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理念】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為主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根據發生在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8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贊頌的是一位老師對學生的情,是他對學生的愛與責任。課文用重要的環境和場景描寫以及第三段的側面描寫,渲染了人物,推進了情節的發展,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起到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課文通過譚老師在大災之時的動作、語言的細節描寫正面刻畫了人物形象。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通過品讀課文中的語句,感悟譚千秋老師的崇高形象和精神品質,并能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
1.學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況,了解當時的地震信息和參與抗震救災的活動。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一類生字,認識2個二類生字。能通過聯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文中的相關語句,感悟譚千秋老師的崇高形象和精神品質。并理解“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
【教學過程】
一、回顧汶川地震,導入新課學習。
1.板書: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
(1)看到這個時間,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四川汶川大地震)
(2)對這次大地震你還了解些什么?指名說。
2.回顧汶川大地震。
(1)(課件出示)我們一起來看一些汶川地震的數據和圖片。
(2)看過之后,你認為這是一場怎樣的地震?有什么感受?指名說。
3.揭題導入,學生質疑。
(1)面對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災難性的大地震,面對生與死的考驗,四川東汽中學的譚千秋老師卻選擇了特殊的生命姿勢——最后的姿勢。(板書課題)
(2)學生就題目提出問題。教師相機板書。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指名讀文中的生字詞語。
2.師生點評。
3.指名輪讀課文,說說譚千秋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姿勢?用文中的語句回答。指名讀,生齊讀。
(課件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四、走進譚千秋老師,感悟他的崇高人格和精神。
(一)你眼中的譚老師。
1.過渡:面對巨大的災難,生死的抉擇,譚千秋做出這樣的決定,到底是什么力量讓他做出這樣的舉動。下面就讓我們回到地震的那一瞬間,走進他的心靈,去認識譚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