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學案例
導言:
安塞腰鼓是一篇化有聲為無聲而又激蕩起久久回聲的文章.文字無聲鼓有聲.用無聲的文章摹寫聲音本身就很有難度,而要將其摹得蕩氣回腸就更難了,閱讀就是對文本的再創造,再現聲音的最好形式也是用聲音.朗讀在這篇文章中無疑是個重中之重.傳統的課堂中總是用相同的形式不斷地重復文本的朗讀,將文章割裂開來賞美,安塞腰鼓它是一曲生命的牧歌,狂野奔騰,對它 的朗讀也是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的,我們必須高聲朗讀,卻也必須用多種方式從多個角度來讀,讀其文本更重要的是讀其文本中的精神內核,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蕩的句式,瑰麗奇偉的想象.急促暴烈的節奏,宛如槌鼓的漢字,在那天地間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之上,為我們激蕩起一場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用動的黃河奪路而出,不可阻擋的生命熱情宣泄于天地間展示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你盡可以不知道安塞腰鼓的形,你卻得明確這生命的澎湃奔騰.這力量的陽剛之美.領悟這一點就是我們上課的宗旨.
教學過程:
聽讀課文,感受腰鼓
配flash畫面朗讀,畫面中的黃土高原,敦厚的農民形象,動感,激烈的舞蹈就能給人以視覺沖突.仿佛身臨表演境地,隆隆的鼓聲的沖擊仿佛給耳朵帶來了一場洗禮.更加直觀,形象的感知安塞腰鼓的氣勢.能夠從整體上感知力量的美.
巧讀精華,奏響鼓聲
排比本身就能給人帶來閱讀的沖動和快感.而短句簡短有力的風格和腰鼓的垂擊也是相吻合的.這一環節的設計只要是從修辭的角度來讀課文.非高聲朗讀不能得其雄壯之概.這一部分是緊接安塞腰鼓表演的一種整體感和力量感的再現.分配好角色,確定好領讀和眾讀,以三個”好一個安塞腰鼓”為軸心展開朗讀.
替換品讀,感受節奏美,詩意美
這一環節主要針對文章詩意話語言的賞析.將其中有詩歌形式的地方直接改成詩歌進行反復吟誦.所謂非密詠怡吟不能得其深遠之趣.
拓展練習
這一部分注重了課文的延伸,注重生活與所學課文的聯系.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教學反思:
由于我教學經驗不夠豐富,課堂上也出現了教者目標預期與學生實際發展水平相差較大的情況,師生之間個性化閱讀體驗的交流落實得不夠理想。如果時間允許,我將讓學生交流一下他們從課文中讀到的體驗,這最能檢驗課堂對話的效果。二是在學生作品評點這個環節上還能做得更好:教師的評點由于是即興的,不見得準確、全面、到位;也應適當讓學生參與評價,進行生間互評;點評結束后,應對學生創意情況作一小結,從總體上肯定成績,指出不足,這樣會更加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此外,這節課還有其他一些不足。這些不足啟示我:(1)學生的原有知識、情感體驗是其構建、探究、生成新知的基礎。要上好一節課,首先要親近學生,了解學生,研究學生。(2)課堂教學實踐是開展教研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平時工作要進一步強化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更多投身教學實踐,更加關注學生的學,更多研究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活動組織策略,努力促進學生的自我建構與自主發展。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成功,才是教學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