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說課稿
記得去年,我初拿到《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課教材,我一點思路也沒有。因為我當時對于古詩詞的教學,思考是很少的,幾乎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是當時必須要面對學生,完成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思索良久,雖然也是頗費了一番腦筋,最后才勉強完成了教案設計,但是在今天看來,當時的教學和指導,眼中是只有教材,而沒有學生的,更沒有考慮到學段的目標。所以當時的教學效果是不能令我滿意的。
今天,我重新對這篇經典古詩進行了思考和設計。我感覺思路逐漸明確了。
這是一首敘事抒情詩,詩人在代宗廣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當時的背景是作者忽聞薊北被收復,延續了7年多的安史之亂終于結束了,想到可以馬上攜家人回到家鄉,詩人是悲喜交集,竟至于喜極而泣,淚濕衣裳,當時這樣的情感自然宣泄真是無半點掩飾的,情真意切,肆意流淌。讀了這首詩,我們可以想象作者當時聽聞到捷報時,那種手舞足蹈、興奮難抑的樣子,以及欣喜若狂的神情,和高歌縱酒而不顧一切的開心。因此,歷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這首詩。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稱贊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杜甫一心只盼望著能早日平定戰亂,早日回到離別已久的家鄉。當這一天終于到來時,他竟激動得“涕淚滿衣裳”。前四句由“忽傳”到“初聞”,再到“卻看”“漫卷”,幾個突然和隨意的連續動作把詩人驟然而至的狂喜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后四句通過想象,盡力描寫“喜欲狂”時的激動:他不僅高歌暢飲,而且恨不得馬上回到家鄉。從他一口氣說出的的四個地名: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就能看出他是歸心似箭,他的心早已沿著這一路線飛回了故鄉——洛陽!
全詩圍繞詩人的“喜欲狂”,著力向我們展示了詩人內心的興奮之情,掩藏在這狂喜背后的,是詩人對國家的深情愛戀和對人民疾苦的深切憂思。全詩辭真意切,無絲毫做作之感,突出表現了一位偉大現實主義詩人的愛國情懷。
教學中,我按照“初讀詩句→品讀理解→感情朗讀”的過程,著力體現“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重點抓住“喜欲狂”,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深切體會詩人的內心感受。教師結合指導學生理解詩意,品悟詩人內心的欣喜之情,通過激情誦讀指導,促使學生讀出詩的節奏、詩的韻味及詩中蘊含的豐富感情,從而激發學生和詩人心靈交流,同喜同悲。在指導“涕淚滿衣裳”時,我還進行了深度拓展,適時出示了詩人的另一首表現戰亂帶給國家和人民災難的詩作《春望》,引讀之后,學生對詩人的悲喜交集之情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我感覺這樣的拓展不僅能有效促進理解,也是一種深層的知識積累。
詩詞學習的最后,必須歸結到感情朗讀和言語積累上。“詩言志,詩緣情”,這首詩主要是“緣情”。在反復和有效的朗讀練習之后,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積累一些生動的言語,還可以引發出學生更為豐富的內心情感體驗,這種情感的體驗和熏陶,不僅是無形的,還可能是永久的。我們無法揣測出這種生發會在哪一片云彩上布雨,但是它一定會催生學生真摯、熱烈而不加掩飾的“愛之情”。
詩詞教學,要做到讀中體驗,讀中悟情,品讀詩詞的言語之美和內在之情,進而為構建本色的語文課堂而努力,這是我致力于追求的課堂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