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節》 教學實錄(精選12篇)
《北京的春節》 教學實錄 篇1
課前放“新年歌”渲染課堂氣氛。黑板已經寫好課題:北京的春節。學生準備好語文書和作文本等待上課。
上課鈴聲響起!
師(面帶笑容,充滿激qing):上課!同學們好!
生(全體起立):老師好!
師(點擊課件,關掉音樂,出示對聯!):鑼鼓喧天辭舊歲,爆竹動地迎新春!同學們,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誰來說說?
生a:熱鬧
生b:喜慶
生c:溫馨
生d:團圓
生e:隆重
生f:祥和
師(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熱鬧 喜慶 團圓 祥和):北京的春節為什么給你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誰來說說?
生a:因為它給人的感覺非常美好!
師(邊說邊點擊出示課件中的練習題):是啊!美好的事情總是能夠讓人印象深刻!現在我們來做一道練習題!誰會填?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生b:按時間順序
師:依次寫了哪幾個日子?
生b: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節、正月十九。
師:其中略寫了哪幾個日子?
生c:臘月二十三、正月初六和正月十九。
師:詳寫了哪幾個日子呢?
生c: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節。
師(根據學生回答相機點擊課件出示答案):同學們掌握得不錯。從這道練習題中,你發現作者在寫這篇課文時表達方法上有什么特點?
生d: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
生e:有詳有略。
師(板書:表達特點 以時為序 有詳有略):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呢?誰知道?
生f:這樣表達可以使文章重點突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師(露出笑容,豎起大拇指):你真棒,回答得真好!
師(點擊課件,出示句子!):讓我們齊讀這句話!
生(齊讀):這樣表達可以使文章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師:課文重點描寫了“臘八節、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節這四個日子,其中你最喜歡哪個日子呢?
生g:我喜歡“正月初一”這天。
生h:我喜歡“除夕”這天。
生j:我喜歡“元宵節”這天。
生k:我喜歡“臘八節”這天。
師(點擊課件出示研讀要求):現在就請你好好研讀喜歡的日子,了解一下北京人在這個日子里有哪些風俗習慣?并且還要劃出其中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你能從這個句子中體會到什么?聽清楚要求了么?
生:聽清楚了!
師:那就趕緊打開書讀課文吧!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自由出聲讀課文的同時,別忘了拿起你的筆把好的句子劃下來,并在旁邊作好批注哦!
(生學習約三分鐘,師下講臺巡視課堂了解生研讀情況!)
師:讀書聲漸漸小了下來,是不是已經學習好了?
生:是的!
師:誰來說你喜歡的日子?
生a:我讀了描寫“臘八節”這段話。
師:北京人在“臘八節”這天有些什么風俗習慣呢?
生a: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師:哦,原來北京人是這樣過“臘八節”的呀!那知道為什么要熬“臘八粥”嗎?
生a:因為“臘八”這天很冷,吃“臘八粥”可以驅寒!
師:你懂得可真多。不過,熬“臘八粥”主要是為了祭拜神佛。你是從課文中哪個句子知道“臘八”這天很冷的?
生a:我是從“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個句子知道的。
師:這是個什么句子?
生b:這是個俗語。
師(板書:俗語):在文章中引用俗語有什么好處呢?
生c:可以使文章意思通俗易懂。
師:你真聰明!老舍先生很喜歡在文章中引用俗語,使自己的文章顯得通俗易懂。后來“通俗易懂”也就成了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語言特色了。(板書:語言特色 通俗易懂)臘八粥可以祛寒暖身,那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生d: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和各種干果熬成的。
師:請你們從文中找到這個句子。老舍先生還是怎么介紹臘八粥的呢?
生e: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師(點擊課件,出示句子。):現在讓我們看到這個句子。你們認為這個句子寫得好嗎?
生(齊答):好!
師:好在哪里呢?
生f:好在作者把臘八粥比作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師:哦~~~那么你能從“農業展覽會”體會到什么?
生f:我體會到熬臘八粥用的材料很多,多得就像在開展覽會。我還體會到農民獲得了大豐收。
師:嗯,你體會得真好!那么農民獲得大豐收時心情會怎么樣呢?
生f:他們的心情是喜悅的,也是驕傲和自豪的。
師:回答得非常好!農民最大的驕傲和自豪就是自己耕種的農作物獲得大豐收。那么你們作為學生,最大的驕傲和自豪是什么呢?
生(齊答):考試獲得一百分。
師:好!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驕傲和自豪的心情來讀讀這個句子。
生g(讀):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師:似乎還不夠自豪。誰能夠比他讀得自豪一些?
生h(讀):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師:嗯,有一點點自豪感了。誰還能夠比他讀得更自豪些?
生j(充滿自豪感):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師:嗯,這回老師感受到了農民獲得大豐收時那強烈的自豪感。讀得真好,大家把掌聲送給j同學。
(生齊鼓掌)
師:你還能從“農業展覽會”體會到什么?
生k:我還能體會到老舍先生是個幽默風趣的人。
師:他怎么幽默風趣了?
生k:他不直接說熬臘八粥的材料多,而是把臘八粥說成是“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讓人感覺很有意思。
師:你們說這到底是不是粥?
生(齊答):是粥。
師:明明是粥,可是老舍先生卻說“這不是粥,而是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真是太有意思了。由此我們感受到老舍先生不僅是位語言大師,而且還是位幽默大師呢!(在“語言特色”后面板書:幽默風趣)
師:老舍先生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臘八粥。那么他又是怎么向我們介紹臘八蒜的呢?請你從書中找出相關句子。
生l: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
師(點擊課件出示這個句子):你認為這個句子寫得好嗎?
生l:好!
師:好在哪呢?
生l:好在它把臘八蒜的顏色寫得很美。
師:你從哪個詞中體會到的?
生l:我從“色如翡翠”這個詞中體會到的。
師:臘八蒜顏色很好看,味道怎么樣呢?
生l:味道也很美。
師:你從哪個詞中體會到的?
生l:我從“色味雙美”這個詞中體會到的。
師:臘八蒜既好看又好吃,使人忍不住要……
生(齊答):多吃幾個餃子。
師:讀到這里時,你眼前似乎浮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z:我似乎看到了大家吃了一個又一個餃子,吃得很香很美味。
師:你想不想吃?
生z:想!
師:作者把臘八蒜描寫得這樣形象生動好吃,讓人浮想聯翩,垂涎三尺!老舍先生很善于在平實通俗的敘述中加入這樣生動形象的描寫。這也形成了他文章的另一大語言特色:平中見奇。(在“語言特色”后面板書:平中見奇。)
師:原來北京人是這樣過臘八節的,那么他們的“除夕”又是怎么過的呢?喜歡“除夕”的同學來說說?
生a:除夕這天北京人要做年菜,穿新衣,貼對聯,貼年畫,放鞭炮,吃團圓飯,還要守歲!
師:感覺大家都很忙,那給人總的印象是怎樣的?
生a:非常熱鬧!
