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
4、抓住朗讀訓練,讀出真實體驗。
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積累,讀中訓練語感,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涵,但讀不是泛泛的讀,要讀的有層次,讀的有重點,讀的有針對。所以,在朗讀的訓練中,教師的引導和點撥是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課堂是學生的,也是教師的,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著教學過程,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教師是主導。所以學生的情感往往要靠教師的激勵和啟發,例如本文著重讓,學生反復讀林肯的三次講話這樣的引導,這樣的朗讀,學生自然會生成自己的體驗。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如:引領過多,自主不夠,沒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應特別注重環節的細化,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執教者從各個方面進行精心準備。其中,如何選好角度分析課文,是語文老師上好一堂課的關鍵。
《鞋匠的兒子》一文以生動的事例敘述了兩度當選美國總統的林肯,雖然出生平寒,但面對態度傲慢,自恃上流社會的所謂“優越的人”的嘲諷,憑自己的智慧與寬容,捍衛了尊嚴,贏得了大家的信任與愛戴。展現了林肯寬容、誠實、謙虛、自信的人格魅力。因此,在設計時,我抓住參議員態度變化和林肯從三段話中表現出人格魅力這兩條線來展開教學。
雖然林肯沒有成為偉大的鞋匠,但成為偉大的總統,他被認為最偉大的特質正是他永遠不忘自己是鞋匠的兒子,并引以為榮。教學時我讓學生先找出參議員態度變化的詞:尷尬→侮辱→大笑→靜默→贊嘆。再讓學生通過理解林肯的三段話明白參議員態度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進而產生崇敬之情。在對“鞋匠的兒子”的理解時,重點分析林肯演講的第一段話,抓住“非常”、“一定”、三個“永遠”幾個關鍵詞,以“初讀——感悟——再讀”的形式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和教師的引導,感悟這段話的內涵。在板書的設計上也緊緊圍繞這兩條線和重點段,通過“三個永遠”展現出林肯的人格魅力。使學生明白參議員的態度發生了轉變,讓參議員“永遠”記住了這個“鞋匠的兒子”——林肯。簡潔明了的板書和箭頭的標注,起到了點睛之筆的作用。
課前我對這篇課文作了精心地準備和設計,并且制作了多媒體課件。以下是我對這堂課的幾點看法:
一、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大家都知道,調動課堂氣氛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堂課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氣氛活躍不活躍。教師首先要在備課時,創設一些有爭議性的話題讓學生去討論,讓學生在爭辯中激起學習的樂趣。例如:《鞋匠的兒子》課文中有這樣一條隱線,參議員態度的變化:羞辱——大笑——靜默——掌聲,學習過程中,就可以緊緊扣住為什么最后參議員會從羞辱林肯轉變為發出贊嘆的掌聲,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分析林肯的三段演說,從而體會這三段話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偉大的人格魅力。
二、充分利用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因此在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有感情地朗讀是促使學生增強語感,積累語言的重要手段,對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并且,不同學生對文章和意境的體味是不同的。在感情朗讀時對感情的理解和表達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師在指導學生有感情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千萬不要強求一致。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自由的閱讀,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學習閱讀,由于本文的體式是演講辭,因此適合于進行朗讀的教學,為此在教學中應當突出讀的分量,在讀的過程中使學生領會一些詞語的意思,了解林肯的人格魅力,從而受到人文熏陶。閱讀教學就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己的閱讀實踐活動。怎么才能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認為:必須由老師逐層逐段地搞理性分析。似乎離開了老師的分析講解,學生就不能理解課文內容。事實上,要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最根本的途徑還是老老實實地、原原本本地去讀書。老師的職責只是指導學生讀書。古人早就說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朱熹對此也有過精辟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了;須是細嚼嚼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我在教學中雖然采取了多種朗讀方式,讀的數量也不少。但俗話說:讀書要三到,口到,眼到,心到。口到而心不到,你即使讀上千百遍,“其義”也不能“自見”。閱讀活動應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林肯回應羞辱他的參議員時說的話中,始終因為自己是鞋匠的兒子而感到驕傲,認為自己的父親是偉大的。這幾段話飽含深情,使讀者仿佛聽見了林肯對自己父親愛的心聲,為自己是鞋匠的兒子而自豪的心聲。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林肯的敬佩之情。老師不要作過多的講解與分析,應讓學生多朗讀,運用角色體驗,覺得自己就是林肯,在用自己的心訴說著,回憶自己的父親,再現父親修鞋的情景。閱讀本身就是對課文內容自我感受、自我體驗、自我欣賞的一種讀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