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精選12篇)
《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從玄奘沒有去偏僻的小寺,而是在法門寺潛心修行,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里悟出人要想成才不能回避競爭,競爭能促使人更好更快的成才,但是在競爭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態。
3、努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自我解決問題,聯系實際,由課文走進生活的探究意識。
教學過程:
一、產生煩惱、決定辭行
師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課文,大家齊讀課題。
生 :(齊讀)
師 :(出示幻燈片1)
玄奘 法門寺 名僧
師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描寫這三者關系的句子。
師 :幻燈片出示學生找出的一句話:
在法門寺這片森林里,玄奘潛心苦修,終于成為一代名僧。
師 :齊讀。
師:法門寺是怎樣的一座寺廟?找出寫法門寺的句子。
師 :(出示幻燈2)
1、法門寺是個香火鼎盛的名寺 ,每天晨鐘暮鼓,香客如流。
2、法門寺是個名滿天下的名寺,水深龍多,集納了天下的許多名僧。
師 :輕輕讀讀這兩句,你對哪些詞語有感覺 ?
師 :讀這兩句。把這幾個詞強調一下。齊讀。
師 :作為一位法門寺的和尚,別人在你面前這樣評價法門寺,你是什么感覺 ?
師 :如果你個普通小寺廟的和尚,當別人在你面前這樣談論法門寺,你有什么感覺 ?
師 :想象自己是不同的角色,讀一下。
師 :當初玄奘是帶著向往、自豪而來,再請同學們仔細讀讀第一自然段。
師:你還能感覺到自豪、向往嗎?涌起在心頭的是什么?
師:請你讀。
(幻燈出示3):玄奘想靜思養神,潛心修行,但法門寺法事應酬太繁,又感到自己雖青燈黃卷苦苦習經多年,談經論道卻遠不如寺里的許多僧人。
師:在這種情況下,想想有人勸玄奘離開有什么原因?
二、比較燭火與太陽,確定目標
師 :下面4—9自然段都是玄奘和方丈的對話。我們先看4、5兩個自然段。
師 :你選擇哪個角色讀。
誰來做玄奘,誰來做方丈?
師 :這是一段關于燭火和太陽的對話。問燭火和太陽,實際上問的是什么?
生:愿意成為哪種人。
師:燭火和太陽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
師 :那么大家有沒有想過燭火和太陽相比有沒有優點呢?
生 :回答。
師 :玄奘想做太陽,于是方丈帶他去看寺后的松樹。
三、虛心受教,幡然醒悟
師:方丈帶玄奘去看了兩種樹,第一種是什么樣子的?
(出示幻燈4):
這棵樹亂枝縱橫,枝干又扭曲,只能做煮菜的薪柴。
師 :第二種樹是什么樣子的?
(出示幻燈4):
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樹秀齊、挺拔。
師:讀這兩句話,你心中產生了什么疑問?
生:回答。
師:自己讀第八自然段,我相信你們會明白的。
誰來告訴我原因。(學生讀課文,“它們長在一起……它們就成了薪柴啊!”)
如果我要同學們把剛才的這段話,濃縮成一個詞,你選哪一個?(競爭)
(幻燈出示5):
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露,它們都奮力向上生長,于是它們棵棵可能成為棟梁。
師 :為什么說可能?
師 :為什么不說進了法門寺就能成為名僧,而說可能?
師 :是啊。作為一棵樹,有可能成為棟梁。只能是一種可能,有的甚至為得不到陽光而死亡。玄奘在燭火和太陽中決定做太陽,做棟梁。下面第9小節中玄奘的話,輕輕讀給我聽。誰來試試。
師 :你注意了嗎?玄奘說了兩句話,第二句話結尾是什么標點符號?為什么用感嘆號?
師 :你讀,我們試著齊讀。
師 :當初是晨鐘暮鼓,香客如流,沒有時間;當初是名滿天下,水深龍多,壓力太大。沒有時間怎么辦?壓力大怎么辦?咱們幫助玄奘想想辦法。
生:回答
師:同樣是法門寺,同樣是玄奘,心態變了,結果也不一樣,齊讀第10節。
四、討論明理,正確對待競爭
師 :了解歷史,讀過《西游記》的同學都知道,這棵大樹了不得,他在29歲時就獨自一人遠行去佛教的發祥地印度學習交流佛教經文,花費16年時間學成歸來。回國后一心鉆研佛學,又用了19年的時間翻譯經文。作為偉大的旅游家、翻譯家、佛學家,不僅是中國,還是世界,玄奘都成為太陽似的人物。這就是最后一節,我們齊讀。
(出示幻燈片6,齊讀)
是的,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
師 :我們周圍有生命的林子嗎? 比如我們這個……
生 :班級。
師 :你愛它嗎?為什么?
師 :這個林子里有競爭嗎?
師 :你喜歡競爭嗎?實話實說。有沒有不喜歡競爭,覺得壓力大的?
師 :你們在學習中有沒有感到學習帶來的壓力?
師 :在太陽和燭火之間,你想做什么?
師 :你選擇做什么?為什么不選擇做太陽?
師 :希望做太陽,這是理想;一輩子也許只能做燭火,這是現實。做太陽很好,做燭火也一樣了不起。我們無法逃避競爭,但可以做到第一要奮力向上,第二要以平凡的心態面對。
《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習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 能從玄奘沒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個想要成才的人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方丈的妙喻,引發學生對成才的理性認識,產生深刻的啟迪。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清課文層次。
教學過程:
一、簡介玄奘,引入課題
1、由學生根據自己了解的玄奘進行介紹,教師在引導中區別作為歷史人物的玄奘與文學名著《西游記》中的玄奘的不同,抓住玄奘的主要經歷和貢獻來介紹。
2、傳說玄奘的成才還和一片樹林有關,板書課題《生命的林子》,正是那片林子里的一次談話,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我們一起來讀課題。
3、說對題目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圈點勾畫。思考《生命的林子》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檢查生字詞。
⑴讀準字音
玄奘 剃發 酬謝 偏僻 薪柴 秀頎 棟梁
喧喧嚷嚷 郁郁蔥蔥 鶴立雞群 晨鐘暮鼓
⑵注意字音。
“玄、薪”都是前鼻音;“酬、嚷”都是翹舌音;
“剃、僻、郁、鶴”的韻母都是讀第四聲。
⑶指名讀課文。
⑷概括課文重要內容。
想一想,這一課主要寫了什么?
(玄奘因為在名滿天下的法門寺不能成名而苦惱,想離開法門寺去偏僻冷落的小寺修行。方丈以樹木成材為喻告訴他應該在社會群體中才能成才的道理。玄奘下決心潛心苦修,終于成為一代名僧。)
相機板書;
玄奘:無法成名 方丈 潛心苦修
決意離開 以林為喻 勸導點撥 終成名僧
三、再讀課文,理解感悟
1、 學習1-3自然段——理解玄奘為什么要辭行。
法門寺是一座怎樣的寺廟?玄奘當時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快速閱讀1-3自然段,畫出關鍵詞說說。
①理解名寺之“名”:香火鼎盛、晨鐘暮鼓、香客如流
②理解玄奘之“難”:靜思養神、潛心修身、青燈黃卷、苦苦習經——想成才,應酬太煩,談經論道遠不如人——難成才。
③理解勸說之“對”:名滿天下、水深龍多、出人頭地難;偏僻小寺、閱經讀卷,才華很快顯露。
④理解辭行之“決”:想了很久,覺得很對,打點經卷、包裹——求成心切,決意辭別。
點撥: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很多人認為寧可做蛇頭不做龍尾,寧可做雞頭不做鳳尾,正是由于有這樣的心理,玄奘才拿定主意要離開。
2、 自由讀1-3段,感悟玄奘辭行之決。
四、總結
五、布置作業
1、 抄寫詞語
2、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導讀感悟老方丈借喻說理誘導弟子的話語。
2、從玄奘沒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個想要成才的人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齊讀課題
2、法門寺后面有一片林子,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思考:這是一座怎樣的林子?林子里的樹怎樣呢?