師: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到“除夕真熱鬧!”這句話。你發現作者描寫“除夕”的表達特點了么?
生c:作者運用了“先總后分”的表達方法。
師:你真聰明!(在“表達特點”后面板書:先總后分)課文先總寫“除夕真熱鬧!”然后分述除夕究竟有多熱鬧。“除夕真熱鬧!”這個句子是本段的什么句?
生(齊答):中心句!
師:除夕真熱鬧!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熱鬧呢?我們一起到句子中去體會體會。(點擊課件,出示第一個句子: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了各色的年畫。)這是一種怎樣的熱鬧呢?你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嗎?
生d:這是一種紅紅火火的熱鬧。
師(點擊課件出示:香甜紅火):嗯,不錯!你們看,老師用“香甜紅火”這個詞來形容這種熱鬧,行嗎?
生(齊答):行!
師(引讀這個句子):這是一種香甜紅火的熱鬧,齊讀……
(生齊讀第一個句子)
師(課件出示第二個句子: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這又是一種怎樣的熱鬧呢?誰來說說?
生e:這是一種鞭炮不斷的熱鬧。
師(課件出示“通宵達旦”一詞):不錯!老師用“通宵達旦”來形容這種熱鬧,行嗎?
生(齊答):行!
師(引讀第二個句子):這是一種“通宵達旦”的熱鬧,男生齊讀……
(男生齊讀第二個句子)
師(課件出示第三個句子):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又是一種怎樣的熱鬧呢?誰來說?
生r:這是一種團團圓圓的熱鬧!
師(點擊課件出示“團團圓圓”這個詞):你說得真好!這是一種團團圓圓的熱鬧,女生齊讀……
(女生齊讀第三個句子)
師(課件出示第四個句子):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 “守歲”如何理解?
生a:守歲就是指年夜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
師:為什么要守歲呢?知道它有什么象征意義嗎?
生a:老年人守歲是為了珍惜光陰,年輕人守歲是為了給老年人延壽!
師:由此可見,這些年輕人都有一顆孝順的心。孝順乃是咱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年輕人守歲的行為中體現出來了。那么這個句子體現了一種“擁有傳統美德”的熱鬧!全班齊讀……
(全班齊讀第四個句子)
師:除夕是多么熱鬧啊!初一又會怎么樣呢?誰喜歡初一的?來說說!
生b:初一這天與除夕的光景截然不同。
師:怎么不同了?生b:除夕非常熱鬧和忙碌,可是初一這天給人的感覺是寧靜而悠閑的。
師:你能具體說說北京人都是怎么過初一這天的嗎?
生b:初一這天,男人們都出去走親訪友進行拜年,女人們都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們去逛廟會。
師:比起除夕來的確顯得悠閑而詳寧一些。大家就是在這樣一種溫馨而詳和的節日氣氛中過了一個喜慶而美好的初一。初一過去,轉眼到了正月十五,北京人又是怎么過元宵節的呢?誰來說說?
生c:元宵這天,北京人要觀花燈,吃元宵。
師:作者側重寫了哪個方面?
生c:側重寫了“觀花燈”。
師:這再次體現了作者怎樣的表達特點?
生c:在詳有略的表達特點。
師:你說得真好!老舍先生不但對整篇文章進行了有詳有略的處理,而且在一個段里面也是詳略得當的。這樣使文章的重點顯得尤其突出。元宵節這天,“觀花燈”是一個重要內容,所以作者進行了詳細描寫。(點擊課件出示描寫“燈”的內容。)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寫燈的這部分內容。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來對燈進行描寫的?
生d:作者是從燈的數量和燈的種類這兩方面來對燈進行描寫的。
師:文中哪些詞體現了燈的數量多?哪些詞體現了燈的種類多?
生d:“處處、幾百盞”體現了燈的數量多,“各形各色、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體現了燈的種類多。
師:你回答得真好!燈都有哪些種類呢?請同學們齊讀相關句子。
(生齊讀“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師:作者濃墨重彩地對燈進行了描寫,這是為了突出什么呢?
生e:是為了突出元宵節十分隆重。
師:嗯,那找出這個句子來。
生e: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
師(點擊課件,出示這個句子。):“又”是什么意思?
生e:再一次的意思。
師:“又”字說明了什么?
生e:說明元宵節是繼“除夕”和“初一”之后的第三個高潮,自然就非常隆重了。
師:你真聰明。看似普通的一個“又”字,卻包含著這樣豐富的意義。這正體現了老舍先生“平中見奇”的語言特色。(點擊出示課件“我來說”)同學們,剛才我們仔細了解了北京人是怎么過春節的,知道了北京的春節是“熱鬧,喜慶,祥和,團圓”的。現在,老師想來了解一下你們家鄉是怎么過春節的。你能夠仿照老舍先生的語言特色和表達特點來說說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嗎?
(學生一片沉默)
師:有沒有誰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生a:老師,我來說說吧!
師:你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錯,有膽量!
生a:我的家鄉在河源,家鄉過春節除夕最熱鬧。早上九點整時,我們就要準備祭品來拜灶王爺,祈求灶王爺保佑我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快快樂樂。拜完灶王爺之后,就開始貼對聯。鄰居們貼對聯時,我們也會幫忙。十點時,家家的煙囪都冒出香氣了,方圓十里都能聞到酒肉的香味兒。
師:嗯,說得真好!剛才你提到了拜灶王爺的習俗。這個習俗在很多地方都有流傳,但時間和你家鄉的不太一樣,很多地方都是在十二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拜灶王爺的,而你家鄉是在除夕這天。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啊!還有誰想來說說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
生b:我的家鄉在梅州,過除夕是最有意思的。除夕晚上,家家貼上新對聯,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屋內貼著各色的年畫,桌上擺上了蘋果、柑橘和糖果以示大吉大利之意。更好玩的的還在后面,吃飯時,大家一般把蔥、芹韭、蒜合著其它菜一起煮,香氣撲鼻。寓意聰明(蔥),勤勞(芹),能長久(韭),會劃算(蒜)。洗澡要用生姜或柚子皮泡水洗,聽說能洗掉霉運。這天,鞭炮聲要日夜不絕。我們客家人過除夕真熱鬧!
師:這些習俗多有意思啊!這些傳統習俗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往往是因為它包蘊著美好的象征意義。聽了同學們的介紹,老師也想來說說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你們想不想聽聽?
生(齊答):想!
師(點擊課件出示描寫老師家鄉過春節習俗的內容。):我的家鄉在湖南,我家鄉的春節正月初一最有意思。新年的第一頓飯有意思,天還沒有亮就得吃好。吃飯前還要燃放鞭炮向街坊鄰居報告。初一放的鞭炮是很有講究的,鞭炮要越響越好,并且不能間斷,“噼噼啪啪”一次就要燃放完,預示迎來了一個嶄新美好的年頭。米飯要伴有除夕團圓飯吃剩的,菜里一定要有魚,表示年年有余。等到天亮了,大家就忙碌著拜年。“初一崽,初二郎。”大年初一兒子要攜妻帶子給自己的父母拜年。“遠親不如近鄰”這天街坊鄰居通常也會互相拜年。在路上相遇,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大家都會笑容滿面地打招呼,互相恭賀新年發大財。最開心的是小孩子了,小孩不管玩到哪家門前,主人都高興地出門迎接,捧出點心糖果之類的零食,把孩子們的口袋塞得滿滿的,小孩子們便會說些“祝您萬事如意”之類的吉祥話以表感謝!
