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精選13篇)
《漁歌子》 篇1
《漁歌子》教學設計二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48
《漁歌子》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讀生字:塞箬蓑
二、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五、總結升華
1、請同學們自愿理解詞意。
2、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ù笞匀唬
3、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板書設計:
白鷺飛斜 風細雨
漁歌子 桃花流水 熱愛大自然
鱖魚肥 不須歸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漁歌子》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
2.理解《漁歌子》的詞意,想象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學習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設境,導入新課。
一、以歌曲導入。
1.聽歌曲。
2.板書課題。解題:《漁歌子》讀題。
3.介紹詞。
4.生介紹張志和。
二、初讀,學習生字,讀準讀通詞。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詞,把詞讀準,讀通順。
2.學習生字。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1.再讀詞,要求:讀出節奏感。
2.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讀詞。在多讀中熟悉文本,體會詞義。
3.引導學生抓住“不須歸”來理解詞。
解詞。質疑。
4.結合圖,邊讀詞,邊想。詞中哪些句子寫出了作者“不須歸”原因。(你從哪里讀懂的。)
5.分析詞的一二句。
詞中描寫了什么景物。生動筆劃。
指名說,師畫簡筆畫。
6.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的內容。
7.師總結:詩人就住在岸邊,每天推開窗戶,就可以看到:(全班齊讀詩一二句)
師總結:天空白鷺飛翔,岸邊桃花盛開,碧波鱗鱗,鱖魚跳躍,好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圖,難怪詩人說:“我不須歸。”
8.你還能從哪些詩句讀懂詩人“不須歸”的原因。
9.抓住“斜風細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學。
10.課件圖:引導學生認識“箬笠和蓑衣”。
用風雨來說詞。
11.張開你想象的翅膀,聯系生活實際,說說斜風細雨中的景象,體會詩人悠閑自在的生活。
12.師總結: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讓詩人說“我不須歸。”
四、品出釣中情,師生對讀。
1. 師介紹:張志和不僅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他被貶官后,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閑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
2.課件:《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哥哥這首詞寫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師生作詩和詩。
4.師總結:張志和釣魚不用魚餌,那他釣來了什么呢?我們明白了,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配樂讀)
《漁歌子》 篇3
一、談詞,了解詞牌:
師:在中國的詩歌寶庫中,有很多詩詞是寫釣魚的。這節課,我們去欣賞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感受他的釣魚世界。
師:咱們先來讀讀“漁歌子”。漁歌子是這首詞的詞牌,古人用漢字表示音樂的節拍、旋律,這就是詞牌。比如:念奴嬌、清平樂、憶江南,還有漁歌子。有些詞牌還能表示詞的內容,比如,漁歌子,你會想到什么?
二、初讀,讀得有點“詞”味
師:讀這首詞,每人最少讀三次,第一次,要讀得一字不錯,字正腔圓。第二次,要讀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那你很了不起。
。ㄖ该首x)(讀音:白鷺,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桃花流水要讀得像畫。)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師:詞的作者是張志和,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讀了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現什么畫面了?(閉目,聽老師配樂朗誦)
師:你的腦海中有些畫面了嗎?試著讀一讀,腦中最清晰的那個畫面要得讓別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讀)
師:讀得有點兒畫面的味道了,這樣吧,動筆劃劃,這首詞中寫了哪些景物?(交流)
師:不僅是這些景物啊,還有很豐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蔥蔥的,雖然詞中沒有寫到山的顏色。
師:好,透過詞看顏色。
生:粉紅的桃花一大片。還有白鷺和藍天的顏色。
生:流水是綠的,因為岸邊的樹倒映在水中,水也綠了。
生:還有青箬笠,綠蓑衣。
師:這樣說著,我似乎覺得這畫面中還有一些聲音、還能讓人聞到一些氣息。來,靜靜地,讓我們走進這畫面中,聽——再聞聞——
(課件:流水聲、鳥鳴聲、蛙鳴……)
師:(音樂)遠處,連綿起伏的山云霧繚繞,一群潔白的鷺鷥撲騰著翅膀,飛向青天,近處,桃花盛開了,斜風細雨中,花瓣帶著點點晶瑩的露珠飄落水中……從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畫面了,拿起筆,用心寫下那畫面。
生:(寫話)
生1:我看到……
師:等等,你站在哪兒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腳下,我看到一群白鷺悠閑得飛著,發出歡樂的叫聲。桃花聲了,粉紅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變紅了。鳥兒在枝頭歡快地跳躍著、唱著歌兒,一位老漁翁穿著綠蓑衣,戴著青箬笠,在溪上釣魚。
生2:走在小橋上,只看見白鷺在蒼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飛著,發出悅耳的歌聲。溪水唱著歌兒,嘩嘩地流向遠方。吸一口氣,還能聞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蒙蒙的細雨飄在身上,涼涼的,真舒服。老漁翁就這樣靜靜地垂釣。
師:這桃花,這流水,不就是——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嗎?來,咱們對讀,你讀畫面,我讀詩句。
生: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桃花流水鱖魚肥。
。信鷮ψx。)
師:這斜風,不就是 “吹面不寒楊柳風嗎!?
生:吹面不寒楊柳風,風里帶著些泥土的氣息;熘嗖菸秲、花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
師:這正是“斜風細雨不須歸”。
。猩x畫面,女聲讀詩句)。
師:這細雨,也正是——
生:雨絲細細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大地全籠著一層輕紗。
師: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漁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我們似乎忘了什么?是畫中的人。青箬笠,綠蓑衣,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閑的,
生:是自在的,從容的。
生;他是快樂的。
師:啊,青箬笠,綠蓑衣里藏著是一份悠閑和自在。來,讓我們靜靜地站在橋上,任清風撫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吟誦——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我們剛才通過詞去想象畫面,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那么豐富的畫面。這是讀詩詞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釣”中情:
師:讀出詞中畫,還讀出詞中人,詩詞就有這樣無限的想象空間。讀詩歌,想象還不夠,如果我們了解詞人的生平,會有更多的發現。了解張志和嗎?
師:張志和不僅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哥哥這首詞寫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師:這樣吧,我當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咱們來一次作詩和詩吧。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哪!
生:不須歸呀!
師:弟弟啊,為何不歸?
生:哥哥,因為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場上的人爭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場上的人那么明爭暗斗,我實在不想跟他們一起,在這里,我天天在釣魚,多舒服啊。
師:兄弟啊,聽說你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哪?
生:我釣的是自己悠閑的生活。
生:我釣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明白了,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鏡子,每天透過這面鏡子,想著想著,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談話。后來寫成《玄真子》。
師: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配樂)
四、延伸,研究“釣”之蘊:
師:垂釣,正是有這樣豐富的內涵,所以,古詩就有很多寫垂釣、漁翁的詩歌。
。ㄕn件出示)
絕句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配情景圖)
(齊讀)你的腦中一定有了很多問號,請說說。聯系他的生平,也許你會有所了解。
師:柳宗元的這一釣,也許有更多的含義,這并不是我們童年純真的心靈用三言兩語便能讀透的,就讓它做為一個問號保留在我們的心靈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和你們對詩歌的那份執著和熱情,你會讀得越來越多的含義。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 只在蘆花淺水邊。
魚翁 柳宗元
魚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釣魚詩 唐 李賀
秋水釣紅渠,仙人待素書。
菱絲縈獨繭,菰米蟄雙魚。
斜竹垂清沼,長綸貫碧虛。
餌懸春蜥蜴,鉤墜小蟾蜍。
詹子情無限,龍陽恨有余。
為看煙浦上,楚女淚沾裾。
像張志和一樣,他們的生命經歷不同,對“垂釣”也有不同的體驗,所有就有了這些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詩歌。要讀懂這些詩歌,我們得聯系詩人的生活經歷。
評議:
張旭花:使學生感悟這兩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詞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殷。航處熗ㄟ^引導學生讀、議、賞、用等方式激發學習情趣,幫助學生“走近古詩詞”,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
花云香:通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對兩首詞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漁歌子》 篇4
初夏時節的清風,所過之處青梨小果,浸潤虞南平原。果林繞環之中,一曲《漁歌子》在上虞市謝塘鎮小唱響。聽著由樂清市樂成七小趙惠文老師執教的《漁歌子》一課,頗有一翻歸隱田園,與世無爭的鄉間風情。新語文的課堂呈現著:趙老師深厚的語文功底,學生靈動的想象,師生暢游詞曲美好的意境之中。
一、簡練而富實效
由一幅優美的山原風景畫,趙老師引出本課所學的詞──《漁歌子》,齊讀題后,老師問了一個問題:“‘漁歌子’,知道這是一首詞的什么?”
