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1
設計理念: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新入選的一篇課文,這一課記敘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感人事跡。本課的教學設計,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學設計,我緊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反復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深刻的挖掘出這一姿勢的內涵。2. 引領到文的品悟點。本節(jié)課設計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品讀在地震發(fā)生的第一時刻譚老師的表現(xiàn),學生深刻感悟這是老師愛與責任的表現(xiàn),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對文章內涵的領悟力。3.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以情帶讀”,老師首先就要做一個引導者,先感動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學生,本節(jié)課設計中,我還搜集了一些插圖,配上合適的背景音樂,學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華,于是他們對文章內涵的感悟也會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得以體現(xiàn)。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課后3)
4.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難點: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 自制ppt課件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出示地震前后的圖片(配樂)
師:2008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八級大地震,將川西北一個個美麗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瞬間變成廢墟,哭聲、喊聲,撕心裂肺,數(shù)以萬計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災面前涌現(xiàn)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這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關注發(fā)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認識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勢。
板書:最后的姿勢 齊讀課題。
過渡:面隊死亡,我們可能無法作出更多的選擇,可是譚千秋老師卻義無返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姿勢。那么這最后的姿勢是一個怎樣的姿勢呢?從課文中提煉出一句話。
二、品讀姿勢
1、生回答,(課件一)投影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2、課文中有兩處描寫譚老師姿勢的句子,請同學們快速瀏覽,用橫線畫下來讀一讀。
a、護生的姿勢
1、出示課件: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1)指名讀:這是譚老師保護學生時的姿勢。
(2)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這句話中抓住了譚老師的哪幾個動作,從他的這些動作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
交流、相機提示:拉、撐、護,從這其中我們體會到了譚老師對學生的愛。動作的快。讀好句子。
。3)啟發(fā)學生想象:如果沒有譚老師的拉、撐、護,就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惡果?
(4)(課件四)地震發(fā)生視頻。
2、過渡:那譚老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選擇的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4-7自然段,邊讀邊劃出關鍵的詞句,品讀品讀,細細地體會。
誰來說說,譚老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作出這選擇的呢?
。ㄇ闆r十分危急,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
3、出示: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指導朗讀:情況十分危急該怎么讀?要地震了,多危險呀!讀得這么慢,對嗎?看,這兒有三個感嘆號,讀得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指導朗讀:要地震了,譚老師的話應該讀出怎樣的感覺?很鎮(zhèn)定的感覺,怎么來表達呢?
4、你還從哪兒感受到情況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從這句話的哪些詞語中感受到情況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聲,塵埃騰空而起”說明了什么?)讀好句子。
緊要關頭,情況之危急,可用什么詞來形容?
(千鈞一發(fā) 生死攸關 萬分危急 )
過渡:是啊,在危急關頭,他選擇了用自己的雙臂守住孩子們的生命之門,他選擇用“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姿勢面對死亡。(再讀句子)
5、范讀:地洞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過渡:就是在這樣生死攸關的情況下,譚老師立即將——引讀護生的姿勢。
從這兒你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臨危不懼 舍身救生)
同學們,想一想作者寫譚老師最后的姿勢,為什么花費那么多的筆墨進行環(huán)境描寫,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ㄔO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過渡:地震了,情況萬分危急,作者通過對危急環(huán)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譚老師的光輝形象,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譚老師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學生。讓我們拿起書,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齊讀4——7段)
過渡:課文中第二次出現(xiàn)對譚老師最后姿勢的描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話語里
b、犧牲的姿勢
1、(課件五)“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2、譚老師這最后的姿勢給人怎樣的感受?(震撼)
這句話中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震撼的?請你自己讀讀,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
明確:“死死地”。
想象:磚塊掉下來了,砸得譚老師鮮血直流,但譚老師仍然: 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樓板壓下來了,譚老師后腦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譚老師仍然: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鮮血噴涌,疼痛難忍,但譚老師: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
3、此時此刻,我們又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愛生如子 舍己為人 舍生取義 恪盡職守)
4、被深深震撼的還有誰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9、10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
出示:“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
你是從哪些詞語上感受到震撼的?“飛身”、“撲”,這兩個詞語讓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奮不顧身……)
譚老師面對危險,將生死置之度外,他飛身一撲,用他的雙臂為學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門,怎能不讓人震撼呢?(齊讀這句話。)
4、出示:一位老師說:“如果要快速逃離現(xiàn)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
你覺得老師說的話有沒有道理?如果他不顧那四位學生離開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護四位學生,他……這就叫生死攸關。(讀詞)是呀,他明知道留下來是死,但他還是果敢地留下來了,飛身撲去,怎能不讓人震撼呢?(在齊讀這句話)
。ㄔO計意圖:學習這一部分,我著重引導學生深入品讀地震中譚老師動作、語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語言,抓住這“最后的姿勢”,反復反復地出示,反復反復地讀悟,進而給學生留下了強烈的悲壯的直觀印象。學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讀應該是被譚老師精神所打動的很好印證。)
5、譚老師為什么會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刻挺身而出、舍生取義,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學生牢牢守護生命之門呢?(老師一直沒有想的是什么,他自己為什么不跑! )
生1:因為他覺得全班學生都一個沒走,他不能走!
生2:因為還有四個學生還沒沖出去!
師:說明了什么?
生3:他的心里始終裝著的是他的學生,他的學生是第一位的!
生4:是責任!因為他是一位人民教師!
導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
過渡:這就是譚老師的人生格言,譚老師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所以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他……
6、同學們說得都很好,如果說地震中的譚老師是正面描寫,那么作者通過對救援人員、獲救學生、老師的話得描述,這叫什么描寫?(側面描寫)通過側面描寫的方法,更突出體現(xiàn)譚老師光輝形象和高尚的師德,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譚老師對學生的愛,不僅是掛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現(xiàn)在行動里的。他最后的姿勢,讓我們深深地震撼。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一起讀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讀)
三、學習第三次(最后的姿勢)
1、引讀:在學生眼里,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從教26年來,譚老師不僅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而且他非常愛學生,在校園里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們在玩耍時受傷,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人”。
然而同學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充滿活力的身影了。師生齊讀:
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2、同學們,一起回顧譚老師的行為,如果將這一切化成一個字,那是什么字?(愛 勇 )如果把他張開雙臂,護住學生定格成最后的姿勢,這又是一種怎樣的姿勢?
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英勇的姿勢 頑強的姿勢 愛的姿勢 師德崇高的姿勢……)
3、交(設計意圖:以課文的核心問題引領全文。語文教材的每篇課文都有自己的一個核心問題,教師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提煉出能夠引領全文,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問題,主導教學進程。同時,此問題的提出,也是給教師一個“放手讓學生試著自己學,自己走路的機會”。把課堂的主導權讓給學生,充分體現(xiàn)以生為本。)
交流、小結:譚老師這最后的姿勢,不僅震撼了獲救的四個學生,不僅震撼了在場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國人,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出示: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這最后的姿勢不僅僅只是對學生的愛,更重要的它表達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為人師應有的精神,那就是愛與責任(板書)。
4、難怪人們會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總結
師解說:汶川大地震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人在自然災難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堅強和人間的大愛卻是光彩奪目的。在這國難家難突然降臨之時,可愛可敬的人們演繹了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譚千秋老師就是其中之一。讓我們記住他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他令世人永生難忘的——(齊讀課題)最后的姿勢!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之間的讀悟,“最后的姿勢”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學生的心里。譚千秋老師精神永存!)
五、課后作業(yè)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六、板書設計
6.最后的姿勢
愛 責任
臨危不亂
恪盡職守
大公無私
舍生取義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2
設計意圖:
第一時間感應到地震發(fā)生的譚千秋老師,沒有選擇只身逃生。他只喊了一句話,就使全班學生的生命轉危為安。他只做了一個動作,就讓四個學生安然無恙。他的一言喊盡了對學生的真愛。他的一行鑄就了他偉大的師魂。
教學《最后的姿勢》,就是要通過解讀譚老師的一言一行,讓學生感受到他舍己為人、舍生取義的高尚師德。弘揚正氣,接過愛的接力棒,傳遞愛的精神。
設計思路:
讀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師德;聽沉痛回憶,學習英雄精神;交流救災資料,感受中華魂。
教學過程:
一、破題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題目是《最后的姿勢》。對這個課題,同學們有什么要問的嗎?
二、檢查預習。
1、出示生字新詞,指生讀,正音。
譚千秋 洗漱 吱吱 廢墟
震撼 凹陷 感動 詮釋
坍塌 生死攸關
指導“漱”“凹”的寫法。
2、檢查學生讀書情況。(指生讀,一生一段,讀后正音)
三、整體感知。
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敘述了在5.12汶川大地震到來時,譚千秋老師臨危不懼,組織他的學生迅速撤離,并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難以脫身的四名學生,而他卻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四、精讀悟大愛,精品悟師魂。
1、學習第一段,以讀代講。
師:2008年5.12這是個平常的日子。指生讀第一自然段。
2、精讀第2至7自然段。品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師德。
師:然而,這又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這一天下午兩點多,一場巨大的災難猝然而至。緊急關頭,正在上課的譚千秋老師是怎樣做的呢?默讀第2至7自然段,圈畫出描寫譚老師言行的語句。
。1)用“——”畫出語言,用“~~”畫出動作。
。2)仔細閱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在句子旁邊批注。
交流畫出的句子。
語言: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動作: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品讀“一言”,感受大愛。
出示描寫譚老師語言的句子。
師:“他意識到情況不妙。”當時發(fā)生了什么情況?用原文的話說一說。(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這里一連用了三個感嘆號,說明了什么?(當時情況非常緊急)
地震是譚老師第一時間作出的反應,求生是人的本能,譚老師逃生了嗎?他怎么做的?