二、閱讀感悟
1、思考:這是一座怎樣的林子?林子里的樹怎樣呢?
①學生快速瀏覽課文
②交流
教師相機板書:林子 郁郁蔥蔥
③出示投影
林子:郁郁蔥蔥 莽莽蒼蒼 遮天蔽日
秀頎 挺拔 修長 挺直
④你能用上這些詞語描述一下這座林子嗎?
對呀,這些詞一放到句子中就有了生命力,這就是法門寺后面的那座林子,那里是樹秀頎、挺拔、修長、挺直。
⑤齊讀這些詞語。
2、方丈為什么要帶玄奘去看這片林子呢?法門寺又是一座怎樣的寺廟?快速瀏覽1-3自然段。
①交流
相機板書:法門寺 水深龍多(同學們讀書很有水平,一讀就能抓住文中關鍵詞語。)
②出示投影
法門寺 香火鼎盛 名滿天下
水深龍多 高僧濟濟
晨鐘暮鼓 香客如流
③法門寺為什么能成為名滿天下、香客如流的名寺呢?
理解“水深龍多”法門寺因水深而龍多,反之因龍多而水深。
④就是這樣一座水深龍多的名寺,玄奘卻要離開,為什么?
想出人頭地,但又怕在這里顯露不出他的才華,方丈很明白玄奘的意思,于是寒暄了幾句就帶他來到了林子。
3、法門寺和林子到底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應該每一位同學都能找到答案,你能用自己的話告訴我法門寺和林子的關系嗎?你肯定知道!
法門寺就是林子,林子就是法門寺
4、方丈帶玄奘到這里來到底要干什么?
①投影出示第八段,把這段話大聲讀出來,感受方丈對玄奘說這段話的深刻用意。
②哪位同學能像方丈一樣鄭重地讀一遍?
③方丈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重重地撞擊著玄奘的內心,誰再來讀一讀?
④老師范讀
⑤自讀感悟
⑥再請同學來讀一讀
⑦齊讀
5、同學們,同是一棵樹,有的能成為棟梁,有的成為薪柴,這是為什么?
①棟梁 生活在群體里
薪柴 鶴立雞群 缺少競爭
相機板書:群體 競爭
②哪位同學能說得更簡潔些?
想成為棟梁不能遠離群體,即使你鶴立雞群也有可能成為薪柴,關鍵是看你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群體里。方丈帶著玄奘看樹時,先看到的是亂枝縱橫,就因為它遠離群體。
③從方丈的話中,玄奘明白了什么?,你又感悟出什么?
9-11
④投影出示最后一段。
齊讀
玄奘悟到了……流在法門寺潛心研讀,最后成為名僧。
6、再瀏覽課文,也許你還能悟到很多,同學們瀏覽。
① 燭火和太陽到底有什么區別?
燭火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就是一種奉獻,太陽,光芒萬丈,普度眾生,更是一種奉獻。
投影出示:“……思忖……”
同學們你們想做燭火還是太陽?
你們有志向很好,玄奘也想做太陽,歷史告訴我們,玄奘確實成了普度眾生的高僧。
7、出示玄奘資料
8、文章學到這里,請同學們再讀題目,同學們在第一課都提到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把這座林子叫做生命的林子?”現在理解了嗎?
9、文章學完了,玄奘的確留了下來,他又遇到了曾經勸他離開法門寺的人……續寫
①續寫
②交流:我不能離開這個群體,不能孤芳自賞,我要留下了,這時玄奘很堅決地多這個人說。
三、布置作業
1、完成補充習題
2、寫日記談談自己的收獲
板書設計;
10、生命的林子
林 子 郁郁蔥蔥 群體
法門寺 水深龍多 競爭
教學反思:
《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篇3
《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韋鑒原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并積累“晨鐘暮鼓”“郁郁蔥蔥”“莽莽蒼蒼”“香火鼎盛”“水深龍多”等詞語。
3、體會老方丈借喻說理誘導弟子的話語,學習借物喻理的寫法。
4、明白一個人成材離不開它所存在的環境,離不開競爭的道理。
教學重點:
1、 理解并積累“晨鐘暮鼓”“郁郁蔥蔥”“莽莽蒼蒼”“香火鼎盛”“水深龍多”等詞語。
2、 體會老方丈借喻說理誘導弟子的話語,學習借物喻理的寫法。
教學難點:
領悟本文語句中所蘊涵的道理。
教學方法:
誦讀法、談話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娓娓談話,激發興趣
同學們喜歡讀《西游記》嗎?在這部小說中吳承恩為我們塑造了四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么,你們知道唐僧是根據唐朝哪個高僧的原形塑造的嗎?(生答玄奘)你對玄奘了解多少呢?(生介紹自己了解的玄奘)今天我們來把唐僧還原到生活中,來學習他成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個故事——《生命的林子》。同學們,看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問嗎?(生談疑問)就讓我們帶者這些疑問來讀課文吧。
二、新知探究
(一)、檢測預習,落實基礎
學會本課的八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以你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三)、設疑啟發,潛心會文
1、法門寺是一座怎樣的寺廟?你從課文中哪些詞語讀出來的?
積累 詞語:香火鼎盛 晨鐘暮鼓香客如流 名滿天下 水深龍多
2、如果你是一個和尚,在這樣的寺廟中修行,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這樣的名寺,玄奘卻要離開,這是為什么呢?哪個詞語寫出了玄奘要離開法門寺的決心之大?
生談感受,分析原因,體會“決意”一詞的含義
3、弟子要離開,方丈是怎么做的呢?
分角色朗讀對話
改寫對話,方丈直接對玄奘講道理,勸他留下
兩種方式中體會方丈的語重心長,用心良苦,學習借物喻理的寫法。
積累詞語 喧喧嚷嚷 郁郁蔥蔥 遮天蔽日 鶴立雞群 莽莽蒼蒼等
4、 玄奘領悟了方丈的一翻苦心了嗎?結果怎樣?你從哪里讀出來的?
齊讀課文8,9自然段
小結:要走是因為這樣的法門寺,要留仍然是因為這樣的法門寺。法門寺還是原來的法門寺,玄奘卻已不是原來的玄奘。他的心態變了,認識變了。
5、學到這里,你能說說文章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嗎?
一個想要成材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
6、合作探究:一個想要成材的人為什么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
7、 課文為什么以“生命的林子”做標題?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談理解,師小結。
(三)、拓展延伸,激發興趣
對玄奘來說,法門寺就是他生命的林子。那么,在你的身邊有這樣的林子嗎?這個林子有競爭嗎?你喜歡競爭嗎?
生談身邊的林子:班級,學校,社會等,談對競爭的認識,師引導。
那么,在太陽與燭火之間,你愿意做什么呢/?為什么?
