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精選16篇)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這是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讀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懷,我們人類更應從中感悟到許多。
本課學習引導學生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條理的基礎上,練習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并通過入情入境地品讀,感受課文飽含深情的語言,體會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難點是通過朗讀感悟,感受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二、教學目標 :
1.會寫本課的11個生字,掌握課文出現的新詞語,理解“威風凜凜、優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殺”。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最后一頭戰象在死前的變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繼續練習快速閱讀課文,從課文中的一些具體描寫中,體會村民對戰象的友好、戰象對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對逝去的戰友的深切懷念,感受人與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情厚誼。
三、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掌握課文內容,體會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厚情誼。
四、教學難點:從課文的相關語句體會人們與戰象以及戰象對戰友之間的深厚感情。
五、教學準備:
1.了解作者相關知識,寫作背景,對戰象有一定了解;
2.學生預習課文,了解大象的相關資料,可以搜集其他關于大象及人與動物的故事。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啟情導入:
1、板書“戰象”,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戰象”和“像”有什么不同嗎?
2、關于戰象課前你都收集了哪些資料?和大家說一說。
3、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第23課,一起去認識這頭經歷過戰斗洗禮的最后一頭戰象,(板書:最后一頭)齊讀課題。
(二)、初讀,整體感知:
1、下面請同學們打開書,快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匯報: 簡單地概括課文內容。
3、本課寫了關于這頭戰象的那些事情?可在書上進行勾畫。
學生閱讀后解決問題,并隨著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戰象衰老——重披象鞍——回到戰場——埋葬自己(板書可以隨學生回答靈活應變,也可以板書為:英雄垂老——重披戰甲——憑吊戰場——莊嚴歸去)
4、結合剛才的初讀,結合你的課前預習,誰來說一說這頭戰象初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師板書:忠誠、善良……)
(三)、研讀,情感升華:
1、讀過課文,你對嘎羧有了怎樣的印象?完成下面這個填空題。
這是一頭_______的戰象,因為它______________。
文中哪些語句的描寫給你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請你快速讀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讀一讀,品一品。(學生自由研讀,教師巡視,了解學習情況,參與學生的自主學習。)
2、集體交流,感情朗讀,加深感悟。可以根據學情,重點抓住以下幾處關于嘎羧行為、神態的描寫進行朗讀感悟。
(1)從哪些語句感悟到嘎羧“懷舊”“善良”?
生讀相應句子匯報:
a“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奮,兩只眼睛燒得通紅,見到波農丁,嘔嘔地輕吼著,象蹄急促地踏著地面,鼻尖指向堆放雜物的閣樓。”
(從“嘔嘔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戰象看到象鞍時的急切心情。)b“沒想到嘎羧見了,一下子安靜下來,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著,眼睛里淚光閃閃,象是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從“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見到象鞍時內心涌動的對輝煌過去的深深留戀與回味!)
c“它什么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村子走了三圈。”
(從這里感受到戰象也已經對村寨和村寨的人們產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沒有忘記村寨的人們對它的救助,對它的無微不至的關懷。)
d“它站在江邊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驚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戰象們馱著抗日健兒,冒著槍林彈雨,排山倒海般地沖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丟盔棄甲;英勇的戰象和抗日將士也紛紛中彈跌倒在江里。“親了又親”的礁石,也許是嘎羧曾經奮力殺敵的一處戰場,也許是曾灑滿戰友鮮血的一處傷心之地;“震耳欲聾的吼叫”,也許是嘎羧在深情呼喚戰友們的靈魂,也許在訴說它對戰友的深深懷念,也許在告訴戰友,它也將來陪伴它們……這樣的悲壯,這樣的深情,這僅僅是一頭戰象嗎?這是一位讓人滿懷敬仰的英雄,這是一位讓人飲淚歌頌的英雄!從這些都感受到戰象對戰斗過的地方的留戀,同時也是對救它的人們的感謝,也是對死去的戰象的深深的懷念。)
(2)匯報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語句。
a“象鞍上留著彈孔,似乎還有斑斑血跡——平添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二十六個春秋過去,象鞍已經破舊了,仍顯出凝重華貴;嘎羧披掛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
(從這里可以體會到當時戰斗的慘烈,戰象對戰斗記憶猶新,披掛上象鞍有一種無比自豪的感情。通過對象鞍和嘎羧的簡練描繪,深情地贊頌了嘎羧的英雄形象與氣概)
為什么戰象見到戰斗過的象鞍那么激動?為什么戰象披掛上象鞍又顯得那么英武豪邁?
(可聯系前面的威風凜凜,逐漸衰老和現在進行對比理解,教師的誘導,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戰象對戰斗對戰友的無比懷念之情。)
b“嘎羧要走的消息長了翅膀似的傳遍全寨,男女老少都來給嘎羧送行。許多人泣不成聲。村長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條潔白的紗巾,四條象腿上綁了四塊黑布。”(從“泣不成聲”“系紗巾”“綁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們對戰象已經有了難以割舍的情感,人們不能忘記戰象在戰斗中立下的赫赫戰功,人們對戰象的將要死去表達了極度的悲傷。順勢再鞏固側面描寫)
(3)從哪些地方又感受到這頭戰象的“忠誠”?
生匯報“戰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戰斗的戰友躺在了一起”部分。以下內容重點體會:
a“嘎羧來到石碑前,選了一塊平坦的草地,我們躲在遠處,看著它的身體一寸一寸往下沉。”從這里你體會到什么?
b“嘎羧臥在坑底,側著臉,鼻子盤在腿彎,一只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嘎羧凝望著天空會想些什么?
(4)課文里還有令你感動、令你深思的語段嗎?請有感情地讀一讀吧。
(四)、拓展延伸,促升華:
1、此時,你想用怎樣的語言來贊頌嘎羧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寫下你最深刻的感受!
2、交流讀后的感受。
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對嘎羧生命最后一程的細膩描述,贊頌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字里行間,也有更深刻的含義——它雖然只是一頭戰象,卻有著超人的情懷,這值得人們細細品味、深深思索。
七、板書設計:
23、最后一頭戰象
英雄垂老 善良
重披戰甲 忠誠
重臨舊地 英勇
自掘墳墓 堅強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篇2
抓細節 感情懷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教材內容:人教版國標本六年級語文上冊23課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的28 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理解“排山倒海、漫不經心、震耳欲聾、炯炯有神”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復述課文。
3.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與同學一起探究解決。
4.學習作者具體細致的表達方法,感受戰象嘎羧英勇善良、有情有義的高尚情懷。
學習重難點:
1.快速閱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2.抓住文章的細節描寫,體會嘎羧的高尚情懷。
學習準備:
搜集有關戰象的歷史資料讀一讀,大致了解一下戰象的一些情況。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導學
一讀,解決字詞
1.我會看拼音寫漢字:
rì kòu xiānɡ jiāo jiāo zào qì bù chénɡ shēnɡ
pí ɡé zāo yù shí bēi yù xuè bó shā
2.我會弄懂詞語意思:
排山倒海:
漫不經心:
震耳欲聾:
炯炯有神:
二讀,概括內容
作者 用飽含深情的筆調記敘了曾經在 中幸存寫下來的最后一頭戰象 ,自知 已至,便再次佩上 ,來到 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著戰友們的“ ”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 的故事,贊美了嘎羧是一頭 的大象!
三讀,查閱資料
1.作者的相關資料。
2.戰象的相關資料。
四讀,產生質疑
預習課文后,請同學們把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寫下來。
【評價:新課標要求“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以上“四讀”的實質就是要求學生在上課前,和文本“親密接觸”,為學習新知識而做必要的準備。真正有質量的預習導學,不僅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使學生的自學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諸方面得到培養和提高。】
課中——學習·研討
一、聽寫生詞,抓基礎
日寇 埋葬 陣亡 喘息 香蕉 皮革 凝重 華貴 英武 氣概 石碑
蒼茫 焦躁不安 漫不經心 久別重逢 橫遭不幸 震耳欲聾 浴血搏殺
1.聽寫完后,小組內交換批改。
2.課后,把聽寫錯誤的字訂正四遍。
3.對于剛才聽寫的詞語的意思,有不明白的,提出來集體解決。
二、引導品讀,抓細節
課前,同學們用“四讀法”預習了《最后一頭戰象》,肯定有很多地方讓你感動。請你快速默讀全文,找出最讓你感動的地方,把它畫下來,并在旁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然后再有感情地讀一讀。(學生自由研讀,教師巡視,了解學習情況,參與學生的自主學習。)
1.指名讀。如:嘎羧要走的消息長了翅膀似的傳遍全寨,男女老少都來為嘎羧送行。許多人泣不成聲。村長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條潔白的紗巾,四條腿上綁了四塊紗布。……它什么也沒有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寨子走了三圈。
2.談感受。
a從“泣不成聲”感受到寨子里的人對嘎羧的留念,從“它什么也沒有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寨子走了三圈。”體會到嘎羧的善良和對寨子里的人的留念。
b按照西雙版納的風俗,只有人死后才能系紗巾,綁黑布。而村長的舉動說明嘎羧在全寨人的心中早已不是一只動物,而是寨子中的一名重要成員。
c寨子里的人真是有情有義,戰象嘎羧更是有情有義。
把這種感情讀出來。(指名讀、小組讀、齊讀。)
3.小練筆:嘎羧告別村寨的場面肯定很感人,寨子里的人會怎么說、怎么做,嘎羧心里又會怎么想呢?試著寫一寫那感人的場面:
4.總結學法:剛才咱們先找出課文重點段落,繼而找出關鍵的字詞句,并聯系上下文進行品讀,通過嘎羧的動作、神態,讀懂了嘎羧的心,讀出了嘎羧的情。這種讀書方法叫作:品細節。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長,接下來咱們就用這種“品細節”的讀書方法學習剩下的內容,試著填一填下面的表格。
細節描寫
我的感悟
三、研讀細節,抓感悟
集體交流,感情朗讀,加深感悟。在匯報交流中,根據學情,重點抓住以下幾處細節描寫引導學生朗讀感悟——
1. 嘎羧再次見到象鞍時的舉動與神情。
a象鞍很漂亮、很華貴,嘎羧披掛上象鞍肯定很威武、很帥氣。從“留著彈洞”、“混合著一股皮革、硝煙、戰塵和血液的奇特氣味”感受到象鞍有著奇特的經歷,它記載著當時的歷史,記載著嘎羧的英勇。
b從“呼呼吹去”、“久久”、“摩挲”、“淚光閃閃”體會到嘎羧見到象鞍時的內心非常激動。
c嘎羧見到象鞍一下子安靜下來,這種“安靜”是表面上的“靜”,實際上嘎羧的內心“波瀾起伏”。它看見了象鞍,一定想起了自己的過去。
d小練筆:是的,象鞍有著嘎羧輝煌的過去,有著嘎羧忠貞不死的經歷。面對象鞍,嘎羧一下子安靜下來,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著,眼睛了淚光閃閃。此時此刻,它在想:
2. 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為。
a嘎羧在礁石上親了又親,說明這塊礁石對它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可能是它和戰友們曾經玩耍嬉戲的場所,也可能是它和戰友們曾經奮力殺敵的戰場。
b嘎羧“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也許是在深情地呼喚已故戰友的名字,也許它會說:等著我,我來了……
c嘎羧“凝望”的不僅僅是“清波蕩漾的江面”,它一定還望到了二十六年前的那場戰斗。
d小練筆:是啊,嘎羧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地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眼前浮現出二十六年前那驚天地、泣鬼神的一幕:
3. 嘎羧為自己挖掘墳墓的壯舉。
a靜靜地為自己挖掘了墓地,靜靜地躺在那里,靜靜地死去,嘎羧死得坦然、死得從容、死得讓人動容。
b嘎羧到死還忘不了這片曾經灑滿鮮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經并肩戰斗的同伴。這是一頭多么重情重義的大象!
c“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嘎羧死了以后都不肯閉上眼睛,它都看到了什么呢?