“快跑”這是譚老師的命令。一個“快”字包含了他怎樣的心情?(生說)他臉上的表情會怎樣?(生說)可能伴隨怎樣的動作?(生說)
指導讀:讀這一段(第4自然段),該怎樣度?(生說:讀出情況的危急,譚老師擔憂、焦急的心情。)生自由讀練、指生讀、評價、再讀。
師:從譚老師的語言,我們想到了他的心情,似乎看到了他的表情,從中你感受到什么?(譚老師心中只有學生)(舍己為人)(對學生的愛)(強烈的責任感)……
再一起讀這一段,感受譚老師的高尚人格。
細讀“一行”,感悟師魂。
師:情況越來越危急,墻體錯位,樓板斷裂的“吱吱”聲撕扯著每一個人的神經。此時,譚老師怎么還不快跑呢?(有四個學生沒沖出教室)
出示描寫譚老師行動的句子。(指生讀)
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請學生用符號標出句中的動詞。(交流)把“護住”換成“擋住”試試,有什么不同的感覺?生說。
師生共同解讀:“拉”前面用了“立即”兩個字,說明反映的速度之快,當機立斷。“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 “護住”:譚老師的身軀就是學生的避風港。
提高認識,升華感情:
師:“拉”“ 撐 ”“護”這一連串的動作迅速完成,譚老師身體中所有的能量在瞬間爆發(fā),這巨大的能量源于什么?(對學生的強烈的無私的愛)
從譚老師的行動你感受到什么?(舍身救生……)
指導讀描寫譚老師行動的句子。
災難,是一面鏡子。一瞬間照出了人的靈魂。感情朗讀第6自然段。
指導朗讀2至7自然段
師:地動山搖,樓房塌陷了,譚老師永遠離開了他深愛的學生們……他的喊聲還響在學生們的耳邊,他護住學生的動作就發(fā)生在剎那……朗讀2至7自然段,再次感悟譚老師高尚的師德。
3、學習8至12自然段。聽沉痛回憶,學習英雄精神。
師:這一段引用了哪些人物的話語?為什么這樣選擇?(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最有說服力)
你從救援人員、學生、老師的話中,又感受到什么?
抓住救援人員的語言,抓住“飛身”,抓住“生死攸關”組織有感情地朗讀。
千萬次地問,為英雄謳歌。
師:千說萬說,在同學和老師心中,譚老師是一位 (優(yōu)秀) 的老師。遇難前,譚老師的講課內容是什么?(人生價值) 人生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譚老師實現(xiàn)了他的人生價值了嗎?(生說)當一個人在危難時刻,舍生取義,一心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我們就說他是一名“英雄”。你覺得譚老師是英雄嗎?
英雄譚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講完了他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課,用鮮血書寫了偉大的師愛。他張開雙臂,護住學生身軀的哪一個動作化為永恒!
師引讀最后一段:
現(xiàn)場的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后代的人們依然會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齊讀最后一段。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
倘若請你把題目中的“最后”換成文中另外的詞語,你會換成什么?
。◥鄣淖藙/責任的姿勢 /英雄的姿勢 師德的姿勢/千秋的姿勢/)
課文用“最后的姿勢”作題目,有什么好處?(生說,師升華)
五、交流救災資料,感受中華魂。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出現(xiàn)了許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行為,課前要求搜集有關英雄教師的資料。我們交流一下。
交流中感受中華魂,激發(fā)民族凝聚力。
總結全文,升華感情——讓我們永遠記住那個最后的姿勢!
六、作業(yè)。
a、讀后感受很多,請同學們寫在日記中。
b、繼續(xù)搜集抗震救災中的感人事跡,自己制作一起專題報告。
板書:
張開雙臂 英雄不死
6最后的姿勢
護住學生 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3
6. 最后的姿勢(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課后第3題)
4.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難點:能夠體會環(huán)境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資源】
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預習設計】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2.透徹地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思。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學們,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能用一個詞語說說譚千秋老師“最后的姿勢”留給你的感受嗎?(無私、臨危不懼、舍己救人、愛與責任、高尚……)
2、學習第12自然段
過渡:面對死亡,譚千秋老師來不及做出更多的選擇,當學生的生命受到威脅時,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姿勢——《最后的姿勢》。
默讀第12自然段,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詞語評價譚老師。(適時板書:普通、愛與責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過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師,用自己的生命書寫著“人生的價值”,詮釋著對學生的“愛與責任”。本節(jié)課就讓我們繼續(xù)走進他的生命、解讀他的師魂。
二、學習第一段,初步感受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1、現(xiàn)在請大家將視線轉移到課文第1自然段,自由朗讀,說說你從中讀懂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是從哪些詞語中讀出來的?
(愛家人、愛工作)關鍵詞:給小女兒、早早、平常
2、導讀:讀出對家人的關愛,對工作的負責。
三、學習第二段,深入感受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過渡:譚老師和千千萬萬的老師一樣,愛家人也愛工作,從教26年來,他對工作始終熱忱負責,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課。自由讀課文第2-7節(jié),說說你讀后的感受?
2、默讀課文,圈畫描寫譚老師語言和動作語句并在旁邊作出簡要批注。要求:
交流:
【語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僭谖<睍r刻,譚老師首先想到的是學生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學生快速離開,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谡f說你讀懂了一位怎樣的譚老師?(臨危不懼、以學生為重等)
③導讀: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譚老師的精神。
過渡:千鈞一發(fā)之際,如何保住來不及逃生的四個孩子?
【動作】“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畫詞:拉、撐、護并板書)
①
這段細節(jié)描寫連續(xù)用了三個動詞寫出了在危難時刻,譚老師舍己救人的場景,
譚老師那種在危機時刻以自己的生命換取學生的生命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我們。
、谥攸c知道三個動詞的理解:
拉:在樓房即將坍塌的瞬間,譚老師沒有選擇躲避,對學生的愛與責任讓他從死神面前把四條活生生的生命拉回了。
撐:為課桌底下的四個孩子撐住從屋頂?shù)粝聛淼耐叩[和樓板,撐起生命的天空,撐起一個老師對學生的愛與責任。
護:用生命護生命,是一個老師一如既往地對學生的愛與責任的體現(xiàn)。
同學們,此時此刻,這三個字,在你的眼中,還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三個動作嗎?它們更是——(譚老師對學生的愛,對工作的高度負責,譚老師舍己救人的品質……)
、蹖ёx練習,體會譚老師的英雄壯舉:
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生命為孩子撐起了一片天,他的形象定格在那一瞬間,那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完成填空誦讀:
譚老師像
一樣,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3、學習環(huán)境描寫,體會其在寫作中的烘托作用。
過渡:為了突出地震來臨前與往日的不一樣,文中運用了四處環(huán)境描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作出批注。
、偬炜贞幊脸恋。(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诤鋈,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連用3個感嘆號,表明情況緊急)
[課文回環(huán)、整合]情況緊急,譚老師是這樣喊的——(讀語言描寫)
、蹣欠繐u晃得……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課文回環(huán)、整合]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瞬間,跑不出去的四個學生怎么辦?生死之際,譚老師是這樣做的——(讀動作描寫)
②
地動山搖。……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張
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
小結:語言、動作、環(huán)境描寫在正面突出人物形象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使生硬的人物變得有血有肉。在今后的寫作中,同學們要注意這方面技巧練習。
四、學習第三段,體會這一段側面描寫的作用
1、思考:如果文章到這戛然而止,你覺得好嗎?(顯然不可以,這段是側面描寫,它很好的烘托了人物壯舉,使故事變得真實可信。)
2、默讀課文,思考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話?為什么這樣選擇?(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他們都是與譚老師密切接觸的人,他們的話最具說服力。)
3、誦讀救援人員的話,體會他當時的心情。(震驚、感動、難忘)
4、師生配合完成朗讀練習:
當救援人員搬走壓在譚老師身上的最后一塊水泥板時,他們滿含熱淚/永生難忘/ 感動 地說:“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時候,……四個學生都還活著!他真是一位
的好老師。”
5、如果你是被救的學生,當你蘇醒后看到渾身血肉模糊的譚老師,你會怎樣回憶那刻骨銘心的一幕?(導讀學生的話)
6、此時此刻,譚老師的同行們又是怎樣說的?
7、如果譚老師沒來得及救這四個學生,你會怪他嗎?但他一定會責怪自己,怨恨自己,永遠不會原諒自己,因為他有著堅定的為人師的愛與責任,因為他是偉大的人民教師。(lián)系第三節(jié)譚老師的話)他最后的姿勢永遠定格在我們的心間。
五、拓展、升華感情
1、延伸:你還知道哪些像譚千秋老師一樣,用自己對學生的愛與責任,用自己
的身軀,為孩子們撐起一片生命的藍天的老師?
2、總結課文
。ㄅ錁罚┿氪ù蟮卣鹗且粓霭倌瓴挥龅臑碾y,人在自然災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無數(shù)可敬可愛的人,演繹了一個又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堅強、愛與責任,永遠可以戰(zhàn)勝一切災難!
譚老師走了,他走得那么突然而匆忙,來不及跟家人說一句知心話,來不及向學生說一聲再見……譚老師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種姿勢,一個永遠張開雙臂的姿勢,一個舍己救人的姿勢。這不是一般的姿勢,它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壯的姿勢,是世界上最偉大、最有力量的姿勢!
六、讀寫結合
在今天的教學課件中,老師沒有為大家出示5.12地震的慘烈圖片或影相資料,因為實在不忍再去碰觸,再去回憶,但相信學習了本課同學們心里一定有許多的話要對英雄老師譚千秋說。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寫下對英雄的贊美吧!請以“譚千秋老師,我想對你說……”為開頭,寫一篇文章,體裁不限。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難點: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主要內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師,就讓我們?yōu)樗钌畹鼐弦粋躬。(全體師生鞠躬)那么,譚老師究竟有什么可敬之處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文本,與譚老師來個零距離接觸。
二、共同學習,感受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1、出示自讀要求:
自讀課文,透過字里行間,感受譚老師的可貴品質,把你認為重要的句子畫下來,并在旁邊做上批注。
2、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抛T老師告訴學生們“人生的價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讀)
師:這是譚老師的言傳,是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為下文危難之時他堅定的抉擇埋下伏筆,他這樣做,不是偶然的,與他的人生追求,平時對學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關。
、坪鋈,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透過這三個嘆號,你明白了什么?(讀出情況危急)
、撬庾R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茸T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在文中找出與這一句想照應的句子。
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
如何理解這一句話?(這是譚老師逝世時的自然姿勢,但正是這一姿勢,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體現(xiàn)了在危難之際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學生安危為重,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高尚品質;正是這一姿勢,讓人們深深感動,永生難忘,并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
、沙鍪荆壕仍藛T、獲救學生和一位老師對譚老師的評價。
體會側面烘托的作用,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深敬意。
隨機指導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表達方法。
3、補充資料:
從教26年來,譚千秋不僅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而且他非常愛學生,在校園里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們在玩耍時受傷,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人”。
三、教師總結,升華情感
汶川地震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人在自然災難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堅強和人間的大愛卻是光彩奪目的。在這國難家難突然降臨之時,可愛可敬的人們演繹了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譚千秋老師就是其中之一。讓我們記住他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他令世人永生難忘的——(齊讀課題)最后的姿勢!
