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治理(通用4篇)
黃河的治理 篇1
教學目標
l.通過閱讀地圖,了解黃河的概況,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2.通過分析黃河作為我國的“母親河”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3.通過報道、地圖、圖片及資料的分析,能夠解釋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
4.通過對黃河的治理的探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喚起學生對治理黃河、保護黃河的責任感。
5.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1.概況篇;2.奉獻篇;3.憂患篇。
教學難點:黃河的憂患與治理。
教學方法:計算機輔助教學、讀圖分析法、活動探討法
教具:黃河多媒體課件及有關報道材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及理論依據
引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視頻《黃河》
根據畫面判斷這是我國哪一條河流
視頻動畫引入既能讓學生對黃河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概
況
篇
你
知
道
嗎
(過渡)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黃河,先來了解黃河的概況。①黃河的發源地和注入地?
學生根據圖說明黃河的源地及去向。
加深學生對黃河概況的認識,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和方法。
②黃河流經的省區?
學生根據圖說出黃河流經的省區。
③黃河的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點?
學生根據圖說出黃河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點。
④黃河流經的主要地形區?
學生根據圖說出黃河流經的主要地形區。
⑤黃河流經的干濕地區?
學生根據圖說出黃河流經的干濕地區。
貢
獻
篇
(過渡)①假設你是水利專家,打算如何利用黃河造福兩岸的人民?
引導學生根據地形圖和干濕地區圖說明黃河的奉獻:①水能資源豐富;②灌溉作用。
通過讓學生根據資料、分析黃河作為我國的“母親河”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的貢獻,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②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請同學們說說黃河還有幾大貢獻?
學生根據資料說明黃河的奉獻:③旅游資源;④中華文明發祥地。
憂
患
篇
(過渡)千百年來黃河就像慈祥的母親哺育著兩岸的人民,我們稱它母親河,可有人說它是害河,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一組資料:①黃河為什么“一石水,六斗泥”?
學生根據圖片和視頻分析黃河為什么多沙。
通過對黃河的憂患的分析探討,可以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從地理圖表、資料提煉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喚起學生對治理黃河、保護黃河的責任感。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②黃河在下游河段出現什么現象?你看到了黃河之害嗎?
根據視頻找出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說出黃河之害。
③接著我們來看兩則報道,這則報道講的是黃河為什么為害?發生在什么河段?
學生根據報道、圖表資料學會分析凌汛發生的原因及河段。
④這則報道講的是黃河出現了什么現象?(斷流)
學生根據圖片找出斷流發生的主要原因。
⑤黃河上游分布著大面積草場,過去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而今這里有何變化?
學生根據圖片總結上游草地的變化并分析主要原因。
⑥這則報道講的是黃河出現了什么現象?
根據報道發現黃河有污染現象。
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堂課你們學到了什么?
學生總結
強化學習
課堂練習
利用多媒體展示課堂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
檢查學習效果
板書設計
黃河的治理
一、 概況
1.黃河的發源地和注入地
2.黃河流經的省區
3.黃河的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點
4.黃河流經的主要地形區
5.黃河流經的干濕地區
二、貢獻
1.水能資源豐富
2.灌溉作用
3.旅游資源
4.中華文明發祥地
三、憂患
憂患
產生原因
解決措施
泥沙多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水土保持
地上河
泥沙淤積
加固堤壩,修水庫,水土保持
凌汛
部分河段自低緯流向高緯
炸冰
斷流
人為不合理用水
合理用水,節約用水
上游荒漠化
人為破壞
植樹種草,合理放牧
污染
工業排放,城鎮生活排污
污水處理,減少排污
黃河的治理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黃河的自然特征;
了解黃河的三個奉獻;
理解“地上河”的成因;
知道如何根治黃河。
(2)技能目標(能力的培養)
力求通過讀圖、填圖,使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得到提高;
通過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黃河治理的今昔對比,培養愛國情感;
通過黃河多沙的人為原因分析,加深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通過黃河利與弊共存的事實,增強辯證觀,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黃河下游“地上河”成因;
