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精選17篇)
《螳螂捕蟬》 篇1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五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7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五
教學要求
1. 細讀課文,能聯系上下文理解有關詞語的意思,并能回答課后的問題。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 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感悟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二、復習,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1)朗讀詞語,注意帶點字的讀音不堪設想 乘虛而入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轉來轉去 禍害 大王 隱伏 處死 前爪 露水
(2)朗讀寫詞語蟬 悠閑 自由自在螳螂 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著彈弓 瞄準隱伏著禍患
(3)說話練習(用以上每一排上的詞語先說一句話,再連起來說一段話) ①學生自己試講后交流。 ②出示卡片“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③教師小結 投影出示圖片
(4)投影故事內容,齊讀 (教師邊出示 蟬 螳螂 黃雀 少年圖片)
(5)你覺得故事中哪一句話講得最有道理? 投影句子:“它們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學生齊讀
三、質疑,導入精讀
1、讀了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2、學生交流,歸納出示學生提出的問題四、學生自主探求學習
1、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想,同桌討論,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上問號。
2、學生交流
五、指導精讀感悟課文過渡;
(一)學習課文第一段。
(1) 投影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2) 指名讀
(3) 這句話大臣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
(4) 聯系課文說說:“乘虛而入 ”“不堪設想”的意思。
(5) 你覺得大臣的意見如何?(意見正確,考慮周到)
(6) 指導讀好這句話。
(7) 吳王的態度是怎樣的?從哪里看出來?出示: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應該怎樣讀好這句話。
(8) 吳王這樣堅持自己的錯誤意見,一點也不覺悟,誰也能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吳王的這種表現?對,這就叫(板書):執迷不悟。
(二)學習課文第二、三段
過渡: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想勸說吳王,他又是怎樣做的?學生回答后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1)學生齊讀 你認為應該怎樣讀,你從中體會出什么?你有什么疑問嗎?
(2)教師設疑:(機動)少年為什么不當場進去講述這個故事?如果當場當時跑進去,會出現什么情況?師述:學到這里你對第一個問題理解了嗎?(指名學生說說)
(3)教師小結以上段落學習的方法。
(三)指導精讀、領悟課文第4-12段。
(1) 請大家照以上方法練讀以下各個自然段。
(2) 學生練習朗讀
(3) 檢查:指名分角色朗讀,其他學生認真聽,想一想:每一句該怎么讀才有味道? ① 學生評議并進行朗讀練習, ② 教師小結:講一個故事要生動,不然,吳王不愛聽。
(4) 同桌練習分角色朗讀。提示:注意吳王、少年的語氣有何不同,體會他們各自的語氣、神情。
(5) 男女生集體分角色朗讀。
(6);出示句子討論: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①“它們”是指誰?說說它們“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 “身后的禍患”各是什么? (學生回答,完成板書:捕 啄 彈)
②這里的“它們”除了指這些外,還可能指誰?為什么?
③吳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禍患是什么?
④這句話和前面哪一句話是有聯系的?
小結
(四)指導精讀第14自然段
(1)吳王聽了有沒有明白其中的道理?從哪里看出來?板書:恍然大悟
(2)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①“悟”是什么意思?“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②吳王到底明白了什么? 師述:學到這里你對第二個問題理解了嗎?(指名說說)
③出示填空:吳王聽了少年的話,受到了啟發,明白了 所以取消了攻打了楚國的念頭。
四、 總結課文學了這一課,對你今后做事有什么啟示?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螳螂捕蟬》 篇2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和動物有關系(板書:螳螂捕蟬),請同學們讀課題。
螳螂捕蟬也是一個成語,我們在使用的時候通常還會在后面加上幾個字——
(生:黃雀在后)
2.完整地說。
(生: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二、初讀感知,把握大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課件出示默讀問題)
2.好,哪位同學結合投影上的提示來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課件出示提示)
隨機抽取學生回答。
3.誰講的故事?講給誰聽?目的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少年、吳王)
三、角色體驗,讀文明理
(一)自由讀文,小組討論
1.哪位同學能快速地把課文中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找出來,讀給我們聽一聽。
2.這就是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看看有沒有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從中發現了什么,然后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出示課件)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體驗,加深理解
1.根據同學們的發言,我們發現:其實它們三位把頭往回一調,完全可以看到身后的危險,這災難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們為什么不調頭呢?我來找三位同學替它們回答。
(1)蟬啊,蟬!你為什么沒把頭往后調一下,看看身后的危險呀?
(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吶!)
(2)螳螂,你為什么沒調頭看看身后的危險呀?
(好吃嗎?還沒吃到就……慘嘍!)
(3)黃雀,你為什么沒把頭轉一轉哪?
(吃到螳螂了嗎?現在后悔了嗎?來不及了!)
2.從這三位的回答我們明白了,蟬一心貪戀露水卻不知道(身后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蟬卻不知道(身后的黃雀),黃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卻不知道(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依次板書)
3.誰能同時面對它們三位用一句話告別一下。看看文中哪句話最合適?誰來讀這句話,真的讓它們聽到,你是在告誡它們。先自己練習一下。
(三)領悟寓意,創新復述
1.少年對吳王所講的這番話,吳王聽懂了嗎?從哪兒看出來?請齊讀。(出示課件)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還有哪些詞語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學生自由回答。
3.老師這里也準備了幾個,同學們讀一讀,積累積累。它們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過來的詞語。
4.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么呀?他做了一個什么決定?
奇怪了!少年這番話并沒有提到攻打楚國的事呀,為什么吳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呢?這兩件事兒有什么聯系呢?