師:大家看到這段開頭的句子“我的家鄉在湖南,我家鄉的春節正月初一最有意思。”這個句子在全段中起到一個什么作用?
生d:總起全文的作用,是全文的中心句。
師 :那么老師這段話的表達特點是什么?
生d:先總后分。
師:嗯,答對了!你們認為“報告”這個詞用得好不好?
生c:用得好!
師:好在哪?
生c:好在給人的感覺很風趣,吃飯還要向鄰劇們報告,顯得有趣。
師:嗯,你體會得真好!同學們,現在你們也模仿這種表達特點和語言特點來寫寫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吧!要求只寫一個小片斷就寫了。
(生寫節俗片斷,師巡視……約莫三分鐘后下課鈴聲響起!)
師:已經下課了,同學們還沒有寫完,下節課咱們接著寫完。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北京春節的習俗,還知道了老舍先生的語言特色和表達特點,并且學以致用,你們感覺收獲怎么樣?
生(齊答):收獲很大!
師:嗯,同學們真了不起,老師佩服你們!下課
生(齊):老師再見,您辛苦了!
(夏荷心語:這個教學實錄點點滴滴斷斷續續地寫了幾天,終于落筆!好累哦!“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請各位同仁各位志士看了后,多提寶貴建議!先謝謝了! ^_^ )
附《北京的春節》課文:
北京的春節
老 舍
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在臘八那天,人家里,寺觀里,都熬臘八粥。粥是用各種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大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干果與蜜餞摻和成的。孩子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各種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
孩子們歡喜,大人們也忙亂。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就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們最喜歡。
過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須大掃除一次,還要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預備充足——店鋪多數正月初一到初五關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了各色的年畫。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作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
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午前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舉辦廟會,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小孩們特別愛逛廟會,為的是有機會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廟會上有賽馬的,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并不爭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馬、駱駝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嫻熟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正月初六開張,不過并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去逛廟會、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上燈中點上燭,觀者就更多。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里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作事。臘月和正月,在農村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干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附最后定稿的教案:
《北京的春節》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1、對聯渲染氣氛師
師念對聯“鑼鼓喧天辭舊歲,爆竹動地迎新年”過渡:“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課文,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學生回答,教師相機板書相關詞語:熱鬧、喜慶、團圓、祥和)“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北京的春節就給我們留下了這么深的印象,知道是為什么嗎?”(詳略得當)
2、我們再來看這道填空題,做完后隨機板書(以時間為序 詳略得當)
二、研讀課文重點部分
1、這四個詳細描述的日子你喜歡哪一個?(做個小調查)
2、燈片出示研讀要求。(這四個日子你最喜歡哪個日子你就好好研讀你喜歡日子的相關內容,要求了解北京人在這個日子里的風俗習慣,并劃出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你能體會到什么?)
(一)順學而教,品讀重點句子
1、品讀臘八部分
(1)說說臘八節有些什么風俗習慣?(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2)品讀“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熬臘八粥的材料都有些什么?老舍是怎么說的,你感覺老舍是一個怎樣的人。(板書:幽默風趣)是啊,導讀課件上的相關內容(誰愿意帶著老舍的幽默風趣來讀一讀)文中還有哪些句子讓人覺得幽默風趣呢,快速找找。品“彩排”
(3)品讀寫臘八蒜的句子(燈片出示句子)
這句話用哪兩個詞突出夸贊了臘八蒜?
“色美、味美”好吃啊,老舍是怎么說的。(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
讀到這里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呢?(要一兩個學生談一談)
師引導小結:看似平常的一個比喻,讓人讀后浮想聯翩,垂涎三尺,回味無窮啊!這樣的語句真是( )啊!講到這里你能總結出老舍的另一大語言特色嗎?(引導學生總結出平中見奇)
(4)在描寫臘八這部分內容,還有哪個句子感覺不錯?抓俗語,體會作者通俗易懂的語言特色。(進行板書:通俗易懂)
2、品讀除夕部分
(1)說說除夕這天的風俗習慣。
(2)體會“總——分”的構段方式:
能告訴我寫除夕的部分用了什么樣的構段方式嗎?(板書:總----分)
我們來看看怎么個總分,先總寫 (除夕真熱鬧。)后面的句子都是圍繞著這句話來寫的。
(3)朗讀句子體會“除夕真熱鬧”:
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熱鬧呢?讓我們好好來體會體會。讓學生用“這真是一種( )的熱鬧!”句式來描述一下,然后師進行概括,再進行感情朗讀!
這是一種(香甜紅火)的熱鬧:(全班讀)
這是一種(通宵達旦)的鬧:(指名讀)(抓“不許”,再次體會老舍的詼諧幽默)
這是一種(團團圓圓)的熱鬧:(男生讀)
知道什么是守歲嗎,大家守歲的目的是什么?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那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熱鬧呢?
這是一種(擁有傳統美德)的熱鬧(女生讀)
3、略微品讀初一部分
(1)說說初一的風俗習慣。
初一大家都在干什么呢?男人 女人 小孩 知道為什么寫這三種人嗎?作為代表,也說明:“男主外,女主內”的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2)抓“截然不同”問:初一跟除夕相比有哪些不同?
(初一:寧靜 悠閑 除夕:熱鬧 忙碌)
4、品讀元宵節部分
(1)說說元宵節的風俗習慣。(觀花燈 吃元宵)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介紹花燈的?
作者從燈的數量多、種類多對花燈作了詳細的介紹。
(3)作者把花燈描寫得這么詳細是為了突出什么呢?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
燈片出示這句話:句中的哪個字告訴了我們春節的高潮是一個接一個?元宵節是第幾個高潮?
一個“又”字,表現出作者在文章結構、內容統籌上的匠心獨運。可見作者的語言是( 平中見奇 )
(4)寫元宵節這個部分詳寫了觀花燈,還略寫了什么?(吃元宵,為什么這樣安排?再次體現作者詳略得當的表達特點。)
(5)這一部分的結構方式是什么?板書:( 總—分----總)
(二)過春節最開心的莫過于孩子們了,北京的小孩過春節時都有哪些快樂事,誰來說說。(根據時間而定是否教學這部分內容!)
(三)小結:北京的春節從十二月初旬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九才結束,在這段時間里,人們度過了一個熱鬧、喜慶、團圓、祥和的春節!
