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十二)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和掛圖,結合有關事例,使學生明白“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道理,逐步養(yǎng)成深入社會學習語文、投身自然增長知識的學習習慣。
2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掛圖,結合事例,使學生懂得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的道理,逐步養(yǎng)成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明白“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和“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的道理,在今后學習中進行實踐,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準備:
1投影片
2搜集有關中山陵、莫高窟、圓明園、故宮、漓江、黃山等名勝古跡的資料。
3課前出好一期黑板報。
4準備一次演講(限定2分鐘)參考話題(1)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2)通過多種渠道學習語文;(3)要有正確的讀寫姿勢。
5課前參觀校(或鄉(xiāng)鎮(zhèn))的有線電視臺,采訪節(jié)目制作的有關情況。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出示明代畫家董其昌的一幅繪畫作品(如《黃山雪霽圖》、《秋興八景圖》等),說說看了圖的感受。
講述:這是明代著名畫家董其昌的畫,怎樣才能畫好畫呢?他說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板書)。其實不光是學畫,這種方法對我們學習語文也很有益處。那么,“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什么意思呢?學習語文為什么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應該怎樣通過“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途徑來學習語文知識呢?學習了這一課我們就明白了。
二指導看圖,學習怎樣“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1按從上到下的順序,指導觀察第一頁的三幅圖。
(1) 觀察第一幅圖。
(2) 講述;圖上畫的天文臺,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參觀的是我國古代的天文儀器,我國遠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測天儀器——渾天儀,并取得了輝煌的天文學成就。看到這些古代天文儀器,會想到什么?
指名說。
小結:同學們說得對,我們都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感到驕傲的。
(3) 觀察第二幅圖
過渡:在參觀了古天文儀器后,老師又帶領同學們去了天文展覽館,他們看到了什么呢?
說說展覽館墻上的照片上有些什么內容。
指名說
小結:同學們要從小愛科學,努力學習,長大后去探索宇宙的奧秘。
(4) 觀察第四幅圖
圖上畫了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指名說
小結:老師帶領學生欣賞碑刻,碑刻就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或者圖畫,這些文字或圖畫大多出自著名畫家之手,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是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
圖上的同學們看到這塊碑刻,會怎樣想,怎么說?
指名說
同學們在書法課或外出旅游時,欣賞過哪些碑刻?在欣賞過程中,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討論交流
2指導觀察第2~3頁通版插圖。
(1) 逐幅圖觀察第一行的四幅圖。
觀察第2頁最上面的兩幅圖。
說說圖上畫了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他們游覽了漓江和黃山之后會有什么感受?
分組討論。
指名說。
觀察第3頁最上面的圖。
分別說說圖上畫了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同學們參觀了植物園會有什么收獲?與丹頂鶴一起嬉戲會有什么樣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