原來吳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蟬一樣: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吳王攻楚,諸侯在后。(板書:攻楚,諸侯)
5.少年說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現在看來它不但有意思,而且還特別的有……
誰能把少年所講的這個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繪聲繪聲地講好它呢?我剛才說的是什么好?講好!自己練習一下,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
6.哪位同學當一下少年,給我們這些好奇的吳王講講這個故事呢?(課件出示插圖)
《螳螂捕蟬》 篇3
作為語言的四種基本技能之一的閱讀是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要想快速提高語文閱讀能力,需要同學們在反復完成閱讀習題中積累和磨練的。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閱讀《螳螂捕蟬》答案及譯文,僅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旨在讓同學們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重點內容,并有所啟發和收獲。
文言文閱讀《螳螂捕蟬》及答案
螳螂捕蟬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①,蟬高居、悲鳴②、飲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⑤在其下也。
(選自《說苑·正諫》)
[注解]①蟬:昆蟲,又叫知了。②悲鳴:動聽地鳴叫。③螳螂:昆蟲,又叫刀螳,臂長,善捕小蟲。④委身:曲身。⑤彈丸:彈弓鐵丸。這里指拿彈弓的人。
[實戰演練]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字。
⑴欲取蟬( ) ⑵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
⑶黃雀延頸( )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
⑴園中有樹,其上有蟬( ) 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⑶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 ⑷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
3、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語是什么?有何比喻義?
5、這個故事能給我們哪些啟示?
螳螂捕蟬參考答案:
1、⑴要;⑵旁邊;⑶伸
2、⑴樹;⑵蟬;⑶螳螂;⑷黃雀
3、蟬高踞枝頭,動聽地鳴叫,飲食露珠,卻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比喻只看見前面有利可圖,不知道禍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的危險。⑵不能見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⑶看問題要全面,不能主觀片面。
螳螂捕蟬參考譯文:
園子里有棵樹,樹上有只蟬,這蟬高踞枝頭,動聽地鳴叫,飲食露珠,卻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彎曲身肢,要去捕蟬,卻不知黃雀在它旁邊。黃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卻不知手拿彈弓鐵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螳螂捕蟬》 篇4
一、復習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十課——《螳螂捕蟬》。誰能用簡練的話來說說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課文講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大臣們勸他,但他不聽,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復述故事。
①那么,少年是怎樣來講“螳螂捕蟬”的故事的呢?請大家先讀一讀課文9—11小節,你能不能也來講一講這個故事呢。 (學生準備)
②指名講故事。
2、理清關系,領悟道理。
①好,同學們,少年通過講這個故事,他想要告訴吳王什么呢?請你在文中找出少年講故事的真正用意的那句話。
②(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
③輕聲讀讀這句話,想想蟬、螳螂和黃雀“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先請同學們根據表格提示自學,然后在學習小組內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露水 螳螂
螳螂 蟬 黃雀
黃雀 螳螂 少年
④指名交流(邊說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完全沒有顧到自己身后隱伏的禍患,他們可真大意啊!俗話說“*者迷,旁觀者清”,那么作為旁觀者的你們,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
師:可是,蟬,螳螂,黃雀,它們想到了這些嗎?(沒有!)
⑥齊讀“蟬、螳螂……禍患呢!”
⑦好,少年講了這個故事,吳王明白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出示句子: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
(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過來了。
你能讀出這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嗎?練讀吳王說的話)
⑧那么,吳王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請同學們聯系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句子: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出示春秋形勢圖。
師解說:你們看,這就是當時的形勢圖。如果吳國攻打楚國,點擊一下。那么,周圍的諸侯國就會趁吳國國內兵力空虛,向吳國發起進攻。也就是大臣們說的——“乘虛而入”。
如果那樣的話,吳國將面臨怎樣的處境呢?
⑨這樣看來,大臣們一開始對吳王的勸告并沒有錯啊,那吳王為什么聽不進大臣們的勸告,卻聽得進少年的話呢?
請大家默讀課文2—8自然段,邊讀邊想,把自己的想法簡單地寫在旁邊,各自思考后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2、小結:
少年表面是在講故事,實際上是——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所以少年的勸和大臣們的勸有所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那少年的勸就是—— “巧勸”“智勸”
3、練習分角色朗讀對話
三、總結課文,鞏固練習
1、今天通過我們共同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還認識了一位有勇有謀,智勸吳王的少年,我想此時此刻同學們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說的話,老師就給你一個一吐為快的機會吧!
(多媒體出示練習)
①我從吳王身上體會到了 ( )
②我從少年身上體會到了( )
③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 )
④少年智勸吳王這件事讓我想到了 ( )
四、布置拓展小練筆
(多媒體出示練習)你來編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布:“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眾大臣聽了大驚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了一眼群臣,微笑著說:“事情是這樣的……”
你知道吳王會怎么和大家說嗎?動動你的小腦袋,回家把故事寫完吧!
《螳螂捕蟬》 篇5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吳王不聽大臣們的勸告,固執地要求攻打楚國,而且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這時候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在王宮花園里給他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位少年講了怎樣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學文
(一)創說領悟: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參照課文插圖畫面,試講這件挺有意思的事。
1、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2-12節,找出文中“螳螂捕蟬”的內容;
2、 試說故事,最好有創新。
3、 指名說故事。從“具體、生動”這一要求來評議。(從讀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整個課堂教學,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
(二)研讀理解
1、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想到一個什么成語?(板書:蟬---螳螂---黃雀)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提問: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它們沒想到的“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課件:辨一辨]自讀課文9、11小節故事部分,同桌討論。
提問: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些什么?
過渡: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指名讀課文12節)
2、“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板書:恍然大悟 )
3、這個固執的吳王,怎么會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我們還得研究一下當時的歷史。出示《春秋列國圖》。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假如你是吳王,你從中明白了什么?會說些什么?[課件:說一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
師:(鼓勵地)這里用逗號,請講下去。(相機板書:楚國---吳國---其它諸侯國)
4、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訴吳王的嗎?(不是,是吳王聽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與大臣一樣,只是勸說的方式不同,如果說大臣是直勸、力勸,那么少年就是?從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組討論)(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并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勸。)
(請讀讀課文,3—11小節。)相機指導朗讀。先小組分角色自讀:一人提示語,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當評委;然后當眾讀,集體評議;最后再當眾分角色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是理解、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這兒,教師充分讓學生自主閱讀,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語感。)
(三)合作體悟
過渡:同樣是勸說,為什么其他人的話吳王沒有聽,而少年的話卻讓他改變了主意了呢?