三、說說自己家鄉的春節
1、我們班的同學們來自祖國各地,你的家鄉在哪里呢,我很想知道你的家鄉過春節時都有些什么風俗習慣,能不能來說一說?說一個片段就行,看你能不能學以致用哦!(師指板書)
2、看同學們說得繪聲繪色,我也很想來說說我家鄉的春節,想不想聽啊。師出示范文解讀,邊讀邊讓學生體會表達方法。
3、寫片段
4、進行展示
四、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不但了解了北京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還學習了老舍爺爺的語言特色和表達特點,并且學習致用,收獲真大!老師真佩服你們!下課!
《北京的春節》 教學實錄 篇2
“七彩語文”杯第三屆全國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a會場(金陵河西)報道帖
執教:15號選手內蒙古烏海市實驗小學張春娟
學生:南湖一小六(1)班
課題:《北京的春節》
師播放《金蛇狂舞》
師:請大家聽一段音樂。伴著歡快的樂曲,我們一起學習今天的課文。齊讀課題。看老師板書課題。
師:提起春節每個人都有一個美好的記憶,說說我們南京人是怎樣過春節的
生:每天晚上可以放鞭炮放煙火
生:家家戶戶包餃子
生:小孩討壓歲錢。
師:怎么用?
生:留著開學時交學費
師:理智的孩子,會合理地用自己的壓歲錢
生:看春節聯歡晚會。
師:過的隆重,我們今天所學的《北京的春節》
是誰寫的?
生:老舍的
師:對他有什么了解
生:原名舒慶春,愛自己的家鄉。
師:這位同學的知識面很光,老舍是語言大師,著名作家,生在北京,他用自己豐富、自然、幽默的語言描述了北京的春節。自由出聲地朗讀課文。大聲地讀,讓臺下老師聽到金陵學子的瑯瑯讀書聲,用自己的速度去讀。
生:放聲去讀。師行間巡視指導。(師把話筒一一送到學生前面,讓孩子的聲音放大了給臺下的老師聽。)
師:好,看到同學們已經讀好課文了,大屏幕上的詞語你認識嗎?先讀一讀,自己讀。
出示:初旬熬粥蒜瓣蜜餞翡翠
正月又甜又黏殘燈末廟。
生:
師:殘燈末廟指廟會的最后一天。你真會讀書。
師:我們一起來讀第一二行的詞語。
生讀第三行詞語
正月簡短鋪戶萬象更新
師:這一排有什么特點
生:都是萬象更新。
師:讀
師:讀第四行
生:都是兒化音。
師:老北京人都喜歡兒化音。一起讀。
生:
師:在我們剛才讀過的課文里,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特鬧
師:在同一個地方用同一個詞語。。重復的使用。紅紅火火、熱熱鬧鬧、
生
師:誰來說說什么印象
師:快速瀏覽一下課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描寫北京的春節的?
生:過春節的時間寫的
師:都有哪些時間,你來說我來寫
生:臘月初旬
師:繼續說
生:還有是臘七臘八臘月二十三,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正月十五。
師板書
生:我想補充一點,正月前補充一個除夕。
師:你最喜歡那一個日子
生:除夕
生:十五
生:初一
生:二十三
生:臘八
師:確實一起走進老舍筆下的除夕,欣賞老北京的除夕,感受語言,品味文字。默讀描寫除夕的內容,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記號
生默讀
師:做的批注清晰工整。
師:可以交流了嗎?這位同學手舉這么高,請你說
生:每個人穿上新衣……各色的年畫。
師:哪個詞?
生:穿上……
師:樸實的語言讓人深深感受到除夕的溫馨。
生讀這句。
師:你的朗讀確實讓大家感受到溫馨。
生:再讀
師:說明了什么?
生期待團員。
師:在中國人的眼里,春節又叫做?
生:?
師: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
生:春節又叫團員節,除夕又叫團圓節。
師:在除夕也人么必定趕回家吃團圓飯。誰繼續來說自己的感受。
生:我也是畫的這。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對美好節日的期盼。
師:是簡簡單單的話,卻呈現出了春節的美好。
師:知道這一夜,人們為什么要守歲?
生:聽奶奶說,守歲是要接天地。
師:寄托了美好的情感。
生:有個傳說,年的傳說。
師:這是最古老流傳最廣的傳說
生:他們的時間不多了,年輕人守歲是為老人延壽。
師:多好呀
生讀:在外做事的人……都要守歲
師:誰還能說說讀這部分的感受。
生:趕做年夜飯。“趕”字體會出和諧。
師:多么和諧的夜晚。聞聞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什么顏色?
生:紅色
生:五彩繽紛的顏色,金色黃色。
師:超級英雄辭舊迎新,溫馨的時刻,有了耀眼的色彩,這就是老北京的除夕。
生:讀“除夕真熱鬧……都要守歲”
師:風里裹著香,雪里裹著蜜,滿臉都是甜蜜。師領讀。
師:這濃濃的和著酒香,看看它整體的格式,你有什么發現?
生:我發現這段的結構是總分的結構。
師:你很會讀書,哪個是總,哪個是分?
師:中心句是除夕夜真熱鬧。
生:按時間順序寫的。
師:我們所看到的這樣的總分的格式,這樣的構段的格式在課文中比較多。細細品味這種寫法。
《北京的春節》 教學實錄 篇3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3.學習課文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了解老北京風俗習慣,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教學時間: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了解單元內容,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誰知道我國有多少個民族?
生:(56)
師:洋洋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走進第四組課文,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感受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請同學們默讀本單元的導語,看看我們該如何學習本組課文?
學生交流學習方法。
生1: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體會作者是怎樣寫出。
師:對,這就是要我們學習課文的寫法。(板書:“寫法”)
生2:我們可以結合課文的學習開展調查活動,去了解節日、服飾、飲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風民俗。
師:開展主體調查活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本組課文。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老北京,感受北京的春節請大家齊讀課題。
師: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本文的作者是誰?你了解他嗎?誰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生:1899 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一個滿族城市貧民家庭。享年67歲。現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京派代表,,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老北京人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曾經擔任山東大學等名校教授。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一生主要作品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等。
師:老舍先生還有“語言大師”之稱。他的文學作品最大的特點是“俗白”。寫的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生活之事,語言通俗易懂,幽默詼諧、散發著濃郁北京味,不愧為“人民藝術家”。
二、檢查預習,學習生字詞。
1、指名讀詞語 讀生字組詞
初旬 熬粥 小型 餃子 膠棗
摻和 風箏 鞭炮 麥芽糖 寺廟
小販 擺攤 逛廟會 毛驢 萬不得已
張燈結彩 水滸傳 殘燈末廟 萬象更新
燈火通宵 日夜不絕 截然不同
指導易讀錯字詞:水滸傳 摻和 蜜餞 又甜又黏 嫻熟
多音字:鋪戶 間斷
生齊讀詞語
師指導書寫:販-敗
教師板書:販、敗,請看,這兩個字有什么區別?
再請看老師板書:“摻”要注意什么?問:還有那些字需要你來提個醒?