當學生說這是一首詞的“詞牌”后,趙老師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介紹了“詞牌”的意義,使學生明確了詞牌的用意。課至此,對“詞牌”的理解教學老師還是沒有放棄,緊接著趙老師又讓學生說說“我們先前還學到過哪些詞牌?”
生:憶江南
生:滿江紅
師:讀一讀這首詞。讀三遍:一遍讀準字音,二遍讀通順,三遍讀出點詞的味。大家聽明白了嗎?
生盡情地誦讀詞句,美美地享受著屬于自己的時空。
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嗎?先請同學來讀一讀這些詞語:
西塞山白鷺鱖魚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先由個別學生讀,再由男生齊讀,女生齊讀。
師:讀會了這些詞語,再來讀這首詞,就容易多了。請同學來展示一下。
。銓崯o華的課堂教學語言,清新自然的課堂引入,折射出趙老師清淳和諧的語文教學風格。沒有刻意地渲染,只有擲地有聲的課堂提問,扎實有效的引導訓練,讓學生在輕輕松松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對“詞牌”的教學,不僅讓學生理解了它在一首詞中的意義,更將先前學過或課外看到過的詞牌也在課堂上作了交流,使學生對“詞牌”的理解更真實貼切了;三遍詩詞的朗讀,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了不盡相同的訓練要求,大家可以擇其所需而做到。詞語的朗讀教學,是理解一首詞的基礎。每一首詞都有屬于自己的意境,這些意境正是由這一個個事物所組構而成。讀詞語,便是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了解這些事物,為接下來對詩詞的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趙老師簡練而富實效的課堂預設,開篇之時便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濃濃的語文味,簡簡單單教語文或便是如此吧!)
二、細心呵護每一位學生
師:剛才,我們已經讀了這些詞語了,請同學來讀一讀這首詞。
站起來一位學生,他讀得很快,根本就沒有任何讀詩詞的感覺。趙老師沒有急著讓他坐下,而是面帶笑容地走到這位學生的跟前,輕聲地對他說:“請你讀得慢一點,如果能讀得再響亮點那當然是最好!
學生再一次朗讀了這首詞,聽著顯然比第一次的朗讀有了明顯的提高。
。ò嗉壚铮恳粋學生的朗讀的水平是不盡相同的。對待他們,我們更需要有一位語文老師所特有的細心與忍耐。趙老師的輕聲細語,呵護著這位學生。從趙老師的言行舉止中,這位學生感受到的是鼓勵與支持,他也有理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事實也便是如此。這便是趙老師的語文課堂。)
三、盡展想象的臂膀
師: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我們要在讀一首詞中,想象詞中的畫面。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老師讀這首詞,想象詞中的畫面。
趙老師范讀《漁歌子》,生閉眼,聆聽,想象。
。ㄚw老師入情入境的范讀,感染著課堂里的每一個人,大家都靜靜地聽著,盡情地暢游在詩詞所描繪的恬淡的鄉間風情之中。)
師:你覺得哪個畫面最美?
生:我覺得溪水叮咚,桃花夾岸,鱖魚肥美,那是天堂般的秀麗。
生:我覺得西賽山前白鷺高飛的情景最美。
生:我覺得作者在斜風細雨中垂釣,肯定很自在。
師:你有沒有看到這畫面里的人?畫中是他的背影,想象一下此時他會是怎樣的面部表情呢?
生:他肯定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
生:應該是很開心的。
生:他看著周圍如此優美的風景,又自在地垂釣,肯定很愉快。
師:還有誰能發現這首詞中優美的東西?
生:詩詞中將事物的各種顏色都寫出來了。有青色的、綠色的、白色的、粉紅色的。
師:是呀,作者所給我們展示的是多么清淡悠閑的畫面呀!
師:一首詞走進去,你不僅會看到什么,還會聽到什么,聞到什么?用心去聞一聞,還能聞到什么?
生:能聽到白鷺的叫聲。
生:能聞到桃花淡淡清香。
。ā跋胂竽苁箖和钬S富,情感深化,它是兒童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所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保ā缎W語文教學心理學導論》)小學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語文教學中,一旦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參與其中,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會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一首詞所展現的畫面是無盡的,趙老師引導學生想象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不僅展現的是一幅靜止的畫面,更可貴的是老師引導學生想象動態的鏡頭。清幽的遠山,流動的溪水,高飛低鳴的白鷺,悠閑垂釣的老翁,在趙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盡情想象,直至聽到了鳥兒的鳴叫,聞到了淡淡的桃花香,那是多么深刻。)
四、靈動的課堂練筆
當同學們盡情地想象著詩詞所帶來無窮魅力,看著、聽著、聞著一切的一切,趙老師適時地提出了練筆寫作的要求:“書上寫下你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一切! (此時學生經過想象交流后,頭腦中已經呈現了清晰的畫面,適時地提出練筆的要求,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既練習了寫作,又將詩詞的理解疏理清楚了。)
五、新語文,深度的語文
在聽取了趙老師的《漁歌子》一課后,我對“新語文”的理解是那是一種有“深度的語文”。它是我們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深層感悟,開拓其創新思維,發展其創新能力,并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和積累語言等的同時,挖掘蘊含在文本中深層的人文內涵,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語文素養。
生讀,“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想到的是哪句詞?
生:桃花流水鱖魚肥
生讀,“吹面不寒楊柳風,風里帶著些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花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是怎樣的細雨呢?“雨絲細細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
師:不須歸,輕輕地讀,慢慢地念──不須歸
師:要學好一首詞,不光要理解詞的意思,還要了解詩詞作者寫這一首詞時的背景,那有助我們正確地理解詩詞的情感。
師:和張志和的《漁歌子》相對,他的哥哥也寫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張松齡
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你讀出了什么?
生:兄弟呀,為什么不歸呀?
生:作者厭惡官場
生:作者為太湖美景所沉醉
師:作者在那里悠閑垂釣,又釣到了什么?
生:悠閑自在的生活狀態,游與山間的田園生活
。ㄉ疃鹊恼Z文,并不是單單指挖掘深層的人文內涵,還包括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感悟人物深層的情感等等。這首詞雖色彩鮮明,初看也只是一幅風景畫而已,為什么千古傳誦,回味無窮?原來在這青山綠水中,還有一位超脫名利的漁父在,他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自樂其樂,無復風波之患。而古往今來,多少人在塵世的風波中顛顛簸簸,或者經歷過狂風暴雨,或者受不了凄風苦雨,很少有時間領略人生的樂趣,忽然面對著這不須害怕不須愁的斜風細雨,能不別有一番感慨?新語文的課堂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趙老師旁征博引,對同一景色的描寫用不同的詞句進行對比朗讀,感受語言的魅力,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詞匯。這些使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更深刻了)
《漁歌子》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悠閑自在的情感。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悠閑自在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知道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嗎?來說兩句。(姜太公釣魚的鉤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魚餌。他的鉤離水面三尺,這能釣到魚嗎?他是在釣個人——周文王。后來周文王果然來了。姜太公是釣來周文王對他的重用,果然幫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詞人張志和釣魚與姜太公釣魚有幾他相似之處,也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今天我們就走進他的詞——《漁歌子》感受他的釣魚世界。(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讀出“詞”味
1、讀這首詞,每人最少讀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個字讀準。第二次,要讀出節奏,讀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讀。
3、結合進行生字教學。
三、精讀感悟,悟出“詞”畫
1、什么叫“不須歸”?為什么“不須歸”?
