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二首》《黃河之水天上來》
2、學寫解說詞。
跟老師一起學:
1、交流資料。
黃河,中國第二大河,是聞名世界的萬里巨川。中國古代的《山海經》《禹貢》和《水經注》等書,皆稱之為“河”。河水經黃土高原,遂成黃色,故得名“黃河”。
黃河全長5464千米。從源頭的涓涓細流,沿途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成千上萬條溪川,形成每年平均約480億立方米水量的滾滾洪流,一瀉千里。他源出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由此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其間,有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有風光綺麗的崇山峻嶺,有廣闊無垠的肥土沃壤,有雄渾粗獷的黃土高原,有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有歷史悠久的三大文明古都,有豐富的物產和地下寶藏。整個黃河流域,生息著1.1億各族兒女。
2、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汩汩gǔ 北麓lù 湍急tuān 穿梭suō 塑造sù 樞紐shū
氣勢磅礴pángbó 溝壑hè 步履lǚ 積淀diàn 清澈chè 繁衍yǎn
3、再讀課文,交流探究:
(1)你認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為什么?
(2)這篇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黃河的?
(3)面對黃河目前的狀況,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運用了大量的修辭,你能找出并說出它的作用嗎?
4、本文由黃河的源頭開始,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全面介紹了黃河。
5、隨著黃河輸入下游的泥沙不斷增多,在下游的一些城市已經出現了“地上懸河”的現象,如河南省開封市。針對這種日益嚴重的情況,請你查找有關資料,幫助解決這一問題。
《最后的“淇淇”》
教學目的:
(1)了解“淇淇”的艱難生活經歷。
(2)喚起人們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
(3)引發人們對長江流域環境問題的深深思索
教學重點:說明方法的運用和作用
教學難點:采用說明和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來闡釋道理
跟老師一起學:
1、長江水域遭受嚴重污染,導致許多生物的生存危機,白鰭豚就是其中之一。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介紹白鰭豚的文章。
2、交流資料:
1980年1月11日,漁民在長江洞庭湖城陵磯捕到了這只體重36.5千克、體長1.45米的雄性幼豚,取名為“淇淇”。
2002年,7月4日,白鰭豚“淇淇”在武漢去世,人們了解白鰭豚的生活的這一窗口就這樣關閉了。“淇淇”由人類成功飼養了22年,是世界上存活時間最長的4頭淡水鯨類之一。去世前,“淇淇”已體長2.07米,重達98.5千克,約25歲,在淡水鯨類已屬老齡,相當于人的70歲高齡。
3、字詞
微薄bó 白媼ǎo 孑遺jié 趨勢qū 樹蕨jué
庇護bì 彌補mí 奢望shē 容納nà
4、交流探究
(1)這篇文章用許多方法來介紹“淇淇”,你能找出來嗎?并說說它的作用。
(2)對白鰭豚這樣的孑遺生物造成生存威脅的因素有哪些?
(江水的嚴重污染,繁忙航運和亂捕濫撈。)
(3)如果白鰭豚滅絕了,那么它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是什么?
(4)為了保護僅存的這些白鰭豚,你認為長江流域應采取哪些措施來改善自然地理環境?
(5)除了白鰭豚之外,你還知道我國的哪些瀕危動物?你想為它們做點什么?
5、展開聯想
據有關報道,“淇淇”已經死去,想一想“淇淇”去世前的生活情景,寫一寫“孤獨的淇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