(2)根治黃河的措施。
難點:
分析下游“地上河”成因。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活動探究法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錦囊若干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板書設計
黃河的治理
一、概況
二、黃河的貢獻
1.水能
2.旅游
3.灌溉
4.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三、治理黃河
癥狀 治理方案
上游: 荒漠化問題、凌汛 建設大型水庫
中游: 水土流失問題 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根本)
下游: 地上河 加固黃河大堤
七、教學過程
第一幕 引言
(1)播放“黃河大合唱”歌曲。(在課間10分鐘)。[播放此曲目的有二:一是讓學生在課間調節心情;是創設情景,營造氣氛]。
(2)導入新課:李白的名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大家都耳熟能詳,殊不知,李白卻犯了兩個常識性的錯誤,首先,黃河之水并不是天上來,奔流到海也不是不復回。(簡要介紹水循環,為高中地理學習打下伏筆)。要想知道黃河之水哪里來,又流到哪里去?就要來好好學習《黃河》之一部分內容。[幽默的語句,使學生馬上進入課堂情景,欲擒故縱,調動學生的求知欲。]
第二幕 “知黃河、頌黃河”
1.黃河知識知多少:展示黃河概況圖讓學生回答:
(1)說出黃河的發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2)說出黃河流經的省區。
(3)說出黃河的形狀像漢字的什么字。
(4)說出黃河流經的地形區。
(5)黃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是怎樣劃分的?
[本部分內容在第一課時的活動部分已經介紹,這里只做復習性提問。]
2.[展示]黃河的奉獻圖,讓學生回答黃河的主要貢獻:
(1)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2)提供豐富的水能資源(原因:流經我國地勢三級階梯,在各級階梯的交界處,河流落差大。師引導學生推出答案。指圖說出黃河干流上的主要水電站及建站)
(3)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
(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和華北平原:說明華北平原主要是由黃河、淮河和海河沖積而成。)
(4)提供旅游資源(點明主要的旅游資源。)
第三幕 “憂黃河、救黃河”
假如你是“黃河治理委員會”的專家,請你找出黃河上中下游出現的危機(險情),并因地制宜,分別提出治理方案。(在課件中設置黃河治理的主題論壇,當學生在思考、討論中可以查看、發表帖子,獲得有關河段出現水患的原因和現象,并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也可以提出幫助)。在活動中,教師及時發表帖子指導,引導學生提出治理黃河的方法。(參考):
癥狀 治理方案
上游: 荒漠化問題、凌汛 建設大型水庫
中游: 水土流失問題 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根本)
下游: 地上河 加固黃河大堤
[1.兩個活動均由學習小組共同討論、形成小組文字答案,由小組推舉發言人在全班交流。最后教師小結。在活動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和肯定學生的活動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本部分內容為本節重點,根據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調整時間,讓學生充分討論。2.以論壇的形式進行討論,目的有三:①有利于對學生活動進行監控,防止部分學生乘機討論無關的話題,②教師在論壇上可以及時發表帖子,對學生討論提供資料和思路支持,③學生根據自己的表現可以獲得相應的得分,并進行累計,作為學期學業成績評價依據之一。]
第四幕
(課件出示以下選擇題,學生上機選擇后,電腦直接打分。)
1.黃河的泥沙絕大部分來自(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源頭
2.治理黃河的根本措施是( )
a.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b.上游興修大中型水庫
c.下游培修、加固大堤 d.中下游疏浚河道
3.黃河的“地上河”出現在( )
a.源頭 b.上游 c.中游 d.下游
4.黃河下游缺少支流是因為( )
a.下游地區降水少 b.下游地區位于高原,地勢高 c.下游形成“地上河”
5.黃河被稱為我國第二長河,但不能稱為我國第二大河,原因是( )
a.黃河水量不如珠江、黑龍江等大河多。
b.黃河流域面積比珠江流域小。
c.黃河的水患比較頻繁。
d.黃河的總落差比珠江、黑龍江要小一些。
[根據課程標準制定以上選擇題,達到再現知識點,復習鞏固的目的,也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為以后教學提供參考。]
第五幕:課堂小結:體驗反思,拓展延伸
(選做,在課外完成)
(1)針對黃河生態環境遭破壞這一現象,設計一則公益廣告,呼吁保護母親河。要求有創意。
(2)黃河母親給兒女的一封信。
(3)調查本地河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治理建議。
(4)收集黃河的有關資料,出一期有關黃河的手抄報,并在班級交流。
(5)訪問黃河的相關網站。
八、反饋及追記
黃河的治理 篇3
上周周六地理研究課在立新中學舉行,我施教了一節黃河的治理,通過自己上課和遲育芹老師的點撥與評析,使我看到了一些成功之處和不足,通過組織這次講評課,給我留下了許多反思之處。
成功之處:
1.注重了學生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新課改精神。