2、找出景物:
。1)導言:張志和這個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僅是著名的詞人,還是有名的大畫家。他常常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是這樣夸他的“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意思就是說,他寫的詞就像一幅畫。里邊藏著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讀一讀書,看看他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上記號。可以默讀,也可以小聲地讀。
(2)生標畫,師巡堂。
。3)、交流:現在請同學來匯報一下發現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們把這些景物畫出來,你們會用上那些色彩呢?為什么?
假如這黑板就是一張畫紙,老師想讓同學們把這些景物用彩色粉筆畫下來,使這幅畫看起來更美。怎么畫呢?(生板演)
4、想象畫面:
。1)短短的27個字,就讓我們讀出了這么多景物,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這是一幅怎樣的畫?你能用什么詞來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腳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聞到了什么?
5、體會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樣啊?當你置身在這樣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說的?(讀全詞)
四、拓展延伸,品出“釣”情:
1、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歸去嗎?張志和呢?你們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綠蓑衣”留給我們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樣的神情呢?
2、作詩和詩: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卻很擔心他。擔心他長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煩來,于是出錢給他蓋了一所草房,還寫了一首詞送給張志和,就是這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來自由地讀一讀。
哥哥這首詞寫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我。
3、讀出詞中畫,還讀出詞中人,詩詞就有這樣無限的想象空間。讀詩歌,想象還不夠,如果我們了解詞人的生平,會有更多的發現。了解張志和嗎?
。◤堉竞筒粌H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
4、姜太公釣魚釣的是周文王,那么張志和釣到了什么哪?(悠閑的生活、清閑飄逸的心,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們像張志和那樣,獨坐著,任清風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撲鼻而來,一起讀——(讀全詞)。
五、回歸主題,升華“詞”情。
1、假如你來到浙江你一定會看哪座山?(西塞山)
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志和)
2、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漁歌子)來,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漁歌子。
3、欣賞唱詞《漁歌子》
六、作業:收集有關釣魚的詩詞。
板書: 漁歌子
簡筆畫(悠閑自在)
詞中景物
《漁歌子》 篇6
《漁歌子》位于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是張志和寫的一首詞。本組選編內容全是描繪的山鄉田園風光:在鄉間的小路上,你會聞到瓜果的飄香;在夜晚的池塘邊,你會聽到青蛙的歌唱;在遼闊的草地上,你會看到成群的牛羊。我們隨著課文,走進鄉下人家,感受田園詩情,體味優美語言,積累精彩片段,進而進行綜合性學習。《漁歌子》便是借鑒了民間的漁歌而成的。此詞語言清麗自然,寄情于景,寫景簡潔優美,以詞入畫。青山、碧水、白鷺、紅桃……江水漲、白鷺飛、斜風、細雨……似一幅水墨丹青展現在讀者面前,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怡情山水的“漁歌圖”,讓我們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之中悠閑而自由的生活樂趣。
學生到了四年級已經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古詩詞內容,學習這類教材也有了一些基礎,能夠在認知內容的基礎上作深層的思考,體會詞中的意境。
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了解了教材所處的位置,結合年級特點、學生接受能力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方面,主要是要求學生識記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詞。過程與方法目標則是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在于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其中,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本課的難點。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的生命,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悟情悟境,在誦讀中欣賞抒情。展開想象,反復誦讀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創設情景、朗讀品味、想象體驗等方法,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詩人所描繪的美景。從而達到在多種朗讀形式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
關于教學程序設計,我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1、由一幅優美的山原風景畫,引出本課所學的詞──《漁歌子》
煙雨江南,碧水藍天,詩情畫意,春意盎然的圖畫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知道唐代大詩人張志和就是在這里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漁歌子》這里可以給學生補充講述一些有關詞牌的知識,將先前學過或課外看到過的詞牌在課堂上作個交流,使學生對“詞牌”的理解更真實貼切,繼而由題目入手,從學生想到的“漁夫、漁歌”引入到詞的教學。
2、感知詩詞大意的環節。
關于古詩詞的朗讀有這么幾個要求,要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情感。
要達到這個境界,首先要對詞的意境有個大體了解,需要讀通、讀熟,讀明白。讓學生借助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詞的大概意思。
這里采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可以增強對詞的感悟,帶著自己獨特的理解與體會徜徉在語言文字中,課堂上響起學生個性化的朗讀,詞的韻味就彰顯出來的。
3、想象畫面深入理解詞內容的環節
《漁歌子》勾勒出的是一幅濃郁的江南風味的垂釣圖。顏真卿曾稱贊它說:“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教學中以畫的角度來學習欣賞這首詞,分以下幾個步驟:
。1)墨線勾勒,江南春景物繁多。
張志和不僅詞寫得好,還是一位大畫家,顏真卿不是說張志和寫的詞是畫中有詞,詞中有畫嗎?那么我們看一看,張志和的詞中,給我們畫的什么,用筆圈出來。
學生初讀詞,就感受到江南春天的美好。讓學生在頭腦中攤開一張畫布,根據詞的內容,具體到意象,你會在紙上畫上哪些景物呢?學生很快會從詞中發現“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斜風、細雨”,這些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讓學生再去讀詞,看詞中還隱藏著什么景物。學生會由“青箬笠、綠蓑衣”知道畫中還有人。似乎至此,詞中所描繪的景物均已躍然紙上。在這個過程中,落實了字形、詞義,整體結合起來,又把整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避免了單調地解釋詩意。
。2)濃妝著色,江南春五彩繽紛。
進一步引導學生:如果你就是能詩擅畫的張志和,你用什么色彩來描繪這幅畫呢?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詞,詞中描寫顏色的詞有“白、青、綠”。再讓學生讀詞琢磨,看,在青翠蔥蘢的西塞山前,一群潔白如玉的鷺鷥在碧空中飛翔。在粉紅桃花夾岸的苕溪里,無數肥美的青色鱖魚在水底游動,詩人僅用了27個字,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有聲有色的畫面,請同學們看著自己的畫,靜靜地看,到詞中去聞一聞,自己去讀一讀,看你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又聞到了什么?由畫中提到的景物想開去,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讓詞的意向內化為每個學生心中的畫面。通過學生的用心感受,對詞有新的認識以后,再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
(3)配樂讀詩,江南春生機勃勃。
伴著“高山流水”的音樂聲,教師抑揚頓挫的朗讀,讓學生品出不一樣的韻味,閉上眼睛,靜靜地想象,會有一個怎樣美妙的世界展現在你的眼前呢?這對孩子們而言也是一個很好的引導,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
。4)聯系作者生平,使感悟從詩句走向內涵
向學生介紹作者背景,加深理解:詩人張志和僅僅是貪戀美景而樂而忘返嗎?讀出詞中畫還要讀出詞中人。
張志和16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 “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課件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生作詩和詩,讓學生理解作者“不須歸”的理由。
那我來當哥哥,你們來當弟弟張志和,看看能不能用詞來回答我的問題?
