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單位(學校) 丹陽市導墅中心小學 授課時間 10月27日 教學內容 《最后的姿勢》 設計者 姚 澄 課程名稱 授課班級 五 學情分析 1、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基本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知了譚千秋老師的精神。 2、學生由于沒有切身的體會,對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讀有一定難度。 3、學生對環境描寫和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沒有接觸,理解有一定難度。 設計理念 1、讓課堂成為學生和文本交流的平臺。 2、以讀促講,讓學生在文本品讀中走進文本,走進人物。 3、合理運用課外補充材料,輔助文本教學。 課程資源 1、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離我們時間并不遙遠,學生記憶較深刻,電視等媒體對此渲染較多,對學生學習本課有著較大幫助。 2、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如文字、圖片、視頻等。 3、課文文字樸實,課外有較豐富的補充材料,能較好的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能夠體會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主要學習活動 1、通過重點字詞有感情朗讀,讀中感悟。 2、比較閱讀。 3、通過表演理解詞語。 3、小練筆。 教 學 流 程 一、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讀了課文的第一小節,生活中的譚老師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生交流) 生活中我們的譚千秋老師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當他面臨突如其來的5.12大地震的時候,這個普通的老師留給我們的又是什么,這節課我們繼續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走近我們的譚千秋老師,共同去感受那定格譚老師生命的——最后的姿勢。(齊讀課題) 二、緊扣“最后的姿勢”感受人物品質。 1、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請同學們讀課文找出描寫譚老師最后的姿勢的語句,并劃下來。 (生交流、課件出示) 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過渡:課文中寫到譚老師最后的姿勢的地方一共有三處,今天我們就循著課題,圍繞這最后的姿勢來走近我們的譚千秋老師。 2、深入理解,感受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