生:“熬”“麥”的豎和撇是兩筆分開的。
生:“攤、鞭、滸”的間架結構比例各占三分之一,不要寫得太寬。
師:大家自學生字很認真。請大家翻開62頁生字表,練習正確書寫。
2、正確朗讀課文。
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要求把生字讀正確、句子讀通順。
三、通讀全文,解疑釋難
師:請學生按自然段輪讀課文,標出自然段,想想課文寫了什么?
生:作者介紹了北京春節的民俗習慣,表達了北京人對生活的熱愛。
師:北京的春節從整體上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住上問號,等會兒提出來交流。
1.整體感知。
課文寫了什么?(作者介紹了北京春節的民俗習慣,表達了北京人對生活的熱愛。)板書:風俗習慣
說說北京的春節從整體上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熱鬧、吉祥、喜慶、團圓)
師小結:總體把握不錯,不過我還要檢查一下誰讀得細致?
2.交流讀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學習過程中,自己讀懂了什么?如:
臘月:農歷的十二月。臘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們說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們說的過年。
初旬:一個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個月的開頭十天。
在詞句方面,你有什么收獲?
殘燈末廟:結合注釋,聯系課文內容,可以知道是指春節結束的時候。
(2)還有哪些地方沒有讀懂,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如:
空竹:教師展示圖片,(這幅圖上,老師真帶領同學們一起玩抖空竹。空竹有不同種類,玩法很多,還能發出哨聲,很好玩。)
師:老師有個問題向考考大家:“逛天橋”是什么意思?是不是逛我們平常說的過街天橋?
生:不是。是逛市場。
師:天橋是老北京一個非常熱鬧的地方,當時有河也有橋,所以叫天橋。天橋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有很多民間藝人在賣藝,有很多北京小吃,還有很多說書的,還可以買賣各種東西等。請大家看課文上下的插圖,這里展示的就是北京天橋市場春節期間熱鬧非凡的景象。
四、小組學習,把握重點。
1.快速瀏覽課文了解
師:北京的春節是從哪一天開始,到哪一天結束?大約有多長時間。
生:課文在第一自然段開頭寫了“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寫了“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可見北京的春節時間特別長,有一個多月。
2.分小組讀課文,合作填表。
師: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老舍先生主要寫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大家請看,老為為大家提供了以下表格,根據老舍先生寫到的時間,看看在這些時間里具體有哪些風俗習慣,填在表格的右邊。一會兒再向大家匯報。
時間 風俗習慣
臘八
臘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二十九
3.匯報交流,了解寫作的順序和春節的習俗。
師:請小組長上臺交流,同學們一邊聽一邊對照自己填寫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做上記號,等會兒一起討論討論。
生:小組長上臺介紹:我們小組是這樣做的: 我們的研究結果是:
師:還有那個小組有不同意見或補充?
(2)小結
師:根據表格的提示,同學們發現了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嗎?
生齊答:時間
師板書:時間
師:請大家觀察一下,可問那些時間段寫得詳細?哪里寫得簡略?
生:臘八、除夕、初一、十五寫得詳細,臘月二十三、正月二十九寫得簡略
師:你學得真認真,表揚他!
五、總結全課
師:作者按照時間順序,為大家生動地展示了一個京味十足的春節,讓我們感受到獨特的民族風俗和充滿魅力的年文化。請大家將生字詞和課文富有北京特色的詞語抄寫兩遍。
六、結束語與作業布置
師: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北京春節的習俗,了解了課文的寫作順序,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理解了不懂的地方,學得很認真。下課后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練習難讀的句段,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為精讀課文做好準備。
《北京的春節》 教學實錄 篇4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3.學習課文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法。
學習重點:了解老北京風俗習慣,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學習難點: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歌曲《恭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過春節嗎?說說理由。(喚起學生對春節時熱鬧喜慶氣氛的回憶。)
2.讓我們來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樣過春節的。(播放動漫童謠)說說你的感受。
3.現在,我們就跟隨作家老舍,走進老北京,過一個京味十足的春節,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2.檢查課文自學情況:
3.默讀課文,思考:按照老規矩,北京人是怎么過春節,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選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其余同學一邊聽一邊想,作者寫了哪些天中人們的活動?你可以用筆畫下來,用你喜歡的符號標出來
5.快速瀏覽課文,思考圍繞春節的熱鬧,作者都寫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順序說一說。
6.春節像一場大戲,在臘八粥的濃香中悄悄的拉開了序幕,請同學們速讀瀏覽,按照年前、過年、結束的順序找出相應的段落。
三、重點認知,感受春節。
(一)默讀全文,思考課文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北京春節哪些熱鬧、濃烈的畫面,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幾幅。
(二)小組研讀。
(三)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開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廟會,元宵節的燈會。體會人們的輕閑、娛樂、高興的心態。
b.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文中大人、小孩的快樂。
(4)總結,在整個春節的系列活動中,雖然有些繁文縟節,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雜陳,蘊涵著最豐富的傳統,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讀體味,感受民俗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春節中最熱鬧、喜慶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認真讀第七自然段,聯系你過年時的感覺,說說怎樣理解"除夕真熱鬧"。
3.除夕夜可以說是春節中的高潮,在熱鬧、喜慶、團圓的氣氛中,有多少人今夜無眠。試著用你的朗讀來把它表現出來。
4.配《恭喜》樂曲朗讀,體現"除夕真熱鬧"。
四、反顧整體,領悟寫法。
1.先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
2.自主閱讀“閱讀鏈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較:同是寫過年,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時再請你寫春節,你打算怎樣寫?
《北京的春節》 教學實錄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和2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體會作者對北京、對生活的熱愛。
3.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并體會文章詳略得當的特點。
[教學重點]
了解老北京風俗習慣,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教學難點]
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關于童謠的課件;各地區各民族春節習俗資料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過春節嗎?能說說你們家鄉過春節的一兩件事嗎?
2.現在,我們就跟隨作家老舍,去老北京過一個京味十足的春節,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生字讀正確,句子讀通順,并標出自然段序號。
2.請學生按自然段輪流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畫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詞語或句子。
3.交流匯報,根據上下文理解詞語。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斷然分開的樣子。形容兩種事物毫無共同之處。本課指除夕夜的“鬧”與元旦的“靜”形成鮮明對比。
萬象更新:萬象,宇宙間的一切景象。更,變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變得煥然一新。
4.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引導學生結合閱讀說出“熱鬧、忙亂、喜慶、團圓”等初步感受。)
三、細讀課文,了解習俗
1.北京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哪天結束?
2.默讀課文,小組合作填寫下表,主要事例寫得詳細一點。
時間 主要事例
臘八 臘八粥,臘八蒜
臘月十九 買雜拌兒,買爆竹,買玩意兒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貼對聯和年畫,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祭祖,守歲
元旦 男人出門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廟會
元宵 懸燈結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況,老師相機在表格中板書關鍵詞。有不同意見的相互討論。
4.觀察上表,你知道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嗎?