生談自己的想法及對太陽燭火的認識,師引導
三、總結收獲
學完本課,你們在語言上,寫法上,思想上有那些收獲呢?要用“我知道了,我學會了,我掌握了,我明白了……”這樣的句式來回答。
生談收獲,完成本課學習目標
四、作業
1、續寫《生命的林子》
玄奘決定留下之后,又見到了勸他離開法門寺的那個人……
要求:要寫出玄奘在方丈開導之下的認識和轉變,寫出人物的語言,表情和心理,2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生命的林子
玄奘 法門寺 名僧
樹 森林 棟梁 借物喻理
人 社會 成材
《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篇4
[教材簡析]
《生命的林子》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一篇選讀課文,它通過介紹唐援藏玄奘選擇在高僧如林的法門寺修行,最終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充滿競爭的環境這個深刻的道理”。
這篇課文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對學生具有強烈的精神感召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采用“一讀為主,邊讀邊思,縱向推進,層層感悟”的閱讀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感悟,明白哲理,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并積累“晨鐘暮鼓”、“香火鼎盛”、“鶴立雞群”、“水深龍多”等詞語。
3.體會老方丈借喻說理,誘導弟子的話語,明白“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充滿競爭的環境”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結合課文理解并運用“鶴立雞群”、“水深龍多”等詞語。
2.明白文章解釋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方丈借喻說理的一段話,結合實際談自己的認識。
[課前準備]
課前發動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唐僧其人其事,同時教師爺搜集有關玄奘為佛學作出貢獻的具體翔實的史料。
[教學過程]
一、播放音像,輕松交流。
課前老師播放《西游記》主題曲的音像資料,讓學生談談通過看《西游記》和查找相關資料對唐僧了解多少。通過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營造一個有利于閱讀主體產生積極情緒的場景,這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揭示課題,設疑入文。
1.導入;同學們,剛才我們說到的《西游記》的主人公唐僧,這個鍥而不舍的取經人他的生活原型人物就是玄奘。今天我們就來讀讀他成名之前在法門寺修行的故事。
2.設疑:“生命的林子”到底指什么?為什么叫“生命的林子”?
[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讓學生提問使他們能夠產生閱讀期待心理,激發探究欲望。]
3.學生自讀課文,找出直接描寫“林子”的語句。
三、扣住“林子”,引發思考。
1. 自由朗讀,討論比較兩處林子的不同之處。(板書:稀稀疏疏、郁郁蔥蔥)
2. 出示圖片,形象感受兩處林子的不同。
3. 男女生比較朗讀兩處林子的句子。
4. 引發思考:兩處林子為什么章程截然不同的樣子?(讓學生細讀品味方丈的話。)
提問:從這段話中你讀懂了什么?你有哪些疑問呢?(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明白方丈把郁郁蔥蔥的樹比成蕓蕓眾生,一棵棵奮發向上,不甘落后,因而個個成了棟梁之才;遠離群體稀稀疏疏的書沒有人跟他競爭,盡管有充足的陽光,也不能成才。)
5. 深入追問:方丈為什么要把玄奘帶到林子里來?他將這些話的目的是什么?
四、前后聯系,深入感悟。
過渡:方丈把他帶到林子里來將這些話是為了勸玄奘留在法門寺,那么法門寺是一座怎樣的寺廟?他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呢?(讀1—5自然段)
1.引導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抓住“香火鼎盛、晨鐘暮鼓、香客如流”等詞語體會法門寺的熱鬧和繁榮。
2.找出玄奘想離開法門寺的原因:①他想“靜思養神,潛心修身”②別人勸他說,法門寺“水深龍多”,要像“出人頭地”,“不如到一些偏僻的小寺廟”……(抓住關鍵詞語體會)
3.啟發想象:玄奘打點了經卷、包裹去向方丈辭行了,他會怎樣對方丈說,方丈會怎樣挽留他呢?
4.學生表演對話。
[想象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小學生最天真,愛幻想,通過想象、表演,讓他們更深刻地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內容。學生在生動活潑的進一步領會到方丈說理的巧妙。]
5.引導學生討論:方丈為什么沒有像我們這樣直接勸說,而是帶他去看林子,跟他講林子中的樹呢?(①引導學生從“決意辭行”體會唐僧決心已定,幾句簡單的道理難以改變他的主意。②從方丈提出問題后,玄奘“認真思忖”、“鄭重地回答”體會玄奘有一顆奮發向上的心,方丈非常珍惜這樣一位優秀的年輕人,因而對他的教育更是循循善誘。)
6.玄奘理解方丈的話了嗎?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結果怎樣?(讀第9、10自然段)
[玄奘對方丈這段話的理解,可以從他認識到法門寺就是一片莽莽蒼蒼,充滿生機的大林子,山野小寺卻是那遠離樹林的樹,自己要做一個奮發向上,不甘落后的大森林中的樹,就不能離開法門寺。要敢于競爭,做優秀群體中的搏擊著,這就是她理想中的“太陽”;如果甘于在山野小寺中做一個佼佼者,那也只能是一束小小的“燭火”。]
五、總結全文,因勢利導。
1.補充介紹玄奘的偉大成就。
2.玄奘的成功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讀最后一個自然段)[總結板書:競爭、大樹不能遠離森林]
3.深入文本:玄奘的成功僅僅因為它沒有離開法門寺這個“水深龍多”充滿競爭的環境嗎?如果他離開法門寺會不會照樣成才呢?
[學習一篇文章不能拘泥于文本表面的內容,應該引導學生去挖掘、思考文本深處的東西,甚至文本以外的內容。這個問題的探討,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要成才首先必須具備一顆“奮發向上”的心,有了這個目標才能勇敢地面對各種競爭環境。當然,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能到“水深龍多”的環境去經受磨練,但是只要有 “奮發向上”的精神,無論怎樣的環境都能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只要自己不自暴自棄或安于現狀,就不會淪為“薪柴”]
4.教師講演,鼓勵導行。[板書:奮發向上!]
六、多元作業,拓展延伸。
1.我想積累的句子:
2.我明白的道理:
3.我想續寫《生命的林子》
4.我知道題目為什么叫《生命的林子》
5.我還想知道:
《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篇5
《生命的林子》是一篇哲理美文。這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文體,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故事大道理》、《枕邊故事》等等。代表作家有劉燕敏、畢淑敏、周國平等等。這種文體的興起,與《讀者》雜志的熱銷也有密切關聯,同時適應了當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生命的林子》假借玄奘早年剛出家的故事,提出了“做矮子中的將軍”和“做將軍中的將軍”的人生命題,當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這篇文章中的方丈,運用的教學方式就是情境教育,因此,在研究情境教育的現場,選用這樣一篇文章讓學員們進行教學設計,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為了節約時間,我主要進行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交流。
這節課,我預設的教學目標如下:
1、讀懂課文,聯系上下文,理解“水深龍多”、“鶴立雞群”等詞語所表達的意思。
2、學習文章通過對比、形象描繪,生動說理的方法,明白一個人成長離不開存在環境的道理。
教學過程如下:
一、學習課文第一部分:1-3節。
1、一讀:學生快速閱讀1-3節,用一個詞語概括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欲行)
2、再讀:思考,玄奘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
先用概括性的語言說明原因,然后結合具體的詞句加深理解。
主要原因:
寺:名勝、才多
玄奘:事繁、己微
用“與其……不如……”連起來說說。
具體的詞句:
名勝:香火鼎盛 名滿天下 香客如流
才多:水深龍多 高僧濟濟
事繁:法師應酬太多 喧喧嚷嚷
己微:遠不如 想出人頭地
這些詞語,學生大多能很好理解,這里重點突出“水深龍多”的教學。
同學們,你們記得在《三顧茅廬》中,人們稱諸葛亮為什么?(臥龍)
還有哪些詞語中含有“龍”呢?(臥虎藏龍、龍爭虎斗、群龍無首等等)
從這些詞語中,你知道人們用“龍”比喻什么?