全體師生面對可親可敬的譚老師,莊嚴地行隊禮。
四、布置作業(yè)(任選一題)
1、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行為。請你搜集抗震救災中的動人事跡,辦一期手抄報。
2、通過查找資料,認識地震,了解地震的相關知識,辦一期手抄報,增強抗震救災及自救的能力。
板書設計: 最后的姿勢
愛與責任
英精
可敬的譚老師 雄神
不千
死秋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5
一、緊扣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情境
1 出示廢墟罔片,描述:2008年5月12日,8級強震猝然襲擊四川汶川,大地顫抖,山河移位!
2 引讀第2自然段:天空陰沉沉的。
3 六個字單獨成為一段,你讀出了什么?
4 陰沉沉的天讓我們心巾涌起不祥的感覺,環(huán)境描寫巧妙地為下文作了鋪墊。
【設計意圖】回憶2008年的5月12日,陰沉的天空,在我們心中留下的是災難的陰霾。“一切景語皆情語”,留意“陰沉沉”這個詞,感受情境渲染的效果,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5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災難的發(fā)生,讀讀第2~7自然段,哪些句子顯出了災難的可怕。
6 出示句子,抓住重點詞感悟。
、購“忽然”“搖晃”和三個“!”,體會災難突如其來,情況危急。
、趶“刺耳的吱吱聲”“塵埃騰空而起”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想到了哪些?
、圩プ“砸”字,想象地震造成的毀滅性破壞,弱小的生命不堪一擊。
7 緊扣重點詞,指導朗讀,感受地震的可怕。
【設計意圖】抓住場景描寫,對關鍵詞句的朗讀、想象、體驗,喚醒了學生頭腦中相關的畫面,學生恍若置身其中。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訓練了學生讀中想象的能力,也為理解譚老師的臨危不懼、大愛無私起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二、品讀言行,感悟“大愛”
1 恐懼讓我們驚惶失措。譚老師又是怎樣做的呢?讀第2~7自然段,圈畫句子,聯(lián)系當時的環(huán)境,細細地讀譚老師的言行,批注閱讀感受。
【設計意圖】把譚老師的言行放在“地震”這個特定的場景中進行默讀感受,讓學生學會聯(lián)系環(huán)境讀懂人物的一言一行,讀出人物的品質。批注閱讀感受,留給學生更多的時空去讀、思、悟、寫,使問題真正成為學生潛心會文、語言表達、思維發(fā)展的助推器。
2 出示句子:
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1)災難來臨,逃生是人的本能,但譚老師卻只想到了他的學生。從這個省略號里,讀懂了什么?急促的命令,敲擊著同學的心,傳遞著勇氣和力量,齊讀句子。
(2)關注重點詞:
“立即”:即使在教學樓坍塌的瞬間,譚老師還是那樣沉著、當機立斷。
“拉”:動作是這樣的迅速,譚老師是在和死神搶時間。
“撐”:做這個動作,思考:如果譚老師不撐在課桌上,會出現(xiàn)怎樣的后果?樓房搖搖欲墜,譚老師抬頭看看松動的水泥板,低頭看著破舊的課桌,毅然做出怎樣的決定?
、(師引讀)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紛紛砸下來,你依舊——(學生讀)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你仍然——(學生讀)轟!樓房塌陷了,你還是——(學生讀)
3 一定有很多的詞涌上心頭,這是怎樣的譚老師?
【設計意圖】一言一行,勝過千言萬語。抓住一個“撐”字,讓學生做動作談感受,努力讀透這“撐”字的背后,是譚老師用呈拱形的身體護住課桌下的學生,是譚老師用血肉之軀擋住砸下的樓板、磚塊……這就是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愛!咬文嚼字,走進人物內心,感受機教的動作蘊含的偉大崇高的精神。文在這里停頓,情在此處噴薄,叩擊心靈。
4 小結:僅僅是一瞬間,帶給我們的卻是深深的震撼。再讀第2-8自然段,體會作者運用環(huán)境與場景描寫烘托了人物形象,使譚老師誓死護衛(wèi)學生的形象更清晰、高大。
【設計意圖】體會環(huán)境和場面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環(huán)境場景描寫感悟人物的動作、語言。通過朗讀體會表迭效果,最后小結寫作方法,層層遞進,落實教學目標。
三、誦讀話語,定格“大愛”
1 時間在一分分流逝,一次次的山崩地裂之后,留下的是死一般的沉寂。美麗的校園已成一片廢墟。只留下一只求生的手在無聲地呼喊。
2 (出示圖片:廢墟上散落的書包、一只從廢墟中伸出的手)看著這些,你想說什么?
3 讓我們來讀第8-10自然段,悲傷中你更讀出了什么?
4 (出示救援人員的話)“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第一個發(fā)現(xiàn)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眼含熱淚地說。
(1)讀著這句話,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磚塊、水泥板砸下來,即使在最后一刻,譚老師還是趴在桌子上,用生命護衛(wèi)著他的學生。這就是恪盡職守,這就是堅持、堅強、堅韌。)
(2)譚老師用生命告訴我們什么是恪盡職守!帶著這份感動讀。
4 (出示學生的話)“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我們的身上。”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
(1)你讀懂了哪些詞?(“飛身、撲”:大災來臨時,譚老師毫不猶豫地擔負起保護學生的職責。)
(2)譚老師用行動告訴我們,什么是臨危不懼!帶著這份堅定讀。
5 (出示老師的話)一位老師說:“如果要快速逃離現(xiàn)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
(1)“生死攸關”是什么意思?這一刻,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師,做出了怎樣的抉擇?
(2)譚老師用抉擇告訴我們,什么是真正的偉大!帶著這份崇敬讀。
6 人在災難面前是那么渺小,但譚老師張開的雙臂卻讓我們一下子明白了堅強、勇敢、責任……把自己的感受通過讀表達出來。
7 小結寫法:文章引用了救援人員、學生和老師的話,這種側面烘托的寫作方法,讓人物形象更立體、豐滿。
【設計意圖】無須逐詞逐句地繁瑣分析,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朗讀中語言勾勒人物,精神洗禮心靈,“大愛”在心中定格,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表達方法也在讀中習得。
四、拓展延伸。升華“大愛”
1 譚老師走了,走得那么匆忙,但他似乎沒走,從來都沒走。默讀第11~12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2 我們仿佛回到了譚老師的課堂,他的諄諄教誨在耳邊響起。譚老師,你用行動詮釋了人生的價值。引讀第3自然段: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
3 補充資料:
譚老師,這位普通的老師,從教26年來,不僅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他還非常愛學生,在校園里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在玩耍時受傷,我們都笑著說他是“最疼愛學生的人”。
4 (師引讀)然而現(xiàn)在,我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個充滿活力的身影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5 小練筆,理解“最后的姿勢”。
(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老師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這也是譚老師——的姿勢1
6 交流練筆,體味結尾。坍塌的是房屋,矗立的是千秋豐碑!這正如您的名字——譚千秋,精神千秋!
【設計意圖】回憶的美好,現(xiàn)實的悲壯,情感在回旋激蕩,用文字表達心聲,理解“最后的姿勢”的意思,有效突破了難點。在資料補充和練筆交流中,譚老師的形象鐫刻在學生心中,課堂洋溢著豐富的人文滋養(yǎng)。
7 鋼筋水泥壓垮了脊梁,挺起的是一位教師崇高的天職。在這場大地震中,一個個可親可敬的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人民教師”的深刻內涵。介紹張米亞、袁文婷、瞿萬容三位老師,升華“大愛”。
課件出示照片及文字資料:
張米亞“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多才多藝、愛唱歌的張老師用生命詮釋了歌詞,用血肉之軀為學生守住了生命之門。
袁文婷
災難發(fā)生時,很多孩子都嚇得不知所措。袁老師一次又一次沖進教室,柔弱的雙手抱出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當她最后一次沖進去時,樓房塌了。為了孩子。你的青春定格在26歲。
瞿萬容地震時,瞿老師撲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擋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懷里還緊緊抱著一名孩子。孩子獲救了,但21歲的瞿老師卻永遠離開了我們。
8 讓我們記住這些恪盡職守的雙臂,記住這些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這最后的姿勢!(再讀課題)
9 布置作業(yè)
、匍喿x三位老師的事跡報道并寫下讀后感。
、谠2008年汶川地震災害中,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請搜集抗震救災中的動人事跡,和同學們交流。
【設計意圖】課堂教學的“終極價值”是“遷移運用,練習表達”。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文章語言的品味,學生感受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也學習了一些描寫人物的寫作方法。拓展介紹三位老師的事跡,引導學生去搜集、閱讀更多的抗震救災中的感人事跡,提煉教學主旨,升華“責任、大愛”的主題,打通了課內外閱讀的通道,引領學生在更廣闊的閱讀實踐中遷移運用,練習表達,真正促進了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場景的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寫法。
過程方法:通過品讀語言文字,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受并學習譚千秋老師恪盡職守、大愛無聲的精神品質。
重點難點:目標2
教學準備: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2008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8級地震,將川西北一個個美麗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瞬間變成廢墟,讓數(shù)以萬計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可能無法做出更多的選擇,可是有個人卻義無返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姿勢-----(板書課題)
二,緊扣題目,直奔主題。
1、這最后的姿勢是個怎樣的姿勢呢?(用文中的一句話回答)
句中的他指的是誰呢?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用文中一段話回答)
找出文中具體描寫他最后姿勢的句子。品味朗讀。
a、護生的姿勢
出示: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你從帶點的詞中體會到了什么?
