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案設計
一、教學背景1.面向學生:√小學 2.學科:語文 蘇教版 六年級 下冊3.課時:1課時二、教學課題《螳螂捕蟬》三、教材分析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預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最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四、教學目標1. 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2. 學會本課的生字,能正確朗讀書寫。3. 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方法,明白不能織看中眼前的利益的道理。五、教學方法1.朗讀感悟法。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2.師生共同探究法。在課堂上師生就寓言故事以及其要說明的道理進行交流、探討,通過這樣的形式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六、教學過程(一) 創設情境,揭示課題。同學們,請看——(師出示,圖片,并出示天空螳螂捕蟬( )。你們會填嗎?【百度搜索】圖片這是一個成語,同時也是一個寓言故事。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生交流)寓言一般都是通過故事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會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讓我們一起來學課文吧!1. 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通,讀正確,正音)2. 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生自由回答,師指導,說清楚什么時間,誰怎么樣)吳王不聽大臣勸說,執意要攻打楚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改變主意。3. 個別讀課文,說說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并將意思相同的自然段合成一段,概括段意。強調:大臣為什么要反對吳王攻打楚國?(理解:乘虛而入、不堪設想的意思)4. 默讀課文,說說文中那幾個自然段寫的是“螳螂捕蟬“的故事?生字指導1. 讀拼音,記拼音。2. 指導寫字合作探究請大家讀這三段話,說說大臣們和少年的勸有什么共同之處?為什么大臣們的勸說失敗了,而少年的勸說卻成功了?(生自由討論回答)師小結:因為大臣們是直接勸,說話比較直白,而少年則是引用一個故事委婉的勸,那么少年到底說了什么故事,讓吳王轉變了想法呢?一、 解惑1. 生找出少年所說的那個故事(讀相關的句子)2. 出示課件:蟬—— (學生描述: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喝露水);螳螂——(學生描述: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3. 思考:少年說這些,是想告訴大王什么道理?(生回答)4. 書中是如何說的?(生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5. 思考:它們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是什么?眼前的利益 身后隱伏著的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