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心底的語文——《生命的林子》教學反思
四、語言形式訓練是我們語文老師不能忘了的“本”
我在備課時動足了腦筋想的不是如何殫盡心機讓學生懂得一個道理,更不是認識玄奘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到是方丈是怎么指點玄奘的語言技巧引起了我極大的關注。學語文干什么,不就是為了“能說會道”。什么是“能”,什么“會”?恰當、有效也。方丈的指點如此神效顯然因為語言技巧的嫻熟。新課標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就有“領悟表達方式”的要求,方丈的這種表達方式不是很值得學生學習并在生活中應用嗎?所以,在進入文本學習內容后,我說了這段話:我們想想,為什么方丈搞得這么復雜,又是帶他走、看,又是啟發問話的。如果直接跟玄奘講,啊玄奘啊,你想走就大錯特錯了,這是鼠目寸光啊,我們法門寺高僧濟濟,大家相互競爭,這有利于你成長進步嘛,怎么想到走呢。行嗎?
說這番話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吃了東西我還要求他咂巴出味道來。熟話講,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這樣一比較,孰優孰劣不就出來了嗎?接著再帶學生弄明白這道菜是用什么做成了,主菜是什么,配料是什么?這樣“借喻說理”的語文知識就被隆重推出。我沒有蜻蜓點水就此結束,我又來了個應用訓練。由于課堂時間的不允許,也因為不能沖淡文本情節所構造的學習“場”,所以就拈來名言做了個簡單的形式訓練。先是舉生活例子然后讓學生說出名言精華里背過的句子。如“良藥苦口利于病”之于“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水至清則無魚”之于“人至察則無徒”。后又出示喻體,讓學生思考此喻可以揭示什么樣的道理。訓練的時間不長,但我的訓練意識是明顯的,我就是要告訴學生:講話是個深功夫,比喻說事顯然很有效果。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課上完,自己也感覺到了自己的不足:一、雖然自己鄙視課堂的簡單喧鬧,但課堂一味的沉悶應該不是什么優點。二、教學時間相對較緊,為了完整地呈現教學設計,便臨時壓縮了一些學生讀書的時間,指導學生讀詩也沒有從容進行。我猜想,由于沒有讀書相對弛緩的學習節奏,課堂始終處于一個思考思考再思考的狀態,開始學生可能是興奮,但心理學告訴我們興奮之后緊跟著的便是抑制,所以后來有部分學生可能因此而跟不上課堂的思維節奏,有些干脆就放棄了跟,課堂也就顯示出“澀”的感覺。張弛有度,古人講得一點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