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麥穗教學案例
生4:蘇格拉底和哲學家一樣是一位出色的老師,上課地點不在教室,上課不用課本而用麥穗(雜草),不是直接告訴弟子們一個道理,而是讓他們自己去實踐,自己悟出道理。
生5:通過和《哲學家最后一課》比較,兩篇課文有許多共同點。最重要的是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哲學家最后一課》告訴我們做人不僅要有學問,而且要有美德,這篇課文蘇格拉底告訴我要捕捉機會,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擁有明天。
……
(設計意圖:讓所有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對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使他們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學生通過探究得到的體驗、感受是多元的,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他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片斷五:無聲讀,超越文本
師:請默讀課文,思考:向蘇格拉底質疑,寫一寫批注。
(生默讀課文,寫批注。)
生1:我覺得自己探究更為重要,而蘇格拉底求卻將要說的結論告訴弟子們,他沒有《哲學家最后一課》中的哲學家高明。
生2:我不愿意做蘇格拉底的學生,那樣有被“捉弄”的感覺。
生3:蘇格拉底有點強人所難。
生4:我認為文中蘇格拉底的第一句話矛盾。“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就導致弟子們沒辦法進行全方位的比較。那么,這個“最大的麥穗”是沒法找到的。
師:上次我們走進了《哲學家的最后一課》的精神殿堂,讓我們領悟了哲學家上課的風采,明白了美德與學問的關系。今天,我們一同走進了《最大的麥穗》這座學堂,我們倘佯其間,流連忘返,兩次和古代哲學家對話,使我們更加聰慧,更加自信……
(設計意圖: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寫批注,讓孩子勇敢地和古代哲學家蘇格拉底對話,對他提出質疑,甚至是批判,這是一種時空的超越,文本的超越。默讀,此時無聲勝有聲;思,浮想聯翩,自主創新。說,大膽細膩,言真意切。甚于此,學生的思路寬了,思維活了,思想活躍了。這樣,想像的翅膀也就插了起來,新鮮、奇妙的語言也就流淌出來了,自主創新的精神也就體現出來了。)
教學反思:
一、新舊知識聯系,放手讓學生去讀,前面已經學習了《哲學家的最后一課》與《最大的麥穗》有許多相同點。因此學習這篇課文,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思、去說、去寫。
二、全課以讀為主線,通過初讀(感知文本)、思考(感悟文本)、展示讀(內化文本)、探究讀(賞析文本),這樣既保證學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間,又有效地鍛煉他們在課堂上喚醒自我,張揚自我,超越自我的本領,真正發揮他們自主性、主動性和創新精神。
三、以人為本,考慮學生個性差異和能力差異。由于學生個體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閱讀實踐的過程和方法不盡相同,對文本的閱讀、理解、感悟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