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謎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過程與方法
學會聯系上下文與生活實際理解“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的深刻含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在讀中感受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領會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后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主動質疑,構建閱讀話題。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山谷中的謎底》這篇課文,(齊讀課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長滿松、柏、柘、女貞等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復習舊知)板書
2、你想知道什么?或者想提什么問題?
預設:(謎底是什么?雪松有什么本領? 從雪松身上得到什么啟示?……)
二、主動感知,引導讀中感悟。
1、出示學路建議一。
(1)默讀課文第3自然段,勾畫出有關山谷謎底、松樹本領的句子、,并把自己的理解在句子旁邊做上批注。
(2)小組合作交流完成。
2、帶著問題,主動去感知課文,去揭開謎底。
三、主動建構,進行深度閱讀。
(一)揭開謎底
(1)課件出示謎底:“謎底終于被揭開了,東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來。”
讀這句話,想:你從中發現了什么?
(2)引導交流:揭開謎底。
(3)產生疑問:僅僅是因為東坡的雪大、西坡的雪小這些外在因素造成這個奇異的景觀嗎?
(預設:雪松的本領大。) 雪松有什么本領能存活下來呢?
(二)品賞雪松形象
(1)課件出示:“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依然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
(2)交流:
指名回答(相機板書:彎曲、反彈)你是怎么理解的?課件演示這一動態過程。以此理解“彎曲”“反彈”。
(3)引導:
▲理解反復,讀相關句子。
▲多種形式朗讀:“就這樣,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
(4)小結。
(三)領悟旅行者的話深刻含義。
(1)出示學路建議二
①默讀課文4-6自然段,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旅行者的話所蘊含的道理。
②你想起了什么人,什么事?或想起了那些名言警句?
③小組合作交流完成。
(2)匯報交流
(3)引導說話:不是 … 而是…
(4)點明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方法:聯系上下文,舉例子等。
四、主動拓展,課外延伸
1、正面抗爭與學會彎曲兩種觀點碰撞。
2、課外閱讀《自然現象之謎》。
3、收集并整理有關“智慧的彎曲”的成語或諺語、俗語。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