1、下面,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讀,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請注意提示語,想一想少年和吳王說話時是怎樣的語氣?
當時有什么神態、動作?
2、分小組準備后組織交流、評議。
在別的小組展示學習成果時,你是評委,請你仔細聽,認真看,用心體會,他們哪些地方讀(或演)得不錯,哪些地方你認為可以改進?為什么?(“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分角色讀、表演這個故事,借此發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學生的復述準確、流暢,而且有創新,加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這便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感悟的表現。在訓練中,學生對語言有了感悟、積累和運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訓練。)
《螳螂捕蟬》 篇6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九
作者:揚中市實驗小學 陸智華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7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九
執教:揚中市實驗小學 陸智華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咱們要上的課文是——螳螂捕蟬,(教師板書課題)這兩個字是形聲字,同學們已經能根據聲旁準確地讀出讀音了,咱們大聲地念念它,好嗎?讀“螳螂”二字——齊讀課題
過渡:螳螂捕蟬是個有趣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中蘊藏著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嗎?
二、自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1、輕輕地打開課本,認真地讀讀課文,碰到生字,對照著文后的生字表認認、記記,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了。讀完后啊,試著用簡要的話來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件出示:認真地讀讀課文,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完后,試著用簡要的話來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2、教師巡視指導。
3、評價學生朗讀情況:剛才,老師巡視了一番,發現咱們六( )的同學讀書可認真啦!想必,你們對課文內容一定有所了解了吧?
4、指名學生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們的反對,但吳王固執己見,決心已下,不容勸說。在大臣們無可奈何的情況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吳王,使吳王恍然大悟,從而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指名兩生說,第一生說完后要給予明確地肯定,指出更清楚的要求。一定要說出“固執”和“恍然大悟”兩詞)
評價過渡:同學們真了不起,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能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了。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出示)
1、教師手指文字,敘述:你們看,起初,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大臣們是極力勸阻,認為這樣做的后果會——不堪設想(著重號點出),你怎樣理解“不堪設想”呢?(不敢去想象,說明后果非常之嚴重!)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設想的后果嗎?(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將造成國破家亡,妻離子散)是啊,盡管后果這么嚴重,可吳王卻固執己見,(著重號點出“固執”)你又怎樣理解“固執”呢?——堅持自己的觀點,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并且他還說——引讀“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你能把第一段讀好嗎?自己去練練,爭取讀出自己的感受!(自由練讀——指名讀、評——齊讀)
(二)第十二自然段
如此固執的吳王后來是——呈現文字——恍然大悟(著重號點出)最后,打消(著重號點出)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三)質疑
把這兩段話連起來讀讀,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問號問出來?
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說服不了吳王,而一個少年卻能?
為什么吳王起初是固執不已,而后來卻恍然大悟,從而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如果學生問這樣的問題,教師要引導他從這兩段文字中尋找答案——聽了少年的這番話。)
少年的這番話是什么樣的話?(“這番話”下加——和?)
這位少年的一番話中究竟蘊藏著怎樣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評價過渡:一位哲人曾經說過:“沒有問題的學習不叫真正的學習!”看來啊,同學們真的會學習,真的會思考!
四、學習“螳螂捕蟬”的故事
1、那么,少年的這番話究竟是怎樣的一番話呢?(出示9、10、11自然段)
2、指名學生讀文字,其他同學思考:少年的這番話告訴了我們什么?
3、指名學生說(螳螂捕蟬的故事)是的,它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
4、出示自學要求:認真地、反復地讀讀這個故事,邊讀邊想象,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出示關鍵詞語的著重號: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拱著身子、舉起前爪、伸長脖子、瞄準)爭取把這個故事繪聲繪色地講出來。
5、學生讀、自由練說
6、出示圖片:為了便于同學們更好地講述這個故事,蘇老師給你們提供了這樣一幅插圖,對照著插圖,同座位的同學互相說說。
7、指名兩生說。
8、原先固執的吳王就是聽了這樣一個故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出來,將“這番話”下的——加?舍去)才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9、那么,究竟這個故事蘊藏著怎樣的道理呢?(指名說)
10、出示9——11自然段,在“它們……禍患呢!”下出現下劃線。齊讀這句話
9、出示:此刻的吳王恍然大悟: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
。
12、是啊,正是因為少年的那番話,才使吳王悟出了如此重要的道理,實際上,這個道理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借鑒的。
13、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話。(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五、評析少年形象
1、同學們,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一位少年,一位與我們同齡的少年,他做出了許多大臣們不能做到的事情,你佩服嗎?
2、你為什么佩服他呢?出示:認真得讀讀課文的2——11自然段,細細地品位文中描寫少年的詞句,然后寫一段話來表達你對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友情提醒:一定要結合文中的語句來寫,要寫得有理有據,如果能結合以前所學的課文和生活經驗來寫就更好啦!
3、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評析
你的敘述方法老師很欣賞,你用了總分的句式把自己對這位少年的印象說得有條有理。
有人說,三分文章七分讀,……
你不僅用了文章中的語句,還結合了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真不錯!
……
六、課堂小結
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事情,也要向這位少年學習,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也耐人尋味,它所蘊涵的道理我們也要牢記: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隱患。
七、作業布置
課文學到這兒,你們想不想把這篇課文的故事情景表演出來?(想)那好,這個工作留給你們課后去精心準備,呆會兒,我去建議你們的語文老師利用下節語文課展示你們的準備成果,好嗎?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螳螂捕蟬》 篇7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四
作者:趙建華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6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四
第二課時
泗港小學趙建華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情分析: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設計理念: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復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三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作繁瑣的分析,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復述故事。
①少年講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請大家邊聽邊看邊想,能不能也講講這個故事,最好有所創新。(學生聽故事錄音、看多媒體演示。)
②同桌講講這一故事。指名講這一故事,組織評議。
2、理清關系,領悟道理。
①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②(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么問題要提?