d小練筆:嘎羧靜靜地為自己挖掘了墓地,靜靜地躺在那里,側著臉,眼睛睜得老大。此時此刻,嘎羧看到了:
指導朗讀,讀出感動,讀出敬佩,讀出贊詠。
四、回讀全文,抓文脈
1.嘎羧雖然是一只動物,卻具有如此高尚的情懷,真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深深地思索啊!來,讓我們再次回顧全文,再次走進嘎羧的世界——
2. 課文以 為序,描寫了 、 、 、
四個片段,讓我們感受到嘎羧是一頭 的戰象。
【評價:文本一旦由作者完成,就以物化的形式存在著。任何文本言語都不單是字詞句段的載體,其中必然充溢著作者在特定環境中某種獨特的生命活動所產生的意味。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對嘎羧行為、神態的具體描寫,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懷,這也是教學重點和難點所在。項老師采用了“抓細節、重感悟、悟情懷”的方法,輔以課堂小練筆,讓學生既關注了“文本內容”,又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言語表達”,從而很好地讓學生讀懂了嘎羧的心,讀出了嘎羧的情。】
課后——鞏固•延伸
1.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爸爸、媽媽、朋友……)
2.學完這一課,我有很多收獲:
3.這篇課文的的作者是沈石溪。沈石溪被譽為“中國動物小說大王”,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讀一讀他的另外兩部代表作:《狼王夢》、《第七條獵狗》。
【評價:用自己的話講故事鍛煉了復述能力。讓學生寫收獲,鍛煉了總結歸納能力,可以是學習內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學習方法方法的。推薦閱讀,讓課內走向課外,做到了“得道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總評:這篇導學案在總體設計上,能夠以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新課標為依據,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意識,很好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首先,在環節的設計上,教師根據課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確定了相應的導學策略和方法,采用多種途徑,促進有效參與,注重過程評價,促進能力發展。
其次,讓學生既“得意”,又“得言”。不僅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細節內容,通過對主人公動作、神態、行為的描寫,讓學生明白課文寫了什么、作者說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感情,而且采用了隨文練筆的形式,“寫”進課堂,鍛煉了學生“寫”的能力。
最后,注重知識的形成的過程。從課前的預習導學,到課堂的層層深入,再到課后的拓展延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做到了課內和課外的有機結合,既鍛煉了學生的預習能力,又學會了理解與表達,進而使感知更加敏銳、語感更加靈動、情感更加豐富、情趣更加高尚、視野更加敞亮,從而實現知識的建構和自我的更新。】
資料鏈接
1.沈石溪,原名沈一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被譽為“中國動物小說大王”。1952年生于上海,1980年開始從事業余文學創作,1985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小說《圣火》獲1990年世界兒童文學和平獎。《第七條獵狗》獲中國作協首屆兒童文學作品獎。《一只獵雕的遭遇》獲中國作協第二屆全國兒童文學優秀作品獎。《斑羚飛渡》一文榮獲人民文學出版社首屆《中華文學選刊》獎,中國臺灣兒童文學學會、《民生報》、《國語日報》、《兒童日報》、《幼師少年月刊》聯合主辦“好書大家讀”活動推薦書目。
2. 戰象,在古代戰爭史上曾出現過的一種特種部隊,它在戰爭中發揮著現代部隊中坦克的作用。經過訓練的戰象,作戰時沖鋒陷陣,勇猛無敵,能破城門、毀營壘、折武器、踏敵軍、陷敵陣,常給敵方造成極大的殺傷。
大約四千年前,印度河文明開始馴象。但是象并未完全家養化,人們必須在野外捕捉象來使用。首先被馴化的品種是亞洲象,主要用于農業。人類首次驅使象上戰場是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古印度。當時吠陀時代的印度有幾首圣歌對此加以記載。大約同時的中國商朝人也最先將象編入軍隊。十五世紀后期開始,戰爭進入火器時代。從此組織戰象沖鋒實在荒謬,因為火炮能輕易擊敗它們。人們從此不再驅使象沖鋒陷陣,而是承擔其他的軍事任務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篇3
學習目標:1.快速閱讀課文,品讀課文后三個精彩片段;2.體會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的作用,同時感受課文飽含深情的語言,體會戰象嘎羧的高尚情懷,并初步感受作者的具體、細致的表達方法 過程: 一、導入課題,提出學習目標。 二、 學生自學 自學方法:1.快速默讀課文后三個精彩片段,在書上標出重點語句,寫出自己的感想。 2.不懂的地方請同學們做好標記,小組討論解決。 三、談談嘎羧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懷舊、善良、堅強、英勇、忠誠) 四.小組討論與展示 1 .從文中哪些語句感悟到嘎羧“懷舊”“善良”?(1-2組) 2.從文中哪些語句感受到嘎羧“堅強、英勇”?(3-4組) 3.從文中哪些語句感受到這頭戰象的“忠誠”?(5組) 4. 誦讀“莊嚴歸去”,戰象嘎羧有情有義,帶著對英雄的崇敬,深情地朗讀20—23自然段。(6組) 五、小結。它雖然只是一頭象,卻具有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這不僅僅是一頭戰象,這是一位讓人滿懷敬仰、讓人飲淚歌頌的英雄! 六、達標檢測。 1.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 )( )凜凜 炯炯( )( ) 久別( )( ) 震耳( )( ) ( )( )倒海 ( )( )成聲 長途( )( ) ( )( )不安 2.戰象知道自己即將死去時,它做了哪幾件事情?請你們概括一下。 1). ; 2). ; 3). 。 3. 小練筆:故事最令你感動是什么?寫寫你的感受和心情。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日寇、凝重、華貴、英武、氣概、焦躁不安、漫不經心、久別重逢、橫遭不幸、震耳欲聾、浴血搏殺”等20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能提出不理解的問題,與同學一起探究解決。
4.學習作者具體、細致的表達方法,感受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教學重點:
通過入情入境地品讀,感受課文飽含深情的語言,體會人們與戰象以及戰象對戰友之間的深厚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朗讀感悟,感受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輝煌與莊嚴,感受戰象嘎羧高大英勇的英雄形象,感受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教學準備:
1.了解作者相關知識,寫作背景,對戰象有一定了解。
2.學生預習課文,了解大象的相關資料,可以搜集其他關于大象及人與動物的故事。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交流了解,導入新課。
1.大象是人類的好朋友,可以為人類做好多事情,你能簡要地說一說嗎?
2.揭題。
3.故事發生在1969年,到云南西雙版納插隊的動物小說家沈石溪,親眼目睹了一件令他終生難忘的事情,于是他在文章中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它雖然只是一頭象,被人類稱之為獸類,卻具有很多人所沒有的高尚情懷……
4.據題提問。
二、速讀課文,了解大意
1.下面就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讀順。
(2)理解下列生字詞,通過品讀加深理解:威風凜凜、排山倒海、勢不可當、優哉游哉、焦躁不安、久別重逢、英武豪邁、泣不成聲、震耳欲聾、炯炯有神、激越悲壯、浴血搏殺
(3)思考剛才的問題
2.檢查交流;
板書:英雄垂暮──重披戰甲──憑吊戰場──莊嚴歸去。
三、品讀課文,感受嘎羧。
(一)認識英雄,告別村民。
1.默讀課文,找到關于象兵的介紹。
2.了解象兵抗擊日寇前的那段歷史
出示課件:屏幕上出現一幅東亞地圖
日本是一個被大海包圍的彈丸之地。日本軍國主義者野心勃勃,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侵占我國東北三省;1937年,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1939 年3 月,侵占南海群島;1941年12月,日寇占領香港;1942年,日軍侵占菲律賓、緬甸……日軍一次又一次揮舞戰刀,鐵蹄所到之處,山河破碎,生靈涂炭。日軍的暴行也激起了民眾的怒火,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國,燃遍整個東亞。
1943年,當日寇的魔掌伸向云南,伸向西雙版納時,象兵們英勇地扛起了抗日的旗幟。現在,讓我們回到那刀光劍影的戰爭年代,感受那英勇慘烈的戰斗場面吧。
1943年,象兵在西雙版納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戰斗結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體,我方八十多頭戰象全部中彈倒地。
3.閱讀這段文字,想象當時情景。
八十多頭戰象冒著槍林彈雨,排山倒海地沖向敵人;槍炮聲、喊殺聲、大象的悲壯的吼叫聲回蕩在打洛江畔;在鬼子的槍炮中,英勇的戰象和抗日將士也紛紛中彈倒地。日寇們鬼哭狼嚎,丟盔棄甲。
4.經過這場驚天動地的戰斗,嘎羧成了幸存下來的戰象。村民們怎樣對待這頭戰象?除了故事中的描述,你還能想象到什么?
(正是戰象們打跑了日本鬼子,這個小村莊才免遭戰火的洗劫。村民們對嘎羧特別好,把自己平常舍不得吃的水果送到嘎羧嘴邊;村民們為嘎羧搭起了高大的象房;村民們讓波農丁來專門照顧它;夏天,村民為嘎羧洗澡;冬天,村民給嘎羧生起了火爐……)所有的這些都體現了村民對這位英雄的敬仰之情。 板書:英雄 敬仰
5.指導朗讀相關段落語句
6.村民無微不至的照顧,嘎羧看在眼里,記在心間。時光如水,歲月如梭。一晃二十六年過去了。曾經英武豪邁的英雄老了。嘎羧就要走到生命盡頭了,它舍得離開村民嗎?
7.你能根據這段話設計什么問題來考考大家嗎?(為什么要繞村走三圈?)
8.解疑。
(二)重披戰甲,回想過去
1.嘎羧在離開村子前,它最先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找當年自己曾經披掛過的象鞍。)古人說:讀書貴有疑。現在,讓我們來細細地品讀重披象鞍這一部分,在這段話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嗎?(學生讀書,勾畫句子,寫問題與體會,教師巡視)
2.交流;
(1)嘎羧為什么要尋找象鞍?在這二十六年間,嘎羧為什么不去看望這位老朋友,而在臨死前才找到象鞍并披掛上象鞍?
(2)哪句話最能體會到嘎羧對象鞍的深深情感的?
① 指名讀讀這句話。
② 哪些詞語打動了你的心?
③ 你能讀出嘎羧心中的那份傷感,那份珍惜、那份感動嗎?
(3)嘎羧看到了象鞍,一下子安靜下來,可它的內心安靜嗎?(沉浸在對輝煌過去的深深留戀與回味里)
(4)齊讀體會。
3.小結:嘎羧在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時,首先想到的是重新披掛上它的象鞍,它想起了它作為一頭戰象的輝煌與榮耀,想起了二十六年前那場驚天動地的戰斗,想起了和它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然后,嘎羧踏上了它的不歸路。在這生命的最后時光里,嘎羧還做了哪些事情?它為什么要這樣做,我們下節課再來探討這些問題。
五、作業設計
1.繼續朗讀課文,寫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2.抄寫文中的生字和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3課——(齊讀)《最后一頭戰象》。
2.這篇課文描寫了這最后一頭戰象嘎羧的哪些事?(小標題——主要內容)
3.上節課,我們已經學過了——重披象鞍和告別村民這兩部分內容,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接下來的兩個部分。
二、品讀課文。
(三)打洛江畔 緬懷往事
1.自讀課文14自然段,邊讀邊想,有什么地方讀不懂,在書上做個記號,等會兒提出來。
2.交流,可能有;
為什么嘎羧“久久凝望”江面?或嘎羧“久久凝望”凝望的是什么?
為什么嘎羧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
嘎羧為什么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互相交流,隨機進行朗讀指導。
① 嘎羧為什么要“久久凝望”? “凝望”什么意思?說話練習:嘎羧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它仿佛看到了 。
② 為什么嘎羧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 這塊礁石對嘎羧來說有著特殊的情感:也許 ;也許 ;也許 。)
③嘎羧為什么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嘎羧在大聲地說什么?戰友?鄉親?土地?)
4.此時此刻,相信嘎羧給你們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現在我們再把整段話連起來讀讀。
5.創造性復述,加深理解。(自說——指名)
假如你就是嘎羧,來到打洛江畔,怎么說這段話?說的時候,不但要把自己當成嘎羧,還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舍,甚至可以調整句子的順序。
6.你覺得這是什么樣的嘎羧?(重情重義、善良忠誠……)
(四)百象冢旁,莊嚴歸去
1.離開了打洛江,最后嘎羧來到了埋葬八十多頭戰象的地方——百象冢。
2.它要在百象冢干什么?對一頭老象來說,祖先留下來的象冢,不是它的歸宿嗎?