自己做做這個姿勢,為什么是“撐”而不是其他?
如果沒有譚老師的“拉”“撐”“護”,情況會怎樣?
想象:雞媽媽保護小雞。
資料補充:(“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張米亞。)男,終年29歲, 映秀鎮(zhèn)小學教師。
當汶川縣映秀鎮(zhèn)的群眾徒手搬開垮塌的鎮(zhèn)小學教學樓的一角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名男子跪撲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還活著,而他已經氣絕!由于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只得含淚將之鋸掉才把孩子救出。這就是該校29歲的老師張米亞。“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多才多藝、最愛唱歌的張米亞老師用生命詮釋了這句歌詞,用血肉之軀為他的學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門。
感情朗讀6、7段。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
。ǔ鍪荆┮x最后一段:是啊,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譚千秋,一個……
b、犧牲的姿勢
出示: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讀了這一句,你想說些什么?
(再次出示)引讀
三、體驗情境,再現(xiàn)地震
過渡:譚老師是在什么情況下舍身救生的?
1、找出文中描寫地震來臨及地震的句子,朗讀借鑒品味。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w會三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情況危急到了極點。)
你能用哪些詞形容這種情況?
2、朗讀體會:這幾處環(huán)境描寫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形象)
四、人生價值,言傳身教
過渡:地震來臨前,譚老師在做什么?
出示:下午兩點多,譚老師在教室上課。這堂課上,他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
1、這一段寫什么?(言傳)
2、“人生的價值”,你是怎樣理解的?譚老師又是如何教育學生的?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埋下伏筆,作鋪墊)
五、評價人物,英魂永存
過渡:在譚老師眼里,人生的價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所以在那千鈞一發(fā)之際,譚老師立即將四位學生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1、導讀
13日22點12分,當人們從廢墟中搬走壓在譚老師身上的最后一塊水泥板,看到這悲壯感人的一幕時,救援人員這樣說——;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一位老師說——
2、千說萬說,在人們心中,譚老師是一個( )的老師。
3、這一部分去掉可以嗎?(側面描寫使故事真實可信)為什么要引用這三位人物的話?(他們的所見最有說服力)
六、總結全文,體味結尾
1、在學生眼里,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從教26年來,譚老師不僅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而且他非常愛學生,在校園里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們在玩耍時受傷,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人”。
(出示)引導齊讀后兩段。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是如何理解的?
2、譚老師,我想對你說……
3、自由感情讀文。(課文讀到這兒,大家內心一定很不平靜。請大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傾注到朗讀中,再一次感受譚老師的無私大愛。)
4、倘若請你把題目中的“最后”換成文中另外的詞語,你會換成什么?(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英魂的姿勢;千秋的姿勢;師德的姿勢)
5、再讀后兩段,總結全文
結課:譚老師走了,他走的那么突然而匆忙,來不及跟家人說一句知心話,來不及向學生說一聲再見;譚老師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種姿勢,一個永遠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姿勢,一個詮釋恪盡職守、大愛無聲的姿勢。這不是一般的姿勢,這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壯的姿勢,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美麗的姿勢!
讓我們記住他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他令世人永生難忘的——最后的姿勢!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7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j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學中,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引導更應該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彰。
二、教學背景分析
。ㄒ唬┙虒W內容
《最后的姿勢》是一篇敘事性散文,它是根據(jù)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時發(fā)生的那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中所涌現(xiàn)出來的可歌可泣的真實事件所寫的。譚千秋老師在災難來臨之際張開雙臂,將四個孩子守護在身下,他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對人生的追求。為了更為立體地表現(xiàn)人物品質,作者還引用了最具說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話語,側面烘托譚千秋老師的英雄壯舉,這樣的描寫使得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形象定格在我們心中,成為了一個永恒的瞬間。
(二)學生情況
本班很多學生從電視等媒體上知道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現(xiàn)了很多值得贊頌的人物,在第一課時他們就認識了譚千秋這個人物,對譚老師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對“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的感受和理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這句話都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理解文中重點句子“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的意思。
3.通過搜集、整理與閱讀資料,小組探究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和自我學習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勢”所蘊含的“愛與責任”的人生意義外,還能學會課文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借助自主閱讀的內容,也能寫上一小段.
五、教學流程示意圖
觀看畫面,情境導入
↓
示范閱讀,初解人物
↓
借助文本,拓展遷移
↓
總結提升,點明題目
六、 教學過程
(一)觀看畫面,情境導入。
多媒體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畫面并配以聲情并茂的解說,將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個令人痛徹心扉的時刻——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所有的轟然倒塌中,歷史就在這一刻定格,突如其來的災難將所有的歡聲笑語掩埋。裹滿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張大的雙眼,是在尋求生的權利。生命在此刻脆弱無比。但他,卻用世間最美的姿勢延續(xù)了生命。他就是——譚千秋。
2.板書課題:最后的姿勢,請學生帶著真摯的情感朗讀。
【設計意圖:雖然2008年的這場大地震學生經歷過,也曾感動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感會慢慢淡下來。為了重新喚起學生對那場地震的真實感受,因此,我以此作為了課的開始。】
。ǘ┦痉堕喿x,初解人物。
1.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一小節(jié),其余的同學邊聽,邊思考“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師,會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2.展開討論:學生可能會從“給女兒洗漱、穿戴”“帶女兒散步”感受到他是個關愛家人的人;還可能從“早早地趕到”體會到他是個熱愛工作的人。
【設計意圖:學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總結歸納的能力。因此,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總結,如果要想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就要學會觀察人物的動作、言行,從細微處入手,那樣才能真正讀透一個人!
。ㄈ┖献魈骄浚毱啡宋
1.在你眼里譚千秋老師還是個怎樣的人呢,你是從哪里讀到的?你是怎樣理解課題“最后的姿勢”的?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讀讀第二到第七小節(jié)的課文,也試著從人物的動作言行和環(huán)境描寫等細節(jié)中去思考、解答。
2.小組合作,相互補充,得出較為全面的看法。
比如說,當學生從“譚老師立即將它們拉到桌子地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四個孩子”的“拉”“撐”“護”中體會到譚老師是個不顧自己安慰,一心想著學生的老師時,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文譚老師講課的內容,去體會他是個言行一致的人。還有引導學生從四次的環(huán)境描寫品味譚老師的精神。
3.小組推派代表,匯報學習成果。匯報分朗讀與研讀結果兩部分,以學生評價為主,教師評價點撥為輔。
【設計意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是一個積極的引導者,在學生探究發(fā)生偏差時,在相互之間達不到共識時,在不能打開思路時,研究不夠深入時……總之,教師的引領應該是在學生出現(xiàn)問題,需要教師幫助的時候!
(四)借助文本,拓展遷移。
1.13日22點12分,當人們從廢墟中搬走壓在譚老師身上的最后一塊水泥板時,那畫面,讓多少人垂淚低泣,讓多少人為之震撼!教師出示救援人員、獲救學生、一位老師的話,指名學生朗讀,并說說自己讀后的感受。
讀著這三段文字,老師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動,最美麗的畫面:展開雙臂,護住孩子的畫面;緊急時刻飛撲向孩子的畫面;指揮學生們逃離現(xiàn)場的畫面。三個不同的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譚老師那高大的形象。這種寫作方法就叫做“側面烘托”
2.在明白了什么是側面烘托與側面烘托的作用后,請學生回憶自己認真閱讀過的地震中發(fā)生的感人的事情,學習這一寫作方法,也來寫上一小段。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是建立在學生認真完成“前置性作業(yè)”的基礎上的。所謂“前置性作業(yè)”就是在課前布置學生查閱資料,認真閱讀。閱讀時,要求學生關注人們對這些人物的贊美和評價。這種將第二天學習的內容提前學習、準備,順應了“先學后教”的理念,轉移了教學著力點,改變以前步步為營的教學狀態(tài),真正做到了“以生為本”。這樣的教學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順應了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
(五)總結提升,點明題目。
1、結合小組學習成果,歸納總結出,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每個人都有著自己最美麗的姿勢,這姿勢是他們在用愛和責任詮釋著生命的意義。
2.最后,用人們贊頌譚千秋的話“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來贊頌所有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們。記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們是用生命去捍衛(wèi)愛與責任。這也是我們所要從這些英雄身上汲取與捍衛(wèi)的東西。
【設計意圖: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對主題的適度挖掘。這對于高段的學生來說并不是難事,何況它們皆出于學生的筆頭。提升需要教師的點撥與引導,哪怕只是簡單的幾句總結語。】
板書設計:
最后的姿勢 側面烘托
張開雙臂 護住學生
愛與責任
【設計意圖:最后的姿勢有兩層含義,一個是譚老師生命最后的姿勢,另一個是透過這姿勢我們所品味到的“愛與責任”的人生意義。這兩點,在板書里都能清晰地表達出來,學生能一目了然。】
點評:
整堂課的設計沒有瑣碎的問題,主要圍繞三個值得探究的大問題展開的:譚千秋是個怎樣的人?環(huán)境描寫對于人物精神的體現(xiàn)有什么作用?側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細節(jié)的指導與品味都蘊于小組討論與教師點撥中。這樣的設計從整體入手,教師是站在宏觀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課堂設計以學生為主,教師堅信學生本身就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而僅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在引領中啟發(fā)學生自主感悟。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8
【教學設計理念】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為主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根據(jù)發(fā)生在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8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贊頌的是一位老師對學生的情,是他對學生的愛與責任。課文用重要的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以及第三段的側面描寫,渲染了人物,推進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起到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課文通過譚老師在大災之時的動作、語言的細節(jié)描寫正面刻畫了人物形象。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lián)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通過品讀課文中的語句,感悟譚千秋老師的崇高形象和精神品質,并能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
4.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
1.學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況,了解當時的地震信息和參與抗震救災的活動。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一類生字,認識2個二類生字。能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文中的相關語句,感悟譚千秋老師的崇高形象和精神品質。并理解“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
【教學過程】
一、回顧汶川地震,導入新課學習。
1.板書: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
。1)看到這個時間,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四川汶川大地震)
(2)對這次大地震你還了解些什么?指名說。
2.回顧汶川大地震。
(1)(課件出示)我們一起來看一些汶川地震的數(shù)據(jù)和圖片。
。2)看過之后,你認為這是一場怎樣的地震?有什么感受?指名說。
3.揭題導入,學生質疑。
(1)面對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災難性的大地震,面對生與死的考驗,四川東汽中學的譚千秋老師卻選擇了特殊的生命姿勢——最后的姿勢。(板書課題)
。2)學生就題目提出問題。教師相機板書。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指名讀文中的生字詞語。
2.師生點評。
3.指名輪讀課文,說說譚千秋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姿勢?用文中的語句回答。指名讀,生齊讀。
(課件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四、走進譚千秋老師,感悟他的崇高人格和精神。
。ㄒ唬┠阊壑械淖T老師。
1.過渡:面對巨大的災難,生死的抉擇,譚千秋做出這樣的決定,到底是什么力量讓他做出這樣的舉動。下面就讓我們回到地震的那一瞬間,走進他的心靈,去認識譚老師。
請同學們自由輕聲朗讀課文的第2—7自然段,畫出描寫譚老師語言、動作的句子,說說你讀到了一位怎樣的譚老師。
2.師巡視。
3.匯報交流。
品讀課文中描寫譚千秋老師的語言句子。
。1)(課件出示: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指導學生朗讀。抓住“大聲吶喊”和句子中的感嘆號。
。2)當時的情形如何?