③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先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④指名交流(邊說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們可能是怎樣想的呢?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練讀“蟬、螳螂……禍患呢!”
⑥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虛而入”,蟬、螳螂、黃雀,分別乘什么“虛”?其他諸候國乘什么“虛”?“不堪設想”,蟬、螳螂、黃雀分別有什么“不堪設想”的后果?b引讀:所以,吳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體會特點。
①對4-12節,大家通過提出問題、結合課文研究問題,讀懂了。請默讀第3節,想想看什么問題要提?
②像剛才那樣,同桌商量商量,能解決這些問題嗎?(隨機點撥,“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③練讀第3節。
④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4、選擇方式,表現課文。
①你們覺得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現課文的內容,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②分小組準備后(分角色讀,表演,畫示意圖等)組織交流、評議。
三、布置作業
將《螳螂捕蟬》這一故事講給家人或低年級同學聽。
板書設計:
蟬 ← 蟑螂 ← 黃雀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
少年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螳螂捕蟬》 篇8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中,給學生留存充分的獨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間。教師只須作適當提示,巧妙點撥,精要總結。
【設計特色】開放、有情趣地解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升華。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別出心裁入新課
1.歌星—→刀郎—→刀螂—→螳螂—→螳螂捕蟬。(其中簡介昆蟲:“螳螂”和“蟬” )
2.理解“捕”字。(換成“捉、逮、抓、啄、吃、殺”等來讀)
過渡:“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設計理念:導入要自然 、親切、不露斧鑿痕跡,學生要在輕松愉快、興奮不已的氛圍中開始學習,才能真正地寓教于樂,才能達到“課未始,情已濃”的效果。)
二、初讀課文知大意
1.自由讀課文。教師引導: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讀不順的句子重復幾遍就順了。讀書要學會做記號,留下你思考的痕跡。寫得特別好的地方,感受特別深的地方,還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記號。
2.讀后交流: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① 指名說;②同學之間互相說;③再概括些怎么說?④點撥:課文主要講了誰和誰?把內容再“減肥”怎么說?⑤想一想,吳王和侍衛官,主要又寫誰?為什么?用一句話來說。⑥過渡小結:一篇500字的課文,同學們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了。這就叫把書讀薄。這對于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下面,我還要讓大家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侍衛官,那我們就仔仔細細地讀一讀,看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為這位侍衛官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前面加一個什么詞語?并說出理由來。從課文哪些句子當中找出這些理由?這一遍我建議大家細細地讀,邊讀邊畫邊思考。
(設計理念:強化初讀,要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去跟文本從容對話。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只有強化初讀,才能為他們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景,才有利于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減肥”運動,有利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有利于訓練整體把握的能力,從而發展語言。)
三、細讀課文話侍衛
1.細讀課文,教師巡視。
2.大家話侍衛官。
板書:侍衛官是一個( )的人。
①完成上述填充。估計答案有:非常勇敢、為國分憂、關心國家大事、有耐心、愛動腦子、足智多謀、有勇有謀、有膽有識、機智勇敢、粗中有細、愛和平等等。
② 師問:侍衛官的勸叫什么勸?(智勸、妙勸、巧勸、拐彎抹角地勸、旁敲側擊地勸等)大臣們的勸又是一種怎樣的勸呢?(直勸、正勸、笨勸等)侍衛官是怎樣勸的?勸說內容是什么?引導學生個性化地朗讀(你們覺得應該怎么讀:胸有成竹地讀,不慌不忙地讀,沉住氣地讀、不緊不慢地讀等),自由練讀、指名讀、引讀、齊讀等。
(設計理念:多元解讀課文,答案應該是多元的。歸納,演繹,演繹,歸納,學生反復玩味,看似多余,其實學生在這種循環往復,盤旋上升的思維過程中逐步對語言進行感悟、積淀到內化,讓人感受到語文課里有語文。)
四、品讀課文悟關系
1.過渡:你們覺得侍衛官的哪句話最關鍵?那么“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誰來讀讀書上的話?
2.誰能用簡短的話來概括一下蟬、螳螂、黃雀之間的關系?上臺用符號表示。講講你的設計。
3.根據課文內容,能不能把板書的內容替換一下?(吳國、楚國、諸侯國;我們、玩耍、荒廢學業等)說他們之間的關系。
4.師問:國家滅亡,遭殃的是誰呀?(那些打仗的士兵、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手無寸鐵的平民、無辜的老百姓、可憐的兒童和老人等等)所以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板書: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設計理念:提倡自主學習,絕不排斥教師的必要指點。放任自流,自然就失去了教師的引領作用。“自主”不是“自流”,“放手”不是“放任”。)
五、玩味詞語掀波瀾
1.師問:聯系上下文理解什么叫“恍然大悟”?吳王明白了什么?悟出了什么?(感悟到:自己愚笨的想法,侍衛官的機智勇敢,國家需要安寧,不要戰爭等等)
2.師總結:對!不戰,不去侵犯別人,不去一心貪圖眼前不該擁有的利益,這才是百姓之福,國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板書:不戰)
(設計理念:學生可以自由感悟,只要基本合理即可。要給學生閱讀活動留下個性化解讀的空間,引發學生個性化閱讀感悟。總之,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蟬←—螳螂←—黃雀←—?
?←—楚國←—吳國←—諸侯國←—?
玩耍←—我們←—荒廢學業
附閱讀短文:螳螂捕蟬
春秋時期,吳王想派兵攻打楚國。他已經下定決心,于是就對身邊的大臣們說:“誰要是來勸阻我,我就把他處死!”
