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教學目標
1.了解黃河的源流概況,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黃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
2.了解黃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黃河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意義。
3.了解黃河的開發利用狀況、現存問題及治理黃河的關鍵。
4.通過對黃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黃河措施的講解,使學生了解新中國以來治理黃河的成就,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5.通過對“黃河”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一是黃河哺育了華夏兒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被譽為“母親河”;二是千百年來,黃河又給中華民族帶來過深重災難,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難治理的河流,從而培養學生辨證的思想方法。
6.進一步樹立正確協調人地關系的思想及可持續發展中“區際公平”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大致可以分為四部分,包括“黃河的源流概況”、“黃河之利”、“黃河之害”和“黃河的治理”。
其中“母親河的奉獻”這一框題就是介紹黃河為我國經濟建設、自然景觀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利用黃河上游豐富的水能資源來發電;第二,對上游地區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華北平原;第四,為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的憂患”主要是以人地協調的思想,分析黃河泛濫的原因并簡單介紹了我國治理黃泛區的成就,這些知識可以歸納成以下示意圖:
應該指出的是,黃河還有兩個“憂患”,即斷流問題和凌汛問題,這兩個問題目前顯得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斷流問題作為“讀一讀”來處理的。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這兩個問題,加深對黃河問題的認識。對于凌汛,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以下幾點:一是凌汛發生的地點(自低緯向高緯流動的、處在溫帶地區的河段)、發生的時間(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決的辦法。
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考慮黃河有沒有其他的憂患,例如水污染問題等,要讓學生認識到,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影響,黃河的問題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幫助他們樹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的意識。
“根治黃河”是在上一個標題的基礎上,介紹黃河的治理。從上圖可以看出,黃河“害”的根源是“沙”,就應該對“沙”采取措施,途徑有二:一是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壩淤地;二是減淤,即建一些水利樞紐工程。
重點和難點:
重點: 黃河中游含沙量特別大以及下游成為“地上河”的兩大特征;黃河的治理及開發利用。
難點:黃河中游含沙量特別大的原因;下游成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議
本節的第一框題“中國第二長河”并沒有太難的知識點,建議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即這部分知識通過讀圖活動來完成。
關于黃河的“利”,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頭查找資料,然后討論這樣一個話題:“如果沒有黃河,中國將會怎樣?”其目的是加深學生對黃河在國民經濟、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認識。
關于黃河的“害”,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結合各河段的特點,分組對不同河段進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討論治理的措施。這樣不僅針對性強,而且最終會使學生認識到:治理黃河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黃河的開發利用要遵循“區際公平”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