如:在學習黃河的自然概況時利用了學生自學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學的題目,學生自己就能夠找出,再相互說明所找的內容,記憶住重點知識,進一步上黑板前展示,這樣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讀圖能力,樹立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增強了小組之間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也體現了我市提出的學生自學能會的不講的要求。提高了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有效性。再如,黃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環境問題,出示圖片后,讓學生讀圖描繪,最后得出問題,教師及時的引導、點撥,激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培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了知識的拓展和綜合,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體現開放式的地理教學。
在引導學生分析黃河中游地區造成水土流失嚴重的人為原因時插入歷史知識:古代比較強盛的朝代建都長安(今西安),古代的絲綢之路就從長安出發,到達歐洲,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綜合。在黃河的根治中,斷流和水污染的治理是本節課難點中的難點,要求學生結合當今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辦法,并布置學生結合我們當地的河流去探究學習,體現了開放式的地理教學。
3.突出人文教育,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在根治黃河上,讓學生獻計獻策,并對學生及時地進行思想教育,從現在起,努力學習,打好基礎,學好本領,為治理黃河和建設我們的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還有,我們如何去治理,才能使我們附近的河流更好的為我們服務等等。這些問題中,既滲透著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又培養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不足之處:
1.只注重了應考,而對教材的重點——黃河的治理部分的教學無論從占用的時間上,還是處理黃河各段治理的措施上都不夠充分。
2.有些問題自己提問和引導的不到位,又沒有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出現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冷場現象。
反思:
1.對教師知識的要求
課改3年來,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科書提供的知識和教師個人的知識,已不能滿足當今課改的需要,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鑒于此,為了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已成為自覺的行為,往往花更多的時間用來上網、跑圖書室、請教有經驗的老教師或到所有能找到資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駕御課堂、上課方式上更有創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產生共鳴,結出思維和知識的火花。
2.師生地位的變化。
課改3年來,與以往課堂不同的是,教師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甚至是參與者、合作者。走近學生,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討論,一同體驗發現知識和構建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學生心靈的舒展和靈性的飛揚、想象力的生發,也就有了學生的敢想、敢說、敢爭論,敢于將自己的意見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這也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黃河的治理 篇4
學生自學能會的不講的要求。提高了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有效性。再如,黃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環境問題,出示圖片后,讓學生讀圖描繪,最后得出問題,教師及時的引導、點撥,激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培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了知識的拓展和綜合,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體現開放式的地理教學。
在引導學生分析黃河中游地區造成水土流失嚴重的人為原因時插入歷史知識:古代比較強盛的朝代建都長安(今西安),古代的絲綢之路就從長安出發,到達歐洲,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綜合。在黃河的根治中,斷流和水污染的治理是本節課難點中的難點,要求學生結合當今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辦法,并布置學生結合我們當地的河流去探究學習,體現了開放式的地理教學。
3.突出人文教育,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在根治黃河上,讓學生獻計獻策,并對學生及時地進行思想教育,從現在起,努力學習,打好基礎,學好本領,為治理黃河和建設我們的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還有,我們如何去治理,才能使我們附近的河流更好的為我們服務等等。這些問題中,既滲透著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又培養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