有一個年輕的侍衛官,想勸吳王不要派兵進攻楚國,但是又不敢直說。于是他每天早晨拿一把彈弓,在王宮的后花園中轉來轉去。衣服都被露水浸濕了,也毫不在乎。他就這樣連續在花園里轉了三天。
吳王聽說他這樣,覺得挺奇怪,就問他:“你每天早晨跑到花園里去干什么?”
侍衛官回答說:“我在花園里看到一樁有趣的事情。您看,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這蟬在高高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并且喝著露水,可是它卻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螳螂彎著身子,舉起前爪打算捕捉蟬,但它卻不知道有只黃雀正在它的身旁;黃雀伸長了脖子想去啄食螳螂,然而它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已經瞄準了它。它們三個都是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沒考慮到隱藏在身后的危險呀!”
吳王聽了這話,恍然大悟,就說:“你講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后人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螳螂捕蟬”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見眼前利益而不顧后患。
“螳螂捕蟬”還常與“黃雀在后”一起連用,即“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1、那個年輕的侍衛官是怎樣勸說吳王不要派兵進攻楚國的?他這樣勸說妙在哪里?
2、你從“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螳螂捕蟬》 篇9
熱烈祝賀陶建忠老師在常州市村校優秀課評比中榮獲一等獎!
溧陽市城南小學 陶建忠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課文: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吳王準備攻打楚國,大臣勸阻無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住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吳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時的形勢等。)(板書:吳王攻楚)
二、 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對話部分的內容。
少年:聰明、勇敢。
(少年的聰明就表現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1、出示對話部分的內容(這就是少年對吳王講螳螂捕蟬故事的經過。)
(1)練習分角色朗讀(學習小組)
注:由學習小組長選一個讀吳王的話,選一個讀少年的話,其他兩個做評委。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自評,互評) (請同學先點撥點撥。)指點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讀 。(評價過程注意點撥。)
2、出示“螳螂捕蟬”圖(課件)讀完螳螂捕蟬的故事,咱們再一起來看看螳螂捕蟬圖。
(1)對照這幅圖,請大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聽。
(2)學生自練
(3)指名講故事。
3、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什么?
蟬、螳螂、黃雀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后隱患 (教師板書)
4、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5、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明白)哪里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里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A: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沒說服吳王,這時你想對大臣說什么。(表演大臣們可能怎么勸阻。)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怎么會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當時這段歷史。
(4)出示戰國形勢圖(媒體演示):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現在你就是吳王,你會從中明白什么?(引導學生將吳國分別比作蟬、螳螂、黃雀說話,如:我們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
(5)學生互說。
(6)匯報(板書)(理解“不堪設想”)
6、教師小結:吳王的確也悟到了這點,所以他是怎么對少年說的,(指名說)假如你就是吳王,你會怎么說、怎么做?為什么?(愛國)課文學到這里,吳王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業 :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
螳螂捕蟬
只顧身后隱患 不顧眼前利益
吳王攻楚
《螳螂捕蟬》 篇10
熱烈祝賀陶建忠老師在常州市村校優秀課評比中榮獲一等獎!
溧陽市城南小學 陶建忠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課文: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吳王準備攻打楚國,大臣勸阻無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住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吳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時的形勢等。)(板書:吳王攻楚)
二、 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對話部分的內容。
少年:聰明、勇敢。
(少年的聰明就表現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1、出示對話部分的內容(這就是少年對吳王講螳螂捕蟬故事的經過。)
(1)練習分角色朗讀(學習小組)
注:由學習小組長選一個讀吳王的話,選一個讀少年的話,其他兩個做評委。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自評,互評) (請同學先點撥點撥。)指點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讀 。(評價過程注意點撥。)
2、出示“螳螂捕蟬”圖(課件)讀完螳螂捕蟬的故事,咱們再一起來看看螳螂捕蟬圖。
(1)對照這幅圖,請大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聽。
(2)學生自練
(3)指名講故事。
3、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什么?
蟬、螳螂、黃雀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后隱患 (教師板書)
4、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5、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明白)哪里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里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A: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沒說服吳王,這時你想對大臣說什么。(表演大臣們可能怎么勸阻。)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怎么會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當時這段歷史。
(4)出示戰國形勢圖(媒體演示):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現在你就是吳王,你會從中明白什么?(引導學生將吳國分別比作蟬、螳螂、黃雀說話,如:我們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
(5)學生互說。
(6)匯報(板書)(理解“不堪設想”)
6、教師小結:吳王的確也悟到了這點,所以他是怎么對少年說的,(指名說)假如你就是吳王,你會怎么說、怎么做?為什么?(愛國)課文學到這里,吳王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業 :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
螳螂捕蟬
只顧身后隱患 不顧眼前利益
吳王攻楚
《螳螂捕蟬》 篇11
一、教學目的: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能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著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春秋末年各諸侯國相互混戰的場面)師講述故事導入新課(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讀后分小組討論
(1)吳王準備出兵打敗楚國,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對?
(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來說明吳王的?
(3)從中可以看出少年是個怎樣的人?吳王是個怎樣的人?
3、逐步講解
問題:
(1)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想。
(2)吳王想到了后果嗎?為什么?
(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國,稱霸)
(3)吳王聽了大臣們的話嗎?他怎么做的?
(4)有感情讀吳王的話
(5)齊讀這一段
問題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說服吳王
問題三:(先不講)
(三)過渡:
吳王很固執,而且下了死命令,為什么少年一個“螳螂捕蟬”的事就能打動吳王的心呢?
(四)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1.課件出示“螳螂捕蟬”
2.問“蟬怎樣?螳螂怎樣?黃雀怎樣?”
3.比較句子
4.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露水
蟬喝著露水
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
螳螂要捕蟬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黃雀正要啄食螳螂
5.蟬、螳螂和黃雀有什么相同?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更隱伏著病患呢!)