3.輕聲讀嘎羧挖坑的部分,看看有那些地方讓你感動,讓你震驚,感到不可思議?拿起筆來,給這些句子劃上線,做上披注,寫寫你的體會。
4.交流,隨機進行朗讀指導。
想象:此時的嘎羧是怎樣的嘎羧?(瀕臨死亡、體力不濟、疲憊……)所挖的坑的大小?
補充材料:據我所知,嘎羧被村民救回來后,雖然治好了傷,卻留下了嚴重的身殘:腿瘸了,頭歪了,可就這樣一頭戰象,長途跋涉,幾天沒吃,還堅持不懈地挖著,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他心中到底在想什么?
5.小結:生不能在一起,死也一定在一起,這樣的悲壯,這樣的深情,這哪是一頭戰象呀?這分明是一位讓人敬仰的英雄呀!嘎羧走了,帶著他的忠誠,帶著他的情義走了,這一路我們陪他走來,走得艱難卻堅定。把黑板上小詩送給他;
重披鎧甲赴歸途
憑吊戰場情義重
英雄相依共長眠
一片忠誠付青天
6.現在,我們就要離開“百象冢”了,你想對戰象嘎羧說些什么呢?
三、課外延伸
1.作家沈石溪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只是為了講一個故事給我們聽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自己說的話。
做至情至性的人,發感人肺腑的文字,在強者面前不示弱,在弱者面前不逞強。淡泊名利,多做實事,這就是我作文和做人追求的境界。
動物小說寫的是動物,折射的卻是人類的情感,因此想引發人類更多的思考。
2.齊聲朗讀
3.沈石溪還有更多這樣的作品,當你去閱讀他的作品是,你會發現動物像我們人類一樣有著愛情,親情,友情。像我們一樣竭盡全力地生活著,奮斗著,直到走完自己的一生。今天這堂課希望只是一個引子,引導你們去讀更多他的作品,去學習,去思考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篇5
《最后一頭戰象》的教學已經結束了。此時此刻,悲情依然縈繞于懷,感動震撼依舊在心中激蕩、蔓延,真是課已止,情未息,意無窮……
在劉亞雄老師的引領下,我們與臺上的孩子們一起走進一個發生在動物身上的撼人心扉、令人動容的悲情故事,結識了一頭有血有肉、重情重義、善良忠誠的戰象嘎羧,并與戰象嘎羧一同經歷了生命大限將至時的心路歷程——從英雄垂暮時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戰甲時的英武豪邁,從重臨舊地時的深切緬懷到安葬自己時的坦然安詳,真是:英雄垂暮近黃泉,重披戰甲憶當年。憑吊故地念戰友,莊嚴歸去共長眠。
我們沒想到這樣的忠貞不渝、這樣的刻骨銘心竟然發生在動物身上。于是,我們知道了萬物皆有情,在天然生命世界里的情感更純凈、更質樸、更美好。于是,我們也漸漸讀懂了另類作家沈石溪借這篇動物小說所要折射出來的人類情感以及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動物猶此,人何以堪?這篇質樸的、還原生命本質的動物故事,給生存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震撼和感動,更多的是思考和借鑒。我想,這正是這篇文本的魅力所在,也是沈石溪創作的魅力所在。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如此有魅力的文本,那么如何憑借這樣的文本,依托著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讓我們的課堂、我們的語文教學也魅力無限呢?今天下午,我們在湖南劉亞雄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找到了些許的答案。聽劉老師的課總體感覺是:教學思路在清晰連貫中蛇行,教學環節在自然流暢中游走。動態生成中彰顯教師的教育智慧,氣定神閑中透露教師的扎實功底。
劉老師的課是有魅力的,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她的課能從以下幾方面給我們帶來啟示和教益,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一、褪盡浮華,返璞歸真,這是一節本色的語文課堂。
曾幾何時,我們的語文課堂披上了華麗的外衣,成了一個花架子,課堂儼若熱鬧的市場,想怎么學就怎么學,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想讀哪一部分就讀哪一部分……看似熱鬧的課堂里,學生究竟又能學到些什么呢?課堂中不再有瑯瑯的讀書聲,不再有扎扎實實的語言訓練,不再有認認真真的學法指導。在熱鬧浮華中,語文教學被抹去了本色,發生了“錯位”。驀然回首,我們發現在新理念的沖擊下,我們有些迷失了自我。于是清醒后的大家開始尋找自我,回歸本色。
本色語文,就是讓學生徜徉在內涵豐富的語言文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去觸摸語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去關照語言文字,用語言文字滋養稚嫩的心靈,用自己積淀的語言文字去放飛心靈。就是讓學生吮吸著漢語言文化的乳汁健康幸福地成長。本色語文說白了,就是用語文的方法學語文,語文的魅力在語文里。很欣賞王菘舟老師的一句話:“語文老師要用語文的眼睛看語文,用語文的耳朵聽聲音,用語文的嘴巴去交談,用語文的心靈去感受、去思考、去體驗。”
劉老師的課就是一節本色的閱讀課,它的本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本色導入。劉老師的導入方式簡潔實用,沒有渲染的語言,沒有翻新的花樣,緊扣題目中的“戰象”,以一句“你們見過大象打仗的場面嗎?”引領學生快速進入了文本的第一自然段,在對象兵的介紹中學生感受到了戰象在戰場上的作用,它們不光馱著象兵浴血搏殺,還像一位勇猛無謂的展示奮力殺敵,“長鼻劈敵”、“象蹄踩敵”,它們像象兵一樣威風凜凜、勢不可擋。它們哪里是象,分明是戰士,是士兵。對這樣的戰象,未曾走進故事,便已肅然起敬。在了解了戰象的作用,交流了印象之后,劉老師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頭戰象——嘎羧。這樣的導入方式沒有花架子,充滿了語文味,劉老師是在用語文的方式導入新課。
2、本色理解。審視劉老師的閱讀理解過程,一個主問題(核心問題)貫通全文——“文中的嘎羧有著怎樣的情感,課文又是怎樣來表現它的情感的呢?”,這個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這個主問題的引領下,學生首先走進了“段落”的叢林——披掛象鞍,快速閱讀,感受戰象的所作所為;然后又走進“句子”的叢林 ——找最能表現嘎羧對象鞍深厚感情的句子,圈畫體味交流。此時,學生已經走進了語文的叢林中去感受體味嘎羧豐富的情感世界。但這還不夠,劉老師又繼續引領學生在密林中探幽尋蹤,那就是抓詞語——你覺得哪個詞最能表達嘎羧對象鞍深厚的感情,引導學生抓住描寫戰象嘎羧動作、神情的關鍵詞語來交流體會,摩挲、淚光閃閃、久久地、呼呼吹去、久別重逢。因為動物是沒有語言的,也沒有為常人所明了的表達方式,但它們的行為、神情自然流露出他們豐富的心理變化與情感起伏。抓住這些舉止神情就能走進它們的內心世界。于是,學生從這些關鍵詞語中真切地感受到嘎羧見到象鞍時內心涌動的對輝煌過去的深深留戀與回味。憑吊戰場部分,劉老師同樣引導學生由段到句到字詞,抓住“久久凝望”、“親了又親”、“吼叫”體會嘎羧對戰友的無限緬懷,對過去驚天地、泣鬼神戰斗場面的無比留戀。可以說,在整個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劉老師始終關注文本中的語言因素,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和依托,不僅讓學生搞明白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即“寫的是什么”,還讓學生搞明白這些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即“表達的是什么”,還讓學生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的,即“怎么寫的”。我一直認為: 只有鉚定語言文字的閱讀教學才是真正的語文課。
3、本色結課。本色的語文課不僅讓學生去觸摸語言文字、關照語言文字、感悟語言文字,還會放飛語言文字。這節課的最后,劉老師安排了一個“練筆”環節,讀寫結合——臥在坑底的嘎羧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它凝望的眼睛一定有話想說,它想說些什么?你看到靜靜躺在墓坑里的嘎羧,又想說些什么?從兩個內容中任選其一寫話。可以說此時學生已經體會到嘎羧豐富的情感世界,對這位“戰斗英雄”充滿了無限的敬意。老師用一種語文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傾吐心聲、抒發情懷的機會。于是學生的情感在放飛,語言文字在放飛。聽著學生發自肺腑的心聲,我們感受到飽含真情的語言文字是溫潤的,是震撼的,是有生命力的。這就是本色語文的美魅力。語文課的最高境界有人說是“無痕”,我還想說是“本色”,是“本真”,是“原汁原味”,是“原生態”!
二、刪繁就簡,長文短教,這是一節簡約的語文課堂。
《最后一頭戰象》可以說是人教版六個年級十二冊教材中篇幅最長的一篇課文,約有兩千字。這么長的一篇課文,劉老師只用了一個課時,在和學生沒有任何接觸的情況下,不僅讓學生瀏覽了課文,學習了生字詞,還理清了課文的敘述順序,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還引導學生讀懂了課文,體會到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還引導學生品味了課文的語言,揣摩了作者的表達方法。很多老師兩課時都未必做得完、做得好的事情,劉老師一課時便達成了,課堂教學達到了高效,可謂是長文短教的典范。
長文短教主要解決的是課文長而教學時間相對不足的矛盾。辨證處理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時間的利用問題,是長文短教的關鍵。《最后一頭戰象》這樣的長文,是面面俱到,還是突出重點,是樣樣求全,還是刪繁就簡,教學內容的選擇顯得至關重要,因為內容決定形式。我們看到劉老師的課導入即學文,一個核心問題貫穿始終,抓住最能表現嘎羧忠誠、重情義的三件事中的重點語句、關鍵字詞進行理解、品味。這種“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做法節省了大量的教學時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長文短教,要求教學必須克服面面俱到、樣樣求全的弊端,精選教學內容,簡化教學頭緒,突出教學重難點。長文短教雖然截取的內容短了,發揮的效應卻不能短,那就是在語言訓練上,要讓學生學有所獲;在情感上,要得到熏陶感染;在學習方法上,能夠得到感性認識;在過程中,能夠充分參與。這就要求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是語言和精神同生共構的最佳結合點。
劉老師課堂的簡約還表現在:沒有眾多的頭緒,沒有紛繁的理解,沒有花樣翻新的手段,自始至終圍繞著“讀書—理解—讀書”的環節展開。在讀中理解語言,在理解中體會情感,進而讀出理解、讀出情感、讀出個性。指名讀、齊讀、指導讀、引讀、范讀,讀得有層次,讀得有變化,在入情入境的讀中,學生感受到動物也像人一樣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動物也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劉老師的長文短教使我們懂得了一個道理:放棄也是一種美麗,舍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莎士比亞說——簡約是智慧的靈魂,我想說:大道至簡,簡約就是高效!
三、學法引路,由扶到放,這是一節自主的語文課堂。
學生是自主的個體,他們有自主發展的權利,學法指導就是在為學生的自主發展、自能學習奠基鋪路。劉老師這節課有幾個學法習得點:①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戰象”的含義。②聯系上下文理解“久別重逢”。③抓主要事件概括主要內容。④運用抓重點詞句、聯系上下文、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理解內容,體會情感。⑤在書上作批注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比較適宜于高年級的學生,劉老師很善于在學生讀書交流的過程中,歸納點撥學習和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習法、悟法、得法。
當然習法、悟法、得法的目的是為了用法。課堂教學中,劉老師安排了一個環節非常好,那就是讓學生運用閱讀“重披戰甲”時習得的閱讀方法自主閱讀后面兩部分的內容,教師由扶到放,學生剛剛學到的方法有了用武之地,學以致用,長此以往,學生閱讀、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愁不提高。
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學”起來讓學生“動”起來。相信學生的潛能,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這便是自主的語文課堂。
評析劉老師的課堂教學,感悟一些名家的課堂教學,我明白了——本色的、簡約的、自主的、真實的課堂就是魅力的課堂。一個用心經營構建魅力課堂的教師必定也是一個魅力教師。
觀賞這些老師的課,不僅像在拜讀佳作,還似在玩賞美玉。但白璧微瑕,再好的玉石也難免會有“微瑕”,這節課亦是如此。這節課的主要問題有:①受賽事影響,課堂承載量過大,學生讀書品味還不夠充分,有走馬觀花之感;②課后生字共有11個,僅處理一個“寇”字顯得輕描淡寫,固本強基不夠,有作秀之嫌。③作者是怎樣表達動物間的情感的這一表達方式有提問而無落實。這些問題告訴我們一點:魅力語文課堂還應是扎實的課堂,平實的課堂。
最后,由衷地感謝劉亞雄老師遠道而來為我們奉上這樣一道豐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大道至簡,知易行難。這些全國獲獎課充滿了無限的魅力,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和感悟,但要知道,光鮮亮麗的背后不知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打磨和歷練,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力量。有一種擁有叫付出,有一種付出叫幸福。就讓我們像這些獲獎教師一樣,繼續執著地行走在語文教學的大道上,讓幸福在付出中升華!
