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上冊《14、安塞腰鼓》教案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3、學習本文形、神結合的語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4、注重感悟并發表自己的見解,用中華民族生命律動的厚重陽剛之美熏陶感染學生。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教學這篇文章,我們就是要通過文本的解讀,領悟作者是借歌頌安塞腰鼓,謳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謳歌沖破束縛阻隘的強烈愿望、謳歌陽剛之美、謳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現以及奮斗不息的黃土高原人!
在組織教學中,可以把握這樣一條設計思路:1、了解腰鼓,欣賞我下載的安塞腰鼓視頻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通過朗讀課文,賞析語句,來分析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3、通過多種方式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
一、導入新課
安塞腰鼓是我國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民間舞蹈之一。有人這樣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來有股能勁,揮槌有股蠻勁,跳躍有股虎勁,轉身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看了使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實實在在是勁!”今天我們學習陜北作家劉成章寫的《安塞腰鼓》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動描摹,跟著安塞腰鼓的節奏,體會它的氣勢,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動。
(多媒體投影:課題、有關“安塞腰鼓”的視頻資料。)
二、收集問題,檢查預習
課前,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兩至三遍,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為了檢驗預習效果,請大家瀏覽課文,快速地畫出表現安塞腰鼓場面特點的語句和表現安塞腰鼓文化內涵和生命意識的句子。此外,大家有什么疑問可提出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加以解決。
三、聽錄音,感受文中激情
有人說,安塞腰鼓能使空氣燃燒。是啊,就像空氣中本來包含著氧氣一樣,人的心中本來就蘊藏著激情,蘊藏著力量,一旦遇到火種,便會不可阻遏地燃燒起來。那么,就讓《安塞腰鼓》在我們課堂上也燃燒一回吧!
(播放5~13自然段錄音,以激發學生激情,然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四、體味句式修辭的表達作用
從大家的朗讀中,我們似乎聽到了激蕩的鼓聲,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為什么會這么有氣勢?你能否從文章的語言材料中找一點依據?
句式修辭
五、感知文章結構
多媒體展示:結構
安靜的腰鼓(靜)──→火爆的腰鼓(動)──→寂靜的腰鼓(靜)
(擊鼓前)(擊鼓時)(擊鼓后)
可見,文章的形式技巧都是為內容服務的,內容決定形式。
六、合作探究文章意蘊、內涵
(一)學生合作探究,教師根據學生有可能發表的見解及收集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準備,并適時點撥:
1.為什么說“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難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么?任何藝術的產生都與特定的地域和歷史文化淵源有關。江南的文化風格是柔美的,孕育不出這樣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獷的黃土文化的產物。
2.為什么又強調黃土高原土層的“厚”?──因為這厚厚的土層,正是生命元氣的積蓄,也是黃土文化的深深積淀!贊美安塞腰鼓,實際上也是贊美黃土高原的文化底蘊!
作者在寫作時為了襯托黃土高原的厚重,所以似乎有點厚此薄彼。其實,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只是風格不同,一陰柔一陽剛。正如人之性格,不能評判孰優孰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