6.蟬、螳螂、黃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
這跟吳國攻打楚國有什么聯系嗎?
(吳國就像蟬、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的隱患)
7.吳王明白了這一點嗎?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吳王恍然大悟,“你講得太有道理了”
8.少年正是用這個故事巧妙地說服吳王放棄了攻打楚國,他為了向吳王說故事,做了哪些事?
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一連轉了三個早晨——讓吳王發現他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9.從中你看出少年是怎樣的人?吳王是怎樣的人?
(少年:勇敢機智,愛國)
(吳王:知錯就改)
10.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五)口語交際訓練
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螳螂捕蟬”這樣的事呢?說一說。
《螳螂捕蟬》 篇12
《螳螂捕蟬》教案
豐臺區右安門二小 周 輝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指代的不同內容。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展開想象,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4、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文章所蘊涵的道理,展開想象,創造性地進行復述。
三、教學難點:
理解“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8課《螳螂捕蟬》。我們知道這種文章叫文言文,在以前我們都學過哪些文言文呢?
文言文是古人寫文章的語言,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今天我們學習的《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但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作者劉向寫這個小故事能給人以怎樣的啟迪呢?我們一起看課文。
二、新授:
(一)讀課文:
1、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讀不準的字音可以看注音和查字典。
誰愿意第一個把課文讀一遍,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讀得是否正確、流利,停頓是否合理。
評讀,再指讀。
2、范讀,說說老師與他們讀得有什么不同?
為什么老師能讀得有感情呢?(老師理解了課文的意思)
(二)理解字詞意思:
1、怎樣才能讀好課文呢?(要先理解課文的意思)
想想我們學過哪些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看注解、查字典、對照譯文、讀)
多讀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古人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一個字“讀”他們認為“熟讀百遍,其意自現”。
2、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種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 文中這么多的“其”字你們都理解了嗎?誰能一邊讀課文一邊說說"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別指的是誰或什么?
b、 理解了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發現嗎?
同樣一個“其”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這樣的字或詞很多,它需要我們結合上下文才能理解,這是我國古代文學語言藝術的一大特色,同學們以后還會深入的學習。
c、小結:今天我們有學習了一種“結合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齊讀所掌握的五種方法。
3、檢查注釋中沒有的、必須通過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點字詞的意思。
子(你) 是(這,此) 務(追求) 悲(動聽)
4、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1) 自己練習。
(2) 指名講故事內容。
(3)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解決提出不懂的問題:
1、 老師把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1) 少孺子為什么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
(2) 吳王為什么不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
2、 學生小組合作,展開討論,解決這兩個問題。(可結合課外資料談)
3、 全班交流
第一題:
1、少孺子為什么要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呢?
2、學生結合當時的形勢來說一說。
(1)學生談。
(2)引導學生找出“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點是什么。(找出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
(3)老師操作課件,并給予進一步補充:如果吳王為了奪取地盤而攻打楚國,就可能使吳國遭到巨大損失,甚至丟掉整個江山。可見少孺子對當時的形勢看得非常清楚。
(4)少孺子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勸阻吳王不要攻打楚國,要考慮周到,通盤謀劃。)
(5)既然目的是這個,直接向吳王講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用講故事的方式呢?他當時是怎么想的?
(少孺子聽了吳王“敢有諫者死!”這個命令后的心理活動,認識到直諫不行,不見又不忍心眼看著自己的國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懷丸操彈,游于后園,”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吳王的注意,趁機講這個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設計的,足見他用心良苦。)
第二題:吳王為什么沒有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達到了嗎?讀讀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意思?(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2、吳王說:“好啊!”他在夸贊什么?
在夸贊少孺子聰明、機智、勇敢、忠心愛國。
3、吳王在夸贊少孺子的同時還在為自己沒有攻打楚國而慶幸,為國家有少孺子這樣的棟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說了一句“善哉!”(生讀)
這樣應當重重獎賞的忠臣,能殺嗎?(不能!)
三、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1、 吳王決心伐楚,態度極其堅定時,他是怎么說的?
a學生自讀
b、學生體會讀。
c、指導學生有語氣地讀
d、全班體會讀
2、指導學生對比朗讀吳王的話。
a、指名前后對比讀。“敢有諫者死!”—“善哉!”
b、全班對比讀。
c、師生合作對比讀。
3、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與理解自由朗讀全文。
四、 學生談學完這篇課文后的收獲或體會。
1、做事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2、同樣是勸,方法不同,受到的效果也不一樣。大臣的方法可能是直接講道理,少年的方法是巧妙勸說,讓吳王自己悟出道理,由此可見這個少年正是聰明智慧。)
五、 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同學們的感受很深,這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一直流傳至今的原因,也足見這個故事在語言上、思想上、文化上的生命力和價值,回去以后把它背下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和同學一起合作,編排一個課本劇;也可以發揮想象,練習創造性的復述。
現代語文是古代語文的繼承和延續,如今大量的古代語言還存在于現代語言中,成語就是最好的證明。要學好語文,一定要學好文言文,積累大量語匯,豐富自己的語言,提高語文素養。
《螳螂捕蟬》 篇13
教材分析:
這是文言文,選自漢代劉向所撰的(說苑正諫).課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不要顧此失彼,要通盤謀劃.
教學目的:
能在明確字詞的基礎上理解課文意思。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
教學構想
本文由學生自讀,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設計自由讀、試讀、品讀、指名讀、引讀、男女生分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理解,并當堂背熟全文。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朗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
二、讀譯文,了解故事的內容.
1、默讀譯文,了解故事的內容.
2、兩人一組互相說說故事的內容.
三、逐字逐名講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在每句話前標上序號,全文共七句話.
2、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逐字逐句對照注解,譯文,準備.
(2)投影出來,學生口頭完成練習:
“其”常作(1)他,他們 (2) 那,那個,那些.
這兩種解釋,下面每個“其”指的是什么.