附:劉亞雄執教《最后一頭戰象》的課堂實錄及視頻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實錄
湖南師范大學子弟學校 劉亞雄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您好。
師:同學們,你們看到過大象打仗的場面嗎?
生:沒有。
師:那我們就來讀讀這段話。(課件出示文字)
生:(讀)西雙版納曾經有過威風凜(lǐn)凜的象兵。所謂象兵,就是騎著大象作戰的士兵。士兵騎象殺敵,戰象用長鼻劈敵,用象蹄踩敵,一大群戰象,排水倒海般地撲向敵人,勢不可當。
師:這些戰象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生:這些戰象非常勇猛。
生:這些戰象八面威風。
師:同學們,就是這群英勇的戰象,在一次打擊日冠,保衛家園的戰斗中,不幸全部中彈倒地。人們在埋藏它們的尸體的時候,救活了一頭身負重傷的戰象。它叫嘎羧,它就是——
生:(齊讀課題)最后一頭戰象。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它的故事。請同學們打開書121頁,請大家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嘎羧臨死之前主要做了哪件事。
(學生默讀課文。)
(課件出示詞語)
師:有很多同學已經向我示意讀完了。這一課中有一些詞語,要特別注意它們的讀音。誰給大家讀一讀?
生:(讀)日冠、撲喇喇、摩挲、斑斑血跡、浴血搏殺、
師:這個“日寇”的“寇”字不但難讀,還很難寫。大家看陳老師寫一遍。上面一個寶蓋頭寬點寫,左下一個“元”字,豎彎鉤拉過來,要托住上面的豎、橫、橫撇、點。看清楚了嗎?請在書上寫一遍,看誰寫得又快又好。
(學生寫字)
師:讓我們回到剛才的問題,嘎羧臨死之前主要做了哪些事?
生:嘎羧臨死之前把自己的象鞍披掛在身上。
師:能用更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嗎?
生:嘎羧在臨死之前披掛象鞍。
師:非常準確,謝謝你。(師板書:披掛象鞍)第一件事是披掛象鞍。請繼續發言。
生:之后他來到了百象冢。
師:來到象冢干什么?
生:它在百象冢挖了一個坑,把自己埋在了曾經和自己并肩戰斗的朋友們一起。
師:這樣說就非常準確了。那你能不能像剛才那位同學一樣,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生:莊嚴歸去。
師:好,就寫你這個。(師板書:莊嚴歸去)繼續交流。
生:在嘎羧臨死前還做了一件事,它回到了自己曾經搏殺的戰場。
師:能簡單概括嗎?
生:返回戰場。
師:第二次回戰場,我們能否叫“重回戰場”?
生:可以。(師板書:重回戰場)
師:同學們,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最后一頭戰象嘎羧臨死之前——
生:(齊)披掛象鞍,重回戰場,莊嚴歸去。
師:寫了這些事情。同學們,我們在閱讀篇幅比較長的文章時,可以這樣,采用抓主要事件的辦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板書:抓事件)同學們,這是一篇動物小說,它的作者沈石溪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課件出示)
動物小說寫的是動物,折射的卻是人類的情感。
——沈石溪
師:那么,文中的嘎羧又有著怎樣的情感,課文又是怎么表現它的情感的呢?接下來,我們要深入學習課文。首先,我們來看“披掛象鞍”這部分課文。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課文的5-9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現嘎羧對象鞍的深厚感情的句子,畫下來,讀一讀,體會它的想法。
(學生默讀、標畫)
師:畫好了嗎?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吧。先讀句子,再說體會。
生:(讀)沒想到,嘎羧見了,一下子安靜下來,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著,眼睛里淚光閃閃,像是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師:這個同學真是好眼力,找到了這部分課文中最感人的一句。其他找到這句話的同學請舉手。(很多學生舉起手來)這么多呀!看來大家真是英雄所見略同。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句話,(課件出示)你覺得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語,最能表達嘎羧對象鞍的深厚感情,請把它圈下來。
(學生在書上標畫。)
師:你覺得是哪個詞?
生:淚光閃閃,從這個詞我看出嘎羧對象鞍有著很深厚的感情。
師:都流淚了,是不是?還有哪個詞?
生:我覺得是“久別重逢”這個詞,我覺得嘎羧和象鞍就像久別重逢的老朋友,它對象鞍有著深厚的感情。
師:它們是多久沒見的老朋友了?
生:20多年。
師:對了,很久分別,再次見面,這就叫——
生:(齊)久別重逢。
師:好,繼續發言。
生:我覺得是“摩挲”這個詞,嘎羧見到了久別重逢的象鞍,感情很真切地……
師:你感覺到嘎羧對象鞍很有感情,它非常的激動,對不對?這位同學關注了嘎羧的動作(師板書:動作),還有人關注它的神態嗎?(師板書:神態)
生:我是從“呼呼”這個詞感受到嘎羧對象鞍有種很親切的感覺。
師:還能感受到什么?
生:對象鞍的留戀。
師:好。
生:我覺得應該有四個詞: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
師:你概括了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那為什么嘎羧見到象鞍會如此激動?
生:因為象鞍上面有彈洞和斑斑血跡,混合著一股皮革、硝煙、戰塵和血液的奇特氣味。
師:她能聯系著后面的課文來理解,非常好。那夏羧看著象鞍上的彈洞和斑斑血跡,聞著上面的血液和硝煙的氣味,它會想起什么?
生:它會想起,當年我就是掛著它,保護我們的家園,與日冠打仗。
師:說得真好。
生:它會想起當年浴血搏殺的情景。
師:你的想象真豐富。
生:它會想起當年和它一起并肩作戰的大象朋友們。
生:它還會想起當年它在戰場上浴血搏殺的英勇。
師:是的,這頭戰象有它輝煌的過去,有它出生入死的經歷,所以,它看到象鞍,會如此的激動。同學們,你們看,我們聯系上下文(板書),邊讀邊想象(板書),就讀懂了嘎羧的心,體會到了它美麗的情感,你們能讀出嘎羧這激動的心情嗎?請你們自己先練習練習。
(學生自讀課文)
師:誰愿意給大家讀一讀?
生:(讀)沒想到,嘎羧見了,一下子安靜下來,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著,眼睛里淚光閃閃,像是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師:讀得非常流利,還有誰想讀?
(再指名學生讀文。)
師:你非常激動。劉老師也想讀一讀。請大家閉上眼睛,一邊聽我讀,一邊想象嘎羧見到象鞍時的動作、神情。
(師范讀。)
師:睜開眼睛,拿起書,像劉老師這樣,帶著你們的體會,帶著你們激動的心情,一起讀。
(生齊讀)
師:還有誰找到了別的句子,也請你給大家讀一讀。
生:(讀)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奮,兩只眼睛燒得通紅,見到波農丁,歐(ōu)歐地輕吼著,象蹄急促地踏著地面,鼻尖指向堆放雜物的閣樓,像是想得到閣樓上的什么東西。我感到嘎羧已經過了20多年,還記得象鞍在閣樓上,而且非常急切地想得到它。
師:對了,就請你來讀出這份急切,好不好?
(生讀。)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句。
(生齊讀上面的語段。)
師:26年過去了,嘎羧就快要死了,但是它沒有忘記自己是一頭英勇的戰象,它沒有忘記自己輝煌的過去。作者就是通過這些動作、神態的描寫,讓我們體會到嘎羧內心的情感,我們如果能圈劃出這些重點詞句(板書),聯系上下文,邊讀邊想象,就能讀出嘎羧的心,讀出它的情感,這就是品細節的讀書方法(板書)。接下來,就請同學們用這樣的方法,我們自己試著來學習“重回戰場”這部分課文的細節描寫。
請看自學提示:(課件出示)
1、自由輕聲朗讀課文第14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現嘎羧內心情感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
2、圈出描寫嘎羧動作和神態的語句,體會它內心的想法,批注在旁邊。再與小組同學交流。
(學生自學,教師行間巡視,參與學生的小組學習。)
師:通過剛才大家細心的批注和熱烈的討論,我想你們一定找到品細節的感覺了。現在就請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讀)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從這里我體會到嘎羧把見到戰友的那種心情通過吼聲發泄了出來。
師:他的吼叫就像是在說話,你覺得它可能在說什么?
生:“我終于回到了從前這個殺敵的戰場!”
師:你把自己都當成嘎羧了,真好。
生:我對他的話有補充,我是這樣想的:嘎羧終于回到了他當年和戰象并肩戰斗的地方,它可能會想:我終于回到了這里,這里曾經留下我的英勇。
師:非常好。
生:我從“久久凝望”這個詞看出嘎羧想起了他當年浴血拚殺的情景和它的戰友倒在血泊里的情景。
師:你抓住上下文來理解,那你能不能讀出這種“久久凝望”的感覺?
生:(讀)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蕩的江面。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
師:誰能比他體會更好?
(指名生讀。)
師:讀得真好,這才是久久凝望的感覺。一起讀。
(全班齊讀。)
師:你還想讀哪些句子,讀出你的體會。
生:“……驚得江里的魚兒……跳出”雖然當初那……不在,那……不在,但那……還在。
師:真好,齊讀這段。
生齊讀。
師:是的,26年前的那場戰斗,讓嘎羧失去了所有的同伴,讓嘎羧成了——
生:最后一頭戰象。
師:所以,他怎能不——
生:(讀)“它站在……許久……跳出水面。”
師:風霄霄兮……嘎羧……在戰友長眠的地方,為自己挖掘一口墓坑。讓我們讀一讀……
生齊讀。
師:哪一個細節深深地感動了你?
生:最后一個自然段。許多戰象死了都會到……而嘎羧卻沒有,而是和同伴們在一起。
師:還有哪些地方感動了你?
生:我覺得是這一句:“這時,它身體膨脹起來,四條腿皮膚緊繃繃地發亮,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撲喇喇跳出水面。”從這一句我體會到了,雖然當年的雄風不在,但嘎羧這位英雄的博博雄心還在。
師:體會得真好,拿起書來,讀出你們的深情。
生:(讀)這時,它身體膨脹起來,四條腿皮膚緊繃繃地發亮,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撲喇喇跳出水面。
師:是的,26年前的那場戰斗,讓嘎羧失去了所有的同伴,讓它成為——
生:最后一頭戰象。
師:26年中,他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著過去,思念著它的戰友。這樣的深情,它能向誰訴說嗎?
生:不能。
師:因為它是——
生:最后一頭戰象。
師:所以,重回戰場,緬懷往事,睹物思人,它怎能不激動啊!同學們,拿起書,我們齊聲讀這一段。
齊讀:
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蕩的江面。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這時,它身體膨脹起來,四條腿皮膚緊繃繃地發亮,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撲喇喇跳出水面。
師:“風簫簫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嘎羧帶著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眷戀之情,帶著對戰友的深深的懷念之情,跋山涉水,趕往百象冢,在戰友們長眠的地方,它耗盡自己生命的全部力量,為自己挖掘一個墓坑。請同學們看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齊聲讀一讀。
生:(讀)我和波農丁耐心地等到東方吐白,走到坑邊查看。土坑約有三米深,嘎羧臥在坑底,側著臉,鼻子盤在腿彎,一只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
它死了。它沒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經并肩戰斗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
師:哪一個細節深深地感動了你?
生:這里特別感動我,一般的大象都是到祖宗留下的象冢那里死去,而嘎羧卻和它曾經并肩戰斗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
師:還有哪些地方感動了你?
