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慢慢成長——聽《陽光皮膚》后隨感
師:看來這是你比較感興趣的。
生:是哪些國家的哪些同學在介紹?
師:這個問題太簡單。
這個過程看起來是老師讓學生在猜測,其實是引領了學生如何質疑,就是告訴學生從重點、難點、感興趣的地方質疑,對那些已經有答案的問題就不要提問了。
四、信息的整合與拓展
《陽光皮膚》這篇課文科研拓展的課外資料很多。三個老師都進行了課外資料和課內的整合。但是第一位老師最后拓展了一個視頻,對課堂的輔助作用不大。相反王老師在課上拓展最多的是文字資料。對種族歧視等做了詳盡補充。用文字對文本進行了補白。
思考:
在這三堂課當中,王自文老師最關注語言文字,更注重文本的表達形式。在他的課堂中除了研讀了不同國家的孩子是怎么介紹自己國家的?還結合文本中的另一信息——現場的氣氛變化。重點研讀多列爾的話。幾天前我們在備課的時候也關注到要研讀這段話。但沒有讀到這個層次——“是什么原因促使他站起來說了這翻話?”有輻射前文,聯系到南非孩子在這個班級里站大多數,聯系到我的矛盾以及抓住了“也”和“可”理解人物自豪的情感。
這告訴我們課堂上除了要重視情感體驗,也要重視文本的語言表達形式了,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文中主要講了什么?更要讓學生知道是怎么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 在讓學生感受人文熏陶的同時也真正落實語言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