師:賢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齊答: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然后問:“弟弟呀,你為什么不歸?”引發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設計這個對話學生能很輕松地進入詩中,張志和“不須歸”的心聲就會從學生的口中涌出,對“釣”的文化含義,學生能簡潔的接受,深刻的感悟。讀寫結合,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情感。詩詞的誦讀,便是要在這樣入情的心境中,才能有所感悟。
(5)課外拓展,升華詩情:
瀟瀟春雨灑江天,漁人垂釣好悠閑!這首詞流傳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爭先填寫傳唱《漁歌子》或《漁父詞》,讓學生試讀,找出兩首詞的不同。
這里指導學生朗讀,要讀到字里去,讀到詞的背后去,讀到作者的心里去,江南春才更顯韻味。
假如我們來到浙江湖州我們會看——西塞山
來到西塞山我們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志和
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漁歌子
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漁歌子》,就讓它在我們心中定格成一幅清麗自然、醇香久遠的永恒畫卷吧!在學生深情地誦讀中,讓他們搜集張志和另外四首《漁歌子》誦讀進一步感受古詩詞文化。一首好的詩詞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樂,一幅優美的圖畫,一段精彩的描述。我希望自己與孩子們一起都走進了詞人他那豐富多彩的心靈世界。
《漁歌子》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準備詩詞內容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回憶學過的描寫春天的詩《詠柳》《憶江南》
二、檢查初讀情況
1.出示《漁歌子》
2.指名讀,讀準、讀通、讀順。
3.聯系你的預習收獲,試著有節奏的讀。 ?
三、熟讀,理解詞意
1.交流預習收獲。解決了哪些詞?還有那些不能解決?小組交流,還不能解決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2、讀詩,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詞意。
3.老師請你再好好讀讀這首詞,仔細品味一下,哪一句給你的感受最好?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提示: “西塞山前白鷺飛”, 在青翠蔥蘢的西塞山前,一群潔白如玉的鷺鷥在碧空中飛翔。(青山、白鷺,一動一靜,這是一幅多么明麗、和諧的畫面,如果詩人是一個攝影師,那他所攝取的這個畫面應該是——遠景)把那份幽遠、寧靜給讀出來。
“桃花流水鱖魚肥”:在桃花夾岸的苕溪里,無數肥美的鱖魚在水底游動,或在水面嬉戲追逐著繽紛的落英。(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這是一幅多么艷麗、生動的畫面)
這一遠一近的對比,這明麗與絢爛的對比,你能通過朗讀出現出來嗎?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他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畫幅里,顯得多么逍遙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連忘返。讀出那份無憂無慮,逍遙自在!
4、此時此刻,展現在你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整體感知)
交流自己體會到的詞所描繪的美麗春景。 (自然景物 人 顏色 動靜)
5、有感情朗讀(背誦)詩句。
四、精讀,品詞味
1.師;短短27個字,為什么能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雋永清新、豐富秀麗的水鄉風景圖。古人的語言的究竟有著怎樣的凝煉與絕妙呢?老師請同學們再細細品讀這首詞時,你能發現其中看似簡單普通,卻是作者別具匠心、反復斟酌推敲的詞語嗎?
2.品析“青、綠”
“青、綠”是同一種意思嗎?都表示綠色,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綠色的詞(一個字的),“翠”——遙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種活潑的、充滿生命力的綠);“碧”——碧玉妝成一樹高(富有光澤的綠);“蒼”——日暮蒼山遠(深沉的綠);“蔥”——(濃厚鮮活的綠)
為什么這么多表示綠色的詞,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綠”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來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綠”的位置換一下?你自己試著替換讀讀看,再與詩的原句對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學生品讀,說自己讀后的感受。
a, 詞義不符;(舉例說明)
b, 音律不和諧。(舉例說明)
看似簡單直白的兩個字,卻是作者反復推敲、斟酌的結果,那簡單就是惟一的。瞧,我們學著詩人,用心去讀、去觀、去品、去悟,總會有深妙的體悟和發現。
五、了解詩人,品味詩情
1.那么這個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的人到底是誰呢?請同學們再次用心地讀讀全詞,連題目、作者都讀。
學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漁人:a、趁著春水漲、鱖魚肥,多打魚,好養家,連斜風細雨都不顧。
b.從詩題《漁歌子》,這首好像應是漁歌,所以那人應是打魚的漁人。
是一個勤勞的漁人,讀這兩句詩。
(2)有可能是詩人。詩人為這美麗的山水所陶醉,他覺得這斜風細雨也是一種美,所以留戀不歸。
(3)(只要說得有道理,都應肯定)
2.了解作者:
。ǔ鍪緹羝 張志和:初名龜齡,字子同,唐肅宗時棄官歸隱,沒有回故鄉浙江金華,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稱“煙波釣徒”。他歸隱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國家處于動蕩不安的紛亂之中。在這種情勢下,他因為無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鄉,以悠閑自在的漁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熱愛自然的情懷。)
看了這段介紹,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此詩,作者明寫漁父,暗寫他本人,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熱愛自然的情懷。
3.再誦古詩,讀出韻味
師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遠離世俗的爭斗,在這樣和諧秀麗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讀
作者多么希望勞動人民以自己的勤勞,獲得這樣一份安寧的生活——讀
作者多么希望人們能遠離戰亂,永遠過著這樣幸福美好的生活——讀
。▽訉舆f進)
六.課外拓展,升華詩情:
1.師:張志和的《漁歌子》表現了瀟瀟春雨灑江天之時,漁人既在勞作,又觀美景的無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諧生活的美好意愿。這首詞流傳至今一千多年,不僅歷代傳唱,而且詩家騷人多仿其體式、意境或詞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詩詞大家蘇軾。他甚至把張志和的詩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蘇軾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學生讀通詩句。
師:此詩與張志和的詞,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張詞多了幾句)
既然模仿張的詩,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我們來看蘇軾這詩題下的自注:
題注:“玄真子《漁父》云云,此語妙絕,恨莫能歌者,故增數語,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讀,說說你是怎么是理解這段話的?
(師在學生自悟的基礎上,簡單解釋,尤其“恨莫能歌者”—— 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煙波釣叟”才有這樣的心境、這樣的話語,他人難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現東坡對張詞的推重心意。)
3.學生自讀蘇軾的《浣溪沙》
簡單理解詩意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
蘇軾推重張志和的詞,僅僅是因為張詞的語言“妙絕”嗎?
。 張在詞中所表達的情懷,正是蘇軾想要釋放的心情,簡介蘇軾——他一生仕途坎坷,為官期間,他關心人民疾苦,當時,國家動蕩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貶職……所以,他也懷有和張志和同樣的心愿。張儼然成了蘇軾的知音。張和蘇隔朝隔代,幾百年的時空((1037~1101)——(730~約810))竟然因一首《漁歌子》而聯通,孤傲與清高的心靈相通了,智慧與才情相融了。我們何其有幸通過這些美妙和文字來體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現《漁歌子》)讓我們再一次來讀讀《漁歌子》。
七.總結,升華。
有一位詩人說:再美的詩,也美不過春天的一棵樹。所以,再好的文字營造的風景,也比不上身邊這觸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學們,讓我們回到現實,回到我們身邊的春天,在校園里尋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們的心我們的筆表達春天吧。
《漁歌子》 篇8
[教學內容]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下冊第23課《古詩詞三首——漁歌子》。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能誦讀。
2、通過想象、描述詞的畫面,理解詞意,體會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學理念]張志和作為一名詩詞書畫大家,他的作品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本設計以畫詞的形式,想象理解詞的意境,同時鏈接相關資料,豐滿對詞人張志和的認識,達到對《漁歌子》的理解更加飽滿的目的。
[教學重點]想象詞中描繪的情景,讀出詞的韻味。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生自我介紹姓名及姓名來歷,導入
2、介紹張志和。
剛才我們聊了一個和名字有關的話題,現在老師在黑板上寫一個名字,你對這個名字了解嗎?(板書:張志和)
咱們來做個有趣的游戲,猜猜“張志和”這個名字是誰起的?