然后,讓學生用“法門寺水深龍多、高僧濟濟”為中心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寫話。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4-5節
1、學生自讀,想一想方丈為什么要向玄奘提出這個問題?
2、交流:這一段,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段落,這一部分,是方丈對玄奘志向的考察,如果玄奘是一個胸無大志的人,那后面的觀看松樹林的環節,也就會落空。從中,我們可以了解方丈的智慧和細心。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6-9節
共分為六個環節:
一讀:玄奘和方丈來到了林子,他們看到了什么景象?劃出有關句子。
二畫:教師板畫:山頂亂枝縱橫的松樹;一片修頎挺拔的松林。通過圖畫只管展示情境,加深學生體會。
三演:如果你就是山頂的松樹或者是松林中的一棵松樹,我來采訪你們,問問你們為什么會如此不同?
從中體會亂枝縱橫的松樹和松林中松樹的不同成長環境和生長狀態。
補充:高山之巔無美木,傷多陽也。太好的環境同樣不利于成長。而松林中的松樹,因為有了競爭,有了奮發,有了上進心,就長成了參天大樹。
四拓:松林中除了有競爭,其實,還有合作,和一棵孤零零的松樹比起來,它們更有集體的力量:
說話:
當狂風襲來時,松林 ;
當暴雨傾盆時,松林 ;
當洪水肆虐時,松林 ;
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才能成就人才。
五比:眼前山頂的亂枝松,方丈用什么詞語來形容?(鶴立雞群)
而一片松林,讓玄奘想到了什么詞語?(水深龍多)
理解:鶴立雞群,雖然超出了群體,但是,畢竟標準不高。“鶴鳴高崗”,只是在山崗上而已。而且,長期混同于雞群,也會有淪落為“雞”的危險。
但是,“龍”就不同了,“飛龍在天”,比起“鶴”來,顯然不在同一個標準了。
六悟:通過眼前景物的對比,玄奘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體會文章所揭示的真意。
通過六個環節層層推進,學生能夠比較容易的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學習文章第四部分。第10節。
玄奘聽了方丈的話之后,怎么做的呢?
通過寫話的方式,拓展想象,理解。
寫話練習二選一:
1、玄奘從此潛心苦修,
(補充文本的不足,也就是如何解決事繁的問題,如何面對法師應酬的問題。)
2、玄奘見到了上次勸說他離開的人后,
五、教學最后一部分。
引讀這一小節。因為這一部分,應該認為是文章的一個累贅,沒有必要“卒章顯志”。道理,應該是讓學生感悟的,而不是灌輸的。所以,通過引讀,一帶而過。
六、拓展。
搜集玄奘的故事,推薦閱讀《西游記》。
《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篇6
今天我們學習了《生命的林子》一課。課文主要敘述了唐僧剛剃發修行時由于耐不住法云寺內嘈雜的人群,認為會影響自己的修行,因而產生離寺的念頭,在方丈的教育下,改變了最初的想法,繼續在法云寺修行的事。我對方丈教育唐僧時所說的富有哲理的話感受特別深。
“這些樹就像蕓蕓眾生啊,它們長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露,它們就奮力向上生長,因此它們棵棵可能成為棟梁……”這些話是說事物的發展離不開群體,個體是在群體的相互促進中發展的。“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這棵樹為什么說大不說小呢?因為他沒有遠離群體,也許它是群體中最大的樹,也許他是群體中最小的樹,不管怎樣,他都對自己下了一個決心——快長,否則別的樹會趕上自己的。這句話中充分體現了適者生存,存優汰劣的生存原理。遠的不談,就說一下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吧。我是學校中最有名的長跑運動員了,不管哪一次學校比賽,成績都是數一數二的,然而最近在鎮越野賽中成績卻不夠理想。什么原因呢?難道是學校在鎮上是低等的,還是教師不特級?不,完全不是,原因在于在賽前我遠離了學校這一群體,停止了個人的“發展”。我認為自己在學校長跑中成績是最好的,認為他們根本無法與自己相比,一次在訓練中傲視一切,然而自己……是啊!一個人完全不能遠離集體,除非你認為自己就是群體,自己永遠超過集體。
競爭在整個自然界中隨處可見,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要想在世間存在,要想發展壯大,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正確的看待自己,勇往直前。
《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篇7
《生命的林子》是一哲理美文。這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文體,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故事大道理》、《枕邊故事》等等。代表作家有劉燕敏、畢淑敏、周國平等等。這種文體的興起,與《讀者》雜志的熱銷也有密切關聯,同時適應了當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生命的林子》假借玄奘早年剛出家的故事,提出了“做矮子中的將軍”和“做將軍中的將軍”的人生命題,當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這文章中的方丈,運用的教學方式就是情境教育,因此,在研究情境教育的現場,選用這樣一文章讓學員們進行教學設計,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為了節約時間,我主要進行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交流。
這節課,我預設的教學目標如下:
1、讀懂課文,聯系上下文,理解“水深龍多”、“鶴立雞群”等詞語所表達的意思。
2、學習文章通過對比、形象描繪,生動說理的方法,明白一個人成長離不開存在環境的道理。
教學過程如下:
一、學習課文第一部分:1-3節。
1、一讀:學生快速閱讀1-3節,用一個詞語概括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欲行)
2、再讀:思考,玄奘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
先用概括性的語言說明原因,然后結合具體的詞句加深理解。
主要原因:
寺:名勝、才多
玄奘:事繁、己微
用“與其……不如……”連起來說說。
具體的詞句:
名勝:香火鼎盛名滿天下香客如流
才多:水深龍多高僧濟濟
事繁:法師應酬太多喧喧嚷嚷
己微:遠不如想出人頭地
這些詞語,學生大多能很好理解,這里重點突出“水深龍多”的教學。
同學們,你們記得在《三顧茅廬》中,人們稱諸葛亮為什么?(臥龍)
還有哪些詞語中含有“龍”呢?(臥虎藏龍、龍爭虎斗、群龍無首等等)
從這些詞語中,你知道人們用“龍”比喻什么?
然后,讓學生用“法門寺水深龍多、高僧濟濟”為中心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寫話。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4-5節
1、學生自讀,想一想方丈為什么要向玄奘提出這個問題?
2、交流:這一段,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段落,這一部分,是方丈對玄奘志向的考察,如果玄奘是一個胸無大志的人,那后面的觀看松樹林的環節,也就會落空。從中,我們可以了解方丈的智慧和細心。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6-9節
共分為六個環節:
一讀:玄奘和方丈來到了林子,他們看到了什么景象?劃出有關句子。
二畫:教師板畫:山頂亂枝縱橫的松樹;一片修頎挺拔的松林。通過圖畫只管展示情境,加深學生體會。
三演:如果你就是山頂的松樹或者是松林中的一棵松樹,我來采訪你們,問問你們為什么會如此不同?