。ㄕn件出示: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危機的情形。
。3)此時,我們再來讀讀譚老師的表現(xiàn),你能讀出什么?
(譚老師恪盡職守、無私大愛、臨危不懼……)
品讀課文中描寫譚千秋老師的動作句子。
。1)教師引讀:地震還在繼續(xù),此時……
。ㄕn件出示: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2)面對危難中的四名學生,我們的譚老師又做了什么呢?
(課件出示:“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你能抓住關鍵的字詞說說你的感受嗎?(立即 拉 撐護)
指導學生朗讀。讀出情形危機,譚老師的勇敢的舉動。
(3)此時,我們再來讀讀譚老師在這種危急情況下的表現(xiàn)(齊讀)再來感受一下他的三個動作,你又能讀出譚老師的什么?指名說。
(譚老師是出于對學生的愛和責任才選擇放棄逃生,體現(xiàn)出了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4.教師小結。
5.齊讀“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ǘ┤藗兛谥械淖T老師
1.師引讀:僅僅幾秒鐘,地動山搖。破碎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譚老師遇難了,沒有給我們留下只言片語,但是他的崇高形象卻銘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讓我們聽一聽人們口中的譚老師!
2.(課件出示: “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第一個發(fā)現(xiàn)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眼含熱淚地說。)
從他的評價中,你感受到譚老師怎樣的形象?(誓死保衛(wèi)學生……)
3.譚老師誓死保衛(wèi)學生的形象,讓他永生難忘!讓我們也永生難忘!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
。ㄕn件出示:“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身上。”)
這評價中,哪個字牢牢抓住了你的眼球?讓你感受到譚老師的什么?(奮不顧身、舍己為人……)
4.有位老師是這樣說的……
。ㄕn件出示:“老師說:‘如果要快速逃離現(xiàn)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
這評價中有說明什么?(以學生安危為重……)
5.這就是我們的譚老師,在生與死的邊緣,將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把死亡留給了自己。我們一起讀……
。ㄕn件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ㄈ┪倚闹械淖T老師。
1.教師引讀第11自然段。“在學生眼里,……然而,同學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個充滿活力的身影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這個姿勢震撼人心,這個姿勢催人淚下,你覺得這還是一個怎樣的姿勢?
2.我們的耳畔似乎回蕩起了譚老師生前的課上留給同學們的最后一句換:(齊讀)“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
3.教師引讀第12自然段。
4.緬懷譚千秋老師,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愫。
(1)“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5月12日這一天,我們第一次認識了譚千秋老師,也一輩子記住了譚千秋老師,此時,你想對譚老師說些什么?把你想說的話,寫在譚老師的照片旁吧。
。2)學生匯報交流。
四、教師總結。
【板書設計】
6 最后的姿勢
譚千秋
英 恪盡職守 精
雄 大愛無私 神
不 舍己為人 千
死 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規(guī)范書寫本課的生字。
2.回顧課文學習,體會環(huán)境及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3.學習側面烘托人物的方法。
【教學過程】
。裕。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9
陳俊學校六年級語文集體備課教案(上冊)年 級六主備人陳 俊復備人 單 元二課 題6.最后的姿勢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課后3)4.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學重難點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學準備收集汶川地震相關資料教學時間兩課時教學流程通用設計設計意圖復備修改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一、背景導入,初入情境1.師:同學們,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嗎?(四川汶川里氏8級地震) 2.看圖片(書上的兩幅),感受大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3.請學生交流預習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兩個)二、揭示課題,了解譚千秋1.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最后的姿勢》,也是發(fā)生在地震中的一個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譚千秋2.簡介譚千秋,先請學生講,教師補充。教參57頁三、課題引領,初讀課文1.通過預習,你能來模仿一下,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嗎?(請生模仿)2.初讀課文,讀完后思考: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什么樣子的?用“ ”在文中畫出相應的語句。(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還有兩處也可。四、朗讀詞語組塊,概括主要內容1.分組出示詞語,朗讀,交流預習中理解的詞語(1)廢墟 坍塌 塌陷 塵埃(2)震撼 詮釋 生死攸關(3)妙語連珠 大公無私 師德靈魂 愛與責任詞語解釋見教參57頁2.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時候,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五、理清課文脈絡,體會寫作方法1.學習給課文分段,學生自主練習。第一段(1)5.12譚千秋老師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第二段(2-7)在地震來臨時,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經過。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深情贊頌。2.體會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jié)描寫,環(huán)境烘托等寫作方法。(1)第二段:正面描寫 第三段:側面描寫(2)第二段:環(huán)境烘托(3)第6節(jié)最后一句:細節(jié)描寫作業(yè):1.高質量完成本課的《習字冊》。2.抄寫文中的詞語2遍。摘抄文中的成語。3.《補充習題》作業(yè) 。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一、復習主要內容,直入文本中心1.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關注寫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2.通過上一課的學習,說說譚老師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3.朗讀課文的最后一節(jié)。找找他是個怎樣的老師?(根據(jù)找到的信息板書:橫著寫普通、愛與責任 豎著寫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二、學習第一段,感受譚老師的愛與責任1.自由讀課文,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老師?從哪些詞語中讀出來的?(關愛家人、工作積極)關鍵詞:給小女兒、早早、平常三、學習第二段,感受潭老師的愛與責任1.朗讀課文,先在小組內分讀課文,再在全班展示讀。2.說說段意,比較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內容的關系,體會抓住重點內容,刪除次要內容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3.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1)用“——”畫出語言,用“~~~~~”畫出動作。(2)仔細閱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在旁邊寫上你的批注。(3)交流:左邊(4)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4.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3)樓房搖晃得……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4)地動山搖!瓨欠克萘恕@樣的環(huán)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5)朗讀體會環(huán)境描寫在寫作中的烘托作用。四、學習第三段,體會這一段側面描寫的作用1.默讀課文,思考:如果去掉這段,你覺得行嗎?(顯然不可以,這段側面描寫使故事變得真實可信。)2.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話語?為什么這樣選擇?(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最后說服力)3.朗讀課文,抓住救援人員的語言,抓住飛身,抓住生死攸關組織有感情地朗讀。五、學習第四段,深情贊頌潭老師的愛與責任1.朗讀第11小節(jié),體會文本表達的情緒線索:親切—痛苦—贊頌2.課后3(教參56頁)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4.倘若請你把題目中的“最后”換成文中另外的詞語,你會換成什么?(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 /英雄的姿勢 師德的姿勢/千秋的姿勢/)作業(yè)設計:1.完成課后的第2.3題,記住答案的要點。2. 完成《補充習題》剩下作業(yè)。3.朗讀課文,每個同學都要做到有感情,優(yōu)生用演講的方式誦讀。板書: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回憶地震中相關感人故事導入 鍛煉語言概括能力 初步體會寫作方法 體會譚老師的人物品質特點 自主閱讀感悟 語言 教后反思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體會出譚千秋老師的人格魅力,通過學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最后的姿勢”句子的含義,體會人生的價值。
二、教學準備:自制課件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胝n文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關注發(fā)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認識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共同去感受譚老師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勢。(板書:最后的姿勢)
(二)感受人物品質
師:請大家打開課文,自讀課文第2——7小節(jié),用筆畫出描寫譚老師的句子,并將劃出的句子默默再讀幾遍,從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樣的譚老師。
1.學生自讀課文
2.集體交流句子,相機出示:
(1)這堂課上,他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人生的……。”
。2)他意識到……快……
(3)在教學樓……譚老師……護住了四個學生。
3.引導學生感悟句子,關注細節(jié),感受譚老師的品格。
(優(yōu)秀的老師,教書育人,是關心學生的老師,是一位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師……)
。ù蠹铱炫 立即 撐 護住)
4.引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譚老師的內心世界
師:譚老師是一位十分注重教書育人的老師,是一心關心學生的老師,是一位不光是言語教育還重視行動教育的老師,文章對他的言語行動的描寫刻畫第反映譚老師的平凡而又偉大,為了學生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師:請大家再看課文,文章除了在寫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的時候還有這樣的幾句話,出示:
(1)天空陰沉沉的。
(2)忽然,課桌……起來,地震!
。3)樓房搖晃……騰空而起。
。4)地動山搖……塌陷了……。
這句話是當時的環(huán)境描寫,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刪除呢?
5.學生自讀品位,集體交流
(真實,更反映情況的危急,同時反映譚老師的鎮(zhèn)定)
師:可見這些環(huán)境描寫在文章中也起著襯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譚老師的品質,讓我們一起來分角色朗讀課文。
(一組讀環(huán)境描寫句子,一組讀描寫譚老師的句子。)
6.分角色朗讀
師:地動山搖,破裂的鉆塊、水泥……樓房塌陷了……譚老師已深深地被埋在廢墟中,當人們在營救過程中又感受到怎樣的一幕呢?