師介紹。3、揭示課題。
張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詞人,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一首詞叫《漁歌子》。(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叫詞,以前接觸過嗎?
誰知道什么是詞?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首張志和寫的《漁歌子》。
二.誦讀詞文,初步感知。
1、生自由讀詞,把生字讀準,把詞念通順,注意停頓。
2、指名讀詩,教師評價后全班齊讀。
3、同學們,讀了之后,發現詞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有什么區別?
4、張志和這個詞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僅詞寫得好,還是一位大畫家,他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大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說:張志和寫的詞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默讀《漁歌子》,看看你能發現張志和在這首詞中畫了什么?把它圈出來。
5、學生圈畫,交流。
你找到了幾種景物?(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共九種)
(相機理解“箬笠、蓑衣”)學詩詞的時候,咱們千萬別忘了書上的注釋,它可是咱們學習古詩文的好幫手。
6、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框,如果這就是一張畫紙,老師要把這九種景物工整地寫到這個框里,使它看上去像一幅畫。比如說:鱖魚,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寫在畫面的最下方。
。◣煱鍟“鱖魚、蓑衣、箬笠”,邊寫邊提示生字“笠”的寫法)
7、生仿照教師板書完成九種景物的填寫,師巡視指導。
8、指名上臺板演,師生評價(相機指導“鷺、塞”的寫法)。
三.詞中賞畫,品味意境。
1、同學們,來, 一起看黑板上的九種景物, 看著看著 ,這九種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畫,就成了一首漁歌子,我們一起看這九種景物誦讀這首詞。(生齊讀后試誦)
2、同學們,你們發現詞中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呢?(春季)
3、張志和僅僅用了27個字,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有聲有色的畫面,老師不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還聽到了悅耳的聲音,感受到了春的氣息了,你們感受到了嗎?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這首詞,然后告訴我,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聞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師配樂范讀)
4、師生交流。
詞人向遠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樣的西塞山?怎樣的白鷺?
詞人坐在船上,他的視線回到溪邊,他看到了什么?怎樣的桃花?怎樣的流水和鱖魚?
詞人張志和他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畫卷里,如此美景,怎不令人陶醉,他情不自禁地吟誦起《漁歌子》來——
5、讀詩的時候,在頭腦中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就能進入詩的意境。
四.走近山水,貼近詞人。
1、這么美的景色,你們想回去嗎?(不想)
你們真是張志和的知音啊。可是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流連山水不回家,就也用《漁歌子》的詞牌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出示詞: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2、師生勸答,再品詞意,再識詞人。
哥哥在叫弟弟干嗎?你怎么知道的?現在,我就是哥哥張松齡,你們就是弟弟張志和,請你們用詞來回答。
3、討論:為何不歸?
出示作者資料。
從資料中你讀到了什么?
再讀詞,你明白什么了?
學詩詞的時候,了解作者的身世際遇,我們就不難與詩人的心相通。就讓我們帶著對張志和的了解,再一遍讀《漁歌子》。(生齊讀)
五、補充拓展,總結升華
1、張志和厭倦了朝廷的爭斗,流連于山水之間,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張志和卻說,他釣著了很多很多。他釣著了什么呢?
。ㄉf話練習)
2、引誦《漁歌子》。
3、這就是張志和一生的追求。(板書:心志平和)
4、齊誦全詩。
5、詞是可以配樂演唱的,咱們也來唱一唱吧。
[板書設計]
漁歌子
(唐)張志和
心志平和
《漁歌子》 篇9
教材解讀:
《漁歌子》是唐代詞人張志和的作品,詞作描繪了春天秀麗的水鄉風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漁翁形象,體現了漁家生活別有情趣的一面。詞人將文字和畫面完美地結合,青山、白鷺、紅桃、碧水、青箬笠、綠蓑衣, 色調明麗和諧,既讓人感到幽遠寧靜,又不失生動活潑,正符合作者“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愜意,真乃“詞中極品”。同時,詞的字里行間也體現出作者追求無為、隨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教學思路:
古詩詞的教學如果只停留在內容的理解上,那是淺層次的,更重要的是通過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體會詩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蘊含的情感。教學《漁歌子》一詞,基于詞作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的特點,應圍繞“讀詩——感詩——賞境——拓展——升華”這條主線來展開,通過朗讀感悟引導學生將無聲的文字轉化成有聲有色的畫面,從而明詩情、入詩境,理解詩人為何不歸,感悟出“釣美景、釣心情、釣生活”的詩情。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詞作《漁歌子》。
2.借助畫面,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的意思。
3.誦讀想象,感受詞所描繪的畫面,聯系背景走近詞人,領悟詞人的言外之意。
教學重點:借助畫面,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的意思。
教學難點:感受次所描繪的畫面,領悟詞人的言外之意。
教學流程:
一、溫習舊知巧引新
1.請學生吟誦自己積累過的詞,要求做到聲情并茂。
2.簡單說說詩與詞的區別。
3.了解詞牌《漁歌子》。
。1)讀詞名《漁歌子》。
。2)理解其字面意思:漁夫所唱的漁歌
。3)“漁歌子”又叫“漁父”, 是一種詞牌名。
【設計意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接觸的詞比較少,因此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知詞與詩的區別!
二、初讀古詩要流利
1.學生初讀詞。
學習古詩詞,首要的是讀通順,在此基礎上還要讀出一定的節奏。請同學們自己朗讀這首詞,讀三遍,第一遍要讀得一字不錯,字正腔圓;第二第三遍讀,要著重體會其中的節奏。
2.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指名學生讀,重點檢查是否讀得通順。
。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讀音,出示“塞”的三種讀音,分別組詞。
3.指導學生感受詞中的節奏美。
讀古詩詞光讀通順還不夠,還要注意節奏,詞與詞之間、句子和句子之間都有一定的停頓。 指名讀,劃節奏。
4.師生合作讀:師讀上半句,指名一生讀下半句。
5.齊讀,注意節奏。
【設計意圖:初讀古詩,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順、流利,并感受其中的節奏美。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自讀、個別讀、師生合作讀、生生合作讀等形式來達成初讀的目標!
三、情景交融明詩意
1.理解意思。
請同學輕聲地讀這首詞,結合課前的預習,理解詞句的意思。
2.指名匯報。重點指導:箬笠、蓑衣(從形聲字的角度理解)不須(與“不需”區別)等詞語。
3.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理解整首詞。(重點引導學生在理解“箬笠”“蓑衣”“斜風”“不須歸”等詞語的基礎上理解詞句和整首詞的意思。)
【設計意圖:由于古詩詞的語言表達方式與現代文差異較大,因此在引導學生理解關鍵詞、難懂詞意思的基礎上來理解整首詞的意思。】
4.想象,品出詞中畫。
賞畫:再次靜靜地品讀這首詞,劃出詞中景物。
(1)學生交流:詞中共寫了幾種景物?
春天的景物千千萬,為何作者獨獨鐘情于這幾種呢?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顏色美。
(2)走進詞所描繪的意境。
l再讀這首詞,我相信這迷人的春光中你一定還能聽到些什么,甚至是聞到些什么。
l反饋交流:說說你仿佛聽到了什么?又聞到了什么呢?
l帶著你的想象再來讀這首詞,把自己想象成悠然自得的詞人張志和,在你眼前展現的是怎樣美妙的世界?
生充分交流,身入其境!
