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千秋 ----《最后的姿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6課《最后的姿勢》。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學中,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引導更應該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彰。
教材簡析: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為主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根據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贊頌的是一位老師對學生的情,是他對學生的愛與責任。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的意思。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難點: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方法:本課的設計,我力求凸顯閱讀教學“以讀為主,以讀代講”的教學策略,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通過多種讀書形式,把激發學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讀之中,以情激情,以情生情,以情導情,知情并育。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1、課前談話。
2、多媒體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畫面,(《無間道傷感曲》配樂)老師深情地配畫外音:2008年的那次汶川大地震,震動了大半個中國,許多人在地震中不幸遇難,昔日的教學樓頃刻間變成一片廢墟……
3、大災無情,大愛無邊。在與死神的搏斗中,發生了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也涌現出一個又一個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孩子們,讓我們繼續走進那場大地震,再次感受災難降臨時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幕。
4、板書課題:最后的姿勢齊讀課題。
二、潛心會文,體會情感
(一)、感受情況危急
過渡:畫面中山在顫,地在抖,慘不忍睹,那課文中是怎樣描寫的呢?讓我們走進課文,從字里行間了解當時的環境。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邊讀邊用“----”畫出有關的語句。
2.指名讀,大屏幕出示句子:
天空陰沉沉的。
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3、請用你喜歡的讀書方式再讀讀這些句子,讀出你的體會或問題來。
4、交流,并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再讀。
5、除了這些文字,從哪里也能體會到情況的萬分危急?誰再讀這段話?誰還想讀?誰能讀出情況的萬分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