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暑假剛過,考慮到學生可能已經很久沒有接觸古詩了,早讀課上,領著學生復習《好書伴我成長》上的幾首古詩,主要是“邊塞詩”,有《涼州詞》(王之渙、王翰)《出塞》(王昌齡),還有林升的《題臨安邸》、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邊讀邊隨機提一些問題,感到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存在不少的困難,尤其對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很膚淺。最后引導學生讀抄在黑板上的《春望》,學生雖然一開始感到比較為難,但是經過討論與點撥,對詩歌的大意以及時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上的復習大概化了半個小時,學生對這些古詩的理解與體會不可能達到完全理想的境界,但是,課后我想,如果沒有這半小時,今天的這堂課,也許是“不堪入目”的。
本課的主要環節有:
一、導入。請學生說說早讀課上讀古詩的整體感受。學生的發言是令人滿意的,他們不但能理解詩歌的大意,而且也能讀懂詩人的內心。比如有一位學生就說,這些詩歌的作者都希望不要有戰爭,希望老百姓能過上一種和平的生活。這個環節化了兩三分鐘,我從學生的表現中感受到他們對學習新課的期待與信心。
二、初讀。這首詩的生字不多,在指名學生讀的過程中,強調或糾正“涕”、“襄”等字的讀音,尤其反復強調“妻子”的“子”讀作第三聲,而非輕聲。字詞的教學即使在六年級也是一項基本的目標,不可放松。
三、解題。學生對題目的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存在多少障礙,難點是對“河南河北”的理解同今天的“河南(省)河北(省)”的區別。在理解題目的過程中,相機請學生介紹詩歌的背景:“安史之亂”和作者:“詩圣”杜甫。
四、會意。理解了題意,了解了背景與作者后,請學生再讀詩歌,邊讀邊思考詩歌的意思。學生讀后,好像不敢舉手,便請學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詞句。先有學生提出“白日放歌須縱酒”和“青春作伴好還鄉”,關鍵是“放歌”、“縱酒”、“青春”等詞語。許多學生也都查過工具書(課課通之類),所以,很快便掃除了理解上的障礙。接著又有學生提出“劍外忽傳收薊北”不理解。這句話有兩個地名“劍外”和“薊北”。有學生查了資料,知道“劍外”就是好“劍門關以南”,而“薊北”就是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區。我對學生說在解釋古詩句的時候,地名也可不解釋(即“直譯”),這樣學生理解這句話應該沒問題了。
五、悟情。理解了第一句詩后,我沒有讓學生繼續質疑,而是話鋒一轉,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收復“薊北”的消息,來得這樣突然,此時詩人杜甫的心情如何?何以見得?學生抓住“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須縱酒”等詩句,體會到詩人“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心情。在學生說到“涕淚滿衣裳”時,我這樣追問:高興的時候可以歡笑、放歌、縱酒,可是杜甫為什么會流淚呢?學生有了《春望》這首詩的閱讀基礎,所以也不難理解:長期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終于可以回家了,興奮、激動的心情難以抑制,喜極而泣。在交流“卻看妻子愁何在”這一句時,我還是引導學生同《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等進行對比理解:居無定所的杜甫看著自己的妻兒是憂心忡忡;而聽到唐朝的軍隊收復失地,一家人又可以返回家鄉,安居樂業了,憂愁與煩惱就煙消云散了。在這堂課接近尾聲的時候,有學生談到了對“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下洛陽”的理解,我明顯感到學生的理解有誤,便直接指出:這兩句是杜甫想象回鄉的行程——(作者想)立即從巴峽穿越巫峽,順流而下,然后從襄陽登陸直到洛陽。杜甫的家鄉就在洛陽以北,從這兩句可見作者的“歸心似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