5.聯系畫面,加深理解。
靜靜地,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畫面:斜風細雨中,這位頭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漁翁正悠然自得地釣魚呢!孩子們,你能形容一下這位漁翁的神情嗎?引導學生揣摩、想象漁人的神情。
6.指導有感情朗讀、背誦。
。1)自由練背
(2)指名背誦,重點指導“斜風細雨不——須——歸”。
7.齊誦。
【設計意圖:在初步理解詞意的基礎上,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青山、白鷺、紅桃、碧水、青箬笠、綠蓑衣……”等景物來感受詞中畫面的美,并通過聯系畫面、融情想象等多種方式為學生走進詩人內心作鋪墊!
四、巧對詞作悟詩情
1.走近詞人。
通過課前預習,你一定對詞人張志和有所了解,誰來簡要地給大家介紹介紹。
師總結:張志和不僅是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一些官場糾紛被免去官職,從此再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
2.師生和詩,悟情。
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來和其弟《漁父》,我們一起來和詩。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1)讀懂哥哥的意思了嗎?
。2)好一個“不須歸”!弟弟啊,為何不歸? 練習:哥哥,因為 ,不一定要回去!
。3)兄弟啊,聽說你是直鉤垂釣,也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呢?
【設計意圖:課前預習中,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張志和,教學中相互交流,補充完善,由此引出本課拓展的詞《漁父》,巧妙地升華學生對“不須歸”的理解,品出釣中情!
五、當堂檢測求完善
1.有感情地誦讀詞作《漁歌子》。
2.根據詞作內容填空:
1.《漁歌子》這首詞的作者是 代 。這首詞描寫了 、 、 等景物,抒發了詞人 的情感。
2.邊讀邊想象《漁歌子》所描繪的景色,把你頭腦中那幅優美的畫用文字描寫下來。 六、拓展延伸親經典
1.歌曲欣賞《漁歌子》
雨中青天,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山美水美生活更愜意!讓我們一起醉在《漁歌子》中——歌曲欣賞。
2.這首詞流傳至今一千多年,文人墨客們都爭相填寫傳唱。建議孩子們課后登陸相關網站,閱讀唐宋兩朝詩人所寫的《漁父歌》,進一步親近經典。
【設計意圖:以歌曲欣賞來帶給學生美的享受;以網站的推薦激起學生后續閱讀的欲望。】
《漁歌子》 篇10
學習目標 :1、認識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畫面,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3、體會詩中所表現的內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1、有感情朗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詞的音樂美,培養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詞的意思,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體會詞中的意境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一、創設意境,導入課題
1、教師:同學們,我們先放松一下,請你看看畫面,猜猜是哪首古詩,背一背。(課件出示:《江雪》《憶江南》《小兒垂釣》)
2、教師:同學們積累的古詩真不少。你有沒有發現這些詩歌中其實有一首是不一樣的?(詞)那什么是詞呢?(詞是詩的一種,配上音樂可以唱歌,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又叫長短句。)
3、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詞——《漁歌子》。(課件出示古詩)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已有的詩詞積累,鞏固詩與詞的區別,進一步了解詞的知識,從而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創建學習古詩詞的氛圍,初步入情入境!
4、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5、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讓學生匯報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教師再進行補充,最后課件展示相關資料。【張志和:唐代詩人。字子同,初名龜齡,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年輕時在朝廷過個官,后因仕途不順而隱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徒”。與顏真卿等為好友。擅長歌詞,能書畫、擊鼓、吹笛。作品多寫隱居時的閑散生活!稘O歌子》這首詞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并作《漁歌子》!
【設計意圖:在課前讓學生搜集資料,課上借助搜集的資料,有助于學生對詩人及寫作背景的了解,為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和學生搜集、運用資料的能力!
二、讀中明意,讀中悟情
(一)、課件范讀,營造氣氛。
。ǘ、學生自讀,讀通、讀順。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把詞讀準、讀通、讀順,注意“塞”“鱖”“箬”“笠”“蓑”的讀音。
2、鞏固字音,記憶字形,重點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讀音。
【設計意圖:詞語的朗讀教學是理解一首詞的基礎,每一首詞都有自己的意境,這些意境正是由這一個個的事物組構而成的,讀詞語便是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了解這些事物,為下一步對詩詞的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檢查、指導:
1、指名讀生字,并組詞。
2、指名讀詞,師生正音。
3、指導朗誦,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4、男生齊讀,女生齊讀,最后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利用多層次的朗讀指導,讓學生自讀自悟,由淺入深地激發學生通過朗讀來感悟詩詞之美。其實,這也是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滲透,讓學生讀通,讀出節奏和韻味,不僅是讓學生在讀中去體悟,更是通過朗讀、傾聽、感悟等學習方法,樹立自主學習的信心!
。ㄋ模、讀中想象,理解詞意
1、學生默讀,思考:(1)、這首詞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物?(2)、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顏色?
2、指名反饋學習情況。
3、教師范讀,學生閉眼聆聽,想象畫面。
【設計意圖】教師入情入境的范讀,可以感染到課堂里的每一個人,讓學生盡情暢游在詩詞所描繪的美妙畫面中。
交流:自己眼前仿佛出現的畫面,嘗試用口頭描述或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可以用畫畫的方式表現出來。
【設計意圖:借助文本和多媒體課件,利用多種形式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朗讀能力和繪畫能力。通過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詩詞背后蘊涵的感情。】
4、精讀,結合注釋理解詞意。
(1)、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詩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匯報交流情況:a、學生自由反饋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說出詞意。
。3)、教師歸納,課件展示詞意。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為鞏固學習效果,進一步增強學生對詩詞的認識,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這樣始終都以學生為主體,人人有機會發言,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也利于鍛煉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ㄎ澹⑻骄吭O疑,領悟詩情
1、引導學生質疑、師發問:
(1)、詞中那位漁翁為什么在這樣一個雨天還不想回家呢?
。2)、詞中描繪的漁翁到底指誰?
。▽W生小組交流,自由發言后,教師點撥小結)
2、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指名說)
。◣熜〗Y,課件展示:這首詞的作者借這樣一幅春江水漲、細雨濛濛、漁翁迎風冒雨垂釣的畫面,抒發了自己對隱居生活的熱愛和對江南春色的贊美之情。)
【設計意圖:緊扣“不須歸”,引導學生質疑,然后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探討,再由教師憑借課件進行小結,使學生釋疑,從而升華主題,領悟詩情。】
三、讀中感悟,升華情感
1、教師:現在就請大家帶著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熱愛和對江南春色的贊美之情,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有感情地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詞中的意境。
2、配樂朗讀:指名朗讀,小組輪讀,全班齊讀。
3、配樂有感情地背誦,感悟意境。(出示課件)
4、課堂練習:找一找。(出示課件: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出詞中的錯誤)
5、欣賞歌曲《漁歌子》。(出示課件)
6、教師結語:同學們,讓我們從美妙的音樂中回到現實,回到我們身邊的春天,在校園里尋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們的心,我們的筆去表達春天、描繪春天吧!
【設計意圖:這部分設計了“讀、背、找、唱”四個小環節,環環相扣。前三個環節,讓學生在一個愉快的氛圍中不自覺地了解了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情況,以便課后查漏補缺。最后那優美的歌聲又讓學生情緒高漲,身心都體驗到了最佳的輕松感、愉快感!