生:(讀)土坑約有三米深,嘎羧臥在坑底,側著臉,鼻子盤在腿彎,一只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從它“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我感到嘎羧好像還想著它從前的歷史。
師:它一定有話要說,他想說什么呢?你看到靜靜躺在墓坑里的嘎羧,你又想說什么呢?請你從這兩個句子中任選一個,寫一兩句話。(課件出示)
嘎羧想說:
我想對嘎羧說:
生:嘎羧想說:歷史不能忘懷,我多么希望世界是和平的。
師:希望他自己永遠都是最后一頭戰象。
生:嘎羧想說:26年來,我天天都在想念你們,我終于可以和你們永遠在一起了。
師:我們感受到了你的深情。
生:我想對嘎羧說:嘎羧,你不用傷心,也不用難過,能和你共同作戰的伙伴們躺在一起,你死而無憾。
生:嘎羧想說:雖然我沒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去,但我能和并肩作戰的同伴們死在一起,我死而無憾。
生:我想對嘎羧說:你雖然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是,你為祖國做出的犧牲,我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師:那此時此刻,嘎羧在你眼里,還僅僅只是一頭戰象嗎?他是一位——
生:英雄。
師:同學們,動物小說寫的是動物,折射的卻是人類的情感,想引發人類更多的思考。這節課,我們抓住了課文中的主要事件,品味了課文中的細節描寫,感受到嘎羧像人一樣豐富的情感。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最后一頭戰象》一定能帶給你們更多的思考。
另外,課后請大家閱讀沈石溪的其他的動物小說,(課件出示)《再被狐貍騙一次》、《斑羚飛渡》……我想一定會帶給你們更多的震撼。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篇6
【教學內容】仔細品讀,感悟戰象的情感。
【教學流程】
一、再讀課文,說印象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大家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問題,并一起解決了問題。同時,嘎羧給我們也留下了印象。請同學們說說。(復習上節課內容)
二、研讀語句,細感悟
1、文中哪些語句的描寫給你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請你快速讀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讀一讀,品一品。 (學生自由研讀,教師巡視,了解學習情況,參與學生的自主學習。)
2、小組交流,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
3、集體交流:
根據課文進行預設: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奮,兩只眼睛燒得通紅,見到波農丁,嘔嘔地輕吼著,象蹄急促地踏著地面,鼻尖指向堆放雜物的閣樓。”
(從“嘔嘔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戰象看到象鞍時的急切心情。)
“沒想到嘎羧見了,一下子安靜下來,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著,眼睛里淚光閃閃,象是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從“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見到象鞍時內心涌動的對輝煌過去的深深留戀與回味!)
“它什么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村子走了三圈。”
(從這里感受到戰象也已經對村寨和村寨的人們產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沒有忘記村寨的人們對它的救助,對它的無微不至的關懷。)順勢鞏固側面描寫,讀讀哪些地方描寫村寨的人們對它的救助,對它的無微不至的關懷。與《老人和海鷗》一課比較,我們說老人和海鷗是情如父子的關系,那村民和嘎羧呢?(兄弟、朋友……)展開想像,說話訓練,提升情感:它是多么舍不得村民們,它什么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村子走了第一圈,每走一步,往事歷歷在目,它想到___;走第二圈,它又想到___;但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走第三圈,它只能想___。再飽含深情地朗讀。
“它站在江邊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驚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它仿佛看到___;“親了又親”的礁石,也許這兒有著不平凡的經歷。也許是___;“震耳欲聾的吼叫”,也許是___。這樣的悲壯,這樣的深情,這僅僅是一頭戰象嗎?這是一位讓人滿懷敬仰的英雄,這是一位讓人飲淚歌頌的英雄!從這些都感受到戰象對戰斗過的地方的留戀,同時也是對救它的人們的感謝,也是對死去的戰象的深深的懷念。感情朗讀。
“象鞍上留著彈孔,似乎還有斑斑血跡──平添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二十六個春秋過去,象鞍已經破舊了,仍顯出凝重華貴;嘎羧披掛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
(從這里可以體會到當時戰斗的慘烈,戰象對戰斗記憶猶新,披掛上象鞍有一種無比自豪的感情。通過對象鞍和嘎羧的簡練描繪,深情地贊頌了嘎羧的英雄形象與氣概。)
為什么戰象見到戰斗過的象鞍那么激動?為什么戰象披掛上象鞍又顯得那么英武豪邁?
(可聯系前面的威風凜凜,逐漸衰老和現在進行對比理解,教師的誘導,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戰象對戰斗對戰友的無比懷念之情。)
“嘎羧臥在坑底,側著臉,鼻子盤在腿彎,一只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
當東方吐白,這位英雄嘎羧凝望著臥在坑底,側著臉,鼻子盤在腿彎,一只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有誰能如此坦然地面對死亡,有誰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靜靜地為自己挖掘了墓地,靜靜地躺在那里,那“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的眼睛,仿佛告訴我們______。從垂暮時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戰甲的英武,從重臨舊地到安葬自己,我們漸漸讀懂了嘎羧的心,它忘不了這片曾經灑過熱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經并肩作戰的同伴。這是一頭站象的善良和忠誠。
三、總結本課寫作亮點
大屏幕出示剛才交流的句子,默讀,發現寫作上的特點。(抓住動作、神態等細致描寫表達情感。)
四、交代下節課任務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會寫本課的11個生字,掌握課文出現的新詞語,理解“威風凜凜、優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殺”;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課文主要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3)抓住課文的重點詞語,體會句子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拼讀、練習、組詞等方法掌握本課生字與生詞;
(2)通過多讀、有感情朗讀,理解本課;
(3)練習快速閱讀課文,能提出不理解的問題,與同學一起探究解決。從課文的具體描寫中,體會感受人與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情厚誼;
(4) 學習作者具體、細致的表達方法,感受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教學,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厚情誼,明白做人也要做有情有義的人。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掌握課文內容,體會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厚情誼。
教學難點:從課文的相關語句體會人們與戰象以及戰象對戰友之間的深厚感情。
教師準備:
了解作者相關知識,寫作背景,對戰象有一定了解。
學生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了解大象的相關資料,可以搜集其他關于大象及人與動物的故事。
教學媒體:課本、課件。
教學策略: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采用以美讀促感悟的方法,在讀中悟,再悟中讀,讓學生邊讀邊思。語文教學要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全員參與到閱讀教學中來。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能讀通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交流對大象的了解
1.孩子們還記得上學期我們學過的一篇關于大象的課文嗎?(《與象共舞》)誰來說說大象都可以為人們做些什么呢?(生自由發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們的好朋友,可以為人們做這么多事情,但是,你聽說過大象還能幫助人們戰斗嗎?這樣的大象叫戰象(板書:戰象),今天咱們一起認識一頭經歷過戰斗洗禮的最后一頭戰象(補充完課題:最后一頭戰象)。
3.齊讀課題,同學們,這是一篇動物小說,它的作者沈石溪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課件出示)
動物小說寫的是動物,折射的卻是人類的情感。
——沈石溪
課件出示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教師簡述:沈石溪被稱為中國動物小說大王,這篇文章寫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隊時親身經歷的事情。
4.再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文章都寫了些什么嗎?(如:為什么只有最后一頭戰象?最后一頭戰象怎么來的?最后一頭戰象怎么樣了?寫了最后一頭戰象的哪些事情?)孩子們剛才很會思考,提出了這些很有價值的問題,現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弄清 “戰象”的意思,通過課件了解作者并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速讀課文,了解大意
1.快速閱讀全文,思考剛才的提問,可在書上進行勾畫。
2.學生閱讀后解決簡單的問題。
3.指名說一說課文寫了戰象在臨終前做了哪些事情。
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成為: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回戰場──與戰友相伴
【設計意圖】: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在教學時把握時間,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為精讀教學做鋪墊。
三、再讀課文,理解字詞,掃除障礙
1.默讀課文,邊讀邊勾畫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歡的語句,也可以在旁邊寫出自己的體會。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詞或句子(如:浴血搏殺、泣不成聲……嘎羧為什么不搬東西,整天優哉游哉的?)課件出示字詞,學生輪讀、帶讀、開火車讀。
3.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
4.自己閱讀感悟后,小組再合作研讀:交流感受特別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問題討論解決,準備匯報自主合作。
作業設計:
1.繼續朗讀課文。
2.抄寫文中的生字和詞語。
板書設計:
23、最后一頭戰象
重披象鞍
告別村民
重回戰場
與戰友相伴
第 二 課 時
教學內容:仔細品讀,感悟戰象的情感。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已經學習了字詞,了解了課文內容。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這是一篇小說,課文很長,讀長課文的方法是快速瀏覽與細細品味相結合。戰象與戰象以及戰象與人之間那動人的情感場面要細細品味,其他的地方快速瀏覽。(教師課前板書課題及:重披象鞍 告別村民 重回戰場 與戰友相伴)
二、再讀課文,找出需要細細品味的地方
1、文中哪些語句需要細細品味?請你快速讀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讀一讀,品一品。
(學生自由研讀,教師巡視,了解學習情況,參與學生的自主學習。)
2、小組交流,準備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
【設計意圖】高年級學生邊讀邊思的習慣已養成,本課課文較長,教學從整體入手,讓學生快速瀏覽,并品讀重點語句,避免逐字逐句的講解。兩種方法相結合,比較適合長課文教學。
三、研讀課文,交流感悟
(一)在讀“重披象鞍”這部分時哪些地方需要用心品讀?
生讀相應句子可能匯報如下:
1、“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奮,兩只眼睛燒得通紅,見到波農丁,嘔嘔地輕吼著,象蹄急促地踏著地面,鼻尖指向堆放雜物的閣樓。”(出示課件配音、插圖及文字)
(從“嘔嘔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戰象看到象鞍時的急切心情。)師: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嘎羧很急切?(亢奮,輕吼著,急促地)師:“亢奮”是什么意思?(特別特別興奮)課文說嘎羧躺在地上拒絕進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搖晃好一陣,它才會艱難地睜開眼睛。這時“輕吼著”說明它已經用盡力氣。“急促地”我們可以想到嘎羧想得到象鞍的急切心情。指名有感情朗讀。
2、“沒想到嘎羧見了,一下子安靜下來,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著,眼睛里淚光閃閃,象是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出示課件配音、插圖及文字)
師:你感動嗎?嘎羧的什么表情和動作讓你感動?哪些詞讓你感動?師:“久別重逢”,僅僅是久別重逢的老朋友嗎?象鞍是嘎羧什么樣的老朋友?(并肩作戰的老朋友,同生共死的老朋友)師:從這句話中哪個詞也可以看出他們是老朋友?(久久摩挲)師做動作,說:摩挲是什么意思?(撫摸)我們一起來久久地撫摸。它在久久摩挲時心里會想什么?(想到二十六年前的戰場,對象鞍的依依不舍)師:這是什么樣的象鞍呀?引入—— “象鞍上留著彈洞,似乎還有斑斑血跡──平添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二十六個春秋過去,象鞍已經破舊了,仍顯出凝重華貴;嘎羧披掛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從這里可以體會到當時戰斗的慘烈,戰象對戰斗記憶猶新,披掛上象鞍有一種無比自豪的感情。)
師:對呀,久別重逢,那份喜悅,那份傷感,那份珍惜,你能細細讀一讀嗎?誰來讀一讀,讀出你的感動。師:文章說嘎羧見到老朋友一下子安靜下來,可是內心安靜嗎?(不安靜)誰在來讀一讀?師:它見到老朋友時所有的動作都這么快嗎?它沉浸在回憶中,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中,誰來在讀一讀?老師也想和你們比一比。師讀。誰來和老師比一比?師:壓抑不住內心的感動了,感情多強烈呀!
師小結:對呀,嘎羧雖然老了,但它并沒有忘記自己是一頭戰象啊!(指課題)戰爭不在,但是嘎羧作為一名戰士的雄心仍在啊!多么令人感動啊!
(二)讀到“告別村民”時,哪些段落要細細品味?
