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我的第一首詩
[課文說明]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作者童年時父親和母親對他的作品作出截然不同的評價的故事。這兩種評價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作者從中學會了正確對待歌頌與批評,感悟到父母對孩子深切的愛。課文既有鮮明的形象,又凝聚著感情,滲透著深刻的哲理,富有人情味,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感體驗十分接近。
課文按時間先后順序,先講作者七八歲時寫了第一首詩,媽媽給予的評價是“真美”,爸爸給予的評價卻是“寫得很糟”。“我”對前者的反應是“心里充滿了驕傲”,而對后者的反應是“眼中頓時涌出了淚花”。顯然,這時候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再講作者幾年后認識到父親原先的評價是對的,受到母親鼓勵的他一直在寫作,并且得到了父親有限的肯定。幾年后,“我”再看那首詩時,才體會詩真寫得很糟。這種體會說明作者已認識到父親的評價是對的。最后講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親,又有非常嚴厲的父親非常幸運。“我”“慶幸”有父母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在促進自己的成長。母親的愛是“我”創作的動力,而父親的“警告”則時常提醒“我”正確看待自己。在此過程中作者認識到“如何對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認識到這兩種評價“就像兩股方向相反的風”,“我要竭盡全力在這兩股勁風中駕穩我的風帆。”
[教學目標]
1.認識掌握本課8個生字(含1個多音字),正確書寫8個漢字,借助字典或者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自主積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背下來。
3.了解課文內容,感悟作者對父母評價的理解,體會文章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4.促進學生與文本“對話”,并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也能正確對待表揚與批評。
[教學建議]
這篇課文故事簡單,但含義深刻。文中的對話簡潔明快,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心理活動描寫也很生動。學習這篇課文,要指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體會作者怎樣逐漸認識到“如何對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認識到這兩種評價“就像兩股方向相反的風”,“我要竭盡全力在這兩股勁風中駕穩我的風帆”。從而進一步感悟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深深的愛。
1.指導學生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本篇課文的前半部分,是具體事例的敘述,在理解上沒有太大難度,可以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指導學生邊讀邊悟,讓學生在編、說、讀、演、議等實踐活動中完成對語言文字先領悟再積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