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說課設計
一、教材分析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杜甫攜帶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平定了安史之亂這一勝利喜訊時,大喜若狂,極度興奮的種種表現,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本詩格調輕快活潑、語言爽朗奔放,絕對稱得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本詩的教學目標是:
1.會讀寫兩個生字“涕”、“洛”;
2.能說出詩中重點詞及詩句的大意,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3.指導朗讀、背頌本詩,初步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
4.學習本詩的寫作方法進行片段練習;
本詩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詩的大意,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是:體會本詩最后兩句中四個地名聯用的妙處。
二、說教法、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采取循序漸進引導法,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自學生字,結合注釋初步理解詩的大意,通過學生質疑,分組討論的學習方法進一步清楚詩的大意和所表達的情感,以“喜”字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明析本詩的結構,了解本詩的寫作方法,并在最后創設情景指導學生朗讀。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自主的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三、說教學程序
我的課堂結構是:導入了解背景──“五”讀明意悟情──仿照試寫片段──課后詩會延伸。
根據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中有意義學習條件之一—學習認知結構中必須具備適當的知識基礎。對于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就必須具備古詩的時代背景,詩人的情感品性等知識基礎。所以古詩在導入教學時讓學生清楚詩的時代背景非常重要。本課的導入首先是播放凄涼的音樂,創設出一種悲傷的情境,然后再朗頌屏幕上展示的學生剛學過的杜甫的詩--《春望》。通過朗頌讓學生體會到“安史之亂”給國家,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了解詩人和詩人當時痛恨戰亂的悲憤情感。有了這樣的情感基礎,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安史之亂”平定后,詩人杜甫狂喜的心情。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讓學生以“讀”為基礎,在讀中理解本詩的大意,在讀中感悟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學方法。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五”次讀。第一次讀的任務是掃清障礙,即能本詩中的字全認識,能寫本詩中的兩個生字,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工具書自主學習法,教師只負責其后的檢查。(課件展示兩個生字的字形、讀音及組詞)。第二次讀的任務是弄清詩意,分三步:第一步是結合注釋初步弄清詩意;第二步是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指導進一步弄清詩意;(課件展示重點詞的意思)。第三步是讓學生用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本詩。第三次讀的任務是析清本詩的結構。教學時,我提出四個問題讓學生探討:1.通過讀本詩,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心情?(用一個字概括—喜)2.從詩人的哪些行為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每句詩的行為用四個字概括)3.詩人為誰而喜?4.本詩中的最后兩句寫的是什么?四個地名連用是否顯得重復累贅?(課件依次展示四個問題的答案,形成板書。)。第四次讀的任務是悟出情感,在回答了“詩人為誰而喜?”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讀本詩感悟詩人的情感已是水到渠成,無半點矯揉造作之感。第五次讀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本詩,本段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播放多媒體范讀材料,供學生鑒賞、效仿。同時教師提出自己的朗讀觀點,從而引出學生自己有個性的情感朗讀。(課件播放范讀,然后播放音樂,讓學生在音樂創設的情景中朗讀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