四、朗讀體會,感受民俗
1.通過閱讀填表,找出春節中最熱鬧、喜慶的日子。(除夕和元宵節)
2.除夕和元宵節這兩天中你更喜歡哪一天,請找出相應的段落,試著把熱鬧喜慶的氣氛讀出來。
五、小結,布置作業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知道了課文的寫作順序,朗讀了自己喜愛的段落。課文中還有很多生字新詞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聯系上下文記住它們的音形義。下節課我們進行聽寫比賽。
第二課時
一、聽寫詞語
臘月 熬粥 餃子 臘八 蒜 高 醋 年糕 逛廟會
1.對照課文檢查改錯,評出本次的聽寫冠軍。
2.講解易錯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豎不能和下面的一撇連成一筆;“醋”字的左邊不能寫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讀課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主要有哪幾個時間段?
指名回答,老師相機板書:臘八,臘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過小年,除夕,元旦,元宵節
2.準備過年。
①在這五個時間段中,哪個時間段是準備過年的情景?(臘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請找出課文中描寫人們準備過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個詞語來形容人們準備過年的場面?(可以用自己的話,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亂、緊張”)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兒在忙些什么?他們這時心情怎么樣?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④你最喜歡哪一種活動?請找出來讀一讀。
⑤指名朗讀,讀出你的感受。
⑥聯系生活實際,說說春節前的這段時間你都會干些什么。
3.過年時。
①交流:重點寫了哪幾個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點是什么?(熱鬧)
②都是一樣熱鬧嗎?默讀思考:除夕、元旦、元宵這三個日子各自的特點是什么?找出文中關鍵詞句反復讀一讀,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體會,教師相機引導:
除夕:喜慶、團圓;元旦:悠閑、快樂;元宵:紅火、美麗。
④品讀“除夕”一段,進一步體會喜慶、團圓。
抓關鍵詞“趕、到處、都穿起、貼上”感受除夕的喜慶、熱烈;抓“除非、必定”體會春節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團圓的氛圍。
⑤品讀“元旦”一段,進一步體會元旦的悠閑、快樂。
重點指導朗讀寫人們“逛廟會”的地方,來體會悠閑與快樂。
⑥重點品味“元宵節”的氣氛。
畫出文中描寫花燈的句子,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排比句的作用。引導想象:還會有哪些花燈呢?除了燈,還有什么?
重點句子品讀:“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十五的紅火、美麗。
三、總結課文,領悟寫法
1.總結課文:從臘八到正月十九,一個多月的時間,課文卻只記敘了五個時間段的主要活動,就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熱鬧喜慶、歡樂祥和的春節。讓我們再次走進文本,去用心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2.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
①課文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②再讀寫“臘八”一段,思考:臘八的活動很多,為什么單寫臘八粥、臘八蒜,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種抓主要特點描寫的方法課文中還有很多,你能再舉一例嗎?
③如果讓你寫春節,你打算怎么寫?回憶你過春節的情景,寫一寫。
四、作業
朗讀課文,讀出過年的喜慶氣氛。
板書:
北京的春節
除夕:喜慶、團圓
元旦:悠閑、快樂
元宵:紅火、美麗
《北京的春節》 教學實錄 篇6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3、體會課文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法的好處。
【學習重點】了解老北京風俗習慣,體會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過春節的不同之處,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激起學生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
【學習難點】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課時安排】2課時(本設計為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歌曲:《恭喜恭喜》、關于春節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歌曲《恭喜恭喜》,幻燈片播放與春節有關的圖片,讓學生們重新回味過年的喜慶的氛圍,問同學們除了上述在圖片中展示的事物外,還有什么與過春節有關的事物?
2、在大家談了自己家鄉過春節的情況之后,那么大家是不是在思考這樣幾個問題呢。
我們是什么時候開始過春節?為什么我們把春節稱為“年”?我們在過年,那么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人們是不是也在過年呢?
(老師和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一些關于春節的一些資料。)
3、在我們回味了年的感覺,了解了年的來歷之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下老舍爺爺筆下的老北京的人們是怎樣過春節的?
二、疏通全文,整體感知
1、請13位學生輪流大聲朗讀課文,其他同學給每段做標記,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易讀錯的詞和句進行指導和糾正。)
2、在學生閱讀完畢后,板書呈現本文重點要學習的和易錯的新字詞,如“旬、熬、蒜、醋、翡、榛、栗、箏、鞭、逛、臘八粥、蜜餞、摻和、黏、通宵、嫻熟”,個別新詞的意思可以用ppt加文字或圖片解釋。
3、在疏通完文字之后,讓學生再快速地瀏覽課文一遍,同時讓學生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本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對北京的春節進行描寫的,并找出具體的詞語來說明,老北京的春節給我們一種怎樣的整體印象。
4、對所提問題進行交流匯報,老師板書:時間順序: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明確老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結束),并引導學生據此進行分段。
5、說說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引導學生結合閱讀說出“熱鬧、忙亂、喜慶、團圓”等初步感受。)
三、分組討論、體會年味
1、“在初步感受了老北京春節的氣氛之后,讓我們來具體地用心地體會下老舍爺爺筆下的北京人過年的味道吧!”
好,我們發揚下團結合作的精神,我們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各選一個過年的時間段,然后找一找在這些時間段中哪些東西讓你感受到的年的味道,一起來充實一下下面這個表格:
日子年的感覺臘八 臘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2、好,我們通過許許多多的事物體會了年的味道,那么讓我們一起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一下自己對年的味道的理解,好不好?