。ㄈ┰u價人物品質
學生瀏覽課文8——10小節(jié),文中寫了三個人物的語言,分別是怎樣說的?
1.出示:(1)“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時候……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2)“地震時,眼看……身上。”
。3)“如果……希望留給學生。”
2.學生默讀文章句子,思考:從句子中你又能體會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譚老師的品質(抓住重點詞:撲 留)
。ㄟ@一撲說明了……這一撲說明……這一撲又說明……)
3.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師:同學們,文章通過側面描寫寫出譚老師的偉大品質,在學生眼中,譚老師的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師眼中,他是最疼愛學生的人,從教26年來譚老師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他在校園中哪怕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原因是生怕學生們在玩耍中受傷,然而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師和同學們腦中卻是這
出示:張開雙臂……姿勢
這樣最后的姿勢,這樣的姿勢在文中共出現(xiàn)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嗎?(學生討論,集體交流)。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譚老師的一切行為,如果將這一切行為都化成一個字的話,那是一個什么字?(愛 勇……)如果把他那張開雙臂的姿勢定格為最后的姿勢的話,我們還可以說這是怎樣的姿勢?(英勇的姿勢 頑強的姿勢 愛的姿勢 師德崇高的姿勢……)
師:這是多么崇高的姿勢呀,多么充滿愛的姿勢,讓我們一切緬懷譚老師,緬懷譚老師那永存的姿勢——齊讀句子
師:譚千秋一個普通的老師,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他用自己的行為詮釋了教師的愛與責任,說愛,那是因為 ,說是責任那又因為 。同學們,俗話說“大愛無痕”,譚老師就是將自己的大愛化成了最后的姿勢,所有人們這樣贊頌——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師: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
四、升華情感
師:譚千秋的精神將永遠留在我們的腦中,他的英雄事跡將載入史冊,在事后有位老師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
《我該想到》
1.學生自讀文章
2.齊讀文字
師:此時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話語想對譚老師講,想表達自己的情感,請你們拿起筆寫下自己最想說的話。
3.學生練筆。
4.集體交流。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課后3)
4.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
收集汶川地震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能正確流利地讀出課文。
2.給課文分段,大致明白分段的標準,能概括段意。
3.學習本課生字,會讀,正確書寫,并借助一定的方法記住字形。
一、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1.生字的拼讀情況。(特別是拼音有困難的少數(shù)學生)
2.檢查課文朗讀情況。同桌互讀,教師留意個別讀書有困難的學生。開火車分段朗讀,注意糾正文中個別容易錯的字。
二.給文章分段
1.找出文章寫時間的語句 ,然后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
2.討論分段起訖段落,并默讀寫出段意。
第一段(1)寫5月12日,譚老師和平常一樣,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寫譚老師在地震來臨時,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感人經過。
第三段(8~10)寫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第四段(11~12)寫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深情贊頌。
三、學習生字
1.分析字形:漱(shu)口,與咳嗽比較。“凹”的筆順,“撼”和“感”,“詮釋“說明解釋,“詮”是形聲字。
2.描紅。
四、課后作業(yè)
1.寫習字冊
2.讀熟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課后3)
4.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出示詞塊
廢墟 坍塌 震撼 詮釋 生死攸關
1.讀詞,說說詞語的意思。
2.用這些詞說幾句連貫的話,要求簡潔清楚。(這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學習第一段
1.快速瀏覽第一段,說說你讀出一個怎樣的譚老師?用朗讀表現(xiàn)出來
三、學習第二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說說你讀出一個怎樣的譚老師。并在相關的語句旁邊寫上批注。
。1) 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關鍵時刻譚老師想到的是學生。幾個感嘆號看出譚老師的著急,省略號看出還有很多的叮嚀,學生補充出其他的叮嚀。并通過朗讀把這句話的內在情感表現(xiàn)出來。
(2) “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
我讀出了一個循循善誘的譚老師,他對人生的理解那么深刻,更重要的是他是這么說的,他也是這么做的。有感情朗讀這句話。
。3)“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桌子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從這里我讀到了一個有堅定責任,有無私大愛的譚老師,在生死攸關的那一刻,他用張開的雙臂證明了他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找出寫譚老師動作的詞“拉”“撐”“護”,用果斷地選擇了用自己的生命保護學生,你能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嗎?(讀出堅定,讀出義無反顧)
總結寫作方法:像這樣正面寫譚老師的語言、動作的方法,我們稱為正面描寫。
2、這段文字描寫除了正面描寫譚老師之外,還有環(huán)境描寫(場景描寫),請大家再次默讀這段文字,找出場景用直線畫出場景描寫。讀一讀,想一想這些場景描寫給你帶來什么樣的感受?
。1)“天空陰沉沉的。”我的心情也像天氣一樣,一場天災即將降臨。這既是當時的天氣真是情況,更是一種暗示,悲劇即將發(fā)生。
(2) "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情況危急,生死攸關,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刻譚老師選擇的是堅守自己的崗位。朗讀,讀出幾個感嘆號表示的緊急。這個場景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情況越來越緊急了,譚老師沒有離開,他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保護學生。這個環(huán)境描寫突顯了譚老師的崇高品格。
(4)“地動山搖。破碎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譚千秋老師遇難了。他“張開的雙臂,護住學生”的形象,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定格,成為永恒的瞬間。譚老師用自己的生命來證明了人生的價值。多么好的老師就這樣離開了我們,多么令人心痛。個別感情朗讀,尊重學生的處理,只要能說出理由。
總結:這些場景描寫很好地渲染了氣氛,突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
四、學習第三段
1、默讀課文,說說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
u 是死保護學生的譚老師(從救援人員嘴里聽說的)
u 一個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的譚老師(從其他老師嘴里知道的)
u 一個講課生動的譚老師,一個充滿活力的譚老師。(從學生眼里知道的)
補充:譚老師是一位共產黨員,特級教師,1957年8月出生,湖南省衡陽市人。1982年畢業(yè)于湖南大學。多好的一位老師,他永遠活在學生的心中,活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
總結:這段不直接寫譚老師的言行,而是從別人的嘴里、眼里來寫人物的方法叫側面描寫。側面描寫是對正面描寫的有力補充,起到烘托作用。
五、學習第四段
1.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2、說話練習:“譚老師,我想對你說……”
你就是譚老師身下的那個學生,你說什么?
你是一位教師你說什么?
你是社會的普通一員,你說什么?
3.總結:讓我們記住譚老師的人生格言:“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
板書設計:
6 最后的設計
為……為……為……
……!……!…… 正面描寫
拉 撐 護
人們 學生 教師 側面描寫
天空陰沉沉的…… 環(huán)境描寫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12
同學們,你們一定都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吧,一場突如其來的8級大地震,將川西北一個個美麗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瞬間變成了廢墟,數(shù)以萬計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可能無法作出更多的選擇,可是譚千秋老師卻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最后的姿勢。(板書課題)
誰能用文中的話,概括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
張開雙臂,保護學生,譚老師正是用他這最后的姿勢拯救了四個年輕的生命,用他這最后的姿勢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你能選用出示的詞語來簡單說說譚老師的故事嗎?
廢墟 坍塌 塌陷 塵埃
震撼 詮釋 生死攸關
大公無私 師德靈魂 愛與責任
譚老師在危難之際的抉擇并非偶然,因為在他的人生信念中始終閃現(xiàn)著這樣一句話:(出示)“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齊讀)在地震發(fā)生的前一秒,譚老師還在給學生們傳授著這句話(齊讀)
一、你眼中的譚老師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譚老師在平時是一位慈愛的父親,一位盡責的老師,那么當面對巨大災難來臨的時候,他又是一位怎樣的老師呢?請大家打開書,認真讀讀課文(2-7小節(jié)),畫出描寫譚老師語言、動作的句子,抓住關鍵的字詞,說說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
a、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能抓住關鍵的字詞,談談自己的感受嗎?(來不及多想)
剛才你提到這是地震剛來臨時,譚老師的表現(xiàn),那么當時外界的情況如何呢?誰來讀一讀當時的場面描寫?
出示: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從這環(huán)境描寫中能讀出什么?(情況危急)從這三個感嘆號,我們也能讀出情況危急。R讀)
此時,我們再來讀讀譚老師的表現(xiàn),你能讀出什么?
。ㄗT老師恪盡職守、無私大愛、臨危不懼)
當遇到突然的災難時,逃難、求生是人的本能,而當大地震來臨時,譚老師的本能是呼喊學生逃生。這正是譚老師對教師崗位恪盡職守,對學生無私大愛的體現(xiàn)。這正是譚老師人生信念的體現(xiàn),(齊讀)“人生的價值是什么?”
環(huán)境描寫此時的作用,便是側面烘托。
讓我們分角色讀一讀這段內容,女生讀環(huán)境描寫,男生讀譚老師的表現(xiàn)。
b、譚老師立刻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你能抓住關鍵的字詞說說你的感受嗎?
(立刻 拉 撐 護)
你怎么就能從這三個普通的動作中看出譚老師身上的精神呢?聯(lián)系當時的環(huán)境說一說!
出示: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從這環(huán)境描寫中,你讀到哪些內容?(情況越來越危急,你能想到哪些描寫情況危急的成語或四字詞語?)
此時,我們再來讀讀譚老師在這種危急情況下的表現(xiàn)(齊讀)
再來感受一下他的三個動作,你就能讀出譚老師的什么?
。ㄗT老師是出于對學生的愛和責任才選擇放棄逃生,體現(xiàn)出了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這就是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側面烘托
引讀:僅僅幾秒鐘,地動山搖。破碎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譚老師遇難了,他那張開雙臂,保護學生的姿勢成了永恒的瞬間!那張開的雙臂,是堅定的責任,是無聲的大愛,那一刻,他用行動證明了。齊讀“人生的價值”(他是一個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老師)
二、人們口中的譚老師
譚老師就這樣走了,沒有給我們留下只言片語,但他的師魂卻銘刻在每一個人心中,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人們口中的譚老師吧!
