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問教學反思
《23學與問》教后反思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作為一篇說理性文章,與我們學過的《說勤奮》《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啟示》很相似,在文體和結構方面幾乎都如出一轍。應該說這篇文章脈絡清晰,內容簡單。
但是作為說理性文章的教學,如果只是說理,那么很容易變成思想品德課,所以我在備課的時候,力求從語言文字出發,讓學生感悟出道理。
第一個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學校教研的主題是有效提問促有效教學。這一環節設計了三個大問題:邊聽邊找中心句。哪些詞語看出喜歡問。
我引導學生抓住“經常”和“纏著” “不懈追求”與下文的聯系起來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歡問。問這問那,這那指什么?讀一讀這些問題。抓住省略號讓學生明白哥白尼還問了很多問題。補充哥白尼的資料讓學生把握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與他成就的聯系。
第二個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過自己的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想結合解開了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
通過第一個事例的學習,這個事例以學生自學為主,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去完成練習。
恰巧周一李校長在我們六年級組聽教研課后討論時指出,打造高效的課堂,不妨把補充習題或評價手冊上的習題,針對文本的,可以在課堂講讀文本的時候完成,同時也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我們也發現,高年級的閱讀,往往課堂上學生所交流的,但是到做作業的時候,還是講不到重點。我們在批改作業的時候也往往會去找一些關鍵詞來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位。
本課,補充習題上就有課文第四小節的練習題,于是設計練習作業上的聯系來講一講,點一點。這一環節的主要問題是:沈括如何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的。
最后補充《夢溪筆談》在回到本段的中心句,沈括的成就來源于自小將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
接下來是課文第三小節的學習。
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日新月異世界,我們應該怎么辦?自然過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學習中去。(多問)問誰呢?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上來,讓學生將學與問結合起來,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做學習的主人。
課末,總結,拓展延伸,補充有關學與問得名言警句,
上完課后反思了整節課的教學,我們年級組老師也討論了下,發現練習的痕跡重了。如何把練習的題目跟巧妙的和文本理解融合起來,還需要進一步的學習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