從中體會亂枝縱橫的松樹和松林中松樹的不同成長環境和生長狀態。
補充:高山之巔無美木,傷多陽也。太好的環境同樣不利于成長。而松林中的松樹,因為有了競爭,有了奮發,有了上進心,就長成了參天大樹。
四拓:松林中除了有競爭,其實,還有合作,和一棵孤零零的松樹比起來,它們更有集體的力量:
說話:
當狂風襲來時,松林;
當暴雨傾盆時,松林;
當洪水肆虐時,松林;
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才能成就人才。
五比:眼前山頂的亂枝松,方丈用什么詞語來形容?(鶴立雞群)
而一片松林,讓玄奘想到了什么詞語?(水深龍多)
理解:鶴立雞群,雖然超出了群體,但是,畢竟標準不高。“鶴鳴高崗”,只是在山崗上而已。而且,長期混同于雞群,也會有淪落為“雞”的危險。
但是,“龍”就不同了,“飛龍在天”,比起“鶴”來,顯然不在同一個標準了。
六悟:通過眼前景物的對比,玄奘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體會文章所揭示的真意。
通過六個環節層層推進,學生能夠比較容易的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學習文章第四部分:第10節
玄奘聽了方丈的話之后,怎么做的呢?
通過寫話的方式,拓展想象,理解。
寫話練習二選一:
1、玄奘從此潛心苦修,
(補充文本的不足,也就是如何解決事繁的問題,如何面對法師應酬的問題。)
2、玄奘見到了上次勸說他離開的人后,
五、教學最后一部分。
引讀這一小節。因為這一部分,應該認為是文章的一個累贅,沒有必要“卒章顯志”。道理,應該是讓學生感悟的,而不是灌輸的。所以,通過引讀,一帶而過。
六、拓展。
搜集玄奘的故事,推薦閱讀《西游記》。
《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內容要選擇,更要優化組合。
本課詞語很多,詞語教學當然是本課繞不過去的教學重點。課文的內容的理解這當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任務。但詞語不是孤立的存在,課文的內容也需要憑借詞語來表現,所以當把詞語教學與課堂內容理解結合起來,教學的“有效”就充分顯露出來了。我們都知道,,散亂詞語的記憶與把詞語組合一個意義群記憶是完全不同的負擔,同樣,本課中的“香火鼎盛 香客如流 名滿天下 水深龍多 喧喧嚷嚷 高僧濟濟”是對法門寺特點的概括。這直接與課文的事件相關,正是因為這樣的法門寺,玄奘才感到有壓力要走,也正是這樣的法門寺,經過方丈“生命的林子”點化,于是法門寺又對玄奘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課堂前面讓學生用這些詞語說“走”的原因,后面讓學生加上“生命的林子”說“留”的理由,這課堂一前一后的彼此眺望,既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度挖掘,也是一次次帶領學生擦亮詞語的過程。
二、課堂應當給學生思想的沖擊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怎樣讓學生記住你的語文課。我是想說,討好學生的辦法終究不是辦法,把學生當弱智教的結果可能自己也會弱智掉。所以課堂應當給學生以沖擊力的,你的教學應當表現出一種智慧,把學生的思想引向一個他自己無法抵達到的境地。在這節課上,我的教學有沖擊力嗎?我在試圖這么做。在學完玄奘在方丈“生命的林子”影響下,選擇留下后,我這樣結課:法門寺是玄奘生命的林子,但后來,他還是離開了法門寺,上哪兒?西天取經,這時候他生命的林子還僅僅是那個法門寺嗎?……留一個問題給大家:我生命的林子在哪兒?課到此戛然而止,但學生的思想顯然不可能停止:原來生命的林子并不是僵化不變的,它會隨著你的生命成長而成長。我生命的林子哪兒?這是生命在質詢:我是奮力向上的嗎,我的胸懷有多寬廣……
三、課堂支撐力來自對文本價值核心的把握
這篇文章的價值核心在哪兒?
我認為不在最后教條式的話語,所謂“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我討厭這樣板臉教育人的話語。
課文里最為閃亮的句子是:“它們長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滴,它們都奮力向上生長,于是它們棵棵可能成為棟梁。”這看似簡單的話語卻是文本的價值核心所在。我認為。課堂上我帶領學生把它改成詩歌來讀,我要讓學生在斷句中讀出一種“奮力”的、一種“向上”的力量,,一種“生長”的活力。這是幅畫啊,一幅“奮力向上生長”的生命圖景,這就是課題“生命的林子”意象之所在。道理是抽象的,而道理之載體“生命的林子”是具體的。教學中,我努力在此用力,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記住這片蓬勃的林子,為此,我配上相宜的圖片。何主任一直講,形象對于小學生來說太重要了,它具有生命力,可以在相宜的環境里被喚醒并給人以精神的慰藉。不是嗎?文末的那個“不能離開群體”道理學生可能很快便會忘了,但這番教學后學生一定不會忘記這片郁郁蔥蔥的“生命的林子”。這片“生命的林子”理解了,玄奘為什么留下的原因也就會明白,課文所揭示的道理也才有了根。
四、語言形式訓練是我們語文老師不能忘了的“本”
我在備課時動足了腦筋想的不是如何殫盡心機讓學生懂得一個道理,更不是認識玄奘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到是方丈是怎么指點玄奘的語言技巧引起了我極大的關注。學語文干什么,不就是為了“能說會道”。什么是“能”,什么“會”?恰當、有效也。方丈的指點如此神效顯然因為語言技巧的嫻熟。新課標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就有“領悟表達方式”的要求,方丈的這種表達方式不是很值得學生學習并在生活中應用嗎?所以,在進入文本學習內容后,我說了這段話:我們想想,為什么方丈搞得這么復雜,又是帶他走、看,又是啟發問話的。如果直接跟玄奘講,啊玄奘啊,你想走就大錯特錯了,這是鼠目寸光啊,我們法門寺高僧濟濟,大家相互競爭,這有利于你成長進步嘛,怎么想到走呢。行嗎?
