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長》教學反思
可是到了六年級,開學到現在,我覺得學生的朗讀水平非但沒有進步,反倒有了退步的趨勢。我知道,這其中的緣故與遺忘的規律有關,也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相關。孩子們到了六年級,一方面感覺自己長大了,不再好意思像從前那樣全心投入地朗讀,怕會被人笑自己“假”;另一方面由于生理發育的原因,部分學生開始進入變聲期,男生的聲音明顯比五年級要低沉些,此時若沒有融入感情地朗讀,就會變得特別平淡沉悶。有時,他們為了改變這沉悶的讀書聲,就會故意拔高聲調,卻又成了裝腔作勢的“喊讀”。我想這種現象是六年級朗讀的“瓶頸”問題。
如何改變目前這種朗讀現狀,成了我最近在思考的一個問題。那么結合《船長》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嘗試:
一、回歸自然
根據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認為六年級學生朗讀應走一條回歸自然之路。即轉變觀念,摒棄低中年級那種夸張表演的朗讀方式,重在引導學生“發乎其內”。低中年級學生因為年齡小,閱歷淺,有時需要以夸張的表情和語調來加強對文本的理解感受,對朗讀的效果的形成有一定的輔導作用。可是,到了高年級,這種朗讀方式已經不被學生接受了,他們會認為這樣做很“假”。所以,此時我們應該及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朗讀觀念。
我常對學生說:“朗讀,就是代作者言,代人物言。你想作者會怎么說,你就怎么讀;你想人物會怎么說,你就怎么讀出來。就這么簡單。”這個理念來源于2005年在西安聽于永正老師朗讀《第一次抱母親》,真正感受到聲情并茂的朗讀魅力。真正的朗讀,不在于多么純正的普通話,也不在于優美動聽的音色,更不需要歇斯底里的慷慨激昂,而是“像說話那么自然”,卻令聽者悄然動容。這就正如美學家王朝聞說的那樣:“朗讀者的高明之處,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悅耳的音和調,主要在于他進入了文學作品所規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體驗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調、表情。”
例如《船長》第一自然段:“1830年3月17日夜晚,哈爾威船長像平常一樣,把“諾曼底”號從南安普敦開往格恩西島。”我啟發學生:“這是故事的開始,作家雨果會以一種怎樣的語氣向我們娓娓講述這個動人的故事?”學生立即領悟了,很自然地以一種緩慢的語速、自然的語調朗讀這個段落,就像平常講故事一樣自然,這同時也奠定了全文朗讀的基調。
二、情境創設
良好的課堂情境也是指導學生朗讀的有效捷徑。教學《船長》第二自然段時,我提出了兩個問題:“險情是如何發生的?情況嚴重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圈劃關鍵語句,發現“海面上籠罩著薄霧”是造成險情的客觀因素,而“‘瑪麗號’全速前進”則是險情發生的主觀原因。對于險情的描述,緊緊抓住“巨響”“剖開”“頃刻間”“半裸著身子”“奔跑著,呼喊著,哭泣著”“猛烈”等詞句來體會,特別是抓住“奔跑著,呼喊著,哭泣著”九個字展開想象,想象險情發生時人們驚慌失措、驚恐萬狀、絕望無助的龐大場面,不僅有利于引導學生體會作家遣詞造句的精妙,而且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此時的朗讀,根本不需指導,學生始終處于緊張、興奮的學習狀態,從第一自然段以講故事的語氣緩緩道來,到險情發生時人們驚恐萬狀的急促激昂,學生已經不知不覺用他們的聲音、情感來傳達那份緊張和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