第一個發(fā)現(xiàn)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眼含熱淚地說:“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從他的評價中,你感受到譚老師怎樣的形象?(誓死保衛(wèi)學生)
師:是啊,譚老師誓死保衛(wèi)學生的形象,讓他永生難忘!讓我們也永生難忘!
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身上。”
這評價中,哪個字牢牢抓住了你的眼球?讓你感受到譚老師的什么?(奮不顧身、舍己為人)
一位老師說:“如果要快速逃離現(xiàn)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
。ㄒ詫W生安危為重)
在學生眼里,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才華橫溢、平易近人)
人們的評價讓譚老師的形象更豐滿了,讓我們對譚老師的印象更深刻了。這就是側面烘托。
三、我心中的譚老師
然而,同學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個充滿活力的身影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這個姿勢震撼人心,這個姿勢催人淚下,你覺得這還是一個怎樣的姿勢?
我們的耳畔似乎回蕩起了譚老師生前的課上留給同學們的最后一句換:(齊讀)“人生的價值”
時,在你的心里,人生的價值還是什么?讓我們替譚老師說完未說完的話。(人生的價值是恪守盡職,是大愛無私,是舍己為人,是更多得為他人著想)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5月12日這一天,我們第一次認識了譚千秋老師,也一輩子記住了譚千秋老師,此時,你想對譚老師說些什么?把你想說的話,寫在譚老師的照片旁吧。
四、拓展總結
在5· 12汶川地震中,涌現(xiàn)了一大批像譚老師一樣的英雄人物,誰能簡單地給我們介紹一下你所知道的英雄事跡。這一位位英雄人物都懂得人生的價值,都用實際行動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今天,我還想給大家介紹一群和譚老師一樣可愛可敬的老師們。
這一個又一個最后的姿勢,一個又一個最美的姿勢,一個又一個最有力量的姿勢,向我們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為我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人生的價值》。縱然他們再也聽不見了,但我依然想送一首詩給我們最可愛的老師們,讓我們默默祝愿他們在天堂里一切都好!
大愛無聲,大愛千秋,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讓我們共同記住他們那令人永世難忘的(齊讀課題)——最后的姿勢
板書設計:
最后的姿勢 譚千秋
恪盡職守
《人生的價值》 大愛無私 側面烘托
舍己為人
……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13
單位(學校) 丹陽市導墅中心小學 授課時間 10月27日 教學內容 《最后的姿勢》 設計者 姚 澄 課程名稱 授課班級 五 學情分析 1、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基本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知了譚千秋老師的精神。 2、學生由于沒有切身的體會,對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讀有一定難度。 3、學生對環(huán)境描寫和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沒有接觸,理解有一定難度。 設計理念 1、讓課堂成為學生和文本交流的平臺。 2、以讀促講,讓學生在文本品讀中走進文本,走進人物。 3、合理運用課外補充材料,輔助文本教學。 課程資源 1、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離我們時間并不遙遠,學生記憶較深刻,電視等媒體對此渲染較多,對學生學習本課有著較大幫助。 2、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如文字、圖片、視頻等。 3、課文文字樸實,課外有較豐富的補充材料,能較好的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能夠體會環(huán)境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主要學習活動 1、通過重點字詞有感情朗讀,讀中感悟。 2、比較閱讀。 3、通過表演理解詞語。 3、小練筆。 教 學 流 程 一、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讀了課文的第一小節(jié),生活中的譚老師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生交流) 生活中我們的譚千秋老師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當他面臨突如其來的5.12大地震的時候,這個普通的老師留給我們的又是什么,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走近我們的譚千秋老師,共同去感受那定格譚老師生命的——最后的姿勢。(齊讀課題) 二、緊扣“最后的姿勢”感受人物品質。 1、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請同學們讀課文找出描寫譚老師最后的姿勢的語句,并劃下來。 (生交流、課件出示) 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過渡:課文中寫到譚老師最后的姿勢的地方一共有三處,今天我們就循著課題,圍繞這最后的姿勢來走近我們的譚千秋老師。 2、深入理解,感受品質 a: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1)指名讀。 (2)劃一劃譚老師這最后的姿勢里有幾個動作。 拉、撐、護(板書) 再讀(著重注意動詞) (3)演示理解“撐” “拉”和“護”我們比較容易理解,我們來看看這個“撐”,什么樣的姿勢叫做“撐”?(請學生上臺演示、學生點評) 在演中評,在評中感受譚千秋老師的品質,在感受后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訓練。 教師小結:這簡簡單單的一拉一撐一護,這簡簡單單的三個動作(板書:動作),撐起的是(一片生命的天空),護住的是(四個學生的生命),付出的卻是(自己寶貴的生命)。 (4)再讓我們來聽聽譚老師留給我們最后的聲音。(課件出示) 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句子朗讀訓練,讀出情況的緊急,讀出譚老師的鎮(zhèn)靜。) (5)譚老師是在什么樣的情況給我們留下了這最后的聲音、最后的姿勢? (引導出示環(huán)境描寫,通過朗讀體會環(huán)境的危急,理解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天空陰沉沉的。 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的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ㄕn件出示,學生朗讀) 這四句話的順序能不能換一換?(不能,情況越來越危急。) 你怎么知道情況越來越危急的?(學生根據(jù)理解有感情的朗讀。個別讀,教師及時點評) (6)反復誦讀,加深體會。 當碎裂的磚塊砸下來的時候,(引讀)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當水泥板重重的砸下來的那一刻,(引讀)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當樓房最終塌陷的瞬間,(引讀)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7)教師小結:情況越危急,就越能烘托出譚老師的品質,也正是因為譚千秋老師的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所以人們深情的贊頌譚老師——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8)補充閱讀,加深人物感受。 讓我們跟隨一段資料去真實的感受地震中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出示補充材料,教師配樂朗讀介紹。) 正當譚老師指揮同學們往操場跑去時,后面的同學喊了一聲:“教室里還有幾個同學……”聽了這句話,譚老師一驚,馬上轉身,不顧危險再次從三樓返回四樓。在四樓,他看到教室里還有正嚇得大哭的劉紅麗等四名同學,便連忙對著他們大聲說:“不要哭了!快出來跟著我下樓!”然而就在此時,已經搖了約1分鐘的大樓中間突然裂開一條長長的縫,樓體裂成兩半,逃生路的路斷了,譚老師連忙叫學生躲在課桌下。 由于太驚慌,學生們躲進桌子下面時,竟然將課桌擠翻了。眼見頭頂?shù)乃囝A制板隨著教學樓的震動發(fā)出可怕的“嘎嘎”聲即將掉在孩子們的頭上,譚老師奮不顧身地撲上去扶正課桌,并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學生。就在此時,樓上的水泥預制板塌了下來了,壓在了譚老師身上…… “不要害怕,一定要冷靜,要沉住氣等待救援。堅持,只要堅持就有生還的希望!”譚老師鼓勵著學生們,但是劉紅麗他們發(fā)現(xiàn)老師的聲音越來越弱了。原來,譚老師的手給水泥板壓住了,右手臂被一塊水泥板砸得血肉模糊。 譚老師的血一滴一滴地落在身下學生的臉上,幾個學生嚇得哭起來:“譚老師,你是不是受傷了?”譚老師硬撐著說:“我沒事,放心吧!我鼓勵你們一定要堅持,我當然就更得堅持了!記住我的話,你們一定要互相鼓勵、一定要堅持!不論什么時候,永遠不要放棄。” 劉紅麗他們后來才明白,譚老師其實是拼盡自己最后的一絲力氣給他們打氣。他怕自己真實的狀況會嚇著學生,讓學生更添恐懼,就一直硬撐著,每隔一段時間,便鼓勵學生堅持下去,不要放棄。 又一波大的余震發(fā)生了,他們再次驚慌地哭喊起來。他們哭喊了一會兒之后,突然發(fā)現(xiàn)了異樣——譚老師沒有再安慰大家,叫大家鎮(zhèn)靜…… b、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1)13日22點12分,當救援人員扒開一層層瓦礫,搬開一塊塊磚頭,抬走一塊塊水泥板后,終于發(fā)現(xiàn)了譚老師,(引讀)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2)現(xiàn)在譚老師的姿勢是怎么樣的?(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 引導學生質疑:剛才是譚老師的姿勢是雙手“撐在”課桌上,現(xiàn)在成了“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從這“撐在”到“趴在”,你想到了什么? 小練筆:從這“撐在”到“趴在”我想到:____________ (學生練筆,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譚老師的偉大。) (3)教師誤讀,體驗感悟 (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用身體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交流理解為什么要用“死死地護著”? (4)這位第一個發(fā)現(xiàn)譚老師的救援人員是眼含熱淚的說這句話的,這熱淚中包含著什么? (根據(jù)學生回答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你就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譚老師的救援人員,你眼含熱淚的向身邊的人們說:(引讀)“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你就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譚老師的救援人員,你熱淚盈眶的和我們大家說:(引讀)“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譚老師誓死護衛(wèi)學生的形象,讓他永生難忘,也讓我們——永生難忘!是啊,怎能忘?不敢忘? (5)地震結束了,四個學生獲救了,看著已經逝去的譚老師,想到自己的生命是譚老師用他那51歲的寶貴生命換來的,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出示、引讀)“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身上。” 好一個——(引說)飛身撲!這飛身一撲,( );這飛身一撲,( );這飛身一撲( )。 讓我們和獲救的學生一起深情的回憶:(引讀)“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身上。” (6)每當回憶起譚老師,他的同事們總是十分感慨,一位老師這樣說:(出示指名讀)“如果要快速逃離現(xiàn)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 是啊,他把自己生的機會給了學生,用自己的身軀為學生撐起了一片生命的天空。 (7)四十個小時前,他正為疼愛的女兒梳洗打扮,早早地來到學校上班。三十二個小時前,他正為學生們講課。三十一個小時前,他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四個學生。現(xiàn)在,他已經永遠離開了人間……你有什么想對譚老師說的嗎? (學生練說:譚老師,我想對你說……) (8)教師小結,反復贊頌:同學們的一句句話都帶著對譚老師的敬佩,帶著感動,飽含著深情,姚老師要說的只有八個字: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c、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1)在學生眼里,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譚老師從教26年以來,不僅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而且還非常愛學生,在校園里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們在玩耍時受傷,因此他也被同事們譽為“最疼學生的人”。然而同學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個充滿活力的身影了。(課件出示,引讀)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2)理解“最后的姿勢”: 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張開雙臂,護住學生就概括了譚老師最后的姿勢,在你的心中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 (課件出示)譚老師________張開雙臂,_________護住學生,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如果把他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姿勢定格為他生命最后的姿勢的話,你覺得這姿勢是怎樣的姿勢? 讓我們再次記住譚老師那最后的姿勢! (齊讀)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3)大災有大愛,譚千秋一個普通的老師,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理解課題,升華情感,拓展延伸 1、讓我們再次來回顧譚老師最后的姿勢(出示,指名朗讀),現(xiàn)在你知道課文為什么要以《最后的姿勢》為題嗎? (反復點題,加強情感) 2、分組讀三次姿勢、齊讀課題。 以下部分根據(jù)時間調控: 3、汶川大地震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人在自然災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堅強和人間的大愛是光彩奪目的。在災難突然降臨之時,可愛可敬的人們演繹了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譚千秋老師是其中之一。讓我們在音樂聲中一起來回憶那些熟悉的身影。 (播放視頻《地震中的英雄老師》,并作簡單介紹。) 4、希望同學們永遠不要忘了這些可親可敬的人,課后可以多去了解一下他們的故事,把他們的故事講給你們的同學聽,講給你的朋友聽,講給你的家人聽,讓他們的感動更多的人,讓他們在更多人心中種下愛的種子,讓他們?yōu)楦嗳说那靶性黾觿恿陀職狻? 課堂作業(yè) 搜集抗震救災的動人事跡,講給朋友、家長聽,如果可以的話可以開一個故事交流會。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學內容】
第十一冊第三十頁《最后的姿勢》
。ㄒ唬┙虒W目標:
1、認知目標:
(1)學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lián)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的含意。
2、能力目標: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與詮釋。
。2)理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這句話的意思。
。3)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體會譚老師恪盡職守、舍身救生的高大形象,表達對譚老師的崇敬與愛戴之情。
。ǘ┙虒W重點、難點
重點:能力目標中的(1)、(2)
難點:能力目標中的(3)
(三)教學準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況,收集地震的有關資料、圖片和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并用概括的語言歸納,制成資料卡。
2、收集譚千秋老師的相關資料及紀念譚千秋的文章、詩歌等。
(四)教學課時安排:2課時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ㄒ唬炯て鸹貞,引入情境。】
1、導語:同學們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04秒嗎?這一刻中國發(fā)生了什么驚天大事?(四川汶川里氏8級地震)是的,同學們,那些日子,你們守在電視機旁,一定深刻地感受到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誰能說說地震給人們帶來了什么災難?
