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三個轉變 優化課堂教學——《螳螂捕蟬》教學談
教學《螳螂捕蟬》一文時,借鑒薛法根老師的做法,我圍繞四組詞語,設計了一個綜合的語言實踐活動:1.聽寫四組詞語,要求學生聽完一組三個詞語之后再默寫,不能聽一個默一個:①蟬、悠閑、自由自在;②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③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吳王的少年、拿著彈弓、瞄準。2.出示四組詞語,讓學生自讀互批。3.聯系四組詞語,教師示范講述“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學生邊聽邊記。4.根據四組詞語,學生練習復述故事,要求用上四組詞語。5.指名復述故事,組織學生評議。在這個綜合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我將多項語言訓練目標融合成了一個整體,實現了多項教學目標:①聽寫四組詞語的活動,不僅鞏固了學生所積累的生字、詞語,而且培養了學生短時記憶(一組詞語)的能力。②運用四組詞語聽記、復述故事的活動,教給了學生抓重點詞語聽記、復述故事的方法,而且鍛煉了學生聽記、復述的能力,同時促進了學生對所記詞語的及時運用,將書本上的詞語化為自己的詞語,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表達,真可謂一舉多得。③通過自批自改自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這樣的綜合語言活動看似平實,學生卻經歷了扎扎實實的“聽說讀寫,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既發展了語言,又培養了能力、習慣,受益非淺。
三、實現從淺層次的質疑向深層次的探究轉化
我們的課堂教學往往看得到語言而看不到人,忽視學生主動、積極的探究性學習,或滿足于學生淺層次的質疑問難,看似熱熱鬧鬧,實則收效甚微,或滿足于教師既定的答案,無意之中扼殺了學生創造性的發現和思考。因此,課堂缺少學習的熱情,也缺乏學生的靈氣,唯有讓學生向深層次作探究,尤其是引導學生發現和領悟語言的精妙之處及內在規律,才能讓語文課產生無窮的魅力。我在教學《螳螂捕蟬》一文時,在復述故事、了解課文內容之后,引導學生質疑。學生提了兩個問題:①少年所講“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事純屬偶然,也許生活中根本沒有發生過,可吳王為什么這么相信呢?②為什么吳王不聽大臣們的勸說,而竟然聽一個少年的話呢?這兩個問題涉及課文的主要內容,然而仔細讀讀課文,也不難理解。如何讓學生往深處想一想,抓住課文的要害之處深入探究呢?我靈機一動,及時追問:少年為何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勸說吳王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之渠一下子被打開,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在大庭廣眾之下勸說,會令吳王覺得很沒面子,吳王又怎么會收回已經講出口的話呢?有的說:吳王當時正在氣頭上,這樣勸說無異火上加油,說不定會把少年處死。有的說:這個故事本身很偶然,只有在一個恰當的環境之中才能讓吳王覺得可信,好主意要成功,還得有個好的計策。……在學生探究性的爭議中,一個睿智的少年形象便活在了每一個學生的心中。而后,我又及時將學生爭議的焦點轉移到了學語言上來:課文是如何突出這個“智”字的?于是學生便非常投入地探究起課文的語言表達之妙了。這樣的語文課,對學生來說就不僅僅是在學語文,更是在智慧的磁場中快樂地碰撞,所得的必然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