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6. 最后的姿勢(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課后第3題)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難點:能夠體會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資源】
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預習設計】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2.透徹地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思。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能用一個詞語說說譚千秋老師“最后的姿勢”留給你的感受嗎?(無私、臨危不懼、舍己救人、愛與責任、高尚……)
2、學習第12自然段
過渡:面對死亡,譚千秋老師來不及做出更多的選擇,當學生的生命受到威脅時,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姿勢——《最后的姿勢》。
默讀第12自然段,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詞語評價譚老師。(適時板書:普通、愛與責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過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師,用自己的生命書寫著“人生的價值”,詮釋著對學生的“愛與責任”。本節課就讓我們繼續走進他的生命、解讀他的師魂。
二、學習第一段,初步感受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1、現在請大家將視線轉移到課文第1自然段,自由朗讀,說說你從中讀懂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是從哪些詞語中讀出來的?
(愛家人、愛工作)關鍵詞:給小女兒、早早、平常
2、導讀:讀出對家人的關愛,對工作的負責。
三、學習第二段,深入感受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過渡:譚老師和千千萬萬的老師一樣,愛家人也愛工作,從教26年來,他對工作始終熱忱負責,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課。自由讀課文第2-7節,說說你讀后的感受?
2、默讀課文,圈畫描寫譚老師語言和動作語句并在旁邊作出簡要批注。要求:
交流:
【語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①在危急時刻,譚老師首先想到的是學生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學生快速離開,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②說說你讀懂了一位怎樣的譚老師?(臨危不懼、以學生為重等)
③導讀: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譚老師的精神。
過渡:千鈞一發之際,如何保住來不及逃生的四個孩子?
【動作】“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畫詞:拉、撐、護并板書)
①
這段細節描寫連續用了三個動詞寫出了在危難時刻,譚老師舍己救人的場景,
譚老師那種在危機時刻以自己的生命換取學生的生命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我們。
②重點知道三個動詞的理解:
拉:在樓房即將坍塌的瞬間,譚老師沒有選擇躲避,對學生的愛與責任讓他從死神面前把四條活生生的生命拉回了。
撐:為課桌底下的四個孩子撐住從屋頂掉下來的瓦礫和樓板,撐起生命的天空,撐起一個老師對學生的愛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