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激活了課堂——教學《山谷中的謎底》有感
“雪松戰勝了風雪,傲立于東坡,而其他雜樹喪失了生機,所以‘頑強不息’概括了雪松的全部精神。”
“你看見冬天里校園內的柏樹嗎?筆直挺拔,翠色欲滴。那原先長在東坡的柏樹,肯定也是這樣堅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倒下的,所以它們也是頑強不息,好樣的!”
“什么叫優勝劣汰、弱肉強食?那些雜樹是弱者,是失敗者,談不上頑強。”
“西坡雪小,雜樹存活了,說明他們也有著抵御寒冷的能力,他們不也是強者嗎?可不能一概而論哪!”
------
整個課堂洋溢著平等、熱烈、和諧的氣氛,學生智慧的碰撞閃耀出耀眼的火花,閱讀感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此時的我靜觀其戰,如沐春風,那一句句精彩的言論讓我切實地感到:學生就像火種,一旦被點燃,就會發出奪目的光芒。
“老師,那些雜樹是失敗者,但也是強者。”答案出來了,孩子們的臉上閃爍著探究后快樂的光彩。
“你們知道他們敗在哪兒嗎?”為突破難點作準備,我趁熱打鐵問了一句。
“它們斗爭的方式不對,沒有那種能屈能伸的特性。”看來這個同學維護的是雜樹,還帶著點兒恨鐵不成鋼的語氣。
“它們不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我想:要成功,首先要學會失敗。”嘿,這句話還挺富有哲理,看來這個因沒考上實驗學校哭鼻子的小男孩成熟了。
“有勇無謀那是不行的,該智取時不能硬拼-------”這個“小書迷”還跟同學們提起了使空城計的諸葛亮。
------
就這樣,在矛盾激戰中,學生們了解了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了“特性”一詞,真正領會了退讓的道理,真可謂“一石三鳥”。
3、向老師質疑
聯系生活實際,解釋了“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這句深奧的哲理后,我隨之寫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大丈夫能屈能伸。”等話送給學生,本以為深題淺講,順利收尾,誰知,又有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植物為了生存可以退讓,人如果這樣不就顯得沒有斗志了嗎?”這個有骨氣的孩子還講了徐悲鴻海外求學的故事。
“讓步就是妥協。------”另一個學生似乎也有同感。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在閱讀時會有不同的感悟,我尊重他們。離下課還有近十分鐘,就讓我們師生各抒己見,來個人生哲理大探討吧!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