告其左右曰( ) 露沾其衣( ) 其上有蟬( )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 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 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 ) 面不顧其后之患也( ) 乃罷其兵( )
(3)學生試講每句話的意思.
學生試講,老師做必要的指點,講解.重點理解和解釋”閱讀思考,練習中帶點的詞語.逐字弄懂第五句話,準確地譯成白話.
四、總結課文中心思想.
1、指名詳細講述故事
2、畫出課文的中心句,理解含義。(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
提問:(1)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這句話的含義是比喻目光短淺,一心力謀侵害別人,卻不知道有人在背后算計他呢.(2)課文告訴我們處理問題時,應該怎樣做?圍繞句子含義談感受.
板書: 欲得其前利 不顧其后患
3、總結課文的中心思想.
(1)學生發言
(2)老師補充完整
五、背誦古文
1、自己背
2、指名試背.
六、練習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1、老師過渡,導入:
本單元我們已經學習了新的復術形式:創造性復述,練習了兩種形式(1)擴展內容;在文中嗇一些情節或細節。(2)續編故事:在課文的結尾續寫一些情節.這篇課文我們采用擴展內容的方法進行創造性復述.
2、思考:
(1)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給課文分層.
(2)吳王開始是怎決定的?
(3)吳一聽了少孺子的話是怎么想的?又做出了怎樣的決定?吳王明白了少孺子所講的故事中的道理,考慮了攻打楚國的利弊,放棄了派攻打楚國的想法。
3、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1)分組試講
(2)指名復述。
(3)全班評議
七、總結
1、為什么少年勸說,吳王沒把他置于死地?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少年?
2、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
作業設計:
1、背誦課文
2、擴寫這個故事。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要 瞻前顧后 通盤謀劃
不要 只顧眼前 顧此失彼
《螳螂捕蟬》 篇14
教學目標:
1、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3、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容,并領會故事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了解吳王為什么會聽了少年的話,同時體會少年的計謀巧妙在哪里。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群雄并立,出現了許多諸侯國,它們之間經常發生戰爭。這一天,吳王決定出兵攻打楚國卻招來群臣的反對。那么大臣們的理由是什么呢?
二、引導學生研讀故事的前因后果
1、(PPT出示課文1節)
(1)指名朗讀,思考:
從這句話里,你們讀懂了什么?你從哪些詞中看出來的?
指導有感情的讀。
(2)如果吳王是個理智的、開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會怎么做?會怎么想?
(3)可事實上吳王是怎么說的?(出示相關句子)你從中看到了什么?
2、結果怎樣呢?(出示課文12節)指名讀
“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從這個結局中你們讀懂了些什么?
現在請同學們將故事的“前因后果”對照起來看:你有怎樣的疑問呢?
三、研討故事的經過
1、請同學們自由學習課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勸說究竟妙在何處,他說了那些話?可以圈圈畫畫,并簡單地寫上你的感受。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圖文,指導學生觀察。
這些話對于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相信你會有很深的感受。指名同學再來讀,師生評析。
(2)交流:
“蟬”: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蟬的心情如何,練讀體會蟬的心情。
“螳螂”: “拱”、“舉”;螳螂心里怎樣想,讀一讀。
“黃雀”:“伸長”,黃雀心里怎樣想,讀一讀
(3)現在,你覺得這件事有意思嗎?有意思在哪里?
交流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說說它們的利益分別是什么?禍患又是哪些?
(4)師小結:其實少年講的這個就是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補上:“黃雀在后”)你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一講嗎?
(5)下面老師給你們看一幅地圖,如果你是吳王,聽了這個故事,看了這幅地圖,會明白什么道理?引導學生與故事結合起來體會其中的道理。PPT出示。
這兩個事情之間有什么聯系嗎?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6)指導分角色朗讀課文。(PPT出示)
四、合作探究
1、同樣是勸說,為什么其他人的話吳王沒有聽,而少年的話卻讓他改變了主意了呢?指名交流。(友情提示;請注意提示語,想一想少年和吳王說話時是怎樣的語氣?當時有什么神態、動作?)由此你想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一篇課文?
2、“螳螂捕蟬”的確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嗎?
3、舉例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類似的現象嗎?
五、總結課文,鞏固練習
1、今天通過我們共同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還認識了一位有勇有謀,智勸吳王的少年,我想此時此刻同學們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說的話,老師就給你一個一吐為快的機會吧!
(PPT出示練習)
我從吳王身上體會到了
我從少年身上體會到了
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
少年智勸吳王這件事讓我想到了
3、那么如果請你給課文換一個題目,你會換什么題目?
六、布置拓展小練筆
(PPT出示練習)
1、我來編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布:“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眾大臣聽了大驚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了一眼群臣,微笑著說:“事情是這樣的……”
你知道吳王會怎么和大家說嗎?動動你的小腦袋,回家把故事寫完吧。
2、我會演節目:
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的。利用課余時間我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吧,相信你一定行!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蟬 (捕) 螳螂 (啄食) 黃雀 (打) 少年
楚國 (攻打) 吳國 (乘虛而入) 其他諸侯
《螳螂捕蟬》 篇15
教學內容:《螳螂捕蟬》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故事內容,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板書:螳螂這是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指名讀,齊讀
2. 故事:話說有一天,這只螳螂來到一個花園里,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這只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請問:這只螳螂吃到蟬了嗎?為什么?你怎么知道?
3. 小結
這是一條成語,你知道它來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個練習中,我們復習了幾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你能說幾個嗎?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嗎?(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二、自學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讀通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這個故事說明什么道理,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朗讀體會。
三、學習課文第一節:
1、 如果也按螳螂、蟬和黃雀這說法,那么它們在課文中分別指哪些呢?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討論并出示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1) 吳王為什么攻打楚國?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嗎?把你找的資料告訴給大家
(2) 乘虛而入是什么意思?諸侯國怎么乘虛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設想呢?你來幫它設想一下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局面吧。
2、 指導朗讀,注意突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
3、 這種情況,吳王設想過沒有?他是怎么說的?