2、先引導生看書上的兩幅插圖,再回憶當時電視播放的受災場景,交流收集到的資料、圖片。
【5.12地震觸目驚心,雖過去了一年多了,但學生回憶起來,還是激動不已。這些背景資料的回憶,交流,觸動孩子們內心深處強烈的情感,為學習新課埋下了情感伏筆】
(二)【揭示課題,了解譚千秋】
1、導語:是的,這場地震將一個個美麗的鄉(xiāng)鎮(zhèn)變成了一片片廢虛,數(shù)以萬計的人失去了家園、親人,甚至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天災面前,卻發(fā)生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你知道有哪些感人故事呢?(生交流收集到的感人故事)
2、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最后的姿勢》也是發(fā)生在地震中的一個感人故事。(板書課題)故事的主人公叫譚千秋(交流收集到的關于譚千秋的資料)
【這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浸潤著學生的心靈,他們看到了一個個高尚的靈魂,譚千秋的資料交流豐富學生對譚千秋的了解】
。ㄈ菊n題引領,初讀課文!
1、譚千秋老師最后的姿勢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走進課文,仔細地去看看,并把有關最后姿勢的句子畫下來,(生讀文畫句子)
2、引導看圖,初步感受“最后的姿勢“
【初讀課文,初步感知譚老師最后的姿勢】
。ㄋ模緦W生習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1、音要注意的字:翹舌:漱、釋、吱
前鼻韻母:譚、撼、感、詮、坍
2、形要重點指導的字:漱、墟、凹、釋
3、新詞:
。1)廢墟、坍塌、震撼、塌陷、塵埃(現(xiàn)象)
。2)震振、詮釋、生死攸關(感受)
。3)妙語遷珠、大公無私、師德靈魂、愛與責任(品質)
4、生展示朗讀,通讀全文
【字詞是學文的基礎,這里用了較長的時間讓學生學習生字新詞,為通讀全文打下基礎,也是學生學文的前提。】
(五)【默讀課文,理清脈絡!
。1)譚老師早早趕到學校上課
(2-7)地震來臨之時,譚老師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8-10)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一位老師的感受。
。11-12)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情贊頌。
六、布置作業(yè):
1、抄寫詞語
2、熟讀課文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15
尋找教學的最佳姿勢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
雨花外國語小學 石莉
接到上課任務,按照教學進度很快定下了《最后的姿勢》這課,首先是因為課文內容打動了我,其次是大量的環(huán)境描寫和側面描寫便于教學內容的選擇,契合本次活動主題。研讀教材、查找資料、設計教案、試教指導、修改完善、課堂展示,在反復磨課中,真正讓我從教材里走了個來回。我嘗試著“轉身”,努力尋找教學的最佳姿勢。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尋找教學的最佳基調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級強震猝然襲來,
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西南處,國有殤。” 故事就發(fā)生在這樣的背景下。不了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難時刻譚老師恪盡職守、大愛無私的高尚師德。因此,課前我就布置學生搜集和汶川地震有關的資料,做在《采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貼、可以打印……豐富的圖片、文字資料必將把學生帶回到3年多前的那場災難中。課前交流時,我又啟發(fā)學生回憶地震當時的情景,再結合預習資料,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點。有同學從資料上獲知傷亡慘重,人數(shù)眾多;有同學查找到當時的地震影響范圍極廣,波及到中國的絕大多數(shù)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鄰國;有同學回憶起當時娛樂節(jié)目全部停播,網頁全部以黑色為底色,表達人們的哀悼……隨著談話交流的深入,學生已逐漸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當中。此刻,以圖片、音樂為背景,由教師的講述帶領大家眼見青山綠水瞬間變?yōu)閺U墟,再展現(xiàn)災難中的英雄——譚千秋老師和他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勢,自然導入課題,也奠定了本課教學的最佳基調。
二、整體感知,尋找訓練的最佳形式
作為高年段的閱讀教學,要充分發(fā)揮預習的功效。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即是對學生的預習反饋。在最初的教學設計中,我是由課題“最后的姿勢”切入,讓學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課題的句子,即最后的姿勢是什么樣的姿勢,再提供幾個關鍵詞,引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因為關鍵詞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干,學生概括起來并不困難,這一環(huán)節(jié)似乎也得到有效落實。但在試教后,李老師提出:“這種方法符合學生通常的閱讀姿勢嗎?作為一篇記敘文的教學,有沒有更有效地滲透方法指導的概括主要內容的形式呢?”一語點醒了我,看似簡便易行、大家都在采用的方法也許適合老師的教學,但并不適合學生的學習。從根本上說,它并不能達到舉一反三,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在李老師的指導下,我從記敘文的結構出發(fā),讓學生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情這幾個要素來說說主要內容。這樣的方法和學生的閱讀習慣是一致的,也符合文體特點,能達到有效訓練、遷移運用的目的。
三、品讀語言,尋找閱讀的最佳路徑
本文出自一篇新聞稿,選入課文時有所變動,編者將其改成了普通的寫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通俗易懂”、“直達讀者”的特點。因此,在試教時,我發(fā)現(xiàn)原先設定的中心問題:“你讀出了一位怎樣的譚老師?”答案顯而易見,對于學生來說沒有什么難度。預設的“品讀細節(ji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側面描寫”的環(huán)節(jié)無形中被弱化了,更多地凸現(xiàn)了“寫什么”的問題。因此,在二稿修改時,因預測學生能自行完成“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的過程,我將閱讀教學的第一個回合有意省略了,而直接由“怎樣寫的”切入,即閱讀教學的第二個回合“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并借助于反饋了解學生對部分關鍵詞語的把握。由于災難來得很突然,譚千秋不可能像哈爾威船長那樣有20分鐘的時間,所以文章正面描寫人物的文字不多。將人物置于特定的災難性場景中,用一個撼人心魄的姿勢來刻畫人物,用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同事的話以及同學們的感受來交代后續(xù)的事件,交代倒在廢墟中的那個英雄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于是人物形象豐滿了。本文與一般寫人文章的最大不同是沒有辦法更多地去正面描寫刻畫人物,只能采用側面烘托的手法,抓住了這一點,就抓住了本文教學的最佳路徑。
四、讀寫結合,尋找表達的最佳方式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學生學會了環(huán)境描寫和側面描寫對于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時對于“最后的姿勢”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給課題換詞的方式,啟發(fā)學生總結“最后的姿勢是一種怎樣的姿勢?”“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舍己為人的姿勢”、“大愛無私的姿勢”、“護衛(wèi)學生的姿勢”、“生命的姿勢”……學生都能脫口而出,看來譚老師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他們的心中,但這樣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徹呢?我又設計了一道讀寫訓練:以“ 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為開頭寫一段話,后面的內容要具體說明為什么是這樣的姿勢。這就考查了學生是否理解文章中心,是否能夠正確表達。然后,我以學生較少關注的“ 最后的姿勢是恪盡職守的姿勢”為開頭作了示范,拓寬學生的思路,并恰當選用文中關鍵詞句,結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片斷寫作。再讓學生仿造這樣的句式寫一段話,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所謂情動而辭發(fā),雖然課堂時間有限,未來得及當堂反饋,但從學生練筆質量來看,都能夠圍繞中心自由表達,達到了訓練目的。
關注課程目標,有效選擇教學內容,所有一線教師仍需不斷研究和實踐。針對不同的文章,應有不同的教法,我們都要努力尋找教學的最佳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