(做以下示例:年的味道是鞭炮的味道,鞭炮聲聲,辭舊迎新;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年的味道是快樂的味道……年的味道是熱鬧的味道……)
3、在體會好年的味道之后,我們用眼睛一起來看看過年的一幅幅圖畫,大家一起再仔細看看全文,然后挑選一兩幅你最喜歡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和大家交流,然后再說說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類似經歷,和大家分享你過年時的感覺。
四、作業:抄寫詞語
色味雙美、零七八碎、萬象更新、男女老少、燈火通宵、日夜不絕、萬不得已、截然不同、張燈結彩、各形各色。
回想你從小到大最難忘的過年的幾件事,下節課進行交流。
《北京的春節》 教學實錄 篇7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里行間蘊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生動,字里行間透出人人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我們同屬北方,過年的習俗大致相同,對于課文的理解相對比較容易,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們高村完小在08——09學年度語文教研組查進行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小課題研究,因此,學生養成了提前預習的習慣。在教學課前我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開闊眼界;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有關老北京過年的每個習俗的來歷。了解作者的生平簡介,主要作品等等。為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課堂上,我通過檢查導學案,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了解生字的掌握情況,課文的大致了解情況。課堂上通過研讀除夕夜的段落讓學生感悟春節的喜慶祥和。
我覺得教學這篇課文對課文的理解不是重點,因為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對春節習習俗的理解不是難點,難點我覺得應該是寫作方法的學習,以及課堂練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在研讀了除夕夜這一部分之后,我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家除夕夜的情景,學生仿照老舍先生的除夕夜真實地再現了自己家除夕夜的情景。課例大教研中有的老師說現在的孩子對春節不是很感興趣,寫的除夕夜大多是看春晚,但我們的孩子卻不是這樣,有的孩子饒有興致的寫了自己家供財神的情節,怎樣擺供品,爸爸和自己怎樣磕頭、許愿等等,真實俗白非常貼切,這或許是城鄉的差別吧。通過這樣的小練筆不僅讓孩子們了解了家鄉春節的獨特習俗,也明白了真實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寫作素材。
盡管通過教研組集體備課,自己精心準備,但還是存在很多不足,聽完徐元霞老師執教的“北京的春節”以及楊主任的講話,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覺得還存在如下不足:不敢真正的放手給學生,對課標的解讀還不是很到位。今后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北京的春節》 教學實錄 篇8
一、說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節》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文中列舉了大量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說教學對象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學感悟能力,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初步感受文章的生動形象和優美的語音。而老舍先生在本文中運用通俗的'風格和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這使有些學生理解本文有一定難度。
三、說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采用了創設情境法、讀中感悟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目標、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a、學會本文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b、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c、學習課文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法。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讀中理解、讀中想象的能力
b、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引發了解民風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教學難點: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突破重點和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情境導入、共話春節,激發心中興趣
上課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過春節的歌謠和北京春節的圖片,學生對歌謠一定很感興趣,以此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繼續跟隨作家老舍,走進老北京,重溫那京味十足的春節,感受那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2、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把生字讀正確,句子讀通順
(2)請13名學生按自然段論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畫,作者寫了春節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動。
(3)交流匯報。老師板書:臘八——臘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確老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結束)
(4)說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導學生結合閱讀說出“熱鬧、忙亂、喜慶、團圓”等初步感受)
3、入境學文、精度品味
(1)讓學生選擇出文中春節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個日子,反復讀一讀,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匯報
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爆竹的聲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二件大事就是買爆竹;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響起來,除夕鞭炮聲絡繹不絕;正月初一,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正月十五元宵節,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在家有聲有光的玩耍)
B、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文中有關飲食的句子(臘八粥、臘八蒜;雜攔兒;二十三;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準備充足;除夕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過年都吃餃子,正月十五,這一天,大家必須吃元宵呀)。說說體會(充足、美味、豐盛)
b、人們一年辛苦勞動之后,對自己勞動所得的展示與享用,洋溢著幸福感與滿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將年過的有滋有味
C、年的味道是開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廟會,元宵節的燈會。體會人們的輕閑、娛樂、高興地心態
b、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文中大人、小孩的快樂
4、品讀課文、感受民俗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春節中最熱鬧、喜慶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認真讀第七自然段,聯系你過年時的感覺,說說怎么樣理解“除夕真熱鬧”
(3)配歌曲《恭喜》朗讀課文,體現“除夕真熱鬧”
5、作業
(1)默寫生字
(2)說說你們家是怎么樣過春節的
(3)搜集春節有趣的民俗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應該簡潔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本課板書如下:
北京的春節——獨特的民俗文化
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熱鬧、喜慶、團圓、祥和
七、說教學評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指引著教師的教學活動,也指引著學生的學習活動。我是這樣設計整個教學過程的,但是具體的課堂教學還要依據課堂情境進行調整。
《北京的春節》 教學實錄 篇9
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在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放進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大事就是買雜拌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干果與蜜餞摻和成的。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各種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
孩子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必須預備過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們最喜歡。
過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節眨眼就要到了啊。除夕前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還要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店鋪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了各色的年畫。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午前到親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內城外許多寺院舉辦廟會,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小孩子們特別愛逛廟會,為的是有機會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廟會上有賽轎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并不為爭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和嫻熟技能。
多數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炮聲不絕。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并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會、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上燈中點上燭,觀者就更多。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里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元宵啊!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臘月和正月,在農村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干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北京的春節》 教學實錄 篇10
【設計理念】
1.借助“龍語語文”資源輔助教學,將平面的語言文字內容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運用了“龍語語文”里大量的關于過春節的實景圖片、影像,給學生予視覺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縮短了學生時空距離。
2.借助龍語電子課本輔助教學,在分析課文時,借助電子課本出示重點段落,讓學生找出電子課本里的關鍵詞語,分析句子之間的關系,討論疑難句子的含義,推敲詞語句式表達效果,培養了學生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等抽象思維能力。
3.利用“龍語語文”廣闊的教材資源查詢相關資料,不失為拓展課堂,進行綜合實踐的一個很好途徑。有了網絡中豐富的素材、資料,我們可以把課堂延伸到更深遠的空間,給學生提供關于各個民族節日習俗的信息,利用豐富的資源,向學生提供關于各民族春節習俗的資料、圖片、研究網站等網頁鏈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進行知識的拓展延伸。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節》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文章描寫的是節日風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樸素自然、流暢通達的語言,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再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溫馨與美好,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學情分析】
每年的春節對孩子來說比較熟悉,可遙遠的首都居民是怎么過春節的?距離農村的孩子來說比較陌生。雖然六年級的小學生已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但受年齡限制,生活范圍比較狹小,閱歷淺、實踐少,認知水平和能力的局限,他們了解北京春節的相關資料非常的狹窄,對文章的理解也不夠深入,因而在本課的教學中充分發揮 “龍語語文”優異資源,借助“龍語語文”平臺,既調動起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又激發出他們的探知欲,教學重難點迎刃而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習俗。
3.學習作者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從整體把握內容,了解春節習俗。
2.通過“龍語語文”網絡優異廣闊的資源輔助教學,感受春節熱鬧、喜慶的氣氛,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獨具魅力的民俗風情中蘊涵的民族文明和傳統美德,激發學生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引領學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
2.利用龍語資源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更多的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3.學習作者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教學準備】
龍語資源庫資料鏈接。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利用視頻,創境導入
1.播放課件:欣賞一段視頻。
(運用“龍語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材資源知識拓展里其他拓展模塊——過年的視頻資料。)
觀看過后,師問:同學們,你們喜歡過春節嗎?說說理由?喚起學生對春節時熱鬧喜慶氣氛的回憶。
2.那你們見過首都北京的孩子是怎么過春節的嗎?播放童謠(引用“龍語語文”教材資源知識拓展里的童謠和民謠):
過春節的民謠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北京的春節》 教學實錄 篇11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學生喜聞樂見。詳略得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流露出人們過春節的歡喜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學情分析: 過春節學生也是喜聞樂見,最喜歡不過了。只是要了解各地的風俗不同。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臘月、初旬、翡翠、雜拌兒、走馬燈、零七碎八、萬象更新”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3.學習課文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了解老北京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每個學生都穿著過年的新衣服來上課。和家人聊聊自己家鄉怎么過春節?關于童謠的課件;歌曲《恭喜》《過新年》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示課題:
1.今天同學們都穿著新衣服,好漂亮,老師拿出相機照下這漂亮的一幕。
2.請你們說說我們家鄉怎么過春節的,好嗎?
