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案設計
一:教材內容分析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十五課的第二首古詩。安排這篇詩文旨在讓學生體會詩人濃烈的愛國、愛家情懷,感受詩的意境和韻味美!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繁磺叭朔Q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當時詩人正攜帶妻、子流落四川梓州,聽到安史之亂徹底平息的消息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郁頓挫,含蓄蘊籍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律詩。詩歌以“劍外忽傳收薊北”為發端,直接續寫喜訊,詩人通過他的淚如泉涌、灑滿衣襟的樣子反應他那種悲喜交加的心情,詩的第二聯詩人將他驚喜之情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看見家人正沉浸在歡樂中是給他最大的安慰,他高興的簡直要發狂了,隨手收拾詩書再也無心伏案讀書。于是因“喜欲狂”而縱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鄉的遐想。詩人把內心的狂喜之情作了進一步渲染和升華,想象出具體的返鄉路線,準確的表現了詩人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的喜悅之情。
學習這首詩,除了在理解詩文和詩人情感的基礎上,還要求學生從閱讀的內容展開聯想,想開去,想到與課文有關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與老師、同學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和方法。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朗讀詩文,會寫“涕、洛”兩字。
2、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展開想象交流詩文。
3、體會詩文中表達的強烈的愛國、愛家情感。
三:學生分析:
六年級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都比較強,而且善于表現自己,所以本篇課文的學習,應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只作引導。但由于是借班上課,師生互相不熟悉,不便于溝通,而且此篇詩文學生在前期已經學過,學生再來學習可能已經沒有新鮮感,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激情。所以此次教學不能是上次知識的反饋,必須挖掘新的知識點,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才能起到教學的效果和目的。
四:教學重點: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愛國、愛家鄉情懷。
教學難點:展開想象,想到與詩文有關的內容和意境并交流。
五:媒體資源的應用:
1、遠程教育資源及設備
2、自制課件
3、 錄音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背詩文《示兒》并默寫,然后同桌指正,并部分說說默寫中出現的問題。
2、《示兒》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情感?(愛國。并板書)
導語:我們接著學習另一為愛國主義詩人杜甫的一首愛國詩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二)新授:
1、投影出示詩文,聽課件范讀注意模仿,然后學生自由有感情的朗讀詩文,教師播放錄音配音。
2、這首詩,誰來說說你知道的或了解的與詩文有關的資料。比如時代背景方面、作者方面或是其他方面。(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再完整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并出示相關課件。)
3、教師口述詩人逃亡前的過程,將學生帶回到戰火紛飛,金戈鐵馬的唐朝,給學生呈現人民舉家搬遷的流亡圖,(課件展示一幅戰爭流民圖,播放戰爭的廝殺聲)。
過渡:杜甫隨著流民一路逃命,終于逃到梓州,安頓了下來,這樣一住就是四年,可他沒有一天不想要回到自己的家鄉,763年正月,他突然聽到安史之亂平息,夢寐以求回家鄉的愿望就要實現了,于是詩人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郁頓挫,含蓄蘊籍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律詩。想不想看看詩人大喜若狂到什么程度,我們現在就在詩中去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