《漁歌子》 篇11
設計理念:
1、把握詞眼“不須歸”,以不同層次的讀貫穿課堂,努力營造一個詩意的課堂。
2、通過品味詞的語言,還原、豐富詞的畫面,理解古詩詞“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寫作特色。
3、理解詩詞與擴大閱讀量相合,采用一篇帶多篇的做法,提高課堂實效。如:通過對比誦讀張松齡的詞,加深體會這首詞的寫作特色和詞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并會寫3個生字。
2、理解《漁歌子》的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關詩詞進行對比教學,激發學生自主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能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習慣。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并描述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體會“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所表現出來的詞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誦讀這首詞,查閱有關詞人的資料,復習有關詞的知識。
2、制作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ㄕn前活動:說關于顏色和景物的詞語)
一、話題引入。
1、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欣賞唐朝詞人張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詞。說到詞,我們開學的時候才學過一首,它是?(《憶江南》)(請生背誦)
2、 咱們今天要學的這首詞,詞牌名就叫做——(師板題,生齊讀,指導“子”的讀法)
3、像憶江南一樣,這個詞牌也是這首詞的題目,能表示詞的內容,那么,根據這題目,你猜一猜這首詞大概寫了什么內容?(師相機介紹:“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就是垂釣者、打魚人唱的歌。)
二、初讀,讀通順。
1、張志和是怎樣向我們描繪他的垂釣生活的呢?請大家翻開書本110頁,仔細地把這首詞讀上兩遍,注意詞當中的生字,把詞念得字正腔圓,自由地讀吧。ㄉ杂勺x)
2、讀得很專心、很投入!現在,誰來展示讀一下?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有沒有把生字都念準了。
3讀得真不錯,你能帶大家讀讀詞語嗎?(出示生字:西塞山 鱖魚 箬笠 白鷺)
。ㄖ该x,師小結指導生字:“塞”、 “蓑”、 “箬的讀音,重點指導“鷺”字的書寫,讓學生寫在書上)
4、誰再來讀一讀,其他同學注意聽,詞句的中間,她是怎么停頓的讀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5、有味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在“西塞山前白鷺飛”哪個地方停頓了一下?你還有沒有注意到他在“桃花流水鱖魚肥”的哪個地方停頓了一下?你們都聽出來了,這就叫讀得有板有眼。來!我們一起讀!怎么讀呢?請看,每行詞的前半部分你們讀,后半部分我來讀。(出示課件,師生合作朗讀完詞,)
6、好!味道出來了。我們再讀一次,現在,前后順序調換一下,我讀前半部分,你們讀后半部分。(師生再次合作朗讀全詞)
7、味道更濃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詞,注意那個節奏,那個味道。(生齊讀詩歌)
三、品味詞中畫,體會詞的意境。
1、師加動作重復讀最后一句,設問:“不須歸”是什么意思?(板書)?(指名說)
2、都下雨了,為什么還不愿回家呢?(指名說,2---3個)
3、哦,你還從這首詞中讀出了美景,你真會讀書!是的,張志和不僅是著名的詞人,也是有名的大畫家,他常常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中。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曾經這樣夸他,說他寫的詞詞中有畫,畫中有詞。他寫的詞就像一幅畫,里面藏著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讀一讀,看看他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個記號。可以默讀,也可以小聲地讀。
4、那么,通過剛才的朗讀,你發現了哪些景物?(指名說,師板畫)
5、這幅迷人的畫卷,色彩也是那么鮮艷,再去讀讀詞,你看到了那些絢麗的色彩了嗎?
6、填空: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這山、這水、這白鷺、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流水( ) 鱖魚( ) 白鷺( )
。 )斜風 ( )細雨
7、誰能把這首詞中省略的詞句補充出來,說說這首詞的意思嗎?
8、短短的27個字,就讓我們讀出了這么多景物,這么豐富的色彩,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西塞山走進那個讓張志和流連忘返的白鷺谷吧!(配樂 寂靜山林)能說說你此時的感受嗎?
9、這美不勝收的湖光山色,就匯成了《漁歌子》里這樣的句子—— (出示句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你能用朗讀為我們展示這份美嗎?先自個練練
10、同學們,這僅僅是一幅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靜止不動的畫嗎?
11、這讓你感到是一幅動的畫,來,閉上眼睛,讓我們靜靜地走進這幅迷人的畫卷,想象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下,或是徜徉于流水兩岸,……(播放音樂, 課件:流水聲、鳥鳴聲、蛙鳴……)
12、遠處,連綿起伏的山云霧繚繞,一群白鷺撲騰著翅膀,飛向青天;近處,桃花盛開了,柔和的春風中,花瓣帶著晶瑩的水珠飄落水中。ㄕb讀整首詞。)
13、來,男孩子們,讀出白鷺高飛,鱖魚歡騰!女孩子們,讀出桃花芬芳,流水依依
14、同學們,此時此刻,你一定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什么。請大家用上“我喜歡這( ),你看——”寫一寫?(師小結: 真是如詩如畫呀。真是如詩如畫呀。此情此景,讓我們情不自禁想誦一曲《漁歌子》,讀。
四、品悟詞眼,感悟詞人心境
。ㄒ唬┢纷x詞句,體驗意境之美
1、孩子們,你們看,這桃花,這流水,不就是——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嗎?來,咱們對讀,你讀畫面,我讀詩句。
生: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桃花流水鱖魚肥。
(男女生對讀。)師:這斜風,不就是 “吹面不寒楊柳風嗎。”?
2、生:吹面不寒楊柳風,風里帶著些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花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
師:這正是“斜風細雨不須歸”!
(男生讀畫面,女聲讀詩句)。
師:這細雨,也正是——生:雨絲細細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大地全籠著一層輕紗。
師: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漁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
3、師:我們似乎忘了什么?是畫中的人。青箬笠,綠蓑衣,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
師:啊,青箬笠,綠蓑衣里藏著是一份悠閑和自在。雖然湖面上吹著乍暖還寒的風,還下著斜斜的雨,他依然寫道——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他依然寫道 ——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ǘ┙庾x詞眼,體會“不須歸”的情懷
1、師:這么美的景色,你們想回去嗎
2、師:你們真是張志和的知音,張志和自封為煙波釣徒,他最喜歡這樣垂釣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感情地寫下了漁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張松齡,很擔心他在外留連忘返,惹出麻煩.于是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賦歌》(課件出示),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寫的.好,你來讀.“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哥哥這首詞寫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師:這樣吧,我當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咱們來一次作詩和詩吧。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哪!
生:不須歸呀!
師:弟弟啊,為何不歸?
4、是啊,這么美的風景,怎么舍得回來呢?我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張志和喜歡垂釣,但是,他釣魚卻與眾不同——魚鉤上從來不設誘餌!
5.說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么?
6.讀詩歌,光想象還不夠,如果我們了解詞人的生平,會有更多的發現,你了解張志和嗎?(生介紹后師補充)
張志和,初名龜齡,唐代著名詞人和詩人,十六歲時 “游大學”,以“明經”耀第,向唐肅宗獻策,深受賞識和重用,又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貶官。但他并沒有去上任,而是托詞親喪回到了老家,并且從此以后不再作官,長期過著隱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帶的山水之間。因常以扁舟垂釣,超然不在塵世中,唐肅宗曾派人尋找與他,但是都沒有找到。
7、你覺得他釣著些什么了?
8.也正是有這樣寧靜的心態,閑適的心境,眼睛中才有美麗的景色,這首詞才能成為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詞句。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首詞還流傳到日本,當時日本天皇、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爭相效仿《漁歌子》,從此,日本一些喜愛中國詩歌的人開始學填詞,可以說,這首詞宛如架加中日之間的一座橋梁,齊讀。
五、多種形式誦讀,演繹心中的《漁歌子》
1、師:聽,在這美麗的景象中,詩人一邊垂釣,一邊還吟唱著歌呢!孩子們,讓我們一起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也來當一回詩人,吟誦吟誦吧!(生吟誦《漁歌子》)
2、這么美的詞,你也一定想把他記在心中,就試著背背吧!(同桌互背)
3、此時,你們就是張志和,你是多么希望能遠離世俗的爭斗,在這和諧的大自然中自在地生活——齊讀
4、此時,你們就是張志和,你是多么希望人們能遠離紛爭,遠離戰亂,永遠幸福安寧地生活——指名讀
5、此時,你們就是張志和,你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自由的一片向往,都化在了《漁歌子》的字里行間—— 齊讀
6、同學們可能干,我們一起走進了詩人的心中,精妙的古詩詞留給了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你們知道嗎,古代的詞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歌詞,不但可以吟誦,還可以唱呢!讓我們在《漁歌子》的歌聲中再一次傾聽詩人的心聲吧!