(學生紛紛回答:農歷十二月初十開始買年貨。二十四送灶神,家家吃湯團,團團圓圓;二十九白天大掃除,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晚上貼年畫、祭天神,這天晚上每人吃長壽面:大年三十一家人吃年夜飯,吃完年夜飯,小孩子可以玩游戲,大人歡聚看春晚;正月初一上墳,不拜年;初二開始按照輩分走親訪友;十五晚上迎龍燈,拔龍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等。)
3.讓我們來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樣過春節的。(播放動漫老北京的春節童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說說你的感受。
(糖瓜粘我們沒有吃過,磨豆腐、蒸饅頭我們也不做。二十九晚上我奶奶會蒸好幾籠糖糕。)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讓我們跟老舍爺爺走進老北京,去那過過春節好嗎?
1.自由讀通課文,把生字讀正確、句子讀通順,前后同學互讀檢查。
2.請13名學生按自然段輪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用圓圈畫出:作者寫了春節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動。
3.交流匯報,老師相機板書: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說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熱鬧、忙碌、喜慶、團圓”)
三、交流探討,感受年味:
1.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老北京人過得是這樣熱鬧、開心,字里行間都彌漫著濃濃的年味。把你最喜歡的一個重要日子的活動反復讀一讀,看看你能發現什么?
2.學生自由朗讀(提醒:不動筆墨不讀書。)
3.全班交流匯報:
1)我發現老北京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2)我發現老北京的孩子像我一樣特喜歡買爆竹。
3)我發現老北京正月初一還能逛廟會,我不知道廟會是什么?(請同學幫忙逛廟會是什么?)
4)我發現老北京是花燈好多,好美。比我們中洲公園的花燈品種多一些。
總結,在整個春節的系列活動中,地道的老北京民俗中蘊涵著最豐富的傳統,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讀體味,感受民俗: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春節中最熱鬧、喜慶的日子。(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認真讀第七自然段,聯系你過年時的感覺,說說怎樣理解“除夕真熱鬧”。
(最難忘的就是除夕夜了,我們小朋友穿著過年的新衣,吃完團員的年夜飯,拿了壓歲錢,就開開心心的三五成群做游戲,不玩個半夜三更是不回家的,這天爸爸,媽媽也不會催我們回家。)
3.除夕夜真的可以說是春節中的高潮,在喜慶、團圓的氣氛中,有多少人今夜無眠。感情朗讀這段。
五、總結評價:
春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北京人過得這樣開心熱鬧,字里行間里流露濃濃的年味。老師聽小朋友開始說得其實我們的春節也是過得熱鬧,開心的。
六、課后延伸: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過春節的習俗,進一步了解自己家鄉的春節風俗。
板書設計:
6、北京的春節
/ 除夕吃團圓飯,守歲
春節的三次高潮—初一逛廟會
正月十五看花燈、吃元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重溫過年的熱鬧氣氛。
1.大家一起敲起自己的鉛筆盒,桌子,一起唱《過新年》,“過新年那,隆咚隆咚鏘……”回顧除夕。學生你瞧我,我瞧你,好像現在就是在過新年,好不開心。
2.除夕過后,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元宵節到了。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當然是賞燈。我們也喜歡看迎龍燈,記得小時候的我跟著龍燈跑到天亮,我媽媽還以為我睡覺了。
二、走進元宵節,賞萬家燈火。
1.想象一下如果你走進了老北京的元宵燈市,你都會看到什么燈。(請學生結合已有經驗,盡可能展開想像,如牛角燈、紗燈、玻璃燈、彩繪燈、走馬燈、紙燈、蝴蝶燈、鴛鴦燈等,我想這些是同學們平時在迎龍燈的時候看到的吧。)
2.元宵節的燈會是全民同慶的狂歡。認真默讀第11.12自然段,你能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燈特別的多。好好欣賞老北京的燈。
3課件出示老北京的花燈,請同學們欣賞。(哇!哦這個漂亮,哇塞!唏噓贊美聲不斷。真的比我看到的中洲公園的燈多。)
4通感朗讀這兩段,把燈的多和人的高興表現出來。
三、比較閱讀,領悟表達特點。
1.快速瀏覽課文,獨立思考,小組討論。
2課文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 (討論得出:詳寫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十五這四天,好處是讓春節的風俗習慣給我們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對比寫法。
閱讀《閱讀鏈接》中兩段關于春節習俗的描寫,與課文的相關部分比較一下,看看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對你的習作有什么啟發。
四、拓展總結,布置作業。
1.拓展閱讀:
閱讀春節各地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人們相信在此時吃些傳統飲食,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
2。以“春節”為主題辦一期手抄報。
3. 習作:寫一篇家鄉的春節
五。喜悅結束
配樂一起唱《恭喜》,互相恭喜。
板書設計:
北京的春節—獨特的民俗文化
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詳寫
熱鬧喜慶團圓
《北京的春節》 教學實錄 篇12
一、我能看拼音寫漢字。
guī ju zhǎn lǎn mì jiàn bào zhú tōng xiāo jiàn duàn
( ) ( ) ( ) ( ) ( ) ( )
wán shuǎ xián shú biān pào zá bàn áo tāng jié rán bù tóng
( ) ( ) ( ) ( ) ( ) ( )
二、我能比一比再組詞。
醋( ) 熬( ) 餃( ) 拌( ) 詢( )
臘( ) 傲( ) 較( ) 伴( ) 循( )
眨( ) 箏( ) 餞( ) 許( ) 宵( )
泛( ) 掙( ) 踐( ) 滸( ) 銷( )
三、我能給下列句子填上恰當的關聯詞。
1. 北京的春節( )排場,( )分外熱鬧。
2.( )孩子們要放鞭炮,( )要過春節了。
3.( )除夕之夜要守歲,( )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人睡覺。
4.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 )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
5.北京( )城市,( )它也跟著農民一齊過年,( )過得分外熱鬧。
四、我能從課文中找出下面各類物品的名稱,寫下來。
1.春節食品:( )( )( )( )( )
2.春節玩具:( )( )( )( )( )
3.元宵彩燈:( )( )( )( )( )
五、我能讀課文,回答問題。
1.請你按照時間順序重新排列下面的節日活動。
( )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 )泡臘八蒜,為過年吃餃子用。
( )買雜拌、爆竹、各種玩意兒,準備過年。
( )孩子們逛廟會、看野景、騎毛驢,還能買到新年特有的玩具。
( )大掃除一次,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預備充足。
2.請按照詳略的不同把下面的內容分類,再按照時間順序合并成結構段。
⑴臘八這一天要做的事。⑵孩子們為過年做的準備。⑶大人們為過春節做的準備。⑷過小年。⑸小年后的準備。⑹除夕夜。⑺大年初一的景象。⑻鋪戶開張。⑼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景象。⑽春節結束。
詳寫的內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寫的內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些內容可以和并成( )段,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