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案設計
蟬 喝露水 螳螂要去捕蟬 螳螂 捕蟬 黃雀要啄食螳螂 黃雀 啄食螳螂 人正用彈弓對著它 補充:現在我們把其稱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吳王 攻打、占領楚國 其他國家會乘虛而入,進攻吳國。 6. 聽力少年的話,吳王明白了嗎?從哪里看出來的?(生讀相關句子: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想象:吳王第二天怎樣告訴大臣們自己的決定呢?(生自由想象回答)我們可以看出吳王是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小結:少年說的故事終于改變了吳王的想法,你認為少年是個怎樣的人?(生概括:聰明機智)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聰慧與機智呢?(生找相關句子說說)出示課文一起找:第三自然段(讀一讀)7. 這位少年勸說的巧妙之處就在于不僅引入了故事,還選擇了合適的時間與地點,讓我們一起把少年與吳王的對話來演一演吧 (生合作表演) 二、 反饋1. 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生說螳螂捕蟬的道理,勸說要用合適的方法)2. 是的,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僅懂得了螳螂捕蟬的道理,還明白了勸說別人要選擇適合的時間、地點和方法,也就是說話要講究藝術。例如,我們可以用《鷸蚌相爭 》的故事來告訴別人 ……,用《掩耳盜鈴 》的故事來告誡大家 自欺欺人是不對的……用《亡羊補牢》的故事來告訴大家知錯就改還來得及。三、 作業:復述“螳螂捕蟬”的故事四、 板書設計:螳螂捕蟬吳王----------楚國 (趙國在后)螳螂---------- 蟬 (黃雀在后)只顧眼前利益 身后隱伏禍患五、 教學反思:《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教《螳螂捕蟬》時,并沒有“循規蹈矩”地逐段教學,而是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大膽的重組教學內容,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1、讓學生講講《螳螂捕蟬》的故事,最好能用上幾組詞語;2、完整的讀課文,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討論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對吳王講這個故事?由此感受到少年是智勸,并體會人物形象。這堂課我感覺(1)容量很大,學生的閱讀準備還不夠充分。(2)本文的寓意揭示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感覺印象還不夠深刻,我應該以這個為線索,多次反復,循序漸進,讓中心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