六、總結全詞,布置作業
回去把這首詞鄉改編成一個故事,寫下來。
教學反思:
《漁歌子》是唐朝詞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描繪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詞。2、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感受詞中的意趣。
漁翁是中國藝術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人物形象,他們以山為伴,與水為鄰,淡泊的情懷、超逸的品格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樣的境界令人神往。引導學生體會詞的意境和詩人的內心情感世界是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三種層次的朗讀品賞佳句,體味情感,進入情境。“讀通”時讓學生字正腔圓地讀;“讀懂”時要學生讀出詞中蘊涵的景物;“讀好”時讓學生配上了優美的音樂讀出詞人的情感。這樣循序漸進的層次安排,讓學生在理解、深入品悟的基礎上學習語言,發展思維,既讓學生的獨特理解和獨特感悟發揮得淋漓盡致,又使學生學到了詩詞學習的重要方法。
讓學生整體感知詞句的美感后,最后再次介紹張志和,并且非常自然地引出張志和的哥哥寫的一首詩《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根據詞牌的特點,師讀哥哥寫的詞,讓學生對照《漁歌子》和答,進一步體會詩人悠閑自得、陶醉山水間“不須歸”的情懷。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最后播放了這首詞的配樂歌曲,讓學生跟唱進一步體會整首詞描寫的意境,并熟記了這首詞。
這樣,一堂課下來,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27個字,而是《漁歌子》背后整個美輪美奐的詩詞意象,更讓學生讀懂了詞人當時的心境,以及“不須歸”蘊含的兩個不同境界。
整堂課樸實自然,要是還能在讀詞前加入詩人的生平會讓學生體會更加深刻。學習古詩詞,第一要能通過詩、詞的文字想象畫面,反復誦讀;第二要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來一同感受。這樣,就能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
《漁歌子》 篇12
漁 歌 子 作者:張志和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西塞山前,白鷺展翅飛翔,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盛開,春水初漲,鱖魚正肥美。 桃花流水鱖魚肥。 漁夫戴上青色的斗笠,披上綠色的蓑衣,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拂面,春雨如絲,正好垂釣,用不著回家。 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 篇13
9.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重點、難點:
1. 什么是詞?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可以配上樂曲歌唱。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因此又叫長短句。其實,詞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余、歌曲、長短句。
2. 詞的分類: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小令;58字以內為小令
。2)中調;59~90字為中調
(3)長調。91字以上為長調。
3. 詞牌和題目:詞的標題和詞牌有著嚴格區別,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詞牌是一首詞詞調的名稱。例如《沁園春·雪》這首詞,“沁園春”是詞牌,“雪”是詞的標題!恫匪阕印ぴ伱贰愤@首詞,“卜算子”是詞牌名,“詠梅”是詞的標題!度鐗袅睢肥窃~牌,《漁歌子》是題目,詠打魚。
4. 《如夢令》
。1)作者:李清照(約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是詩、詞、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長的、成就最高的還是詞,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
。2)譯文:
時常記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
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
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3)大家一起讀一遍這首詞,這首詞所敘述的事發生在哪一個季節?
從“藕花深處”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詞人當天寫的嗎?
從“常記”一語可以看出已經隔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為什么詞人經常想到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注意:第五句連用兩個“爭渡”,這叫什么句式?
疊句。
。4)這首詞記的是女詞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獨自去的嗎?
從“爭渡”一語可以看出,還有她的許多同伴。
為什么要爭渡?
“誤入藕花深處”。
為什么會“誤入”呢?
因為“沉醉”。
還有別的原因沒有?
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邊的亭子,可見周圍是水鄉,水路縱橫。
什么時候發現“誤入”的?
沉醉中發現周圍凈是藕花想到來時沒有經過這個地方,這才大叫起來:錯了!錯了!
既誤入,慢慢劃出去,不也行嗎?
不行,已是“日暮”時分。
你能想象出“爭渡”的情景嗎?
從“驚起一灘歐鷺”可以想見漿聲、水聲和少女們的笑語喧嘩聲一時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5)小結:
這首詞構思巧妙。從“沉醉”一語可以看出,女詞人和游伴們在溪亭里曾舉行過一次時間不短的郊宴,一邊說笑、行酒令,一邊喝酒,充滿了歡樂的氣氛,直至夕陽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詞中卻略去郊宴不寫,而只寫歸途,甚至連歸途也沒有寫全,至“爭渡”“驚鷗鷺”便戛然而止。這是因為由于誤入而群起爭渡是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個高潮,用這個典型細節能更鮮明、更集中地表現少女們天真活潑的性格和熱愛生活的感情。
(6)李清照詞風婉約,她的藝術特征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強烈的感情熔鑄在藝術形象里,造成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她還善于從描繪一段情節、一個思想曲折中,顯示出感人的意境來。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等。
②造語淺顯新奇。李詞語言既淺顯自然,又新奇瑰麗,富于表現力。她的詞用典不多,卻善于運用口語、市井俗語,使詞寫得明白而家常。詞的音節和諧,流轉如珠,富有音樂美。如“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等。
5.《漁歌子》
。1)作者:張志和(約730~約810 )唐代詩人。字子同,初名龜齡,蘭溪人。張志和博學多才,歌、詞、詩、畫俱佳。
(2)譯文:
西塞山,青又翠,白鷺展翅飛,
桃花紅,江水碧,鱖魚正肥美。
頭頂青箬笠,身披綠蓑衣,
斜風細雨迎面吹,釣魚的人兒不想歸。
。3)賞析:這首詞通篇二十七字,有山、有水、有飛鷺和肥魚,還有斜風細雨,更有那優游自在的漁父。詞人藉漁父寄托自己的情懷,而漁父又是被安排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之中。恰是江南春色方濃、桃花春汛泛起時,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的漁父,高處有從水田飛入上空的白鷺鷥,低處有落英繽紛的春水綠波,更有能引起人們鮮美味覺的大口細鱗的肥嫩鱖魚,鷺在飛,水在流,魚在潑刺地嬉逐,水映桃花而紅,桃花因水而濕。人、花、魚、鷺,一切都被斜風細雨所籠罩,天地萬物渾然一體,顯得那么的新鮮、清麗、秀潤。好一幅水墨淋漓的“煙波垂釣圖”。
詞人當時正是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由此而產生了自然、淳樸的意趣,不愿離開這一個魅人而又宜人的境界的深情!靶憋L細雨不須歸”,對漁父說來,不正是他對美的發現、對美的執著追求么?在斜風細雨中,張志和體驗到鷺鷥的飛翔更飄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鮮妍。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垂釣,漁父的心情,就不只是為美而陶醉,更為眼前的優美畫境而堅定了意志,不僅不思歸,而是更進一步的“不須歸”了。張志和所執著的已經不是垂釣,而是作為詞人內心的自白——“我決心以山水之間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終老”。這顯然又是畫中之詩,隱伏在西塞山前空間結構背后的時間潛流,悠悠地但終于又是深穩有力地蕩漾著的感情波瀾?梢姡瑥堉竞偷牡匆葜虏皇窃V諸直接詠懷,而是寄情于景,以畫入詞。詞人而兼畫家的張志和,把高遠的情思化為清空的意境,把質樸的語感提煉為脫俗的意趣,從而使他的詞作形成獨樹一幟的高蹈風格。正因為張志和與世俗相忤,所以才能從大自然中覓取心靈滋養,從而陶醉于清山秀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