“嘎羧要走的消息長了翅膀似的傳遍全寨……它什么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村子走了三圈。”(出示課件配音、插圖及文字)
師:象是人的老朋友,他們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從哪里可以看出人對象的情感深?(嘎羧……送到嘎羧嘴邊)師:老人和孩子喂香蕉、甘蔗、糯米粑粑給嘎羧吃,它為什么只喝一點水?師:有誰知道?(它覺得自己快要死了,吃不下去了)師:村長為什么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條潔白的紗巾,四條象腿上綁了四塊黑布?師:聯系生活想一想……寄托一種哀思。師:村里人只把嘎羧當成一頭象嗎?(當成人。)像長了翅膀似的傳遍了全寨是什么意思?做動作,說明快,說明人們把嘎羧當成村中一員。師:感動嗎?讀一下。從哪個地方你可以感覺到象對人的情感深?師:嘎羧為什么要走三圈?師:有誰知道?(它想看看村子,看看四周。)師:它走一圈看到村里的房屋,生活了這么多年,不舍得離開呀!又走了一圈看到那熟悉的檳榔樹,曾經有過多少歡樂呀!現在卻要走了,多么不舍呀!嘎羧又走了一圈,它看到了村民,看了看那熟悉的波農丁,他們曾經給了我多少關懷和照顧啊!可是它要走了,你能讀出這種不舍嗎?
(三)讀“重回戰場”部分,哪地方需要細細品讀?
“它站在江邊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 -- --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這時,它身體膨脹起來,四條腿皮膚緊繃繃地發亮,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撲喇喇跳出水面。”(出示課件配音、插圖及文字)
師:嘎羧在打洛江邊做了哪些動作令你感動?(久久凝望,親了又親,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
師:凝望是什么意思?(長久盯著,眼睛不眨)它凝望著江面,頭腦中會想什么?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驚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戰象們馱著抗日健兒,冒著槍林彈雨,排山倒海般地沖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丟盔棄甲;英勇的戰象和抗日將士也紛紛中彈跌倒在江里。)
師:它為什么要對石頭親又親?這是怎樣的石頭?
(“親了又親”的礁石,也許是嘎羧曾經奮力殺敵的一處戰場,也許是曾灑滿戰友鮮血的一處傷心之地。)師:看到石頭它就想到了戰場,同生共死的戰友啊!是它的親人啊,分別了二十六年,再見面怎能不親了又親,所以,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生讀: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我們要昂起頭,讀出高昂的樣子。在它生命即將垂危,它對曾經的戰場告別時發出——(生讀: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在它即將走完生命最后一段歷程,呼喚戰友時發出—— (生讀: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
師: “震耳欲聾的吼叫”,也許是嘎羧在深情呼喚戰友們的靈魂,也許在訴說它對戰友的深深懷念,也許在告訴戰友,它也將來陪伴它們。也許是悲傷,也許是對敵人的憤恨,也許是對戰場的憑吊。
師:這樣的悲壯,這樣的深情,這僅僅是一頭戰象嗎?這是一位讓人滿懷敬仰的英雄,這是一位讓人飲淚歌頌的英雄!
師:它太激動了,它的身體也發生了變化。同學們,嘎羧整整二十六年呀,這是一個漫長的歲月呀,當它遇到委屈時,可以像你們一樣找媽媽訴訴苦嗎?傷心時可以像你們一樣找朋友談談心嗎?(不能。)因為它是(手指課題)(最后一頭戰象。)
師:它只能把二十六年的思念,傷心,孤獨深深地壓在心底,可是此時此刻再回到戰場,水還是那水,石還是那石,親人何在?它的情感還能壓抑的住嗎?你們的情感還能壓抑的住嗎?來,讓我們用心去讀,女同學讀第一句,男同學讀第二句,全班一起讀最后一句。
(四 )感悟“與戰友長相伴”
師:太陽升到檳榔樹梢,嘎羧離開了打洛江畔,最后與戰友長眠,這部分內容哪些段落要細細品讀呢?
1、 “嘎羧臥在坑底,側著臉,鼻子盤在腿彎,一只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出示課件配音、插圖及文字)
師:嘎羧死了,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好像在思念戰友,也好像在向自己祖先解釋自己為什么沒有去祖先留下的象冢,那是因為它和戰友的情意太深了,這樣的情形,我們還能把嘎羧看成一頭象嗎?誰來讀一讀。(指三名同學讀)
過渡:嘎羧終于和曾經的戰友們魂歸一體了,讓我們來讀讀最后一段。
2、“它死了。它沒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經并肩戰斗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出示課件配音、插圖及文字)
師:你覺得作者寫下這最后一句話當時心情怎樣?(傷心、激動、震驚、傷感)誰來讀一讀?師:很好,你讀得很凝重。我們一起讀。
【設計意圖】:抓住值得細細品讀的句子,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想象,從而感受到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通過對嘎羧行為、神態具體描寫的學習,讓學生感悟到具體、生動的描寫是本文一個重要的表達特點。
四、總結:剛才我們伴著嘎羧走完了最后一段歷程,現在,你覺得嘎羧是一頭怎樣的戰象?(依次出示課件)(勇敢的戰象!忠誠的戰象!善良的戰象……)這節課同學們抓住的這些段落與句子,就是你們以后讀長課文需要細品的地方,其他的地方可以快速瀏覽。
五、推薦作品
像這樣寫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情感故事的文章還有很多,孩子們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條獵狗》、《再被狐貍騙一次》、《義犬復仇》。
六、作業設計:
1.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2.小練筆:嘎羧告別村寨的場面,駐立江灘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選擇一個場景,想象嘎羧內心的感受,并寫下來。
板書設計:
23、最后一頭戰象
重披象鞍
告別村民
重回戰場
與戰友相伴
參考書目: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師用書》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篇8
最后一頭戰象
然后,他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當它走到那塊龜形礁石上時,心想,那就是當年我倒下的地方吧。它在龜形礁石上面親了又親,感受當年硝煙和戰友的氣息。仿佛是在回憶著當年發生的可怕的事情,它仿佛是看到了當年和日寇戰斗時的情景,好像看到了它的同伴們一個個的應聲倒地,而唯有它,嘎羧還活著,它就是當年留下的最后一頭戰象,它現在要回到它的同伴之間,它吼叫著,吼叫聲中帶著悲痛,像是在告訴朋友們它也就要來了,它心里波濤起伏,想著:“同伴們,我要來了,離開了二十六年的我們又要團聚了。”這時,嘎羧的身體開始膨脹,它的心里酸酸的,就想要哭出來了,它的兩條腿皮膚繃得緊緊的,像是在想:“我的一生是那么的紅紅火火,我現在就要走了,希望大家要保重,我受過你們的幫助,我沒有辦法報答你,大家都不必為我擔心。”過了一會,嘎羧離開了那曾經搏殺過的戰場。
《最后一頭戰象》課后小練筆
------告別村寨
“----- 嗚嗚 … …” 嘎羧想到自己要告別村寨,離開這美麗的寨子,思緒萬千,心里難過極了!
… …
別哭了!太陽終究要落山,無論生命有多少牽掛,終究要歸于泥土,歸于平凡!眼淚是換不回來的!
但我又何嘗不牽掛這里呢?這里有我太多的回憶:蔚藍的天空曾經飛翔著我的夢,清澈的湖水曾經回蕩著我和伙伴們玩耍時的微波;可愛的土地曾有過我漫長的歲月足跡!這里有著生我、養育我的美麗的寨子;這里有著給我第二次生命的善良的人們!
我要牢牢記住這里,記住這里的一切!
雖然我要走了,要離開陪伴我的一草一木了。可是,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忘記這里,不會忘記在這里生活的點點滴滴… …
因為:這里是我的心靈的故鄉!
我愛這里!我愛這里的一切!!
(作者:閆海艷)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篇9
聽了劉建英老師執教的《最后一頭戰象》,感受頗多。作為一名年輕的語文老師,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頭叫嘎羧的戰象的故事,介紹了它和人們之間的深情厚誼,描寫了它在臨死前所做的一系列事情,目的是要讓孩子們感受到村民對戰象的友好、戰象對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對逝去的戰友的深切懷念,感受人與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情厚誼。
由于面對的是六年級的學生,學生們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劉老師在執教本課時采用了從整體入手,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直奔重點語句進行學習,并沒有采取逐字逐句的講解,而是抓住關鍵詞句,學習生字新詞;對關鍵詞句和語段,特別重視言外之意的理解和表達效果的感悟,這種教授方法可以使孩子們的印象更加深刻。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劉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采用了指名讀、教師示范讀、全班齊讀、自由讀、默讀、大聲朗讀、教師引導讀等各種方式,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想象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想象,感受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通過對嘎羧行為、神態的具體描寫,讓學生感悟到具體、生動的描寫是本文一個重要的表達特點。
此外,劉老師很善于開動學生腦筋,很多地方都是讓學生自己去提問,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充分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真正做到了還課堂給學生,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引導者、組織者。同時,老師的提問也非常簡練,更多的在于引導學生,對于學生的回答劉老師能很好的總結,這些都是我應該向劉老師學習的地方。
當然,這節課也不是非常完美,我個人認為劉老師在課文最后的時候最好應該給學生一個課下練筆的機會,這樣能更加加深學生對這頭戰象的好感,從而能體會到人和動物之間的確是該有著深厚感情的。
厚積方能薄發
──評劉劍英執教的《最后一頭戰象》
重慶市高新區第一實驗小學 彭廷美
一句句簡短的話,滲透著一股股濃濃的情,學生,就這樣,一步步走進了戰象的情感世界;一行行精煉的詩,描繪出一副副活活的畫,戰象,就這樣,一點點定格在學生的內心深處……這就是劉劍英老師課前的期待!這也是劉劍英老師課堂的精彩!
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劉老師的課,簡潔明快,激情飛揚,詩意盎然,自成一統。她的教學設計是粗線條的。沒有細小的教學步驟,沒有繁瑣的過渡語,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小結語和需要記得滾瓜爛熟的總結語。一切都是自然生成,順學而導。所以,備課環節的她,沒有忙碌著去上網尋求現成的教案,沒有期盼著讓年級組給她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磋課,她所做的,就是自己先去深入地領悟課標,自己先去深入地鉆研教材,自己先去深入地去了解學生。然后自行設計,通過試上驗證效果,繼而進一步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
二、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試講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感悟戰象的英武豪邁,劉老師事先選擇了播放影音的課件,然而在那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中戰象仍然只是戰士們象鞍下的配角;為了渲染戰象莊嚴歸去的悲壯,劉老師配以音樂讓學生朗讀,而那音樂,破壞了學生已有的深情,引出來的只是一種言不由衷的悲傷。怎么辦?不用這些課件,如何讓戰象的形象在學生心中立起來、活起來?以讀代講,以讀傳情?那也得有深厚的情感積淀呀!以問促解,以問激情?那怎么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戰象形象!怎么辦?想象?補白?學生如果只能在原地踏步,怎么辦?對!劉老師再也不謙虛了,她加入了這個想象、補白的行列,在學生認識、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文筆優勢,對學生的想象、補白加以補充、完善、提升,形成優美動情的獨特描繪。就這樣,師生一描繪一朗讀,“一唱一和”,撩人心扉,激情涌動。最后,劉老師出示自己親手所作的詩──《戰象魂》,師生們的吟誦再次將情感推向高潮,為《最后一頭戰象》的教學畫上完美的句號。
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濃濃的情意,充溢著滿滿一堂課,將老師和學生的心系得欲罷不能。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呀!劉老師她完全忘記了,只顧動情地一個勁兒地與那僅有的幾位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學生溝通、交流。其余的學生,便漸漸在老師的不知不覺中默默地接受了這種被動。而且,那噴涌而出的情感一發而不可收,使得語文的工具性就此被忽略淡化了,這成了劉老師這堂課最大的遺憾。這是一篇長課文,劉老師抓住重點片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能交給學生學習方法,然后引導學生自主地拓展學習剩余部分,學生定能學以致用。在教學的最后,如果能及時布置學生從外貌、動作、神態、叫聲等方面去觀察其他動物的感人場景,這將使第三課時的小練筆取得更好的效果。
總之,這是一堂值得學習的課。因為博覽群書,劉老師方能厚積薄發;因為心有目標,劉老師才會箭無虛發。以后的課堂,希望劉老師能將學生的積極性很好地激發,能將語文的工具性適當地開發。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篇10
在大家的一致推薦下,我鼓足勇氣,決定承擔年級集體備課交流課的教學。在充分征求,采納各位老師的良好建議下。我博采眾長,經過認真研讀教材,深思熟慮,決定采用劉暢老師的“閱讀教學‘激情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挖掘主題,引導學生體會嘎羧重情重義的人性美,適時進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給學生一寫法,即學習作者如何抓住動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致描寫的。圍繞這樣一個中心,給課文定好位,然后進行教學設計。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今天,在這里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匯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以及教后的感悟。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沈石溪的《最后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00字。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后一頭戰象》后,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為什么呢?因為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為什么呢?因為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說。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為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并為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于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于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采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于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后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獲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采用了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凈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熏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于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見了什么?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仿佛在說什么?在震耳欲聾的呼喚里,它仿佛在呼喚什么。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吊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后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篇11
最后一頭戰象(第二課時)
聽課日期:2008年12月15日聽課地點:杭州浦沿小學執教老師:季華鋒(杭州浦沿小學)記錄人:陳華娣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初步知道了作者為什么還要將“戰象”這樣神圣的、讓人肅然起敬的稱號送給嘎唆這樣一頭奄奄一息、老態龍鐘的大象。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相信大家也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認為嘎唆是一頭當之無愧的戰象!