說這番話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吃了東西我還要求他咂巴出味道來。熟話講,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這樣一比較,孰優孰劣不就出來了嗎?接著再帶學生弄明白這道菜是用什么做成了,主菜是什么,配料是什么?這樣“借喻說理”的語文知識就被隆重推出。我沒有蜻蜓點水就此結束,我又來了個應用訓練。由于課堂時間的不允許,也因為不能沖淡文本情節所構造的學習“場”,所以就拈來名言做了個簡單的形式訓練。先是舉生活例子然后讓學生說出名言精華里背過的句子。如“良藥苦口利于病”之于“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水至清則無魚”之于“人至察則無徒”。后又出示喻體,讓學生思考此喻可以揭示什么樣的道理。訓練的時間不長,但我的訓練意識是明顯的,我就是要告訴學生:講話是個深功夫,比喻說事顯然很有效果。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課上完,自己也感覺到了自己的不足:一、雖然自己鄙視課堂的簡單喧鬧,但課堂一味的沉悶應該不是什么優點。二、教學時間相對較緊,為了完整地呈現教學設計,便臨時壓縮了一些學生讀書的時間,指導學生讀詩也沒有從容進行。我猜想,由于沒有讀書相對弛緩的學習節奏,課堂始終處于一個思考思考再思考的狀態,開始學生可能是興奮,但心理學告訴我們興奮之后緊跟著的便是抑制,所以后來有部分學生可能因此而跟不上課堂的思維節奏,有些干脆就放棄了跟,課堂也就顯示出“澀”的感覺。張弛有度,古人講得一點不錯。
《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篇9
玄奘是唐代名僧,法相宗的創始人,也是《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相比較那個歷經千魔百怪,度過九九八十一難,終成正果的唐僧,我更傾向于故事中玄奘的成佛歷程,他讓我認同并執著這樣一個信念:無論是誰,都應“走進生命的林子”,否則他就難以“修成正果”。
生命,一個神圣而偉大的字眼。
生命的偉大因為它本身的偉大,同時也因為它不斷創造著偉大。
生命比任何知識、規則、紀律,甚至榮譽以及被許諾的未來與幸福更神圣。
作為珍愛生命的語文教師,面對新課程,我激動過、惶恐過、徘徊過。但我深知:只有為新課程獻身,自己才能獲得新生;只有自己融入并適應新課程,才能讓新課程為自己服務;只有教師感悟新課程的生命,才能讓學生的生命之樹更加茂盛。
《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篇10
一篇好的敘事寓理文,不僅僅表達了作者獨特的人生感悟,更重要的是透過它的語言,更好地影射道理,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闡發的哲理。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教科書課外選讀課文《生命的林子》就是這樣一篇的文章。
首先,就課文的題目來說,“生命的林子”給人的第一感覺往往會讓人誤認為這是一個發生在大森林里的,動聽的童話故事,使人容易由此產生聯想,從而引起想要讀下去的強烈愿望。然而,讀完全文后,才明白這是一曲充滿了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的生命之歌。文章內容似乎與題目相去甚遠,可是,當讀者再次品味罷文中法門寺方丈那飽含哲理,意味深長的話語后,就不難體味到,那林子不正象征著我們這個充滿競爭與機遇的社會嗎?而要想成才,要使我們的生命更充實、更有意義,不正需要我們融入到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去實現生命的價值嗎?“生命的林子”正蘊含了這一切。題目未入俗套,而另僻蹊徑,達到了吸引讀者、打動讀者的目的。
其次,課文的選材獨具匠心,耐人尋味。《生命的林子》這篇課文說明的是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參與社會競爭,在競爭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如果文章僅停留在通過講述一些偉人、名人如何通過競爭成才的層面上,則極易落入千人一面,空洞說教的路子之中,不易引發學生的思索;如果文章的內容、情節過于簡單,則不能把道理講透徹,又會步入枯燥乏味、附會牽強的俗套。而本文作者巧妙地克服了這一矛盾,選擇故事的主人公是孩子們熟悉的《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師傅 ——頗具神奇色彩唐玄奘,修行得道前的經歷來說明道理,從而引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使他們通過玄奘的內心變化領悟其中的道理。
再次,從課文的內容來看,行文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文章一開始就給我們展示出唐僧玄奘修行之處的狀況:“香火鼎盛”、“香客如流”、“水深龍多”、“喧喧嚷嚷” 、“高僧濟濟” 、“集納了天下的許多名僧”,由此可見,法門寺是個薈集天下佛學之大成的名寺。而玄奘只是個剛剃發不久的和尚,他的學識,怎可與那些名僧相比?由此道出玄奘決意離開,而去偏僻小寺發展的原因。
接著,玄奘找方丈辭行。方丈得知其來意后,并沒有直接勸阻玄奘留下,而是提了一個問題:“燭火和太陽哪個更亮些?”通過燭火與太陽光亮的對比,反射出在小寺院默默無聞,和在名寺里功得圓滿后把佛光普照天下的強烈反差。玄奘的回答 ——“我愿做太陽” 使方丈看到玄奘其實是個有抱負而不甘寂寞的可塑之才。然而,此時方丈仍未勸阻玄奘留下,而是帶他到了寺后的松林。只見山上“樹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三兩棵松樹”,這里“最大最高”的樹木“亂枝縱橫,樹干又短又扭曲” 。在這里方丈向玄奘暗示,“最大最高”的樹木生長在“樹木疏松”的環境中,就好比在偏僻小寺修行,雖然在眾人之上,但是最終“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
然后,方丈信步把玄奘帶到一片“郁郁蔥蔥”的大林子中,“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樹秀頎、挺拔” ,這些樹長在一起,“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露,它們都奮力向上生長,于是它們棵棵可能成為棟梁。” 至此,方丈終于讓玄奘明白:法門寺就是一片莽莽蒼蒼的大林子,在這個群體里,每個人都會不斷努力,力爭上游,所以終究都可能成為棟梁,而在偏僻小寺,雖然鶴立雞群,但因缺少競爭,終會閉門造車,坐井觀天,成就平平。
課文通過方丈和玄奘的對話亮出本文蘊涵的道理,真可謂是層層剖筍,環環相扣。方丈勸玄奘留下,并沒有直接給他講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問題,一次次思考,讓玄奘自己參悟其中的道理。其實,作者更是把握住孩子們對唐僧玄奘去留的關心這一關鍵所在,使故事一步步深入,最后自然而然地道中文章的主旨,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明白了本文的道理,真可謂曲徑通幽,柳暗花明。
這篇課文,作者并沒有用大量的事例或者是方丈長篇累牘的說教來達到說明事理的目的,而是讓故事自然發展;作者沒有過多地使用華麗的辭藻,更沒有另人炫暈的描繪,而是在平平淡淡的故事中道出真諦。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故事的層層深入,看出文章結構的嚴謹之處。
最后,僅就本文所闡發道理的現實意義談一點個人看法。筆者覺得本文作者把競爭教育提到小學生的意識中很有必要。我們都知道,當今這個知識大、科技大社會,不論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發展都要求競爭。然而,我國目前的中小學生生長在逐漸富裕起來的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家庭的溺愛使這一代孩子大都缺少競爭意識,“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種養尊處優的思想只會導致他們無法適應當代變化復雜的大社會。只有從小培養處處爭上游的競爭意識,才能使他們不斷實現自我,完善自我,成為祖國的棟梁。
總之,《生命的林子》這篇選讀課文,無論是選材、內容、主旨思想,還是教育意義,都稱得上是一篇敘事寓理文的佳作,值得反復品味。
《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篇11
江蘇江陰 鄭軍
蘇教版精心選擇了李雪峰先生的《生命的林子》這篇課文,完成了“戲說玄奘”的故事,邀獲了眾多師生的青睞和美譽。
玄奘可以戲說嗎?李雪峰戲說玄奘說明了什么?而蘇教版語文的編者選擇了向師生強制推薦學習戲說玄奘又說明了什么?
各位看官,我們先來剖析一下《生命的林子》有沒有戲說玄奘?