指導讀出吳王兇殘、固執的口氣
4、 你覺得吳王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5、 齊讀課文第一節。
四、學習課文最后一節:
1、 那么吳王最后有沒有攻打楚國呢?你從哪兒知道的?
2、 出示課文最后一節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這番話是哪些話?
五、學習第二至十一節。
1、畫出少年的話,同桌一起讀讀,邊讀邊想,哪句話最使吳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讀,想想:吳王悟出了什么?
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3、齊讀這句令吳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吳王從沒設想后果的固執到恍然大悟,你覺得這個少年怎么樣?
5、在讀讀2---11節,你覺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機智?
6、師:如果說大臣的諫是直諫、力諫,那么少年的諫就是智諫巧諫
齊讀2-----11節,體會少年的機智
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 現在,你再來看看吳王又是個怎么樣的人呢?(知錯就改)
五、總結課文:
1、小結:
吳王看到楚國過力較弱,想要去攻打楚國,他沒想到其他諸侯國對他虎視眈眈,可算一個沒遠見的人;還聽不進大臣的勸說,可算是個固執的人。然而,一個侍奉他的少年卻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們下一堂課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1) 朗讀課文,體會螳螂捕蟬的含義
(2) 抄寫詞語
(3) 理解不堪設想,乘虛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練習用恍然大悟說一句話。
《螳螂捕蟬》 篇16
[課題]國標本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10課 螳螂捕蟬
[教材簡析]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戰國•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從人物對話入手敘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們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文章前后照應,從開頭的吳王有意攻打楚國,到結尾的“恍然大悟”,一脈相承,一線貫通,構成了有機整體。
[第一課時目標預設]
1、以檢查的方式指導學生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聯系實踐和語言環境理解運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利用課題,抓住人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指導學生進行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
3、掌握文章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
[第一課時重點、難點]
通過聽、說、讀、寫、演等語文實踐訓練,激發進一步探究“少年為什么能使固執的吳王改變主意”的興趣。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學習是一個綜合的實踐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一是要突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以學生質疑解疑為主線,穿插聽、說、讀、寫、演等語文實踐訓練;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與文本對話,理解語言,表演情節,形成一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開放的,有生命的語文課堂;三是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參與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重點句段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由讀到演,由演到說,由說到寫,因勢利導,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設計思路]
激趣導入——掌握生字——整體感知——了解起起因、結果——引發探究——回歸整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圖及文,導入新課。
1、分別出示螳螂和蟬的圖片 你能看出圖片是什么動物?(螳螂 蟬)
(1)請用手指跟著老師一起書寫“螳螂”“蟬”這三個字(都是課后生字)
(2)螳螂是什么?(昆蟲、益蟲)螳螂這兩個字有什么特點?(形聲字)像這樣的字還有很多,舉例:蜻蜓。你們也找找看?(螞蟻、蝴蝶、螞蚱、蚱蜢)
有些動物的名稱中有蟲旁,但不是昆蟲,舉例:青蛙、蛇、蚯蚓。
(3)故事:話說有一天,這只螳螂來到一個花園里,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這只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這只螳螂吃到蟬了嗎?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4)“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是一個八字成語。可《螳螂捕蟬》這篇文章卻是一則寓言故事。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掩耳盜鈴……)
(5)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個特點——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相信學了課文,同學們一定會深刻領會到的。
二、通讀課文,掌握生字。
(一)自學課文,初步整體感知全文。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學習課文。
出示學習要求:(大屏幕)
1、先自個兒讀。
(1)自己學習生字新詞,掌握形音義。
(2)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對每句話,每個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賽讀,挑一段自己感覺最難讀或讀得最好的內容,考考同桌,比比誰讀得好。
學生根據要求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二)學后交流學習情況。
1、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指名認讀后齊讀。
諸侯國 稟報 固執 毫不介意 不堪設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頭 隱伏禍患 勸阻
2、文章中還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讀準嗎?
處死 打著鳥 轉來轉去 彈弓 大王 乘虛而入 舉起前爪 露水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螳螂捕蟬,這篇課文到底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認真地讀,邊讀邊想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分節次開火車讀課文)
2、誰能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經過、結果來說一說嗎?
四、細讀課文,了解起因。
1、這個故事的起因是——吳王想攻打楚國。課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這個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從讀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吳王是位暴君 相機出示句子 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1)“固執”是什么意思?找近義詞法理解,可以理解為——頑固
(2)你能否講講吳王怎么樣,才叫固執?
(3)學學這位暴君的樣子,表演朗讀,后全班一起來學一學。
《螳螂捕蟬》 篇17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過程與方法:能聯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準備:圖片、動畫、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二、自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師投影出示生字詞)
2、邊讀邊想,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實在不明白的一會兒可以提出來。
三、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2、檢查有關詞語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1)指名讀句子,聯系句子理解詞義。
(2)指名說說,集體討論。(其實從這幾個句子這幾個詞語中,我們已經可以把整個故事串連起來)
3、針對前面的幾個問題,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看看這個故事中寫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經過結果又是哪些?
2、組成小組分別交流討論。
3、集體交流,討論。
4、分段讀課文,爭取能利用剛才出示的詞語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名書寫生字。
1、出示幾個比較難寫的生字:侯、稟。
2、指名讀。
3、說說這兩個字為什么容易出錯。
4、學生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過程與方法:能聯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準備:圖片、動畫、
一、復習
1、齊讀課文。
2、簡要說說螳螂和蟬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
3、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這個故事,看看你又會有什么收獲?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為吳王應該出兵嗎?為什么?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么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復述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為什么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你認為這兩句話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
3、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說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復述練習。
1、指名復述,師出示復述用的關鍵詞語。
2、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復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和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疑,結合質疑小結課文。
五、作業:
1、補充習題第10課。
2、復述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