有不少峽谷,水流落差很大,為修建水電站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劉家峽、李家峽、龍羊峽等水利樞紐就聳立在這里。
著名的劉家峽水電站不僅是整個西北電力網的樞紐和核心,也是黃河流域的著名景觀。大壩約有40層樓房那樣高,將上游下來的河水攔截聚集,用以源源不斷地發電。到了雨季,蓄水過多,就要開閘泄洪,水流爭先恐后地從閘門咆哮而出,猶如發怒的雄獅,又似咆哮的巨龍,只覺得地動山搖、震撼心魄。此時,舉目上望,蒸騰的水汽像云霧一般在空中盤旋繚繞,形狀如蘑菇,似竹筍……姿態萬千,隨風變幻。
黃河之水不僅可以發電,還可以灌溉。在干旱的內蒙古,黃河塑造了有“塞上米糧川”美稱的河套平原。豐收時節,河套平原麥浪滾滾,瓜果飄香。從空中俯視,渠道縱橫,萬頃良田如同排列整齊的棋盤、精巧別致的折扇,又像精心編織的地毯。
春秋季節,在黃土高原一帶,可以欣賞到“黃河夕照”的景觀。極目千里高原,蒼茫的黃沙捧托著火紅的太陽,疏落有致的溝壑在陽光的斜射下形成間隔不等的陰影。四周靜寂無聲,只有沉重的水流聲,節奏分明。由遠而近,河面映現的色彩不斷變幻,火紅、紅黃、淡黃……層次非常分明。偶爾,遠處的天邊升起一兩柱淡淡的炊煙,便會欣賞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美妙畫面。倘若幸運,還可以見到近乎絕跡的羊皮筏子。坐標筏子,聽艄公哼著小調,順著平緩的水流,安全地漂到對岸。
歷史上,黃土高原曾經森林茂密,水草豐美,是我們祖先生息繁衍、耕作居住的地方。后來,氣候的變化和無節制的開墾放牧,使得黃土高原的植被不斷遭到破壞,土壤結構變得疏松,草木也越來越稀少。大量的泥沙被沖進河里,清清的河水失去最初的靈秀清澈,成了一條真正的“黃”河。古人稱黃河是“一石水,六斗泥”,專家們調查發現,每年從黃土高原輸入下游的泥沙竟達16億噸。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不斷下降。有人沉重地說,黃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治理黃河,首要的任務就是制止水土流失。
黃河的中游,兩岸山峰聳立,峽窄水急,形成許多奇異的景觀。壺口懸瀑,位于山西吉縣縣城西南25千米處。此處兩岸夾山,河道狹窄,滾滾黃河奔流到此,倒懸傾注,波飛浪滾,驚濤怒吼,震耳欲聾,如同巨壺沸騰,最充分地體現出黃河的氣勢,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
滔滔河水進入下游,隨著地勢變得平緩,它的流速也慢了許多。泥沙便慢慢沉積下來,使下游的河床不斷抬高,有的河段竟然高出地面10米以上,成了舉世聞名的“地上河”。一旦中上游雨水過多,洪水便有泛濫的危險。歷史記載,黃河下游曾先后發生過1500多次大決口,造成沿岸人民流離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