二、學習“憑吊戰場”
出示嘎唆莊嚴歸隊的畫面,并配上音樂。
1、請同學們反復讀讀這個悲壯的畫面,如果嘎唆是人,如果它會說話,你會問它什么?
生:為什么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
生:為什么要做出這些事情,難道要回到浴血奮戰的戰場嗎?
生:那龜形礁石代表著什么?為什么要親了又親?
2、為什么在這打洛江畔嘎唆的舉動會這樣反常啊?要想明白嘎唆的這些反常的舉動,我們一定要走進嘎唆的內心深處。
聯系上下文進行合理想象,完成練習紙上的一或兩個練習。
1)它站在江畔的礁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畫面,它一定看到了—————————
2)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這礁石,也許是————————————————————————————————————————
3)許久,它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也許是嘎唆在——————————————————————————————
3、交流
師:這就是戰象的本色!
4、指名讀。
師:它站在江畔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然后走到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對著火紅的朝陽,歐
-歐——的吼叫著,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讀這段文字,感受嘎唆的豪情與悲壯!
5、齊讀
三、學習安然歸隊
1、 過渡:如果說嘎唆憑吊戰場部分充滿豪情壯志外,那安然歸隊的部分更加動情,讀安然歸隊部分,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動,讓你震驚,感到不可思議?拿起筆來,給這些句子畫上線,做上批注,寫寫你的體會。
2、自由讀課文,劃句子。
3、學生匯報。
1)它死了。他沒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經并肩戰斗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
生:它很有靈性,在死前十五天就知道了,卻沒有選擇象冢作為自己的歸宿。
師:它至死也沒有忘記自己是一頭戰象!
生:嘎唆在死亡之前一直在挖掘,最終和同伴選擇躺在了一起。
2)太陽落山了,月亮升起來了,它仍在埋頭挖著,……什么聲音也沒有了。
師:嘎唆一直在挖掘自己的象冢,圈出表示時間的詞語。
學生劃詞語。
師:表示時間的詞語移一定重重震撼你的心靈,誰來讀讀這幾句話。
ppt出示:
早上,嘎唆在挖坑。
下午,嘎唆還在挖坑。
太陽落山了,月亮升起來了,。嘎唆還在埋頭挖著。
半夜,嘎唆掘土的咚咚聲越來越稀了。
雞叫頭遍時,終于什么聲音也沒有了。
生:二十六年過去了,年紀越來越大的戰象,記憶力也逐漸衰退,可是站象還是記著這項象盔。
生:它始終沒有忘記是一頭戰象,憑著永不放棄的新年,完成了生命中最艱巨的任務。
師:誰能和著這樣的音樂,讀這句話!
指名讀
齊讀。讓我們一起深情地讀這段話,以此來送別這頭悲壯的戰象!
4、給嘎唆寫寫你想送給他的祝福。
師:嘎唆走了,你有什么祝福要送給他嘛?拿出心愿卡,寫寫你的祝福。
5、交流
生:嘎唆,一路走好,我們將銘記你的功勛,祝你在天堂里快樂的生活!
生:天堂里可能會孤獨沉悶,別忘了天堂里還有你并肩戰斗的戰友,祝愿你每天開心。
生:沒有戰爭,沒有硝煙的天堂,你和你的戰友將生活的更加幸福。
生:我愿點起一盞小燈,為你照亮前程!
……
師:就讓我們讀讀自己的祝愿,隨著流動的空氣送去我們的祝福!
四、拓展延伸
了解認識作者沈石溪及他的部分作品。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篇12
聚焦“再回戰場”,引導學生研讀第十四自然段。
1、請看自學提示:(課件出示)
自由輕聲朗讀課文第14自然段,圈出描寫嘎羧動作、神態和叫聲的語句,體會它內心的感受,想想它的心里具體會想些什么?批注在文本邊上。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已學好的同學可以與小組同學交流交流。)
3.討論交流,指導朗讀。
師:通過剛才大家細心的批注和熱烈的討論,我想你們一定有了很多收獲吧。現在我們就來交流交流。
生:(讀)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蕩的江面。談體會。
師:往事如煙,此時你就是嘎羧,(你站在江灘的卵石上,凝望著清波蕩蕩的江面,你想起哪些事?(與同伴殺敵、死去的戰友、敵人、自己踩死敵人的一幕)
師:誰能飽含深情地讀讀這句話。(指名讀——挑戰讀——齊讀)
生:(讀)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
生:抓住“礁石”、“親了又親”談體會。
師:物是人非,此時此景,如果你就是嘎羧,你在想什么呢?(我就是在這里被善良的村民救起來的,這里曾經留下我的英勇等)
師:對這句話有沒有不同的體會?
生:抓住“吼叫”談體會。
師:他的吼叫就像是在說話,如果你就是嘎羧,這時你會說些什么呢?(感謝、懷念、痛恨)
師:此時的嘎羧真是百感交集啊!你能讀出它內心的激動嗎?(指名讀——男女生賽讀)
師:還有哪些地方感動了你?
生:我覺得是這一句:“這時,它身體膨脹起來,四條腿皮膚緊繃繃地發亮,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撲喇喇跳出水面。”
師:從這句話中你讀出了此時的嘎羧是一頭怎樣的戰象?(英姿颯爽、英武豪邁、精神抖擻)
師:是呀,此時的嘎羧,已經完全不同于原來的模樣,原文中是這樣寫的:嗄羧脖子歪得厲害,象嘴永遠閉不攏,整天滴滴答答地淌著唾液,本來就很稀少的象毛幾乎都掉光了,皮膚皺得就像脫水的絲瓜。(指名讀)
此時的嘎羧也已經完全不同于兩天前的樣子,文中還這樣寫到:嘎羧躺在地上,拒絕進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搖晃好一陣,它才會艱難地睜開眼睛,朝你看一眼。(指名讀)
同學們,從這兩段文字中,你們讀出嘎羧已是一頭怎樣的老象?(一頭拒絕進食,只會艱難地睜開眼睛的老象,一頭精神萎蘼、即將辭世的老象。)
就是這樣一頭精神萎蘼、即將辭世的老象,再回戰場后為什么卻有這樣異常的表現呢?(它想到了曾經戰斗的一幕幕,想到了戰友,心里非常激動、亢奮)
是呀,烈士暮年,但是壯心不已呀!同學們,把你們心目中這頭英武豪邁、精神抖擻的戰象讀出來吧!
生:(齊讀)這時,它身體膨脹起來,四條腿皮膚緊繃繃地發亮,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撲喇喇跳出水面。
師:同學們,26年前的那場戰斗,讓嘎羧失去了所有的同伴,讓它成為——
生:最后一頭戰象。
師:26年中,他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著過去,思念著它的戰友。這樣的深情,它能向誰訴說嗎?
生:不能。
師:因為它是——
生:最后一頭戰象。
師:所以,再回戰場,緬懷往事,睹物思人,它怎能不激動啊!同學們,我們齊聲誦讀這一段。
配樂齊讀:
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蕩的江面。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這時,它身體膨脹起來,四條腿皮膚緊繃繃地發亮,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撲喇喇跳出水面。
4、課堂練筆,升華情感
同學們,剛才我們(學習了嘎羧再回戰場時的感人畫面,并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感受到它豐富的情感,)下面我們就把這份情感凝聚于筆端,動筆寫下來吧!
出示練筆要求:嘎羧駐立江灘回想往事,此時此刻,它百感交集……
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蕩的江面。它想起了
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可能又在想許久,它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它好像在說:
1、生練筆。
2、交流評價。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篇13
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的11個生字,掌握課文出現的新詞語,理解“威風凜凜、優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殺”;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最后一頭戰象在死前的變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繼續練習快速閱讀課文,從課文中的一些具體描寫中,體會村民對戰象的友好、戰象對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對逝去的戰友的深切懷念,感受人與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掌握課文內容,體會人與動物動物之間的深厚情誼。
教學難點:
從課文的相關語句體會人們與戰象以及戰象對戰友之間的深厚感情。
教學準備:
1.了解作者相關知識,寫作背景,對戰象有一定了解;
2.學生預習課文,了解大象的相關資料,可以搜集其他關于大象及人與動物的故事。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復習導入,交流對大象的了解
1.齊讀課題,簡要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沈石溪被稱為中國動物小說大王,這篇文章寫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隊時親身經歷的事情。
2.再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文章都寫了些什么嗎?
二、速讀課文,了解大意
1.快速閱讀全文,思考剛才的提問,可在書上進行勾畫。
2.學生閱讀后解決簡單的問題。
3.指名說一說課文寫了戰象的那些事情。
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成為:英雄垂老──重披戰甲──重臨舊地──自掘墳墓。
三、再讀課文,理解字詞,掃除障礙
1.默讀課文,邊讀邊勾畫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歡的語句,也可以在旁邊寫出自己的體會。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詞或句子?
3.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
4.自己閱讀感悟后,小組再合作研讀:交流感受特別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問題討論解決,準備匯報自主合作。
作業:
1.繼續朗讀課文。
2.抄寫文中的生字和詞語。
板書設計:
23、最后一頭戰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戰甲
重臨舊地
自掘墳墓
第 二 課 時
一、再讀課文,說印象
二、研讀語句,細感悟
1、文中哪些語句的描寫給你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請你快速讀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讀一讀,品一品。
(學生自由研讀,教師巡視,了解學習情況,參與學生的自主學習。)
2、小組交流,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
3、集體交流
(1)從哪些語句感悟到嘎羧“懷舊”“善良”?
生讀相應句子匯報
(2)匯報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語句。
(3)從哪些地方又感受到這頭戰象的“忠誠”?
生匯報“戰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戰斗的戰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4)課文里還有令你感動、令你深思的語段嗎?請有感情地讀一讀吧。
三、拓展延伸,促升華
1、此時你想用怎樣的語言來贊頌嘎羧,贊頌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請寫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寫下你最誠摯的贊頌吧。(學生練筆,集體交流)
2、這篇課文與我們剛剛學習過的《老人與海鷗》一課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3、 引導學生從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和課文都有具體的描寫兩方面進行比較,再次體驗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寫真實寫具體的方法。
四、推薦作品
像這樣寫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情感故事的文章還有很多,孩子們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條獵狗》、《再被狐貍騙一次》、《義犬復仇》
作業
1.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2.小練筆:嘎羧告別村寨的場面,駐立江灘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選擇一個場景,想象嘎羧內心的感受,并寫下來。
板書設計:
23、最后一頭戰象
善良 忠誠 英勇 堅強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篇14
讀《最后一頭戰象》有感
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花園學校六年級⑹班 趙 睿
今天,我讀了語文書中的《最后一頭戰象》,深受感動。
西雙版納的象可以用來作戰,在一次血雨腥風的戰斗中,有八十多頭戰象倒地。在埋葬大象時,發現一頭象還活著,就運回寨子。多年后,象不行了,它披上象鞍,要去象冢了。作者悄悄跟在后面,萬萬沒想到,它在曾經戰斗過的江上吻了又吻,在那塊大龜石上親了又親。它沒到象冢去,它到埋八十多頭戰象的地方,跟戰友躺在了一起。
讀過后,你不覺得很感人嗎?不管別人的感受如何,我的熱淚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轉,我被打動得很深,特別是最后一句話:“它沒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經并肩戰斗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這句話太感人了!象竟有如此靈感,它可能覺得,它當時跟同伴一起作戰,多么勇猛,它是有幸被救,要不然,它也將葬身與此。然而,同伴犧牲了,它有幸獲救了。它此刻又回想起了那場殘忍的斗爭;它可能也覺得,要跟同伴做個伴,不讓它們想念它。我們不能到它心里看個明白。但我們能體會到,他那種跟同伴永恒的友誼。此時,痛苦、憐憫、敬佩、感動等種種復雜而凌亂的心情交織在一起,我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那頭象的一幕幕真情在我腦海中回蕩。象的友情為什么比人類的友情更打動人?它們的友情為什么有如此力量?