那只需要從人、事、時、地等要點下手,查勘一下真實情況即可知道結果。
法門寺,大家或許也參考過一些資料,法門寺位于陜西西部的扶鳳縣城北約十五公里的法門寺鎮,東距西安市一百十公里,西距寶雞市九拾公里。因供奉釋迦佛指舍利而出名,也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有段沿革需要留意,北魏時(499年)稱“阿育王寺”,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稱“成實道場”,阿育王寺改為“成實寺”,唐初高宗李淵于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門寺”,成為皇家寺廟。
我們再來看《大慈恩寺玄奘法師傳》中所記載的大師生平,玄奘本是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境)人,約生于602年,隋大業八年(612年)大理寺卿鄭善果破格度他出家為僧,時年十三,與已出家的二兄長捷法師共居東都凈土寺。凈土寺在河南省伊川縣,位于洛陽南二十多公里,北依洛陽,南接嵩縣,東臨登封,西望宜陽,東北與偃師接壤。
以上史實合而觀之并與《生命的林子》作個對照,我們可以知道:
第一,玄奘出家不在法門寺,而是初居洛陽凈土寺,當然在傳記當中也沒有他在法門寺從事學經、講經、譯經的記錄,我在兩年前也曾親自打電話到法門寺詢問此事,法師亦稱無此事。
第二,玄奘出家時尚無"法門寺"之名。他出家十三年之后,李淵敕建并改名為“法門寺”,此時玄奘已二十三歲。他的早慧與天才,深為時賢所驚服,已是佛門中知名人物,他那些年正離開成都沿江東下一路參學,到過荊州、到過趙州還有揚州參學。
至此,我們其實已有足夠的理由判斷《生命的林子》中的地點――法門寺,與主人公――玄奘,它們之間沒有絲毫的聯系。出家時尚無法門寺之名,何況不在法門寺出家,當然更無那法門寺子虛烏有的方丈及其故事。可見作者李雪峰的文字純屬杜撰,憑文人習氣“戲說玄奘”以顯自己生花妙筆,博得看客幾句廉價的理性贊譽。如果文中法師另有其名,并且是大家所不熟悉的,那又當別論。要知玄奘法師,豈可容你戲說???
我一向信奉:在真實時空內真實人物發生的真實事件中領悟出來的真實道理,才能真正感人至深、育人至真,學而時習,也才能讓我們得到真實智慧享受真實受用。
我并不反對虛構,也不反對戲說,可是,我卻不希望我們中國的孩子迷失于虛構,沉迷于戲說,最終成了歷史的失憶者,文化的失憶者。印度的課本里還有《佛的影子》,講述玄奘當年如何感化印度強盜的故事。中國孩子卻只能咀嚼某些文人的閑文碎墨,而遺忘了這位千百年來在中印文化史上有著杰出貢獻有著巨大影響的偉大人物。
以下,我根據自己所知的一些淺陋知識以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見地,審視一下《生命的林子》原文,順便再提出一些批評,供讀者參考,當然我期待得到大家的批評的同時,我強烈建議蘇教版刪除《生命的林子》這篇課文。
一、玄奘想靜思養神,潛心修身
玄奘之所以十三歲破格錄入僧籍,因為他當時就有“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志向,他這種人怎么會想“靜思養神,潛心修身”,只顧靜心養神?這種想法必非玄奘所思所想,更非好學深思初出家時的玄奘所想。
二、但法門寺法事應酬太繁
玄奘出家才十三歲,是個小沙彌,如此大寺,會讓未發育的小沙彌承擔繁瑣法務?如果方丈是個好方丈,如法門寺是皇家寺廟,必不會讓十三歲的小沙彌有繁重法務的。
何況,寫這些文字是以今觀古的結果。以為見到現在職業和尚法務多,古人也一定多,不知明以前出家為僧是國家要考試的,出家是為求覺悟、了生脫死,不是為了趕經懺超度死人可以獲得更多的錢,超度亡人也由經懺師、經懺道場專門負責。他們基本的早、中、晚課雖然遠比我們常人學習來得苦,但這不能算是法事應酬的,僅是日常功課而已。再說玄奘由二兄長捷法師提攜,也不至于法事繁忙。更不知,剛出家時的玄奘,伏膺苦讀廢寢忘食不知疲倦更勝于前啊。
三、又感到自己雖青燈黃卷苦苦練習
青燈黃卷的日子對于常人來說是寂寞的,但對于玄奘來說是甘之如飴的,所以也談不上什么苦不苦的,因為出家是他自愿的,不是誰逼的。
四、談經論道卻不如寺里的許多僧人
于此可見作者太不了解玄奘了,不知《傳》記篇首記載法師“幼而圭璋特達聰悟不群”,八歲時,聞慈訓而學曾子避席,父親知其必成,其早慧如此。他跟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時,“一聞將盡,再覽之后無復所遺,眾咸驚異,乃令升座覆述,抑揚剖暢備盡師宗,美聞芳聲從茲發矣。時年十三”
玄奘他沒有習經多年而聲不聞于世的經歷,而是初出家即有聲名。“遠不如寺里的許多僧人”查無實據純屬臆測。等有“法門寺”這名稱的時候,玄奘(25歲)已經窮盡各家學說譽滿京師了。
五、有人勸往小寺
閱經讀卷何須前往小寺?
小寺恐怕缺經少卷了吧?
閱經讀卷豈是出人頭地之法?
出家是跟俗人一樣是為了求個出人頭地?
勸者何人?玄奘何人也?豈能輕易聽信此等勸說?
有機會閱讀《大慈恩寺玄奘法師傳》我們會看到僧俗官僚乃至諸王,各色人等都有勸玄奘不去西天的故事,于此更見法師(27歲左右)堅韌不拔之志。而文中此人勸玄奘換個小廟(寧做雞頭不做牛后),又是閱經讀卷(期待出人頭地),一派俗言,豈是修道人所言,信與不信,聽與不聽均與出家之旨不合,道不在乎大廟小廟啊!
玄奘從小就知道出家學佛不在乎廟的大小,而在于寺里有沒有真參實學的大德,因此他是不會輕信勸說前往小廟,也就不會再有下面的故事了,更何況自古以來從茅棚小廟里走出的高僧代不乏人,方丈勸說不去小廟亦不合理。一切都有火候,一切都是因緣。
六、向無名方丈辭行
“母以子貴,師以生顯”,學僧玄奘身顯如此,文中方丈卻無上下(無法號之意),玄奘有諸多歷史可考,有數本傳記可證,寫作時理應語出有據,事出有因,如課文所寫,則胡說太甚了。
七、方丈二喻失宜
一是燈燭與太陽比較,比喻能耐高低大小,玄奘出家志在“遠紹如來,近光遺法”,豈是為了與古往今來的僧人爭個你高我低?他盡己之能,盡己之力為佛法為文化做事自度度人而已,豈是在與僧競爭?
古人把成佛成道比作“重現光明”、“智光重朗”,故不論光之大小、廣狹、不論燭光陽光,光明重現即有成就,而且光光互融、光光無礙、光光無別,常人見到了燭與日的差別,故有去有取,智者見到了燭與日的實質,故無二無別無得無失。
二松林之喻。正如方丈鄭重所言,“這些樹是蕓蕓眾生……”,在我看來,此方丈肯定是個假方丈,充其量是個職務方丈,不是實修方丈,亦非祖師方丈,故別無妙語。因為出家不是為了象眾生一樣活著、成為一個好眾生,而是要超凡入圣普度眾生。用成就眾生的思路來開導這位玄奘,似乎看錯了對象用錯了藥。
眾生眾生,眾緣而生,這緣不同,生亦不同,各自發展,隨緣而生龍活虎。“萬法因緣而生”,這佛門中的大道理,早慧的玄奘,又“習經多年”豈能不知?
而玄奘當年就因為大理寺卿鄭善果有“知士之鑒(會相術)”“賢其器貌”、少有風骨,并預言他必然能成為“釋門偉器”,是人物,他終物,豈由環境大小、廣狹決定?此喻既不知人,亦不知事,更不知佛理,何以成為方丈?
如若他不是假方丈,那本文必為假文章!
八、“我是不會離開法門寺的!”
