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第二課時)
通過上一節課的閱讀,我們初步體會到了肖邦的拳拳愛國之心,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課文。有人說,“音樂是流淌的詩,詩是凝固了的音樂。”而肖邦也被人們譽為“鋼琴詩人”,今天我們就著這個話題,來嘗試一下走進肖邦的內心。
【體會詩與音樂】
1、肖邦想離開自己的祖國嗎?
是啊。祖國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無寸鐵的肖邦面對兇殘的侵略者,音樂家只能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仇恨和抗爭。詩人則用詩來表達。老師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詩。《春望》
指讀齊讀兩段話。
2、作為音樂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樂,一個個音符像一顆顆子彈穿過敵人的耳膜,洞穿敵人的心臟,那是肖邦強有力的武器。他顛沛流離,在法國巴黎,為了生計,到處流浪,當他在異國他鄉得知國內起義失敗后,悲憤欲絕,心中郁積的情感一下子迸發了出來,他的一腔熱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來。(播放《革命練習曲》)
而同樣遭遇亡國之恨的文天祥也寫下了氣壯山河的篇章。(《過零丁洋》)
小組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3、此時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的創作之中,用音符來書法自己對祖國的思念和祖國前途的擔憂。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纏身,終于倒下了。彌留之際,他仍念念不忘:(出示肖邦說的最后一句話)
一小組開火車連續讀肖邦的話,最后齊讀。
這句遺言,飽含了什么?(失望、悲憤……)
再齊讀。
一個深深熱愛著祖國的人,致死卻不能回到祖國的懷抱。空留遺恨,這讓我想到了陸游的那首——《示兒》。
出示示兒,指名讀。
小結:同學們,你看,詩與音樂是相通的,而愛國之情,無論古今,無論中外,都是一樣的。在國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每一個人都會拿起武器,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去捍衛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民族。這一點,中外音樂家也是相似的。聽這首《革命練習曲》的時候,我的耳邊又想起了一段耳熟能詳地旋律。(起立)
唱、聽《義勇軍進行曲》。
【寫詩,悟情】
不同的是語言,相同的是幟熱的愛國情感。讓我們再回到維斯瓦河畔,回到那個分別的場景,你覺得在這一段中那些環節最感人?
1、“他們(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著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完成小訓練:為這群不得不分離的親友設計語言
“即使你遠在他鄉, ”
(即使你遠在他鄉,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永遠會心心相印,我們‘天涯若比鄰’”“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能把我們忘記。”“即使你遠在他鄉,,我也會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也會永遠記住這一刻。”“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
出示歌詞,默讀。
即使你遠在他鄉,不論你在哪里逗留,不論你在哪里流浪, 愿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愿你懷著一顆溫暖志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熱愛。即使你遠在他鄉,祖國依然是你生長的地方。 即使你遠在他鄉, 祖國依然是你靈魂的故鄉。 不要忘記祖國, 用你的雙手效力祖國, 銘記祖國, 用你的智慧振興祖國。 即使你遠在他鄉,祖國依然是你思念的地方。 即使你遠在他鄉, 祖國依然是你夢中的天堂。喚醒你的祖國吧, 用你的音樂去感染她! 贊美你的祖國吧, 用你的激情點燃她! 即使在你的生命結束的那一刻,也別忘了, 吻你偉大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