象,它們的友情有這般力量;象,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它們的情比人的情更真切,更長久。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篇15
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的出現的新詞語,理解“威風凜凜、優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殺”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課文主要內容。
3、繼續練習快速閱讀課文,從課文中的一些具體描寫中,體會村民對戰象的友好、戰象對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對逝去的戰友的深切懷念。
4、拓展閱讀,進一步感受動物的可貴精神,學習作者具體、細致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快速閱讀課文,掌握課文內容,體會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厚情誼。
2、從課文的相關語句體會人們與戰象以及戰象對戰友之間的深厚感情;學習作者具體細致的表達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回顧復習,質疑導入
1、孩子們還記得上學期我們學過的一篇關于大象的課文嗎?(《與象共舞》)誰來說說大象都可以為人們做些什么呢?(生自由發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們的好朋友,可以為人們做這么多事情,但是,你聽說過大象還能幫助人們戰斗嗎?這樣的大象叫戰象(板書:戰象),今天咱們一起認識一下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嘎羧:板書課題:最后一頭戰象)。
3、學生交流了解到的戰象知識,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補充戰象的小知識:在古代戰爭,曾經有過特種部隊——象軍,它在戰爭中發揮著類似現代武器坦克的作用。經過訓練的戰象,作戰時沖鋒陷陣,勇猛無敵,它能破城門、毀營壘、折武器、踏敵軍、陷敵陣,常給敵方造成極大的傷害。
二、速讀課文,了解大意
1、快速閱讀全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戰象的什么事。
2、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認讀詞:
課件:日寇、埋葬、陣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華貴、英武、
氣概、傷感、蒼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經心、久別重逢、橫遭不幸、震耳欲聾、浴血搏殺
3、指名說一說課文寫了戰象的哪些事情。
4、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都寫了嘎羧的哪些事情?說不完整,其他同學補充。
5、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標題:
板書:重披戰甲──重回戰場──莊嚴歸去
6、引導學生用“先„„然后„„最后„„”這一句式將嘎羧臨死之前做的三件事連起來說清楚。
7、小結:我們在學習篇幅較長的文章時,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辦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同學們,嘎羧可是一頭戰象啊,看到它做的這些事情之后,你們是不是感覺到特別驚訝,而其中的一些事又讓你特別感動?現在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疑問再次默讀課文,看看文中的哪些描寫讓你特別感動,邊讀邊畫邊寫出自己的感受。
2、生自由默讀課文,邊默讀邊在感受深刻的詞句旁邊寫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并交流體會。
4、自己閱讀感悟后,小組再合作研讀:交流感受特別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問題討論解決,準備匯報自主合作。
五、交流品讀,深化情感
根據學生的交流出示相應的句子:(出示課件)
1、出示第五自然段
預設學生會抓住下列詞語體會到戰象嘎羧的衰老。
“衰老”“打瞌睡”“艱難地睜開眼睛”
2、指名讀課文的1——5自然段,了解戰象的過去以及現在
3、“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奮,兩只眼睛燒得通紅,見到波農丁,嘔嘔地輕吼著,象蹄急促地踏著地面,鼻尖指向堆放雜物的閣樓。”
(從“嘔嘔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戰象看到象鞍時的急切心情。)
指導學生抓住三個動詞“吼”“踏”“指”等詞語體會戰象的急切心情。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嘎羧急切的心情。
4、“沒想到嘎羧見了,一下子安靜下來,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
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著,眼睛里淚光閃閃,象是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從“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見到象鞍時內心涌動的對輝煌過去的深深留戀與回味!)
嘎羧對象鞍的留念,實際是對往事的懷念,對戰友的懷念,讓我們讀出嘎羧的這種情感。
5、二十六個春秋過去,象鞍已經破舊了,仍顯出凝重華貴;嘎羧披掛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
引導學生感受嘎羧“英武豪邁”的形象,理解嘎羧臨死之前披掛象鞍的原因。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4、5句。
師評價引導:從你們的朗讀中,我知道你們走進了嘎羧的內心,它臨死前要披掛象鞍是因為什么?
在剛才的學習中,我們先找出記敘這個事例的相關句段,然后劃記描寫嘎羧動作神態的詞語,并抓住這些詞語細細品味,體會嘎羧內心的想法,從而感悟到它真摯的情感,解決了我們心中的疑問。
6.“它站在江邊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驚天地、泣鬼神的一幕。“親了又親”的礁石,也許是嘎羧曾經奮力殺敵的一處戰場,也許是曾灑滿戰友鮮血的一處傷心之地;“震耳欲聾的吼叫”,也許是嘎羧在深情呼喚戰友們的靈魂,也許在訴說它對戰友的深深懷念,也許在告訴戰友,它也將來陪伴它們„„)
師指導朗讀:這樣悲壯,這樣深情,這僅僅是一頭戰象嗎?這是一位讓人滿懷敬仰的英雄,這是一位讓人飲淚歌頌的英雄!從這些地方我們能感受到戰象對戰斗過的地方以及死去戰象的留戀,同時也是對救它的人們的感謝。請帶著這種感情朗讀句子。
《最后一頭戰象》導學案 篇16
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
《最后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作者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回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斷,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記敘了嘎羧生命歷程當中最后的輝煌和莊嚴,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嘎羧的高尚情懷。
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課文篇幅較長的特點,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針對學生閱讀中提出的問題,重點抓住描寫嘎羧動作、神態的詞語和有感情的朗讀來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揣摩作者是怎樣把動物的情感寫真實、寫具體的表達方法。
教學目標:
1.學習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2.引導學生質疑,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中,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感情朗讀、想象說寫話等語言實踐活動,體會嘎羧崇高的情感,感受它高尚的情懷。
3.體會作者具體、細致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通過品讀課文中描寫嘎羧動作、神態的語句,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
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背景課件)
1.激情導入。(播放視頻)
2.嘎羧是這場戰斗中唯一幸存的戰象,也是最后一頭戰象。(板書課題)
3.這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23課的課題,齊讀。p121
二、速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這篇課文很長,有2000來字,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嘎羧臨死之前做了哪些事?
2.討論交流,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歷程當中做了哪幾件事?
相機板書:披掛象鞍
重回戰場
挖掘墓坑
3.引導學生用“先……然后……最后……”這一句式將嘎羧臨死之前做的三件事連起來說清楚。
4.小結:我們在學習篇幅較長的文章時,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辦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板書:抓事件)
三、引導質疑
1.課文主要寫了最后一頭戰象嘎羧之死,同時在課文的11自然段也介紹了一般大象的死,請你再次默讀課文11自然段,比較一下嘎羧之死和一般大象的死有什么不一樣?
2.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抓住主要的區別。
3.了解了一般大象死時的特點。我們再來看看嘎羧臨死之前做的這些不同尋常的事情,你的心中有怎樣的疑問?
4.引導學生質疑,梳理問題,明確學習方向。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一)引導學生研讀第十四自然段,探討嘎羧為什么要重回戰場。
1.找出描寫嘎羧重回戰場的句段讀一讀,用“—”標出描寫嘎羧神態動作的語句,體會它內心的想法,并寫在旁邊。
2.學生自讀體會,劃記詞句,做批注。
3.討論交流,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凝望”“親了又親”“吼叫”等描寫動作、神態的詞語想象,體會嘎羧的內心,并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懷。
4.小結:在剛才的學習中,我們先找出記敘這個事例的相關句段,然后劃記描寫嘎羧動作神態的詞語,并抓住這些詞語細細品味,體會嘎羧內心的想法,從而感悟到它真摯的情感,解決了我們心中的疑問。
(二)分組自學“披掛象鞍”和“挖掘墓坑”部分。
1.分組,交待自學要求。
2.學生自學。
3.小組交流,共同研討
(三)討論交流“披掛象鞍”部分的讀書感受。
1.引導學生重點品讀:
(1)沒想到,嘎羧見了,一下子安靜下來,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ō)著,眼睛里淚光閃閃,像是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引導學生抓住“摩挲”“淚光閃閃”等詞語體會嘎羧內心的情感。
(2)二十六個春秋過去,象鞍已經破舊了,仍顯出凝重華貴;嘎羧披掛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
引導學生感受嘎羧“英武豪邁”的形象,理解嘎羧臨死之前披掛象鞍的原因。
2.深入探究:從你們的朗讀中,我知道你們走進了嘎羧的心,它臨死前要披掛上象鞍是因為什么?
3.小結:同學們,文中的嘎羧不會說話,作者通過描寫它的動作神態來表現它內心的情感。我們如果能抓住這些事例,品味當中的細節描寫,并及時地把自己的想法在書中寫一寫,就能體會到它內心的情感,讀懂它的心。
(四)討論交流“挖掘墓坑”部分讀書感受,理解嘎羧為什么要在百象冢挖掘墓坑,埋葬自己。
1.學生交流讀書感受,重點品讀:
(1)它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又經過長途跋涉,體力不濟,挖一陣就喘息一陣。
從“挖一陣就喘息一陣”,引導學生感受嘎羧挖坑的艱難。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嘎羧內心的情感。
(2)我們躲在遠處,看著它的身體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重點引導學生探究“沉”字的深層含義,體會嘎羧奮力挖掘墓坑的內心,感悟它的英雄形象。
2.想象說話,走進嘎羧。
26年前,它曾經和戰友們在這里,26年后,它仍舊要和戰友們。
3.引導學生探究嘎羧的內心:這是一顆怎樣的心啊?你們讀懂了嗎?
4.讀描寫嘎羧死后形象的句子。抓住“凝望”一詞,引導學生體會它內心的想法,并進行寫話訓練。
5.交流寫話內容,適時引導學生朗讀感悟。
五、總結延伸
1.總結全課,明確下節課學習任務。
嘎羧是一頭戰象,我們卻從這些感人的事例當中,從這些生動細致的描寫當中,體會到它像人一樣豐富的情感,感受到它英雄的形象。動物小說大王── 沈石溪,也就是本文作者在他的創作體會里寫道:動物小說寫的是動物,折射的卻是人類豐富的情感,想引發人類更多的思考。那么嘎羧還具有怎樣豐富的情感?作者又想引發我們怎樣的思考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2.布置課外閱讀沈石溪的其它動物小說。
板書設計
23.最后一頭戰象
抓事例 品細節 悟情感
披掛象鞍 神態 壯士
重回戰場 動作 英雄
挖掘墓坑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指導書寫11個生字,理解并積累詞語。
2.繼續學習課文,感受村民與嘎羧之間的真摯情感。
3.學習作者具體細致的表達方法,指導學生練筆。
4.指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復述故事內容。
教學重難點:
通過朗讀感悟,感受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教學準備:
閱讀沈石溪的動物小說系列作品,了解沈石溪。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復習鞏固。
二、指導復述課文內容,要求學生抓住重點,有詳有略地講述。
三、品讀相關句段,感受嘎羧和村民之間的真摯情感,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四、學習抓住神態動作進行具體描寫的方法,寫一個小片段。
五、指導寫字,積累詞語。
作者簡介:
劉亞雄,女,小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教育碩士學位,現任教于湖南師范大學子弟學校。從教以來,潛心教學研究,逐步形成“情智結合,清新自然”的教學風格。多次承擔各級賽課,榮獲一等獎。2007年5月執教《媽媽的愛》一課榮獲湖南省小學習作教學課堂觀摩比賽第一名。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及課堂實錄獲獎并發表。主持或承擔的多項課題榮獲省、市級獎勵。曾榮獲“長沙市教學能手”“湖南省優秀輔導員”等榮譽稱號。2004年8月被國務院僑辦委派赴菲律賓講學,執行華文師資培訓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