文中可以看出玄奘似乎聽了方丈的理喻,決定長留在法門寺了。要知道學佛不是嫁人,必須從一而終。古人所云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連老師的話都未必都必須依從,連經典的文字都未必都依從,還會去依從一個形而下的寺廟嗎?出家意味著無家,雖然無家卻也四海為家、處處為家,哪里會以寺廟為歸宿?而是以成道覺悟為歸宿,為達到目標,必須到處參學、訪問,要是玄奘真聽了假方丈的話,這歷史上就不可能有中印文化史上的巨匠了。因此,文中此話必不為玄奘所言,亦與玄奘終身行藏絕然不符,該為作者淺測臆想所成。
九、終成名僧
圣人無常師,玄奘亦然,傳記記載他到處拜師到處參學,取其所長,不達目的不罷休,也正因為如此,才有西游之志,西游之功,最終成為當時世界最偉大的高僧。他之所以成為一代名僧,正是因為他沒有離群索居,正是因為他沒有從一而終,方才得以成就,而不是在法門寺的僧林里,更不是潛修所得。潛修在心,而非在形在廟。
十、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
此句看似有理與真實玄奘成就名僧的原因沒有半點關系。成才既要在風浪中闖蕩,又要能在寂靜中修養,既要有享受個人坐冷板凳寂寞奮斗的時光,又要有走出書齋服務大眾的歲月;既要有師從百家的能力和經歷,又要有獨樹一職超前越后的智慧和成果。記得宋儒邵康節有言,有些人不教而善,有些人教而后善,有些人教亦不善。古人講“良馬見鞭影而馳”,玄奘屬于前者,而且屬于“不待揚鞭自奮蹄”的那種人才,當然就不為常人常理所拘,亦非常人常理所能套用。于此等處此等人戲說,過必大矣!
我簡單作個歸納:
因不正則果必迂;事不真則理必屈;見不深則語必妄;習不信則征不成。
綜上所列,僅為鄭家之言,正是因為秉承玄奘"若不摧邪,無以顯正"之旨,而略贅數語,供方家批評。
然而,敬請讀者諸君再次思考一下開頭的三個問題的答案。
2007年10月28日夜12點完稿
《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篇12
執教者:南湖一小 潘文彬
一、復習導入
1.昨天我們學習了第一課時,生字新詞會寫嗎?我們來聽寫幾個詞語。請同學們認真聽,每個詞語,我只報一遍。
晨鐘暮鼓 香客如流 名滿天下 水深龍多 喧喧嚷嚷 高僧濟濟
2.對照屏幕訂正
3.齊讀生字詞,說說你們發現了什么?
師生交流:是形容寺廟的人物很多,從這些詞語看出這里是個名寺,這個寺廟里有很多高僧;有很多人都來法門寺。
法門寺是一個高僧云集的寺廟,玄藏一開始想離開寺廟,后來又留了下來,此時玄藏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會問他些什么?
教師板書:走 留
師生交流
看來大家對于玄藏的為什么要走,為什么要留很感興趣,下面請大家默讀課文,放飛你們的思想,好好感受文章中的語句,在書上做出相應的圈劃。
二、新授
1.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默讀課文,做出圈劃。
(1)師生交流:為什么要走呢?
學生說:有人和玄藏說要想展示才華,就要到小的寺廟去,就要去向師父辭行。(學生實際是在讀書回答)
老師說:能不能扣住文章中的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呢。
學生說。
(2)師:從大家的交流我們知道了玄藏想潛心修煉,想早日成名,但是他卻身在法門寺中,讀(剛才聽寫的詞語)
(3)想這玄藏待在這個法門寺想出人頭地容易嗎?
所以他要決心留下來。
我們可以擦去這個問題嗎?
2.為什么他又留了下來?
(1)學生說:他的師父對他說,山野小寺就沒有競爭,最多在那里當一個方丈,但是留在法門寺的話,會有更多的競爭和提高;一個想要成才的人不能遠離社會,就像一棵樹不能離開樹林一樣。
3.方丈又是怎樣一步一步地啟發玄藏的呢?請大家瀏覽課文的4—9小節。
師生交流:
通過朗讀課文,我知道了方丈是利用兩片樹林來引導他的;是問玄藏是愿意做太陽還是愿意做燭火的問題來引導他的,
方丈是在循循善誘地教導玄藏,他一共問了玄藏幾個問題?
師生交流:一共問了四個問題。
4.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1)出示:先來看看這個問題
“燭火和太陽哪個更亮些?”
“你愿意做燭火還是做太陽呢?”
方丈為什么要這樣問?
師生交流
是方丈想了解玄藏究竟想做什么樣的人?
5.于是方丈帶著玄藏來到了樹林,他為什么要問這兩個問題呢?
(1)出示“這棵樹是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為什么這里的松樹每一棵都是這么修長,挺直呢?”
(2)這棵樹和一片松林有什么不一樣呢?
說說樹的樣子有什么不同。
師生交流
從同學的交流中我們知道了這棵樹和一片松林是完全不一樣的,為什么會完全不一樣呢?
師生交流:
6.讓我們來聽聽方丈是怎樣說的?在他的話語中有哪些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師生交流
方丈不是拿樹作比較,而是拿人做比較,
師:就是像他這樣扣住詞語來談自己的感受。
環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太重要了……
同學們,這里有一個詞語叫做“鶴立雞群”是什么意思?
師:你說的是字面的意思,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學生談體會:有了競爭才會讓一個人成才。
方丈的話語真是令人回味啊,請一位同學再讀這段話。
學生讀課文
7.請大家自己讀讀這段話,聯系前面的內容,想像一下,眼前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師生交流:方丈在耐心地指導玄藏,成為一代名僧。
讀了這段話我有瀏覽兩幅畫面,高高的松樹立在灌木叢中,非常高大,另外一幅畫就是全是松樹的林子。
這片林子是什么樣的林子?
遮天蔽日的林子,茂盛的林子、充滿生命力的林子。
8.方丈如此循循善誘,讓我們把目光投向玄藏,看看玄藏自己是怎么說的?
(1) 指名讀
(2)法門寺還是那座法門寺,再讀詞語。
(3)此時的法門寺就是……
(4)讀下去
(5)此時的玄藏還會覺得待在法門寺沒有意思嗎?
(6)再讀課文
9.玄藏一開始要走是因為這樣的法門寺,要留也還是因為這樣的法門寺。
寺還是這樣的寺,經過方丈的教導,玄藏明白法門寺就像一片充滿生命力的林子。
如果走了玄藏會覺得自己像什么?
師生交流
教師板書:“柴” “材”
三、拓展
1.后來玄藏又遇到了那位曾經勸他離開的僧人,玄藏又會對他說些什么呢?
2.學生構思
3.師生交流
學生:我決定不走了,我待在這里一定會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我不要離開法門寺了。
學生:我想繼續留下來,不然到了山野小寺里永遠不會成為明亮的太陽,否則沒有競爭的壓力,我永遠不會成為高僧。
學生:如果我離開了法門寺,我在山野小寺成了名僧,也不過是一棵灌木叢中的雜樹而已。
4.同學們,我們再來看看這個題目,齊讀,你理解了這個題目的意思了嗎?
學生:沒有競爭就不會有更高的成就
學生:只有有壓力才能茁壯成長
學生:……
5.齊讀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四、小結
1.生命的林子是無處不在,對于一棵大樹來說,對于玄藏來說,成才的人來說。其實對于六一班,游府西街小學都是一片生命的林子,預祝同學們在這片林子中茁壯成長。
2.讓我們再來讀讀這篇文章的開頭,連讀兩遍。
下課